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公眾場合你還在大聲吼孩子?巧用低聲效應讓孩子乖乖聽話

一個奶奶帶著孩子在小區廣場的游樂區玩, 突然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孩子坐在了地上, 并且不時地用自己的小手捶打奶奶的腿, 嘴里還喊著:「我不, 我不, 我就不、、、、、、」

而奶奶卻大聲地指責孩子:你就這麼混鬧吧, 再鬧我就不管你了。 奶奶邊說邊想把腿抽出來。 結果孩子緊緊抓住奶奶的褲子不放手, 甚至還躺在地上打起滾來。

奶奶看樣子是怕丟人了, 對著孩子大吼大叫:「你個XXX, 就知道在外面丟人, 還不趕緊起來回家、、、、、、」

周圍也有幾個家長在帶著孩子玩, 大家都議論紛紛, 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搗亂。

正在奶奶訓斥孩子的時候, 跑過來一個女人, 大概是孩子的媽媽。 只見她跑到孩子身邊, 拉著孩子的手, 低聲地說了幾句話, 孩子進入不哭鬧了, 立刻站了起來, 跟著女人走了。

孩子奶奶嘴里依然不饒:「這孩子就是不聽話, 這個媽媽也只會護著孩子, 這孩子沒法管了。

圍觀的幾個家長也只是搖搖頭, 因為大家經常看到這個奶奶帶孩子的時候, 不問青紅皂白地訓斥孩子, 也難怪孩子不聽奶奶的話了。

其實,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 都會犯一個和這個奶奶同樣的錯誤, 那就是在公眾場合大聲地訓斥孩子。

這可能都源于一句古話「堂前教子」。 所謂的堂前教子指的是教育孩子的時候, 最好要當著外人的面, 這樣的話容易讓孩子產生害羞心理, 孩子也會長記性。

我們很多家長特別喜歡在外人面前教訓自己的孩子, 尤其是貶低孩子。 因為我們都誤認為在外人面前教育孩子,

一來可以顯示自己家長的權威, 二來可以給孩子起到警醒的作用。

可是我們想一想, 我們小時候如果被父母當著外人的面教訓, 是不是特別想找個地縫鉆進去, 哪里還有心情去反省呢?

所以說「堂前教子」這句話并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長, 更不能夠幫助孩子認識和改正錯誤。

尤其是在和孩子講道理的時候, 我們更應該注意自己的音量。 很多家長被帶入了一個誤區, 認為只有自己聲音大, 才能夠震懾住孩子。 但是實際上我們訓斥的聲音越大, 孩子的哭鬧聲也越大。

所以說大聲訓斥孩子并不能夠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因為我們還有一句更為合理的話, 就是「有理不在聲高」。 這也就是心理學上的「低聲效應」。

低聲效應就是指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 低聲說話的方式比高聲說話的方式更有說服力, 孩子更容易接受和執行。

舉個例子來說, 比如大家都在安安靜靜地看書, 這個時候孩子突然間大哭大鬧起來, 如果家長大聲訓斥孩子, 不僅會引來周圍人的圍觀, 還會引發孩子的叛逆心理,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但是如果媽媽悄悄地對孩子說:你看,大家都在看書,你在這里哭鬧,是不是很沒有禮貌呢?要不,媽媽帶你出去,找個沒人的地方你再哭鬧吧。

我想孩子肯定會立刻安靜下來,即便是媽媽把孩子帶出去了,孩子也忘記哭鬧這回事了。

所以說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夠以聲音的高低來取決教育孩子的成果,而是要注意以能夠安撫孩子情緒,解決問題的方式來引導孩子。這就是低聲效應。

怎麼來運用低聲效應呢?

想要運用低聲效應,就要從我們父母開始做起:

首先我們父母要先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孩子做錯了事肯定是需要批評的,尤其是對于孩子的一些叛逆性、不講理的行為,我們家長往往會火冒三丈,情緒激動。

如果我們家長情緒激動,和孩子溝通的話,肯定會聲音高昂。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之前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控制和調節好我們的情緒。我們可以先找到合適的方式釋放自己的情緒,或者是先做幾組深呼吸。

因為我們只有控制好了自己的情緒,才能夠引導孩子的情緒。

其次我們要學會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教育孩子,尤其是對于叛逆期的孩子來說,這種方式是不容易被孩子接受的。

