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紫砂壺這麼多品類,眼花繚亂,到底選哪一種比較好?

紫砂統稱作“紫砂泥”, 很多人會直觀的認為紫砂就是紫色的;但其實紫砂礦料有各種各樣的顏色, 而紫砂在古代也一直被譽為“五色土”。 紫砂陶含有不同量的氧化鐵, 燒成後的紫砂壺呈現各種瑰麗的色澤, 非常漂亮。

所以紫砂茶具其實是五彩繽紛的, 但我們不能以顏色來區分紫砂的貴賤或好壞, 而應該以泥土的質地來區分。

紫砂壺的原礦泥料, 又被稱作“岩中泥”, 一般處於夾泥礦中, 呈帶狀分佈, 需要提煉出來。 市場上有一些不正宗的紫砂壺就是由夾泥所制。

而紫砂陶土的開挖主要集中在黃龍山,

所以黃龍山也常常被稱為“本山”。

從礦層中直接開採出的性狀來看, 紫砂原礦的外觀類似岩石, 並非泥狀, 不能直接用水膨化濕潤, 而是需要經過露天堆放、風化幾個月, 原礦就會自動散成細碎的顆粒。 這個時候再進行研磨篩選, 加水形成濕泥塊存放。 這個階段的紫砂泥我們稱之為“生泥”。

生泥是不能直接用來做壺的, 需要將生泥中的空氣擠乾淨, 然後把生泥制成熟泥方可制壺。 在其過程中, 不添加任何的化工原料。

紫砂泥料的品種繁多, 很多泥料的名詞讓人眼花繚亂, 摸不著頭腦。 剛開始接觸的時候, 大家都會聽到一些看上去特別牛逼的名詞:底槽清、大紅袍、降坡泥、天青泥, 清水泥等等, 這些名詞概念非常模糊, 再加上沒有實物參照,

所以常常一頭霧水。

其實我們可以簡單把紫砂泥料分為紫泥、本山綠泥、紅泥三大類, 其中以紫泥為主。 這三種泥料可以單獨使用, 也可以相互摻和、配製成不同的色調, 這也是為什麼紫砂能呈現不同顏色的原因。

紫泥從外觀上呈現紫色或紫紅色, 帶有少量的淺綠色斑點。 燒制後的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

紫泥根據粘性、純度、硬度、成色等方面又可以分為好幾種, 有普通紫泥、紅棕泥、降坡泥、清水泥、紅皮龍等等, 市場上比較受追捧的底槽清實際也是一種極為優質的清水泥。 紫泥的產量相對來說比較大, 可塑性好、泥胚強度高, 是行業內公認的好泥料。

本山綠泥, 是紫砂泥層的夾脂, 只有礦層頂部薄薄的一層,

僅數釐米厚, 故有“泥中泥”之稱。

本山綠泥的含鐵量較少, 礦物呈灰綠色, 燒成後呈米黃色。 由於本山綠泥原礦層非常的薄, 常與其他泥夾雜在一起(共生礦), 所以常帶有其他顏色的泥料, 導致其色澤燒出來後會呈好幾種米黃色。

這種綠泥共生礦也就是常說的段泥, 也叫團泥。

所以真正意義的本山綠泥特指產於黃龍山開採出來呈綠色的單一礦源, 產量非常少, 所以現在只要礦料是綠的, 就都願意將其稱為本山綠泥, 以期賣個高價。

紅泥是位於嫩泥和礦層底部的泥料, 礦形瑣碎, 需經手工挑選。 紅泥分為普通紅泥和朱泥。 普通紅泥是紫砂泥料裡的普通料, 砂紙感較強, 整體燒成的收縮比與紫泥差不多。

而朱泥則屬於紅泥中的精品。

朱泥也被稱為“石黃泥”, 產于宜興趙莊, 小煤窯等地, 是一種精細的嫩泥, 含鐵量非常高, 產量稀少。 燒成後整體呈現朱紅色, 紅中又泛桔色或黃色, 燒成後的壺身表面出現縱向的皺紋, 皺紋隱現。

朱泥燒造時的收縮比很大, 成品率低, 因此價位要比一般的紅泥、紫泥要貴。 例如市場上有名的大紅袍, 就是朱泥中的極品。

說了那麼多種泥料, 關鍵還是能幫助大家在選壺的時候能夠找到合適的泥料。 很多朋友一開始就想買到稀有泥料做的壺。 剛剛接觸時, 千萬不要去追求什麼絕世好泥。 稀有泥料的產量很少, 有些在上個世紀就基本已經消耗完了, 可能個別當地的人家有囤料, 所以存世量非常少。 例如像大紅袍、底槽清、降坡泥等等,

這些稀有泥料的價格都比較高。 新手剛買紫砂壺時, 最好先從普通的紫泥、段泥、紅泥入手, 以免上當受騙。

此外, 也不要簡單的從顏色上選擇紫砂壺。 剛剛接觸紫砂壺的人, 特別喜歡那些顏色比較鮮豔、造型別致的壺。 其實顏色特別鮮亮的壺雖然好看, 基本上是化工料。 而一般好的紫砂壺都是顏色單調而不鮮豔的。 還有遇見一些顏色比較怪異的壺, 比如綠色、銅綠和非常紅潤的壺, 也要千萬留心, 因為這樣的壺基本上都是化工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