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他歷時兩年做出純正“日本”抹茶,卻是為了證明抹茶源於中國

前幾天, 閨蜜突然給我打了一杯抹茶拿鐵。

從不喝抹茶的kk表示拒絕。

閨蜜說:“這杯絕對能讓你瞬間愛上抹茶的味道!”

kk不信, 一喝:入口感覺醇厚絲滑, 抹茶香濃郁, 和奶香完美交融, 回口清甜中帶著些微苦, 讓味道變得更有層次, 更耐人尋味。

如果配一塊蛋糕, 口感應該也不錯。

閨蜜說這是用抹茶粉沖泡的, 這款抹茶粉叫mū, 她連買了兩盒。

kk連忙上網查了一下, 原來, 關於這款抹茶, 還有個故事。

有人說, 中國有很多國粹, 有些還在, 有些已經被拿走了。

很多人以為抹茶源於日本, 卻很少有人知道, 它其實是原本屬於中國的東西。

這款抹茶的創始人, 叫張唯勤, 是一個美國華裔。 一次, 他在東京參加富士山音樂節, 繞道去了趟京都, 在那裡邂逅了“抹茶”。

在日本喝抹茶是有許多講究的。

開始前, 一名穿著淺灰色和服的日本女孩先為張唯勤講解了日本的茶道思想。

她的表情嚴肅莊重, 像是對待一件非常認真的事情。

小心翼翼地準備器皿, 取茶, 舀水, 過程緩慢, 細節突出又有停頓。

她用茶筅將碗裡的抹茶粉打成泡沫, 快速用力。

一杯好的抹茶, 打完後顏色鮮亮, 口感細膩, 泡沫豐富, 泡沫越多越是上品。

茶好後, 她將茶放在張唯勤座位正前方, 向他示範喝茶的方法。

要用右手先拿起茶碗, 左手再拖住茶碗的底座, 右手順著轉半圈, 將茶碗上的花紋對著有人的方向。

茶要分三口喝下, 開始兩口的時候不要發出聲音, 最後一口可以發出響亮的啜茶的聲音, 再把茶碗放回去。

張唯勤第一次知道原來喝茶還有這麼多的學問。

透過這種儀式, 茶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

追根溯源, 他瞭解到, 原來抹茶始於中國。

唐代好茶成癖的詩人盧仝, 還曾誇讚過抹茶:碧雲引風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面。

於是他萌生了將抹茶文化帶回中國的想法。

為了挑選最適宜的茶種, 張唯勤和他的團隊走遍了整個江浙, 帶回了幾十種茶葉進行測評研磨。

最終選定了寧波市寧海縣的茶園鄉。

因為這裡不但擁有良好的垂直山脈地形, 方便澆灌和施肥, 同時季風氣候使得茶園可以不受空氣污染的侵擾。

為了讓春芽不受晚霜的侵襲, 張唯勤堅持沿用日本的“被覆法”去栽培。


“被覆法”栽培

在中國, 所謂的抹茶其實就是用機器粉碎的綠茶粉, 細度完全達不到日本標準。


抹茶粉(左)和綠茶粉(右)

幸運的是, 張唯勤遇到了抹茶職人—安老師。

安老師為此花費一年時間, 不斷地提升石磨的工藝, 同時申請專利, 最終讓mū達到了5000目的極限水準。

怪不得kk喝的抹茶和牛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甜潤細膩, 抹茶味在口中一層層散開。 原來是因為細度足夠。

不愛喝抹茶的人都覺得, 苦澀味總是長時間留在嘴裡, 令人不適。

但是喝了mū這款抹茶, kk覺得, 以前喝的可能都是“假”抹茶。

這款茶粉沖泡的抹茶, 色澤濃郁, 輕微一攪拌就細膩濃稠, 在水中不易沉澱,

喝下後口味甘甜不膩, 而且還有像紅酒一樣的掛杯現象。

張唯勤說, 茶湯要好喝回甘, 就要減少苦澀味。

因此, 在收穫前1個月他們有意減少光合作用, 讓鮮葉擁有獨特的翠綠色, 飽含天然甜味和海苔香。

為了適應中國用戶的需求, 在製作過程中, 他們還加入了少量綿糖, 沖淡抹茶苦澀的本味。

而之所以kk品嘗不到顆粒感, 全憑精湛的石磨碾磨。

mū抹茶的細度已經達到5000目, 是目前國內市場上細度最高的一款抹茶粉。

5000目到底有多細膩呢?如果將成品塗抹於皮膚, 可以迅速溶解直接被吸收。


在日本, 女性都用高級抹茶塗抹皮膚, 用於消炎去痘

極細的抹茶粉在製成茶湯後不易沉澱, 入口濃郁卻幾乎毫無顆粒感。

張唯勤說, 給這款抹茶起名:mū,

是因為四個木連在一起有眾志成城之意。 他希望mū能成為全民喜歡的綠色咖啡。

kk以前一直以為抹茶可以做蛋糕、做霜淇淋, 卻不知道食用抹茶最正宗的方法, 其實就是將抹茶粉和水均勻混合後一同飲下, 這是對於抹茶最真實、最原始味道的尊重。

張唯勤有一個關於抹茶的理想, 不僅要將抹茶文化拿回中國, 他更希望從這款mū開始, 抹茶豐富的泡沫, 特有的茶香, 後味的回甘, 掛杯的張力……關於抹茶文化的每一個細節都能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讓充滿儀式感的日子過得更有滋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