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自卑or自信,取決于你的一念之間,聰明家長這樣做

「你只要上去舉手答下題, 就能拿到獎品。 這麼多小朋友都去了, 你也試試嘛。 」

媽媽將小朋友往前推, 小朋友拼命往回退:「媽媽, 我不敢」。

看著興沖沖往前跑的孩子, 又看著一臉恐懼的自家娃, 媽媽嘆了口氣, 唉, 這孩子, 怎麼就這麼膽小呢?

自信的孩子大膽表現自己, 自卑的孩子只想往角落里躲。

我們都想養育出自信大方的孩子, 可有時候, 娃偏偏縮手縮腳。 孩子的自信, 到底去了哪里?

一個人是自信還是自卑, 取決于他的自尊感是強還是弱。 孩子的自尊感, 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2-4歲「快看我」階段。 孩子會不停地說:「媽媽, 看我, 快看我。 」他要通過獲得父母的關注, 來發展自我意識和自尊感。

5-7歲「愛幻想」階段。 孩子總有天馬行空的想法, 他既希望能得到公平對待, 也希望自己是獨特的。

8-10歲「情緒易消極」階段。 如果我們說話方式不恰當, 孩子可能就會有較多的負面情緒,

引來對抗。

10-14歲「別人是怎麼看我?」階段。 他們更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價, 容易從他人那里來界定自己自尊感的強弱。

14-16歲「我是誰?」階段。 孩子開始思考自己與世界的關系。 如果孩子迷茫、彷徨, 他就容易陷入低自尊, 從而自卑。

在孩子發展自尊感的這一過程,

他表現的是孩子自卑or自信, 很大程度取決于你的一念之間。

一:看到孩子的長處or眼里只有他的不足

育兒群里有位寶媽回憶, 說小時候和姐姐幫忙整理廚房。 結果一不小心, 將一盤子杯子都摔落在地。 一二十個杯子啊, 就被她們這樣摔碎了。

當時她和姐姐嚇壞了,

生怕遭來嚴厲的懲罰。 但聞聲而來的爸爸, 卻什麼也沒說, 只問她們有沒有受傷, 然后幫忙一起整理殘渣。

寶媽說, 長大后每次想到這件事, 心里就一陣暖意。 之后即便犯再大的錯, 她也不害怕, 只會鼓足勇氣尋找避開犯錯的方法。

不得不說, 有這樣的爸爸, 真的很令人羨慕。 很多人, 包括我自己, 如果碰到孩子摔了幾十個杯的情況, 也很難保持淡定, 嘴里多多少少會說孩子幾句。

但我們不知道的是, 如果在生活中, 孩子犯一點小錯, 我們就批評指責, 孩子很容易在負面評價中, 陷入焦慮和不安的情緒。

時間一長, 他的內心就變得很脆弱, 做事畏手畏腳, 慢慢養成自卑的性格。

但如果我們對孩子的錯誤, 多一些包容, 多看到他的成就和優點, 孩子就會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能力上。

越覺得自己能力強大, 孩子就越容易有強烈的自尊感, 也就越有自信。

當然,我們并不是面對孩子的所有錯誤,都一味包容和認可。聰明的家長,可以這樣問問他:

你覺得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

從這次事情里,你有沒有學到什麼經驗?

下次我們可以怎麼做來避免再犯錯呢?

既然錯誤已經發生,那就讓它產生價值,不白白讓孩子經歷一次。

另外,多看到孩子的長處,多鼓勵他。比如:

鼓勵努力:你能拿到這個成就,是你這些天努力付出的結果。

鼓勵毅力:我看到你本來想放棄了,但又堅持了下來。

鼓勵態度:你做這件事時,態度非常認真,又是查資料又是翻書,我真的很欣賞這樣的你。

多看到孩子的長處,眼里少一些孩子的不足。他便也會在這樣的鼓勵中,培養出強大的自信。

二:讓孩子與自己比較or拿孩子與他人比較

我一位朋友說,他從小就是在被與別人比較中長大。

考試完,他會聽到:你看看鄰居小孩,全班前三,你呢?考到了多少?

做作業,他會聽到:你看看跟你一起做作業的孩子,人家字寫得多好,答案都寫得對。你看看你,寫得鬼畫符一樣,還錯一堆。

與一群伙伴玩,他會聽到:你看看別的孩子,一個個大大方方的,聲音洪亮。你看看你,看到大人也不叫,說話聲音跟蚊子一樣。

雖然長大后,他知道父母是想用「激勵法」,激起他的好勝心。但從小活在被比較的陰影中,他變得孤僻、膽小、不自信。

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也總覺得自己比不過別人。在工作中與同事相處,他不自覺就拿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比,然后內心狠狠地受傷。

長期的打壓和比較,會讓孩子不停地自我否定。他不但不會前進,還可能因為覺得自己確實很差勁,而不斷往后退。

如果想要孩子一點點進步,我們可以比較,但不要和別人比,而是讓他和自己比。

比如,比孩子這次做得比上次好的地方;比孩子這次做事用的時間比上次短;比孩子這次思路更開闊、想的點更多等等。

孩子會在自我成長中,不斷向優秀靠近,最后就真的變成了一個優秀的人。

三:看到暫時的困難or只看到最后的結果

芝加哥有所學校,如果學生哪門課程沒通過,他的成績單上不會寫「不及格」,而是「暫未通過」。

雖然表達的意思差不多,但不同的表述,卻給人不同的心理暗示。

「不及格」會讓人覺得,我真差勁,這都過不了。我是不是能力不夠,或者不夠聰明,才做不好?

