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天津—市井生活下的煎餅果子

“竹板這麼一打呀,是別的咱不誇, 我誇一誇,這個傳統美食狗不理包子”沒去過天津, 但是郭冬臨這段相聲你應該耳熟能詳。

相聲可謂是一個大雜燴, 從東講到西, 從南講到北, 從市井生活老百姓的平生趣事再到官場政治, 嬉笑怒駡、插科打諢, 在捧哏與逗哏的你來我往之間, 將市井生活文化展現得活靈活現。

狗不理包子

藝術來源於生活, 天津的相聲常常取材於民間故事, 是市井氣息下的接地氣兒的小老百姓生活, 其中自然也包括一些天津的美食, 不過天津的美食可不止狗不理包子這一樣。

許多相聲演員的作品中都講到了天津的美食:

馬三立:元宵端上來聖人這麼一嘗啊, 是好吃, 又甜、又粘乎, 可好吃也不行啊——元宵、湯圓、粽子、燒賣、果子、煎餅、酥油、茶湯面…


馬三立《吃元宵》

“同志!同志!咱這派出所中午不是給窩頭嘛!”

“啊, 窩頭啊?沒有沒有!你這不是拘留, 不是拘留, 沒有窩頭!”

《窩頭》

郭德綱:在北京可吃不到這麼正宗的煎餅,咱們天津的煎餅,那叫一絕

郭德綱相聲

既然講到美食,那麼就不得不提一下被稱為”天津一絕”的煎餅果子。

雖說各個地方都有煎餅果子, 但論正宗, 那誰都比不過天津, 正如重慶的火鍋、桂林的米粉, 煎餅果子已經成為了天津的符號象徵。

煎餅果子在天津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相傳清末, 有一武藝高人名叫老刀,

老刀因見義勇為慘遭賊人刺害而被迫出走, 在流亡的路上, 老刀遇到吃包子的路人後極為想念家鄉的大煎餅, 於是便嘗試用薄餅捲入蘸醬、大蔥、香油果子做成食物, 取名為“煎餅裹著”, 後來老刀定居天津衛, 便將煎餅果子技藝發揚開來, 老刀命名的“煎餅裹著”也漸漸變成了煎餅果子。

天津各個街頭小巷基本都能看到煎餅果子攤販的身影, 正宗的天津煎餅果子是用優質的綠豆面做成, 儘管現在已經有了黃豆麵、綠豆面, 但總以綠豆面的最佳。

做麵糊的綠豆面一般都會提前磨好, 加水調勻, 雞蛋一磕一抖, 再用面杆攤勻, 蛋液便麵糊混合在一起, 這樣推出來的麵糊軟硬適中, 又幹又韌, 非常有嚼頭。

攤煎餅的大媽動作嫺熟,

麵糊下鍋之後, 也不怕燙, 熟練的將雙手一翻, 就將面皮翻了一個面, 然後將剛炸好還冒著熱氣的餜箅兒哢嚓切成兩段, 往面皮上一裹, 手上功夫卻不停, 拿出刷子, 將麵醬辣醬一一刷好, 根據口味加上些芝麻、蔥花, 這就可以起鍋了。

天津的煎餅果子在配料的選擇上非常有講究, 甜麵醬是基礎, 輔料用麵醬、辣醬, 蔥花這三樣, 再加上些腐乳, 食材和著煎餅本身的綠豆香混合成一種神秘的味道, 令人欲罷不能。

煎餅果子裡面的“果子”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油條, 天津的果子炸得又焦又脆, 吃起來非常爽口, 除了果子之外還有餜箅兒, 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添加。

有的地方會在煎餅果子裡面加上火腿和雞柳的說法,

不過在天津, 正宗的煎餅果子是絕對不加雞柳和火腿的。

早年在天津, 大家都興自己帶雞蛋過去。

寒冬的早晨, 手裡揣上幾個雞蛋, 走到煎餅攤上, 和攤煎餅的阿姨熟悉的對上口號:

“一個雞蛋倆雞蛋?”

“倆雞蛋”

“果子還是餜箅兒?”

“果子”

“單果子雙果子?”

“雙果子”

“要蔥花辣子嗎?”

“蔥花, 麵醬, 不要辣子。 ”

就這樣, 在熟悉而又親切的對話中, 天津人的一天開始了......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路, 如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謝 謝 閱 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