我們要學會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也就是說我們要和孩子出一個平等的位置。這樣不但可以拉近我們和孩子之間的實際距離,也能夠拉近我們和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也有助于低聲效應的實施。

因為近距離的交談,我們不需要提高音量。這樣,我們對孩子的教導就能夠在一種相對平和的氛圍中進行。我們所說的話孩子也能夠聽進去。這就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

再次對事不對人

我們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做到對事不對人,或者是每次只針對一件事。不能夠因為一件事而牽扯出之前的幾件事。這樣對孩子來說,有些秋后算賬的意味。

而且幾件事一起說,家長也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和音量。同時我們幫孩子分析原因或者是給孩子講道理,一定不要過多的使用負面詞語,多采用中性詞語來引導孩子。

最后引導孩子正確的發泄情緒

孩子發脾氣很正常,但是要怎麼樣正確的發脾氣卻是關鍵。

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正確的發泄自己的情緒,但是卻又不對別人造成困擾。比如孩子不開心,我們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帶孩子玩喜歡的玩具或者是游戲。

比如孩子遇到困難挫折了,心情很不好,我們可以帶孩子看一場勵志的電影,既可以讓孩子看到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困難,也可以對孩子起到激勵的作用。

比如孩子沒有考好,我們可以自嘲地對孩子說:你可比我好多了,我當年還不如你呢。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對我們當年的經歷更感興趣,我們就可以用一些幽默的話來鼓勵孩子,增強孩子的信心。

和孩子溝通是一門技巧,也是一門學問。我們父母都是在陪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悟道這個道理的。當我們再想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控制好自己的音量哦,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還會引發孩子的叛逆心理,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但是如果媽媽悄悄地對孩子說:你看,大家都在看書,你在這里哭鬧,是不是很沒有禮貌呢?要不,媽媽帶你出去,找個沒人的地方你再哭鬧吧。

我想孩子肯定會立刻安靜下來,即便是媽媽把孩子帶出去了,孩子也忘記哭鬧這回事了。

所以說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夠以聲音的高低來取決教育孩子的成果,而是要注意以能夠安撫孩子情緒,解決問題的方式來引導孩子。這就是低聲效應。

怎麼來運用低聲效應呢?

想要運用低聲效應,就要從我們父母開始做起:

首先我們父母要先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孩子做錯了事肯定是需要批評的,尤其是對于孩子的一些叛逆性、不講理的行為,我們家長往往會火冒三丈,情緒激動。

如果我們家長情緒激動,和孩子溝通的話,肯定會聲音高昂。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之前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控制和調節好我們的情緒。我們可以先找到合適的方式釋放自己的情緒,或者是先做幾組深呼吸。

因為我們只有控制好了自己的情緒,才能夠引導孩子的情緒。

其次我們要學會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教育孩子,尤其是對于叛逆期的孩子來說,這種方式是不容易被孩子接受的。

我們要學會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也就是說我們要和孩子出一個平等的位置。這樣不但可以拉近我們和孩子之間的實際距離,也能夠拉近我們和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也有助于低聲效應的實施。

因為近距離的交談,我們不需要提高音量。這樣,我們對孩子的教導就能夠在一種相對平和的氛圍中進行。我們所說的話孩子也能夠聽進去。這就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

再次對事不對人

我們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做到對事不對人,或者是每次只針對一件事。不能夠因為一件事而牽扯出之前的幾件事。這樣對孩子來說,有些秋后算賬的意味。

而且幾件事一起說,家長也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和音量。同時我們幫孩子分析原因或者是給孩子講道理,一定不要過多的使用負面詞語,多采用中性詞語來引導孩子。

最后引導孩子正確的發泄情緒

孩子發脾氣很正常,但是要怎麼樣正確的發脾氣卻是關鍵。

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正確的發泄自己的情緒,但是卻又不對別人造成困擾。比如孩子不開心,我們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帶孩子玩喜歡的玩具或者是游戲。

比如孩子遇到困難挫折了,心情很不好,我們可以帶孩子看一場勵志的電影,既可以讓孩子看到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困難,也可以對孩子起到激勵的作用。

比如孩子沒有考好,我們可以自嘲地對孩子說:你可比我好多了,我當年還不如你呢。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對我們當年的經歷更感興趣,我們就可以用一些幽默的話來鼓勵孩子,增強孩子的信心。

和孩子溝通是一門技巧,也是一門學問。我們父母都是在陪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悟道這個道理的。當我們再想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控制好自己的音量哦,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