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你讀懂了《圍城》,你便看穿了身邊的「假面人」

1

五年前一個春寒料峭的晚上, 我拎著兩個大皮箱狂奔于通往火車站的路上, 想要抓緊時間趕上那趟通往北京的晚間列車。

就在排隊上車的間隙, 一位中年阿貝關切地問我:「去上學啊?哪個大學啊?」

聽我隨口回答了一句, 阿貝接著問:「你的大學肯定是985/211吧?」

那一刻我心情很復雜, 我深知我的大學并非擁有這兩項大眾所認可的標簽, 但阿貝的聲音、旁人好奇的眼光驅使我在那一刻點了頭, 并怯懦地回了一聲「是的」。

坐上火車那個晚上, 我沉默了很久, 因為我第一次發現了自身似乎抹不掉的人性缺點。

就在那短暫而匆忙的趕車間隙, 我卻還不忘以虛榮傍身。

我一邊在心底深愛著自己的學校, 一邊卻因為一些外在標簽而投身虛榮的懷抱。

隨著閱歷的加深, 我逐漸意識到這種人性缺陷的普遍性。

它存在于一個上課不傳授經典, 而不斷侈談自己和多少「名人」吃飯喝酒的教授身上;

它存在于鮮少關注自身, 而把喜怒哀樂寄托于與張三李四比較的婦人身上;

它存在于名校鍍金光鮮亮麗, 而實則肚中無貨的留學生之間;

它也絕對存在于你我看似簡單而普通的人生中。

這種面對現實的不坦誠, 這種不敢揭開真面目的假意人生, 往往像一睹不高不矮的圍墻。

它橫亙在你我面前, 雖不會遮住你全部的視野, 卻也阻礙了你暢快淋漓地去擁抱更自由的人生。

2

早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 一本叫做《圍城》的長篇小說, 就以深刻的筆觸展現了這種「假面人生」的真面目。

《圍城》的作者是錢鍾書, 他是近代中國作家、文學評論家, 著有《管錐編》、《談藝錄》、《圍城》、《寫在人生邊上》。

如若一個人要了解中國近代文學史,

錢鍾書一定是繞不過去的一環。

很多人在讀《圍城》這部小說之前可能就聽說過:「婚姻是一座圍城, 城外的人想進去, 城里的人想出來。 」

但《圍城》這部小說的著眼點, 絕不僅僅是婚姻這麼簡單。

《圍城》里的人, 沒有一個是完美的, 也沒有一個不是被虛榮心或虛偽包裹著的。

方鴻漸在歐洲無心學習, 買假博士學位來糊弄他人;

蘇文紈嘴里說著愛方鴻漸, 卻又少不了趙辛楣鞍前馬后的愛慕;

孫柔嘉看似弱小平淡, 實則工于心計, 是個演戲的高手。

這些人中沒有一個人是讓人覺得十分可恨的, 但似乎都顯得不那麼有趣。

《圍城》中典型的「虛偽」場景之一, 是蘇文紈和曹元朗的互相吹捧。

曹元朗寫了一首叫《拼盤姘伴》的詩,

眾人看完心知肚明這首詩寫得不明所以, 有些地方簡直胡說八道。

蘇文紈卻盛贊這首詩不僅題目巧妙, 而且表達生動。

小說中寫到, 聽到蘇小姐的反應后, 「方鴻漸忽然有個可怕的懷疑, 蘇小姐是大笨蛋, 還是撒謊精。 」

明事理且都是留洋博士, 難道連一首詩的好壞都品不出來嗎?類似蘇文紈的人只是缺少了委婉表達的「真」。

而一旦人們把這種冠冕堂皇、虛偽奉承變成生活的常態化, 便沒了趣味可言。

語言如果不是用來表達真與美, 又所謂何用呢?

明末清初大文學家張岱曾說:「人無癖不可與之交, 以其無真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之交, 以其無真氣也。 」

若以這個標準來論, 上述這些知識分子好像都缺了點兒「真情」與「真氣」。

博學多識之士是人們認為的有趣的一類人,

因為知道的多往往能有更多看待事物的角度。

如果博學之士還能以真誠待人, 那就更添一份可愛了。

但《圍城》里的知識分子, 也許太急于顯示自己的淵博, 在很多情況下即使說著俏皮話也顯得沒那麼可愛了。

張德芬曾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分享過一個觀點:

人們往往會傾向于把自己的學識、工作、財富、伴侶等同于自身價值。

持有這種觀念的人會過分關注那些外在能帶給自己榮耀的事情。

方鴻漸表面上覺得知識無用, 但最終為了顯得有面子而造假學歷, 他若真的坦蕩, 便有足夠的勇氣面對自己的無知。

而五年前的我, 若非認同于我學校的標簽就等同于自己臉面的觀點, 又何須在眾人面前撒謊呢?

