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没有美援苏联就打不赢二战?关于美国援助粮食的那些计算与研究

我們先看一下各種食物的熱量

每100g食物所含熱量如下(單位:千焦):

大米:1420, 小米:1520, 面條:1134, 玉米面:1524, 豬肉:1402, 羊肉:1290, 牛肉:722。

從上面看的出來, 除了豬肉外其他肉類的熱量要比米面低的多, 罐頭提供的熱量比日常的同重的面包沒什么區別, 甚至更低。

美國援助蘇聯詳細目錄摘錄:

第四部類——食品

共有四百二十多萬噸食品, 其中小麥、面粉和種子一百一十五萬四千一百八十噸, 糖六十七萬二千多噸, 肉類罐頭七十八萬二千九百七十三噸, 香腸、油脂、黃油和豬油七十三萬九百零二噸, 植物油五十一萬七千五百二十二噸,

奶粉、蛋粉、奶酪和其他脆水食品三十六萬二千四百二十一噸, 其他食品六萬一千四百八十三噸以及堿九干噸。

再說一個數據, 人一天熱量的正常消耗, 根據《工效學》一書介紹, 正常人正常勞動強度一天消耗熱量為13000千焦, 如果勞動強度加大則需要25116千焦的熱量。

我們下面計算下, 美國提供的400萬噸食物有什么意義, 為了簡化計算, 我們假設提供的是熱量較高的豬肉罐頭, 400萬噸的豬肉罐頭。 我們在假設蘇聯政府要保證1億人的吃(考慮到德占去的人口, 這個數字應該能接受吧, 這就不考慮44年45年的情況了)。

假設蘇聯人每天只吃美國的豬肉罐頭(為了遷就某人的高能食品論, 我們就把米面啊都當作豬肉, 往高了算), 不計較罐頭的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損耗,

那么如果罐頭的質量是250k, 那么按照每天每人補充15000千焦(往少了算)的熱量, 則需要1000g也就是4個罐頭(其實根本不頂用, 因為15000焦耳是正常勞動強度下的保證標準), 那么一天消耗的罐頭是1千克, 每天蘇聯需要消耗100000噸, 400萬噸的豬肉罐頭只能保證1億人40天的消耗, 衛國戰爭打了1300多天, 40天只占3%。

計算完畢!

STH4NOTH:樓主, 這個漏洞大條了。 你列的食物熱量數字明顯是卡而不是焦耳, 記住乘以4.2才是焦耳, 這就是為什么你算出來人需要那么多東西吃。

我已經被搞糊涂了, 同是中國營養學會的表格一個標的是千焦一個是大卡, 都是那么多, 等我核實核實。

每100克的熱量, 淀粉和蛋白質是400卡, 脂肪是900卡。 中學生理衛生課的常識來的。

解放軍-ZSC:是4.2, 樓主錯了, 不過, 反正樓主 已經非常往大了算了, 蘇聯的人口可不止1E人啊。 所以得出的 3%的數字也一定是最大化, 而且不可能達到的數字了, 所以說蘇聯人計算出的 2.8% 還是基本正確的。

美國援助的糧食其實不過如此。

PS:正所謂任何事情都怕認真, 糧食問題是這樣, 其實眾所周知的那個 “援助汽車占裝備量2/3” 的 謬論也被認真的人揭穿了不過是 30% 而已。 這個帖子就以 天藍樓主的認真勁, 我認為 雖然簡單, 但是值得精華。

最后:盟軍援助, 從來不是雪中送炭, 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dada2000:蘇軍的總采購量為4000萬噸糧食和飼料, 其中糧秣2000萬噸。 蘇聯政府總的采購量大約7000萬噸糧食和飼料, 2.8%的話, 不到200萬噸, 相當于美國英國加拿大提供的小麥面粉種子的數量,

其他的那些接近300萬噸的糖、肉類、油脂、奶制品、脫水菜等等都蒸發了嗎?

