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十万青年十万军,这种扼杀国家元气的行为实在太愚昧

關于持久戰, 我們其實已經聽過很多遍了, 但到底什么是持久戰呢, 我們其實還存在很多誤區, 請聽筆者一一道來

誤區一:持久戰出自蔣百里的《國防論》

圖1 蔣百里

這是謠言, 是謠言, 是謠言。 首先, 蔣百里的《國防論》, 其實是一本講戰爭原理的書, 類似于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 講的是概念性的東西, 用作軍校的教科書還行, 跟戰略戰術沒什么關系。 其次, 《國防論》全書, 就沒出現過持久戰這幾個字, 只有“長期的作戰”, “全面的戰爭”等表述, 更接近總體戰的思想。 所以歸根結底, 蔣百里都只是將國外的(都不能稱得上先進)的思想引入了國內,

對抗戰的影響微乎其微。 實際上, 真要找持久戰鼻祖, 史學家范文瀾可以算是一個, 可惜他也是馬克思主義者, 故而不受某些人追捧

誤區二:持久戰是正面戰場抵抗的必然結果, 游擊戰根本沒作用

總有人覺得中國地大物博, 只要抗住第一波攻勢, 耗著耗著自然就贏了, 這真是大錯特錯。 如果日寇每攻取一處, 就收獲了一處的人力物力, 那就成了滾雪球, 越滾越大, 最終一擊致命。 游擊戰的用途此時就顯現出來了, 由于游擊隊的破壞, 日軍不能以戰養戰, 反而需要倒貼資源去對付游擊隊, 如此一來繼續進攻就不會是日軍的最優解, 戰爭也就變成了持久戰

圖2 武漢會戰(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誤區三:持久戰就是“空間換時間”

空間換時間的例子很多, 如蘇德戰爭、美日對決, 美蘇在國家綜合實力上比對手高出幾個量級, 隨著戰爭潛力釋放, 最終反敗為勝。 但空間不一定就能換來時間, 這樣做的前提條件是你自身強于對手, 而且遠遠強于對手。 可當時的中國只是農業國, 綜合實力遠弱于日本, 再加上戰爭的進行, 領土和資源大量喪失, 更是此消彼長。 試問, 傾舉國之力都敗下陣來, 靠西南一隅真能翻盤?

圖3 抗戰淪陷區(核心地區基本落入敵手)

筆者認為, 持久戰應理解為“持久地戰”, 重點不在于“持久”, 而在于“戰”。 為了持久地戰下去, 就必須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 所以要大量地使用游擊戰, 這一點主席早已論述過, 這里就不再重復。

持久戰是一種進攻性戰略, 不是當山大王, 講究的是主動出擊。 對于一個縣城、村莊或是據點, 你打個一兩次, 哪怕是佯攻, 敵人也就不敢放松了。 于是乎, 這里駐扎一個中隊, 那里派遣一個小隊, 機動兵力還剩得了多少呢。 作戰要講究分合之道, 既要小單位打冷槍, 必要時又要集合起來打“大仗”。 人們都說“土八路”, 但能做到快速有序的分與合, 已經具備一支現代化軍隊的要素了。

如此看來, 游而不擊是不可能的了, 因為那與等死沒區別, 你要是不攻(還要攻得有威脅), 敵人就不會分兵防守, 到時大部隊出來圍剿, 頃刻間就灰飛煙滅了。 岡村寧次就看到了這一點, 敢于合兵圍剿, 幾個聯隊圍追堵截, 想跳出來就很難了。 當然了,

兵力不足的情況下這樣做也是顧頭不顧腚, 用了幾次就被找到竅門(大規模的部隊調動總有痕跡, 人家早就跑了, 白白消耗)

都說二十年后又是一條好漢, 可對一場戰爭來說, 一條好漢太寶貴了!正如巴頓將軍所說, 贏得勝利靠的不是犧牲, 而是讓敵人犧牲。 十萬青年十萬軍, 這種把精銳部隊送去當炮灰的做法, 起到的是扼殺國家元氣的作用, 換來所謂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又能算得上什么功勞呢?在當時, 具有中學或至少高小畢業的知識青年是不遜于德日產業工人和科技人才的戰略資源, 英法等國寧愿把文科教授送上前線, 也不肯輕易消耗寶貴的戰略資源。 只有常凱申腦回路結構異于常人。

本文作者 :從頭越,

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 未經作者本人及微信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允許, 不得轉載, 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 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 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后勤部等單位任職, 致力于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 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 其著作《這才是戰爭》于2014年5月、6月, 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 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 歡迎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