看到真我,以及意識到真我與一切外在虛榮之物并無本質關系,才能讓一個人有勇氣變得坦蕩,活得有趣。

那些過分關注外在虛榮、他人眼光的人又怎會有閑暇去區分「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微妙滋味呢?

那些最有趣的人,一定是有真氣,勇于做自己的人。

3

史蒂芬·柯維在其書《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論述過「影響圈」和「關注圈」的概念。

影響圈是指我們通過自己的行動能夠影響或者改變的事情,比如「學習」「健康」「工作」等等;

而關注圈則是那些我們關注到但無法影響到的事情,例如我們知道某一個地區發生戰爭,但是卻無法做出任何改變。

《圍城》里那些困于人生圍墻的知識分子,也許就是過分對焦「關注圈」而導致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方鴻漸的工作際遇,他留學文憑造假本就心中有愧,而后回國也都是依靠個人關系,才勉強找到三份「溫水煮青蛙」般的工作。

第一次工作是方鴻漸的前岳父周經理幫忙打點的;

第二份工作靠「昔日假情敵」趙辛楣舉薦到三閭大學當教授,結果因為文憑造假之事勉強混了個副教授;

第三份工作仍舊是依托趙辛楣到報社混口飯吃。

也許當時社會大背景混亂,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方鴻漸的際遇,然而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方鴻漸自身的態度,才是造成其事業不得志的「罪魁禍首」。

方鴻漸無疑是幸運的,他本出身于一個南方士紳家庭,而后又得人資助去歐洲深造。

有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機會,但他卻「四年中倒換了三個學校,倫敦、巴黎、柏林。隨便聽了幾門課,興趣頗廣,心得全無,生活尤其懶散。」

這樣的人生態度揭示了他后面假造文憑的根源——不夠使勁,就夠不著那些光鮮亮麗的東西。

回國后方鴻漸先是在銀行工作,然而還未等他上心工作,就已經被突如其來的愛情忙亂了陣腳,工作自然是敷衍的。

后來蒙幸得到趙辛楣舉薦去三閭大學教書,一路上經歷顛簸困頓,趙辛楣一語道破了方鴻漸的本質:「你不討厭,可是全無用處。」

結果到了大學,方鴻漸并無一洗前恥的念頭,以為得了個副教授已經是不能再好了。

得知自己要教授的是一門可有可無的倫理學課程,他對自己說:

「自己大不了是個副教授,犯不著太賣力氣的。」

正是這種可有可無、敷衍了事的態度,加上方鴻漸人際關系經營不善,導致第二年他丟掉了工作,成為了學校的笑柄。

看似在每一份際遇中,方鴻漸都有一個敷衍的借口:

大環境不好,找不到工作;

在前岳父銀行里只能打雜,沒什麼出息;

在三閭大學頂多是個副教授,太賣力氣就輸了……

他總是把每次際遇的原因歸向外界,認為環境的不可抗力才導致了他的境遇。

但如果方鴻漸是一個更關注自己「影響圈」的人,他也許就會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在歐洲用心求學,取得貨真價實的博士學位;

在銀行認真工作,多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

即使是個副教授仍專心教學,搞好人際關系,來年也許有更好的機會。

然而,這個更聚焦于「關注圈」不得志的方鴻漸錯失了太多逃出圍城的生路。

4

《圍城》借褚慎明之口道出了一些人婚姻的本質:

「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之所以我會認為這是一些人而非所有人婚姻的本質,是因為陷入婚姻圍城的當事人,在結婚之前很可能是像方鴻漸、蘇文紈一般盲目的。

方鴻漸的愛情,就好似一只被關在籠子里很久的小野獸沖出去胡亂覓食。

方鴻漸之前有一段訂婚的歷史,然而他對那位周家小姐知之甚少,也并不真心喜歡對方。

周家小姐英年早逝,反而解了方鴻漸壓抑已久的心事。

此后他就像是突然得了自由的鳥在愛情的林里肆意飛翔,先是在輪船上與已經訂婚的鮑小姐露水情緣;

而后和蘇文紈藕斷絲連卻又不敢及時掐斷;