舉韓戰時期的例子, 為了保障百萬志愿軍作戰2年9個月的需要, 共前運供應了26.6萬噸副食, 共61種, 包括肉類(含肉罐頭、與罐頭、咸魚等)、脫水菜、黃豆、花生、調味品、蛋粉、奶制品等。 1952年10月后, 志愿軍大灶每人每天一兩肉(16兩每斤制, 或者肉罐頭)。

當然俄國人的飲食習慣跟中國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 俄國原定每天保證供應前線官兵每人1俄磅肉, 后來保障不了, 標準下降到0.6俄磅, 后來又陸續下降。

蘇聯政府在二戰期間, 每年的采購肉類活重大約120萬噸-160萬噸之間。 二戰期間, 蘇聯衛勤機構收治馬匹350萬匹次, 其中治好210萬匹次, 剩下的估計都殺了吃了。

蘇軍二戰為了補充維生素, 還采集食用了大量的野菜。

狐貍老妖:受不了你們用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來套毛子了, 毛子的飲食里奶酪或者酸奶這類的奶制品, 比肉食重要多了, 毛子可以沒肉吃, 要是要他們一個星期見不到奶制品, 那毛子非瘋掉不可。 你們怎么就不去計算奶制品的熱量和總量呢?也就中國人比愛吃奶制品吧。

dada2000:那么蘇聯總的采購量是多少?

1941年~1944年, 蘇聯政府共征購糧食42億6400萬普特(1普特約等于16.38公斤)。

我放著2億噸糧食不吃, 等著那400萬噸美援來吊命呢。

誰要提供旅費, 我請衛國戰爭士兵的后代來中國幫忙回憶吃美援的次數。

別提一戰了好么?普通部隊的士兵分配不到一支步槍, 精銳的哥薩克部隊吃長蛆的肉湯, 水兵領不到面包口糧......沙皇想到鄉下搶糧都搶不到。

食用野菜是蘇聯人民的傳統,腌鮮蘑菇煮蒲公英湯吃野芹菜,平時戰時都一樣,冬天還摘莓子,與現代營養學無關。

蘇聯的魚類資源豐富,戰后一段時間曾經是出口大國,2002年物價穩定的時期,魚類罐頭價格比中國還低。

蘇聯人民肉類消費依次是魚、禽肉、其他肉類,蔬菜是黃瓜、卷心白、番茄,主食是面包、土豆。

那個什么什么咸豬油,在和平時期也只有總統警衛團之類的少數部隊才可以夾在面包里面當誤餐飯吃。那叫腌豬油。吃的時候一定要加熱,稍微不注意就冷了,頂得胃疼。

使用糧食總產量也是偷換概念,應該用采購量,蘇軍總的采購量為4000萬噸給養,包括各種糧食肉類奶制品等。

說到偷換概念,按照《蘇軍后方勤務》第268頁的數據,蘇軍在衛國戰爭期間,各種給養物資總消耗量約為4000萬噸!這其中還包括在戰爭后期,蘇軍一線部隊在后方機關接收新解放土地前對當地居民所提供的給養物資。

而蘇聯政府在1941~1944年的糧食總采購量,前貼已做說明。

瞧,吃了那400萬噸美援不但多養活了一個單位農業人口,還給國家節省了五分之四的糧食。

到1941年1月,蘇聯儲備黑麥、小麥、燕麥、面粉和大米共616.2萬噸。

1941年1月1日,蘇聯共有牛5480萬頭(其中奶牛2800萬頭)、豬2760萬頭、綿羊8000萬只、山羊1170萬只,如果換算成大牲畜總計為5700萬頭。

1941年至1942年間,由國家分配糧食的居民、軍人有7700萬人,統一飼料分配的馬約120萬匹。

1943年國家收購了1230萬噸谷物,100多萬噸糖用甜菜,122.0萬噸肉類,240萬噸牛奶和奶制品(折合成牛奶計算)。盡管如此,自秋季起不得不暫時降低口糧供應標準,當時依靠國家供應糧食的人口達6770余萬人。