而「暫未通過」,則是告訴孩子,你不是一個失敗的人,只是暫時沒有達到而已。

我想起了心時代父母研究院院長王紀瓊分享過的一個小故事。

他兒子做題,也是左思右想,怎麼都不會。于是兒子問他:「爸爸,我是不是很笨啊,這都不會。」

王紀瓊回答他:「兒子,你不是笨,只是還不熟練而已。」

通過這樣的回答,孩子就會覺得,不是我能力有問題,而是暫時練習得不夠而已。孩子接下來就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多練習上,而不是自怨自艾上。

當孩子遇到難題,我們若只看到結果:「你怎麼回事?這都做不好,你怎麼這麼差勁?」

那孩子一旦遭遇失敗,他首先做的,就是否定自己、懷疑自己、打擊自己。再自信的人,也慢慢變得自卑了。

而如果我們告訴他,這一切只是暫時的,那孩子就會覺得,我是有能力的,只是暫時還沒有達到而已。只要努力,多練習、多找方法,一定能做好。

孩子的自尊感,很大程度,藏在我們的話語和態度里。他是自卑還是自信,只取決于你的一念之間。

當然,我們并不是面對孩子的所有錯誤,都一味包容和認可。聰明的家長,可以這樣問問他:

你覺得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

從這次事情里,你有沒有學到什麼經驗?

下次我們可以怎麼做來避免再犯錯呢?

既然錯誤已經發生,那就讓它產生價值,不白白讓孩子經歷一次。

另外,多看到孩子的長處,多鼓勵他。比如:

鼓勵努力:你能拿到這個成就,是你這些天努力付出的結果。

鼓勵毅力:我看到你本來想放棄了,但又堅持了下來。

鼓勵態度:你做這件事時,態度非常認真,又是查資料又是翻書,我真的很欣賞這樣的你。

多看到孩子的長處,眼里少一些孩子的不足。他便也會在這樣的鼓勵中,培養出強大的自信。

二:讓孩子與自己比較or拿孩子與他人比較

我一位朋友說,他從小就是在被與別人比較中長大。

考試完,他會聽到:你看看鄰居小孩,全班前三,你呢?考到了多少?

做作業,他會聽到:你看看跟你一起做作業的孩子,人家字寫得多好,答案都寫得對。你看看你,寫得鬼畫符一樣,還錯一堆。

與一群伙伴玩,他會聽到:你看看別的孩子,一個個大大方方的,聲音洪亮。你看看你,看到大人也不叫,說話聲音跟蚊子一樣。

雖然長大后,他知道父母是想用「激勵法」,激起他的好勝心。但從小活在被比較的陰影中,他變得孤僻、膽小、不自信。

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也總覺得自己比不過別人。在工作中與同事相處,他不自覺就拿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比,然后內心狠狠地受傷。

長期的打壓和比較,會讓孩子不停地自我否定。他不但不會前進,還可能因為覺得自己確實很差勁,而不斷往后退。

如果想要孩子一點點進步,我們可以比較,但不要和別人比,而是讓他和自己比。

比如,比孩子這次做得比上次好的地方;比孩子這次做事用的時間比上次短;比孩子這次思路更開闊、想的點更多等等。

孩子會在自我成長中,不斷向優秀靠近,最后就真的變成了一個優秀的人。

三:看到暫時的困難or只看到最后的結果

芝加哥有所學校,如果學生哪門課程沒通過,他的成績單上不會寫「不及格」,而是「暫未通過」。

雖然表達的意思差不多,但不同的表述,卻給人不同的心理暗示。

「不及格」會讓人覺得,我真差勁,這都過不了。我是不是能力不夠,或者不夠聰明,才做不好?

而「暫未通過」,則是告訴孩子,你不是一個失敗的人,只是暫時沒有達到而已。

我想起了心時代父母研究院院長王紀瓊分享過的一個小故事。

他兒子做題,也是左思右想,怎麼都不會。于是兒子問他:「爸爸,我是不是很笨啊,這都不會。」

王紀瓊回答他:「兒子,你不是笨,只是還不熟練而已。」

通過這樣的回答,孩子就會覺得,不是我能力有問題,而是暫時練習得不夠而已。孩子接下來就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多練習上,而不是自怨自艾上。

當孩子遇到難題,我們若只看到結果:「你怎麼回事?這都做不好,你怎麼這麼差勁?」

那孩子一旦遭遇失敗,他首先做的,就是否定自己、懷疑自己、打擊自己。再自信的人,也慢慢變得自卑了。

而如果我們告訴他,這一切只是暫時的,那孩子就會覺得,我是有能力的,只是暫時還沒有達到而已。只要努力,多練習、多找方法,一定能做好。

孩子的自尊感,很大程度,藏在我們的話語和態度里。他是自卑還是自信,只取決于你的一念之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