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鬼谷子:話不說滿,事不做絕

古人言:話不說滿, 事不做絕, 是有道理的。 人生有人生的規矩, 職場有職場的套路, 你可以不應用, 卻不能不知道。

咱們今天分享一則帝王心術。

我們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 就如不到10歲的小皇帝萬歷一樣, 他每天拿著朱筆對著奏折, 就像練習書法一樣, 寫上三個字:知道了。

這時候, 不懂規矩和懂規矩的區別就出現了, 你跟小萬歷一樣, 現在或許不明白, 但是以后會明白, 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加深理解。

在不懂規矩的人看來, 「知道了」就是知道了, 沒有什麼大不了。

但是, 在懂政治的人看來, 這個區別就大了去了。 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寫道:「知道了」, 實際的意義是對本奏章內的建議并未接受, 但是不必對建議者給予斥責。

什麼意思呢?「知道了」的意思是說, 我不接受, 但是我又不直說。 一來免得尷尬, 二來故意不讓人知道自己的想法。

見面留一線, 日后好相見。

可是, 明朝文臣跟你的那些同事一樣, 還真就喜歡麻煩別人, 隔三差五的叨擾, 忍無可忍之下, 神奇的一幕出現了, 成年后的萬歷皇帝連續20年不上朝, 明明看文臣集團不順眼, 卻不明說, 每天在深宮里孜孜不倦的涂鴉著「知道了」,

「你們給朕的奏折, 你以為我是我接受了, 其實我是拒絕的」。

萬歷皇帝的「知道了」只是個案嗎?其實不是。 眾所周知, 乾隆皇帝是個熱愛文藝的人, 比如他的一生寫了四萬首詩, 然而, 不為人知的是, 其實他在書法上也有大成。

有專業人士研究了《清代宮中奏折檔及軍機處檔折件目錄索引》, 并抓取了近10萬條關于乾隆的奏折數據, 得出了一個有趣的規律,

乾隆皇帝一輩子批的奏折, 比他寫的詩還要多上一倍多。 不過, 70%的折子的朱批, 大多是以「知道了」三字結束。

想必, 在書法界, 能把「知道了」三個字寫得爐火純青的, 乾隆算是一代名家了。 但是, 乾隆的「知道了」可不像萬歷那樣的佛系, 他的「知道了」又比萬歷的「知道了」多了些手腕。

公元1751年, 乾隆過生日。 有個叫王肇基的書生突發奇想,

寫了份「恭頌萬壽詩聯」給山西汾州府同知圖桑阿送去了。

本來是一件小事, 無非是個窮酸書生跪舔皇帝的事情。 卻不想圖桑阿與汾州府知府李果仔細研究過后, 發現這首詩里有「悖逆之處」, 且「毀謗圣賢」, 便將王肇基抓了起來。

本來這事該完了, 可是陜西巡撫阿思哈知道情況后, 擔心處理得不夠, 便要求嚴查「有無黨友」。 經過嚴刑拷問發現, 這人就是個顛三倒四, 想跪舔皇帝的人。 于是上奏稱王肇基的真實目的是妄想做官的傻子。

乾隆接到奏章后批復「知道了」。

你以為結束了?很顯然乾隆對阿思哈的調查結果是不滿意的, 甚至有些失望, 他批復「知道了」。 當所有人都以為事情已經結束了。 然而乾隆隨即下旨「立斃杖下」。

王肇基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誤了性命。

你看, 「知道了」從來不是佛系的雞湯, 到了乾隆這里, 不僅有不可置否的意思, 甚至還有另所有圖的意思。

這則帝王心術就如鬼谷子說的「以變論萬類, 說意無窮。 智略計謀, 各有形容, 或圓或方」的教誨。

即運用變化的觀點來討論萬事萬物,所闡明的道理是無窮無盡的。智慧和計謀,各有各的形態。有的靈活圓轉,有的方正直率。

了解這種暗語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有什麼用呢?先來做一道職場應用題:某天下午,小明快下班了。他的同事突然抱著一堆文件走過來說:

「請你加班幫我處理一下」。在這種情況,小明應該怎麼回復?

只有三個字,學習萬歷和乾隆,回答:知道了。這是什麼邏輯?

想必大家經常會在一些商業活動宣傳廣告上看見一行小的不能再小的文字:活動解釋權歸本單位所有。

雖然,法律上并不認同這行小字有什麼法律效應,但是商家這麼做也是很有必要的,就是為了搶奪「解釋權」,避免被消費者牽著鼻子走。

實際上,「知道了」的目的就是為了爭奪解釋權。

如上例,同事要求小明無條件地幫助自己,作為同事,面子還是要給的。所以小明大可以用「知道了」給予不可置否的回復。

面子是給了,話你也說了,至于他如何理解,那就是他的事情了。同時,你也就有選擇和退卻的余地,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幫還是不幫,做還是不做。

如果你覺得可以做,那麼「知道了」就可以理解為,我幫你。反之,如果你覺得你不愿意做,那麼當同事恬不知恥的來要成果時,你就可以和藹地告訴他,我只是說「我知道了」,但是對不起,我并沒有說「我要幫你」,因為你沒有把話說滿,所以可以進退自如,進可攻,退可守。

若他還想糾纏,你完全可以幫助他提升漢語聽力能力:「知道了」和「我幫你」,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意思,都是成年人了,連這個都不懂,還混什麼職場?道理在你這頭,你可以隨心所欲地與之理論。

所以,如果對方是職場老油條,聽到「知道了」,自然也會發揮老油條的主觀能動性,不再糾纏,大家都是明白人,

看破不說破,還是好朋友。

即運用變化的觀點來討論萬事萬物,所闡明的道理是無窮無盡的。智慧和計謀,各有各的形態。有的靈活圓轉,有的方正直率。

了解這種暗語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有什麼用呢?先來做一道職場應用題:某天下午,小明快下班了。他的同事突然抱著一堆文件走過來說:

「請你加班幫我處理一下」。在這種情況,小明應該怎麼回復?

只有三個字,學習萬歷和乾隆,回答:知道了。這是什麼邏輯?

想必大家經常會在一些商業活動宣傳廣告上看見一行小的不能再小的文字:活動解釋權歸本單位所有。

雖然,法律上并不認同這行小字有什麼法律效應,但是商家這麼做也是很有必要的,就是為了搶奪「解釋權」,避免被消費者牽著鼻子走。

實際上,「知道了」的目的就是為了爭奪解釋權。

如上例,同事要求小明無條件地幫助自己,作為同事,面子還是要給的。所以小明大可以用「知道了」給予不可置否的回復。

面子是給了,話你也說了,至于他如何理解,那就是他的事情了。同時,你也就有選擇和退卻的余地,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幫還是不幫,做還是不做。

如果你覺得可以做,那麼「知道了」就可以理解為,我幫你。反之,如果你覺得你不愿意做,那麼當同事恬不知恥的來要成果時,你就可以和藹地告訴他,我只是說「我知道了」,但是對不起,我并沒有說「我要幫你」,因為你沒有把話說滿,所以可以進退自如,進可攻,退可守。

若他還想糾纏,你完全可以幫助他提升漢語聽力能力:「知道了」和「我幫你」,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意思,都是成年人了,連這個都不懂,還混什麼職場?道理在你這頭,你可以隨心所欲地與之理論。

所以,如果對方是職場老油條,聽到「知道了」,自然也會發揮老油條的主觀能動性,不再糾纏,大家都是明白人,

看破不說破,還是好朋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