戰爭期間,為供應軍隊而從地方采購的糧秣共約2000萬噸。

gorefiend:原來一人正常勞動一天,只需要消耗大約13000/6000*100克面粉,打仗的還另當別論,大約就是4兩吧。

我在家呆一天只吃這么點都覺得餓,我還真是罪孽啊罪孽。

你怎么算帳的,大米熱量1420,如果不吃其他食物,成年男子、中等強度體力勞動、一天需要吃915克。

潛水英雄五世:不用計的,一個軍人一天的配給量是4000卡左右,蘇聯可能有時會低一點,但一般都不會少于3000卡,除非被包圍或是被截斷糧道了。

美國援蘇的食物量還不夠其援英的多,英國尚且過得緊邦邦的,何況是蘇聯。

美援作用是有不少,但不至于影響到戰爭的勝負。

minghui:常態常態……武漢會漢中某次戰斗,日軍海軍陸戰隊出發時1000人,到岸時剩500人,在國軍陣前還長時間沒得吃,至于華北日軍餓肚子更是常態。

轉一個ddg的貼子吧。

但是關于日軍的后勤保障能力,《日本的戰爭責任》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

在二次大戰中,供應困難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戰爭一開始,攻擊離上海日軍根據地聯合租界不足10公里的大場鎮,炮兵部隊就因為彈藥不足而被迫進行了艱苦的戰斗。(注:防衛廳戰史部:《戰史叢書 支那事變陸軍作戰(1)》,朝云新聞社)......

日本陸軍中肋膜炎或肺結核患者特別多。這大部分可能是營養不良引起的。(桑島節郎 《華北戰記》,圖書出版社)而且,在糧食都不能運輸的情況下當然更不能大量運輸生水和凈水裝置。因此,士兵們只好喝泥水。這些都是大量人員戰爭期間因病而死亡的原因。(井本熊男 《作戰日記中的中國事變》,芙蓉書房)

有人認為,日本軍隊是因為在西太平洋的廣大地區部署了大規模的兵力,超過了自身確保供應的能力,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后果。即使從總體上可以這樣說,但僅就日本陸軍而言,其供應能力之不足并非從對美戰爭中期才開始的,據軍醫報告,早在對華戰爭的第二年,1938年春天的徐州戰役中,就早已出現了營養失調癥。(長尾五一 《戰爭與保健》,原書房)在中國戰場從軍的某軍官曾這樣寫道:“我當中隊長時,在兩年的戰斗中只有兩次從團和營里得到給養,而且只有一升米(人均)。”(海上之友編輯部編 《沒有武器的海 日本商船的戰時記錄》,財團法人海上勞動協會)

這種事情一點也不希奇。早在對南方各地的海上運輸遭到敵方潛艇和飛機的阻截之前,在大陸各地就已經發生了供應困難的問題。

矢鋒 :本國糧食產量不足,東北的糧食又大量被拉去跟小胡子換武器,運輸能力吃緊外加占領區又有八路攪和,供應充足才有鬼了……

minghui:這只是其中之一。

華北戰前是一個糧產嚴重不足的地區,象山西某些號稱天天吃白面的地區,文革期間知青過去看看才發現一年也就幾十斤白面,每年要大量進口糧食,戰爭開始后,一下子就增加了日軍、偽軍、在華北為日軍服務的日本人、朝鮮人、偽政權人員……

總數不下百萬的脫產人員,而國共雙方也大量增加脫產人員,40年后八路軍一直保持在30萬以上的兵力。

而雙方戰線的不停廝殺,導致糧產量和耕地面積的大幅度下降,不過戰前有些存糧,37、38年又是好年景,日本人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39年開始雙方就開始以糧為戰的爭戰了,爭奪最激烈的就是冀中平原,那幾乎是華北最大的糧產地,冀中長年要給山西的八路軍運送大量的糧食。

太平洋戰爭前,日本人偶爾還能用外匯從英美那邊購買些小麥,這以后不但沒戲,而且糧產量繼續下降。

百團大戰,暴露了冀中糧倉的重要性,結果日軍發動了五一大掃蕩,全華北八路軍哭聲一片,中共中央甚至決心將八路軍壓縮到二十萬人。

但即便如此,日軍在華北一直沒有完成以戰養戰的美夢,只能號個地方建炮樓,部隊飽一頓餓一頓,越打越弱。

winz:我不認為拿美援和總征購量去比是恰當的。

一個公司營業額1000億,和凈利潤500萬是兩個概念。

你總產量很大,但是這龐大的基數里面必然有一個同樣龐大的基數被生產者吃掉,扣除掉這一部分,才是你能夠拿來供養工人供養軍人的數量,而這一部分,決定了你能夠支撐的軍人總數。

要評價美援的價值,應該是拿美援的總量去和蘇聯的農業產量與農業人口消耗的差值去比。

而且,簡單把肉換算成熱量根本就不對,你成天吃葡萄糖,不吃別的,活得下去?

