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曹操四个发小,两个被他斩杀,一个被他火拼,还有一个被夷灭三族

一直以來, 漢末梟雄曹操, 都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人。 熟讀《三國演義》的人, 認為他是一個奸詐自私的小人, 一直堅守著“寧教我負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負我”的信條;喜歡漢末三國史的人, 則忍不住為他平反, 認為他雖多疑, 卻也有著寬容大度的一面, 例如看重關羽的義氣, 放關羽回歸劉備身邊;再如被李孚接連戲耍之後, 依舊對其委以重任, 等等。 但是曹操在某些時候的寬容大度, 並不能完全否認他的梟雄本色。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曹操是一個梟雄, 也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 他雖然至死沒有篡位, 但是他也有巨大的野心,

因此當荀彧勸阻他稱魏公之時, 他不顧荀彧追隨他多年, 也不顧荀彧立下的功勞, 直接將荀彧調離了權力中心, 讓對方留在了壽春, 並鬱鬱而終;除了臣子之外, 他為了打擊漢室重臣趙溫, 在趙溫主動為曹丕安排官職的時候, 指責趙溫失察, 否認了曹丕的才能, 也就是說, 為了權勢, 他連自己的兒子都坑。 而他的發小, 也沒有被放過。 接下來, 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 被他害的最慘的四個發小。

第三名、第四名:許攸、婁圭

許攸, 字子遠, 是曹操和袁紹共同的發小, 婁圭, 字子伯, “與太祖有舊”。 這兩個人, 不但與曹操有深的交情, 也分別為曹操立下了大功——官渡之戰的時候, 許攸臨陣倒戈, 使曹操順利偷襲烏巢, 為官渡之戰的勝利,

奠定了基礎;婁圭則在潼關之戰的時候獻計, 讓曹操用沙子和冰水築成堡壘, 抵禦住了西涼聯軍的攻勢, 順利渡河, 避免了曹操的慘敗。 不過, 這兩個人都死在了曹操手中。

當然了, 這並非是因為曹操過河拆橋, 而是因為他們自己情商低, 經常將自己的功績掛在嘴邊, 甚至對曹操不敬。 因此, 陳壽在評價他們二人的時候, 提到:“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 認為他們是咎由自取。

第二名:張邈

張邈, 字孟卓, 是一個非常正義的人。 他是諸侯聚義討伐董卓時, 最先參與的人之一, 是一個真正的義士, 後來“袁紹既為盟主, 有驕矜色, 邈正議責紹。 ”由此, 我們也不難看出此人的堅持。 當時袁紹不念舊情, 與他翻臉, 甚至讓曹操殺掉他,

雖然曹操沒有同意, 但因為當時曹操受了袁紹的恩惠, 而他又在曹操的地盤上, 所以他一直心懷不安, 害怕曹操終究會因袁紹的命令, 殺害自己。

所以在陳宮勸說他, 一起背叛曹操, 迎呂布入兗州時, 他同意了此事。 這讓曹操非常受傷, 畢竟他在出征之前, 曾對自己的家人說:“我若不還, 往依孟卓。 ”但是, 對於背叛了自己的人, 曹操還是痛恨不已, 於是他在擊敗呂布之後, 將張邈逼上了絕路——“邈詣袁術請救未至, 自為其兵所殺。 ”如此看來, 張邈之死非常可惜。

第一名:袁紹

比起前面幾人, 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恩怨, 要複雜的多, 他們是真正的發小, 是曾經可以一起調皮搗蛋, 互相坑害的那一類故交。 後來, 為了討伐董卓, 他們一起起事,

曹操受到了袁紹的不少照顧, 之後曹操征討徐州, 袁紹更是曾派出朱靈等大將, 率兵為曹操助陣。 但是, 當北方僅剩他們兩股勢力, 且兩人都有爭霸中原的野心時, 他們便無法和平共處了, 因此有了西元200年的官渡之戰。

這一戰, 袁紹戰敗之後, 幾乎陷入了絕境, 不久之後便因病去世。 他死後, 幾個兒子又不爭氣, 而且爆發了內鬥, 於是曹操順利滅掉了袁譚和袁尚, 完全接手了袁紹的地盤和勢力。

通篇分析之後, 我們不難得知, 曹操對這幾個發小下手, 並不僅是因為他狠心, 而是迫不得及, 如果站在他屬於詩人的一面來看, 他大約心中並不好受;但是他絕對不會對這些行為後悔, 這則是因為他的梟雄本色。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

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 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