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扛過波折人生,軍中女神失婚、失業又喪父,回憶父親處世哲學自救:學會放下,懂得自處

人一生要處理三種關係, 人和物的關係, 人和人的關係, 人和自己的關係。 簡單來說, 前兩種是向外的關係, 後一種是向內的關係。 現實生活中, 我們往往不自覺的更多關注向外的關係。 我們要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爭取稀缺有限的資源, 規避潛在可能的風險。 凡此種種, 無非是為了更好地經營自己的人生, 不管C位元出道也好, 底層逆襲也罷, 目標是實現個人更高的存在價值。 然而, 眼光總是向外, 就容易忽略向內。 不難發現, 大多時候一個人的發展瓶頸還是受制於自身, 當外部的世界與自己的內心格格不入,

或現實與欲望之間存在巨大溝壑, Ta往往不易成功, 也不可能快樂。 因此, 如何向內, 跟自己相處才是決定一個人快樂與成功與否的關鍵。

還記得當年的「軍中女神」嗎?朱國珍當年因主持國軍節目「莒光園地」爆紅, 外型姣好的她, 是許多阿兵哥的夢中情人。 她是光鮮亮麗、人人稱羨的女神, 卻在36歲那先後年經歷失婚和失業、喪父, 加上自小缺乏母親陪伴、造成童年創傷, 從沒想過和媽媽和解, 直到爸爸的一段話點醒了她。

圖片來源:ETtoday新聞雲

圖片來源:康健

朱國珍的爸爸和媽媽相差了30歲, 老夫少妻的組合造成很大的隔閡,

日子只過了幾年, 母親就離家出走, 到臺北林森北路「六條通」謀生活。 朱國珍從小承受著鄰居異樣眼光, 甚至因為找不到活下去的意義, 在少年時期試圖放棄自己, 令父親傷心到一夜白頭。

圖片來源:朱國珍臉書

母親離開後, 父親獨自養大朱國珍和妹妹,

「他教我始終相信人生一定會有真與善, 即使經歷過這麼多、一連串的挫敗, 我還是相信, 要好好活到最後, 證明這一點。 」朱國珍視父親為支柱, 支撐朱國珍走過無數人生起伏:「他給我的養分讓我理解, 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愛很無怨。 我很想他, 我常常很想他。 」

圖片來源:遷臺歷史記憶庫

2003~2007年間, 當時介於36~40歲間的朱國珍同時面臨喪父、婚姻不順、失業、經濟困頓還有嗷嗷幼子的諸多困難, 甚至提起筆也寫不出一字, 連朋友都說:「你的人生應該是卡到陰!」但是她從谷底自救、挺了過來, 全靠父親傳遞給她的能量:「我的人生過得一塌糊塗, 全靠著父親給我的信念活下去。 」

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人活著就像一把圓規,至少要有一個中軸定點,你的能力多大,旋轉半徑就有多大。」這是父親傳遞給她的「中軸」哲學,保有「中軸」的安定,使她能夠堅強面對生命中的挫折,隨著旋轉半徑擴大,中軸也必須加長、定得更穩,做人做事才不會漫天飛舞。這個信念讓朱國珍不論順境或逆境,都仍能安然自處:「父親用37年的身教,教給我的責任感。」

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朱國珍也坦承,曾把婚姻失敗、中年失業等各種不順,歸咎於童年創傷,當年母親離開他們追逐自由,讓她數十年無法原諒,「爸爸臨終前特別交代我,要原諒媽媽,但是我做不到。」直到自己也為人母,她才學會放下,「媽媽18歲就生下我,那時候,一定也是不知所措吧。」人過中年,朱國珍母女終於走上了和解的路。

圖片來源:朱國珍臉書

在人生最谷底的時刻,貼心懂事的兒子是朱國珍重要的精神支柱,「兒子是上天給我的最好禮物,也是讓我勇敢活下去的唯一能量。」不過,她知道孩子總有離家的一天,「即使一人,也要愛自己,就從認真吃飯做起。」兒子不在的時候,她喜歡到超市買一人份的牛排,回家獨自享受,這是朱國珍掙紮碰撞多年後,體悟出的自處學。

歲月在朱國珍臉上沒留下痕跡,有了能安身立命的自處哲學,相信她往後的生活會更精采!