過去中國改革之前,副食品匱乏,農民一年吃不到多少油水,光吃糧食吃得飽?你吃一個月的素,別吃肉,看你還有力氣沒有。

天之藍海之藍:先不說總量比較合理不合理的問題。

說說為什么用熱量計算:我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簡化計算,為什么這么簡化,只有進行熱量計算才能把他的效果最大化,這也是為了遷就某人的高能食品論。為什么用豬肉因為豬肉的熱量較高,這樣計算也是為了效果的最大化。如果真按照物資清單和每天的配給表算得話……

龍文美:這個,多句嘴,中國的和尚基本是吃素的,而舊社會普通農民吃肉也極少,過年時能吃到罷了,人家還是有力氣下地干活的嘛。

裝甲兵少將:你知道不吃肉的中國農民(壯勞力)要吃多少飯嗎???一般一頓要吃5斤米飯啊!!!當時那點畝產量,很快就沒得吃了。(真人講述,剛問的)不信去問問你爺爺(要是農民的)。

STH4NOTH:哪有那么大胃口。是平時沒的吃,偶爾可以隨便吃的時候能吃幾斤,就是這樣5斤糧食也是基本不可能的。有親戚60年代一次吃了3斤油餅被村里人笑話了幾十年。

minghui:解放前華北地區一個中農年收入800斤小米,這么吃是會破產的。

裝甲兵少將:所以才會餓殍遍野啊!!!肉食和油是很重要的。

minghui:哪有這么夸張,國軍一天定量24兩帶殼小米(16兩制),解放區供養一個脫產人員,一年1300斤小米左右。

至于肉和油,那也很少了……記得49年,某帥開大會講現在不打仗了,一個月一斤半肉不能再執行下去(記不清了,或者是三斤),這種待遇超過普通百姓太多了,大家要堅苦奮斗云云……

以山東軍區的供給標準為例,是生活改善后的1944年制定的:

部隊戰士每天是菜蔬一斤,油五錢,鹽六錢(另加香料費以菜價的百分之五),每月每人豬肉一斤,麥糧每人每天兩斤半,如果是秋糧的話,每人二斤六兩(菜金二兩豆子在內),這個生活水平,已經比中農要高一些了。

注: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本文是看北朝發布內容。主編原廓,作者天之藍海之藍,歡迎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轉載,轉載同是需注明出處,若有未注明者取消轉載資格。

水兵領不到面包口糧......沙皇想到鄉下搶糧都搶不到。

食用野菜是蘇聯人民的傳統,腌鮮蘑菇煮蒲公英湯吃野芹菜,平時戰時都一樣,冬天還摘莓子,與現代營養學無關。

蘇聯的魚類資源豐富,戰后一段時間曾經是出口大國,2002年物價穩定的時期,魚類罐頭價格比中國還低。

蘇聯人民肉類消費依次是魚、禽肉、其他肉類,蔬菜是黃瓜、卷心白、番茄,主食是面包、土豆。

那個什么什么咸豬油,在和平時期也只有總統警衛團之類的少數部隊才可以夾在面包里面當誤餐飯吃。那叫腌豬油。吃的時候一定要加熱,稍微不注意就冷了,頂得胃疼。

使用糧食總產量也是偷換概念,應該用采購量,蘇軍總的采購量為4000萬噸給養,包括各種糧食肉類奶制品等。

說到偷換概念,按照《蘇軍后方勤務》第268頁的數據,蘇軍在衛國戰爭期間,各種給養物資總消耗量約為4000萬噸!這其中還包括在戰爭后期,蘇軍一線部隊在后方機關接收新解放土地前對當地居民所提供的給養物資。

