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他相貌丑陋,孔子曾因此而嫌弃他,后来,他却成为孔子的得意弟子

“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 這句俗話是為了告誡我們, 不可憑借相貌外表就判斷一個人, 古今中外, 因相貌而產生的故事比比皆是, 《巴黎圣母院》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相貌丑陋, 卻心地善良, 這種善良需要發現。

可人生了一雙眼睛, 自然能分得出美丑, 俗人也好, 圣人也好, 都會犯錯, 哪怕是孔子這位大圣人。

都知道孔子有三千弟子, 七十二賢, 他向來認為有教無類, 可是當他自己看見一位相貌丑陋的人求學時, 卻也有了偏頗。

這個人就是澹臺滅明, 他乃是天生異象, 長得“額低口窄, 鼻梁低矮, 不具大器形貌”,

額頭低, 嘴巴窄, 鼻梁低, 長相一點都不大方, 孔子初見澹臺滅明, 這個長相實在入不了眼, 但是孔子公開說過, 自己“有教無類”, 不能違背自己的話, 雖然沒有拒絕他, 但是也沒有重視他。 表面上不說, 但是澹臺滅明心里也知道, 孔子不重視自己。

澹臺滅明見到孔子如此, 心中自然是十分失望, 索性自己游學。

真正賞識他的人, 是子游。 此人胸襟廣闊, 從不因外貌而評價別人。

子游在武城的時候認識了澹臺滅明, 了解了他的性情品德, 十分贊賞, 去拜見孔子的時候, 當著他的面夸獎了他, 稱他是“有澹臺滅明者, 行不由徑, 非公事, 未嘗至于偃之室也。 ”也就是為人處世, 公私分明, 從不投機取巧, 不走彎路, 為人十分明白事理, 子游見慣了因私事而求上位的人,

遇見澹臺滅明這樣的人, 反而十分欣喜, 雖然相貌丑陋, 但是心中良善, 沒有私心, 十分難得。

澹臺滅明比那些相貌俊朗卻私心滿滿的人, 要好太多。

果然, 就如同子游所說, 澹臺滅明學成之后, 一路傳學, 從來沒有對孔子有過怨言, 依舊說自己是孔子的弟子, 將孔子的儒家學說一點點傳播, 在江南之地, 把孔子的儒家學說教授給別人, “有教無類”“誨人不倦”都都一一傳授, 不留私心, 齊家治國平天下, 傳道受業解惑, 不過短短十幾年, 江南地區, 門生遍布, 儒家學說傳遍。

孔子聽聞之后, 才驚醒, “以容取人乎, 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 失之宰予(澹臺滅明的字是子羽)”。 憑借容貌實在不能判斷別人的好壞, 相貌天生不能改變,

但是品行卻是后天自我修成的。

參考文獻:《論語·陽貨》、《大戴禮記·五帝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