人生難免身處順境或者逆境。身處順境時,別得意忘形,堅守初心和本真。而當身處逆境,卻往往是人生的大考,要麼迎難而上,要麼就此沉淪。磨難時如何自處如何涅槃重生?這要經歷殘酷的自我蛻變上的覺醒和焦灼。要先捨得拔掉身上的刺,給柔軟之處磨上老繭,把傷口結的疤當作徽章,才能長出新的鎧甲,重新煥發出光彩。人容易因為外界的刻薄而自暴自棄,也可能會因為別人的錯誤而懲罰自己。那種只會抱怨外部世界,自身從不進行拋光和打磨的人,將永遠在現實中暗淡無光。

自處之道並沒有嚴苛定義和完美模版。正如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和人生軌跡。但我們仍可以確定的是:自處是錨,錨定我們才不至於隨波逐流;自處是燈塔,我們自己能夠發光,外界才能驚喜於我們的存在;我們追求什麼沒有唯一答案,重要的是追求之路上我們與外界和自己的關係能夠和諧圓融。對自己更愛一些,還是對自己更狠一點,冷暖自知,悲喜自渡,你如何自處,決定權在於你自己。

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人活著就像一把圓規,至少要有一個中軸定點,你的能力多大,旋轉半徑就有多大。」這是父親傳遞給她的「中軸」哲學,保有「中軸」的安定,使她能夠堅強面對生命中的挫折,隨著旋轉半徑擴大,中軸也必須加長、定得更穩,做人做事才不會漫天飛舞。這個信念讓朱國珍不論順境或逆境,都仍能安然自處:「父親用37年的身教,教給我的責任感。」

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朱國珍也坦承,曾把婚姻失敗、中年失業等各種不順,歸咎於童年創傷,當年母親離開他們追逐自由,讓她數十年無法原諒,「爸爸臨終前特別交代我,要原諒媽媽,但是我做不到。」直到自己也為人母,她才學會放下,「媽媽18歲就生下我,那時候,一定也是不知所措吧。」人過中年,朱國珍母女終於走上了和解的路。

圖片來源:朱國珍臉書

在人生最谷底的時刻,貼心懂事的兒子是朱國珍重要的精神支柱,「兒子是上天給我的最好禮物,也是讓我勇敢活下去的唯一能量。」不過,她知道孩子總有離家的一天,「即使一人,也要愛自己,就從認真吃飯做起。」兒子不在的時候,她喜歡到超市買一人份的牛排,回家獨自享受,這是朱國珍掙紮碰撞多年後,體悟出的自處學。

歲月在朱國珍臉上沒留下痕跡,有了能安身立命的自處哲學,相信她往後的生活會更精采!

人生難免身處順境或者逆境。身處順境時,別得意忘形,堅守初心和本真。而當身處逆境,卻往往是人生的大考,要麼迎難而上,要麼就此沉淪。磨難時如何自處如何涅槃重生?這要經歷殘酷的自我蛻變上的覺醒和焦灼。要先捨得拔掉身上的刺,給柔軟之處磨上老繭,把傷口結的疤當作徽章,才能長出新的鎧甲,重新煥發出光彩。人容易因為外界的刻薄而自暴自棄,也可能會因為別人的錯誤而懲罰自己。那種只會抱怨外部世界,自身從不進行拋光和打磨的人,將永遠在現實中暗淡無光。

自處之道並沒有嚴苛定義和完美模版。正如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和人生軌跡。但我們仍可以確定的是:自處是錨,錨定我們才不至於隨波逐流;自處是燈塔,我們自己能夠發光,外界才能驚喜於我們的存在;我們追求什麼沒有唯一答案,重要的是追求之路上我們與外界和自己的關係能夠和諧圓融。對自己更愛一些,還是對自己更狠一點,冷暖自知,悲喜自渡,你如何自處,決定權在於你自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