而蘇聯政府在1941~1944年的糧食總采購量,前貼已做說明。

瞧,吃了那400萬噸美援不但多養活了一個單位農業人口,還給國家節省了五分之四的糧食。

到1941年1月,蘇聯儲備黑麥、小麥、燕麥、面粉和大米共616.2萬噸。

1941年1月1日,蘇聯共有牛5480萬頭(其中奶牛2800萬頭)、豬2760萬頭、綿羊8000萬只、山羊1170萬只,如果換算成大牲畜總計為5700萬頭。

1941年至1942年間,由國家分配糧食的居民、軍人有7700萬人,統一飼料分配的馬約120萬匹。

1943年國家收購了1230萬噸谷物,100多萬噸糖用甜菜,122.0萬噸肉類,240萬噸牛奶和奶制品(折合成牛奶計算)。盡管如此,自秋季起不得不暫時降低口糧供應標準,當時依靠國家供應糧食的人口達6770余萬人。

戰爭期間,為供應軍隊而從地方采購的糧秣共約2000萬噸。

gorefiend:原來一人正常勞動一天,只需要消耗大約13000/6000*100克面粉,打仗的還另當別論,大約就是4兩吧。

我在家呆一天只吃這么點都覺得餓,我還真是罪孽啊罪孽。

你怎么算帳的,大米熱量1420,如果不吃其他食物,成年男子、中等強度體力勞動、一天需要吃915克。

潛水英雄五世:不用計的,一個軍人一天的配給量是4000卡左右,蘇聯可能有時會低一點,但一般都不會少于3000卡,除非被包圍或是被截斷糧道了。

美國援蘇的食物量還不夠其援英的多,英國尚且過得緊邦邦的,何況是蘇聯。

美援作用是有不少,但不至于影響到戰爭的勝負。

minghui:常態常態……武漢會漢中某次戰斗,日軍海軍陸戰隊出發時1000人,到岸時剩500人,在國軍陣前還長時間沒得吃,至于華北日軍餓肚子更是常態。

轉一個ddg的貼子吧。

但是關于日軍的后勤保障能力,《日本的戰爭責任》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

在二次大戰中,供應困難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戰爭一開始,攻擊離上海日軍根據地聯合租界不足10公里的大場鎮,炮兵部隊就因為彈藥不足而被迫進行了艱苦的戰斗。(注:防衛廳戰史部:《戰史叢書 支那事變陸軍作戰(1)》,朝云新聞社)......

日本陸軍中肋膜炎或肺結核患者特別多。這大部分可能是營養不良引起的。(桑島節郎 《華北戰記》,圖書出版社)而且,在糧食都不能運輸的情況下當然更不能大量運輸生水和凈水裝置。因此,士兵們只好喝泥水。這些都是大量人員戰爭期間因病而死亡的原因。(井本熊男 《作戰日記中的中國事變》,芙蓉書房)

有人認為,日本軍隊是因為在西太平洋的廣大地區部署了大規模的兵力,超過了自身確保供應的能力,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后果。即使從總體上可以這樣說,但僅就日本陸軍而言,其供應能力之不足并非從對美戰爭中期才開始的,據軍醫報告,早在對華戰爭的第二年,1938年春天的徐州戰役中,就早已出現了營養失調癥。(長尾五一 《戰爭與保健》,原書房)在中國戰場從軍的某軍官曾這樣寫道:“我當中隊長時,在兩年的戰斗中只有兩次從團和營里得到給養,而且只有一升米(人均)。”(海上之友編輯部編 《沒有武器的海 日本商船的戰時記錄》,財團法人海上勞動協會)

這種事情一點也不希奇。早在對南方各地的海上運輸遭到敵方潛艇和飛機的阻截之前,在大陸各地就已經發生了供應困難的問題。

矢鋒 :本國糧食產量不足,東北的糧食又大量被拉去跟小胡子換武器,運輸能力吃緊外加占領區又有八路攪和,供應充足才有鬼了……

minghui:這只是其中之一。

華北戰前是一個糧產嚴重不足的地區,象山西某些號稱天天吃白面的地區,文革期間知青過去看看才發現一年也就幾十斤白面,每年要大量進口糧食,戰爭開始后,一下子就增加了日軍、偽軍、在華北為日軍服務的日本人、朝鮮人、偽政權人員……

