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与咸丰帝玩文字游戏,桂良、何桂清能化解难题吗?

自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之后, 咸豐帝的脾氣變得十分乖戾。 他只是固守定見, 不再考慮下級的實際操作困難, 也不幫助下級解決具體問題。 他的這種苛刻的要求, 有時也能使懈怠的官員振作精神, 一些叫嚷多年的難題輕松化解。 而這種不時出現的效果又使之更為苛刻, 許多官員由此琢磨對策, 以應付咸豐帝催命般的諭旨。 桂良、何桂清都是官場老手, 深諳政治操作之訣竅。 他們已經看出, 咸豐帝雖言“四事”, 實際上“公使駐京”為“第一要事”;而“公使駐京”僅入載《中英天津條約》, 法、美、俄三國條約皆規定“有事進京”;于是,

他們專在“公使駐京”一事上下工夫, 專在英國專使額爾金身上下工夫。 至于咸豐帝不斷提及的其他三事, 對照英方文獻, 他們從來就沒有正式提出過。

《中英天津條約》中文本規定:“大英欽差各等大員及眷屬可在京師, 或長行居住, 或能隨時往來, 總候奉本國諭旨遵行。 ”桂良派員解釋, 文中的“或”字表示選擇, 表示可能, 因而希望英國去掉“長行居住”, 改為“隨時往來”。 由于先后出任兩廣總督兼欽差大臣的徐廣縉、葉名琛、黃宗漢對外持強硬態度, 廣州民眾自鴉片戰爭以來與外國人交仇甚久;由于江蘇官員歷來對外主和, 已經設置租界的上海不僅取代廣州, 成為中國最大的對外通商口岸, 而且在眾多方面成為對外交往的“模范區”;桂良為使各國公使不致再在廣州處處磨難,

準備改上海為對外交涉之地, 也就是說, 將原由兩廣總督例兼的管理通商事務欽差大臣一職, 改由兩江總督例兼, 由兩江總督在上海代表清朝與各國公使打交道。

徐廣縉雕像

葉名琛

桂良的交涉一開始并不順利, 英國專使額爾金明確照會, 《天津條約》一字不易, 北京方面卻不斷傳來廢約再戰的聲音。 桂良婉轉地提醒咸豐帝, 清朝此時尚無與英、法對抗的武力。 何桂清此時也在奏折中反話正說, 其本意是讓咸豐帝盡快批準他們在上海進行的談判, 并曲折地示意咸豐帝, 欲改條約, 須有武力。 他同當時的許多官員一樣, 當遵旨辦事遇到困難時, 行延宕之計, 力求先將事情拖至明年。

咸豐帝并未看出此層意思, 反在該折中朱批:“與惠親王等同看, 此折頗有關系, 著悉心商酌。 昨日惠親王面奏辦法, 事屬可行, 朕思遲則有變, 莫若先發以制。 ”僧格林沁報告大沽等處的炮臺建設情況, 又使咸豐帝的態度趨于強硬。

僧格林沁

廣東人民出版社委托宣傳

( 茅海建:《當代學人精品:茅海建卷》,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6年版 )

( 編輯:南京師范大學中國史碩士研究生 謝敏 )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