遇上了唐曉芙之后的方鴻漸像是得到了真愛,然而好景不長,兩人以一場爭吵收尾。

最令人不解的還是方鴻漸與孫柔嘉的結合,好似一杯放置了很久的白開水,喝著隱隱覺得不對味。

方鴻漸與孫柔嘉因同去三閭大學就職而相識,一路并無太多交集,除了趙辛楣偶爾幾句玩笑話外,不見方鴻漸對孫柔嘉有過多少動心的念頭。

二人任職后,除偶爾見面聊天也并未有多少交集,結果卻因一次「意外演戲」他倆就宣布要訂婚了。

這期間全無戀愛細節的描寫,也無任何雙方傾心細節的描述,這并非小說作者的無心遺漏,而是告訴我們這段情緣本就結合得莫名其妙。

方鴻漸也好,孫柔嘉也罷,都是愛情里盲目的觀眾。

方鴻漸情場失意,對孫柔嘉并未見得有多少感情;

孫柔嘉也未必有多愛方鴻漸,只不過亂世相遇,借個名頭各自取暖罷了。

他們在無甚愛情基礎的情況下訂婚,又倉促在香港結婚,回上海后各自不滿對方家庭,結婚后的高頻爭吵以至最后的分崩離析,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若把愛情當做逛菜市場,由于時間不夠抓到什麼就買什麼,那就莫怪最后吃到的不是你愛的那道菜。

所有愛情里的盲目和隨意將就,往往是陷入婚姻牢籠的開始。

5

當我們看到《圍城》中的方鴻漸、蘇文紈、孫柔嘉、趙辛楣、李梅亭,而覺得他們簡直荒謬可笑的時候,別忘了檢視那個正在批判他們的自己。

當你為了一點虛榮心而說出違心的話語時,難道不像那些被困在「虛榮」圍城的知識分子嗎?

當你在工作中試圖蠅營狗茍、虛度時日時,不正是那個不知經營自身「影響圈」的方鴻漸嗎?

當你不再敢追求愛情而試圖將就某人時,不就是方鴻漸、蘇文紈的典型寫照嗎?

人們往往身在圍城而不知,一不小心,你我也就成了圍城筆下那些可笑又可憐的小人物。

文學的力量之一在于,批判他人時讀者能看到自己。

當我們剖析了那些深處圍城而無法自拔的原因后,希望你我都能以此自戒。

試著做一個真而有趣的人,努力去做那些能改變境遇的事情,用真心與耐心去等待一份好的愛情。

又何須在眾人面前撒謊呢?

看到真我,以及意識到真我與一切外在虛榮之物并無本質關系,才能讓一個人有勇氣變得坦蕩,活得有趣。

那些過分關注外在虛榮、他人眼光的人又怎會有閑暇去區分「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微妙滋味呢?

那些最有趣的人,一定是有真氣,勇于做自己的人。

3

史蒂芬·柯維在其書《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論述過「影響圈」和「關注圈」的概念。

影響圈是指我們通過自己的行動能夠影響或者改變的事情,比如「學習」「健康」「工作」等等;

而關注圈則是那些我們關注到但無法影響到的事情,例如我們知道某一個地區發生戰爭,但是卻無法做出任何改變。

《圍城》里那些困于人生圍墻的知識分子,也許就是過分對焦「關注圈」而導致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方鴻漸的工作際遇,他留學文憑造假本就心中有愧,而后回國也都是依靠個人關系,才勉強找到三份「溫水煮青蛙」般的工作。

第一次工作是方鴻漸的前岳父周經理幫忙打點的;

第二份工作靠「昔日假情敵」趙辛楣舉薦到三閭大學當教授,結果因為文憑造假之事勉強混了個副教授;

第三份工作仍舊是依托趙辛楣到報社混口飯吃。

也許當時社會大背景混亂,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方鴻漸的際遇,然而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方鴻漸自身的態度,才是造成其事業不得志的「罪魁禍首」。

方鴻漸無疑是幸運的,他本出身于一個南方士紳家庭,而后又得人資助去歐洲深造。

有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機會,但他卻「四年中倒換了三個學校,倫敦、巴黎、柏林。隨便聽了幾門課,興趣頗廣,心得全無,生活尤其懶散。」

這樣的人生態度揭示了他后面假造文憑的根源——不夠使勁,就夠不著那些光鮮亮麗的東西。

回國后方鴻漸先是在銀行工作,然而還未等他上心工作,就已經被突如其來的愛情忙亂了陣腳,工作自然是敷衍的。

后來蒙幸得到趙辛楣舉薦去三閭大學教書,一路上經歷顛簸困頓,趙辛楣一語道破了方鴻漸的本質:「你不討厭,可是全無用處。」

結果到了大學,方鴻漸并無一洗前恥的念頭,以為得了個副教授已經是不能再好了。

得知自己要教授的是一門可有可無的倫理學課程,他對自己說:

「自己大不了是個副教授,犯不著太賣力氣的。」

正是這種可有可無、敷衍了事的態度,加上方鴻漸人際關系經營不善,導致第二年他丟掉了工作,成為了學校的笑柄。

看似在每一份際遇中,方鴻漸都有一個敷衍的借口:

大環境不好,找不到工作;

在前岳父銀行里只能打雜,沒什麼出息;

在三閭大學頂多是個副教授,太賣力氣就輸了……

他總是把每次際遇的原因歸向外界,認為環境的不可抗力才導致了他的境遇。

但如果方鴻漸是一個更關注自己「影響圈」的人,他也許就會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在歐洲用心求學,取得貨真價實的博士學位;

在銀行認真工作,多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

即使是個副教授仍專心教學,搞好人際關系,來年也許有更好的機會。

然而,這個更聚焦于「關注圈」不得志的方鴻漸錯失了太多逃出圍城的生路。

4

《圍城》借褚慎明之口道出了一些人婚姻的本質:

「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之所以我會認為這是一些人而非所有人婚姻的本質,是因為陷入婚姻圍城的當事人,在結婚之前很可能是像方鴻漸、蘇文紈一般盲目的。

方鴻漸的愛情,就好似一只被關在籠子里很久的小野獸沖出去胡亂覓食。

方鴻漸之前有一段訂婚的歷史,然而他對那位周家小姐知之甚少,也并不真心喜歡對方。

周家小姐英年早逝,反而解了方鴻漸壓抑已久的心事。

此后他就像是突然得了自由的鳥在愛情的林里肆意飛翔,先是在輪船上與已經訂婚的鮑小姐露水情緣;

而后和蘇文紈藕斷絲連卻又不敢及時掐斷;

遇上了唐曉芙之后的方鴻漸像是得到了真愛,然而好景不長,兩人以一場爭吵收尾。

最令人不解的還是方鴻漸與孫柔嘉的結合,好似一杯放置了很久的白開水,喝著隱隱覺得不對味。

方鴻漸與孫柔嘉因同去三閭大學就職而相識,一路并無太多交集,除了趙辛楣偶爾幾句玩笑話外,不見方鴻漸對孫柔嘉有過多少動心的念頭。

二人任職后,除偶爾見面聊天也并未有多少交集,結果卻因一次「意外演戲」他倆就宣布要訂婚了。

這期間全無戀愛細節的描寫,也無任何雙方傾心細節的描述,這并非小說作者的無心遺漏,而是告訴我們這段情緣本就結合得莫名其妙。

方鴻漸也好,孫柔嘉也罷,都是愛情里盲目的觀眾。

方鴻漸情場失意,對孫柔嘉并未見得有多少感情;

孫柔嘉也未必有多愛方鴻漸,只不過亂世相遇,借個名頭各自取暖罷了。

他們在無甚愛情基礎的情況下訂婚,又倉促在香港結婚,回上海后各自不滿對方家庭,結婚后的高頻爭吵以至最后的分崩離析,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若把愛情當做逛菜市場,由于時間不夠抓到什麼就買什麼,那就莫怪最后吃到的不是你愛的那道菜。

所有愛情里的盲目和隨意將就,往往是陷入婚姻牢籠的開始。

5

當我們看到《圍城》中的方鴻漸、蘇文紈、孫柔嘉、趙辛楣、李梅亭,而覺得他們簡直荒謬可笑的時候,別忘了檢視那個正在批判他們的自己。

當你為了一點虛榮心而說出違心的話語時,難道不像那些被困在「虛榮」圍城的知識分子嗎?

當你在工作中試圖蠅營狗茍、虛度時日時,不正是那個不知經營自身「影響圈」的方鴻漸嗎?

當你不再敢追求愛情而試圖將就某人時,不就是方鴻漸、蘇文紈的典型寫照嗎?

人們往往身在圍城而不知,一不小心,你我也就成了圍城筆下那些可笑又可憐的小人物。

文學的力量之一在于,批判他人時讀者能看到自己。

當我們剖析了那些深處圍城而無法自拔的原因后,希望你我都能以此自戒。

試著做一個真而有趣的人,努力去做那些能改變境遇的事情,用真心與耐心去等待一份好的愛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