總數不下百萬的脫產人員,而國共雙方也大量增加脫產人員,40年后八路軍一直保持在30萬以上的兵力。

而雙方戰線的不停廝殺,導致糧產量和耕地面積的大幅度下降,不過戰前有些存糧,37、38年又是好年景,日本人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39年開始雙方就開始以糧為戰的爭戰了,爭奪最激烈的就是冀中平原,那幾乎是華北最大的糧產地,冀中長年要給山西的八路軍運送大量的糧食。

太平洋戰爭前,日本人偶爾還能用外匯從英美那邊購買些小麥,這以后不但沒戲,而且糧產量繼續下降。

百團大戰,暴露了冀中糧倉的重要性,結果日軍發動了五一大掃蕩,全華北八路軍哭聲一片,中共中央甚至決心將八路軍壓縮到二十萬人。

但即便如此,日軍在華北一直沒有完成以戰養戰的美夢,只能號個地方建炮樓,部隊飽一頓餓一頓,越打越弱。

winz:我不認為拿美援和總征購量去比是恰當的。

一個公司營業額1000億,和凈利潤500萬是兩個概念。

你總產量很大,但是這龐大的基數里面必然有一個同樣龐大的基數被生產者吃掉,扣除掉這一部分,才是你能夠拿來供養工人供養軍人的數量,而這一部分,決定了你能夠支撐的軍人總數。

要評價美援的價值,應該是拿美援的總量去和蘇聯的農業產量與農業人口消耗的差值去比。

而且,簡單把肉換算成熱量根本就不對,你成天吃葡萄糖,不吃別的,活得下去?

過去中國改革之前,副食品匱乏,農民一年吃不到多少油水,光吃糧食吃得飽?你吃一個月的素,別吃肉,看你還有力氣沒有。

天之藍海之藍:先不說總量比較合理不合理的問題。

說說為什么用熱量計算:我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簡化計算,為什么這么簡化,只有進行熱量計算才能把他的效果最大化,這也是為了遷就某人的高能食品論。為什么用豬肉因為豬肉的熱量較高,這樣計算也是為了效果的最大化。如果真按照物資清單和每天的配給表算得話……

龍文美:這個,多句嘴,中國的和尚基本是吃素的,而舊社會普通農民吃肉也極少,過年時能吃到罷了,人家還是有力氣下地干活的嘛。

裝甲兵少將:你知道不吃肉的中國農民(壯勞力)要吃多少飯嗎???一般一頓要吃5斤米飯啊!!!當時那點畝產量,很快就沒得吃了。(真人講述,剛問的)不信去問問你爺爺(要是農民的)。

STH4NOTH:哪有那么大胃口。是平時沒的吃,偶爾可以隨便吃的時候能吃幾斤,就是這樣5斤糧食也是基本不可能的。有親戚60年代一次吃了3斤油餅被村里人笑話了幾十年。

minghui:解放前華北地區一個中農年收入800斤小米,這么吃是會破產的。

裝甲兵少將:所以才會餓殍遍野啊!!!肉食和油是很重要的。

minghui:哪有這么夸張,國軍一天定量24兩帶殼小米(16兩制),解放區供養一個脫產人員,一年1300斤小米左右。

至于肉和油,那也很少了……記得49年,某帥開大會講現在不打仗了,一個月一斤半肉不能再執行下去(記不清了,或者是三斤),這種待遇超過普通百姓太多了,大家要堅苦奮斗云云……

以山東軍區的供給標準為例,是生活改善后的1944年制定的:

部隊戰士每天是菜蔬一斤,油五錢,鹽六錢(另加香料費以菜價的百分之五),每月每人豬肉一斤,麥糧每人每天兩斤半,如果是秋糧的話,每人二斤六兩(菜金二兩豆子在內),這個生活水平,已經比中農要高一些了。

注: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本文是看北朝發布內容。主編原廓,作者天之藍海之藍,歡迎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轉載,轉載同是需注明出處,若有未注明者取消轉載資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