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照片,民國時期人們是這樣過中秋節的,這些習俗你家鄉還有嗎

我們都知道中秋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它還有很多名字, 比如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

講到它的歷史, 那可是由來已久的。 從上古時代就有秋夕祭月, 天象崇拜。 農耕社會時, 人們覺得月亮的運行關系著農業生產和季節變化, 于是用物品來祭祀月亮, 以祈求豐收, 和團圓幸福。

漢代的時候, 中秋祭月開始普及, 到了唐代便定型,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逐漸發展出祭月、賞月、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各地民俗, 流傳至今。

明清的時候, 節日氣氛就更加濃厚了。 《帝京景物略》中也說

「八月十五祭月, 其餅必圓, 分瓜必牙錯, 瓣刻如蓮花。 ……其有婦歸寧者, 是日必返夫家, 曰團圓節也。 」

而自從有照相機傳入中國開始, 在歷史上也留下不少關于中秋節的老照片, 今天歷史鏡像館就帶著大家看看民國時期人們過中秋節的老照片。

祭月

這些是民國時期人們正在拜月亮的照片, 首先需要朝著月亮擺上一個大香案, 香案上會有月餅、水果、糖果等祭品, 再點上蠟燭, 人就跪在香案前對著月亮磕頭, 祈求平安幸福。

祭月這個習俗至今在很多地區依然很好地保留著, 比如廣東的潮汕地區, 而且祭品越來越豐富, 也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

「兔兒爺」

這些老照片上的是兔兒爺。兔兒爺是老北京的共同回憶。明清到民國時期,每到中秋節,北京城里的百姓都會供奉「兔兒爺」。

民國時期的老照片上都可以看到擺攤賣兔兒爺的,前門五牌樓、后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都有賣兔兒爺的攤子。

人們把嫦娥奔月故事中的玉兔形象單拎出來,將其進一步藝術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種不同形式的兔兒爺,有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有的背插紙旗或紙傘等等,變化多端。

老舍的《四世同堂》中寫到,祁老爺子想到他的子孫「將要住在一個沒有兔兒爺的北平,隨著兔兒爺的消滅,許多許多可愛的、北平特有的東西,也必定絕了根!」

著名作家舒乙先生回憶起那時滿大街兔兒爺的時光,曾深情地說:「童年時候兔兒爺就是中秋節的象征,沒有了兔兒爺好像就不是中秋節。孩子們都得買兔兒爺,大家都覺得要是連兔兒爺都不買那還怎麼得了。」

兔兒爺可以說是老北京中秋節的一個典型標志,在兔兒爺身上可以看到北京戲曲等民俗文化等傳承和發展,當然它也代表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態度和精神。

如今兔兒爺已經成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月餅

月餅也是有著很久遠的歷史。在現存文獻,月餅一詞最早收錄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中秋祭拜月神的主要供品。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贊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有酥油和糖作餡了。而從明代起有大量關于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吃。

到了清朝的時候,月餅已經是必要的中秋節供品了。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

「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

再后來月餅已經象征著家人團圓,圓圓滿滿的意思,于是人們不僅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還在拜訪親友時用于贈送。

從老照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最初的月餅形態比較簡單,包裝有的也只是一張油紙。慢慢地,人們覺得在月餅上刻印圖案也很有寓意,于是各種形態的月餅層出不窮。

月餅同時也會隨各地飲食習慣,產生不同的口味。到現在已經發展出了廣式、晉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

賞月

這張老照片是人們聚集在一起聊天吃東西,賞月。

賞月也是是中秋節的重要習俗。最早來源于魏晉時期。到了唐代,賞月活動更加多元化,而且達到了規模化的程度。盛唐的長安,在中秋節這天,會舉行很多活動,十分熱鬧,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老照片里的已成歷史,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歷史的車輪總是不斷滾動,人們世代繁衍更替,不變的是那一彎月,還有傳承下來的一些習俗。明月無情也有情,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當下的光陰,過好自己的每一天。

中秋將至,歷史鏡像館也借此機會祝各位中秋佳節快樂,闔家團圓幸福。

這些老照片上的是兔兒爺。兔兒爺是老北京的共同回憶。明清到民國時期,每到中秋節,北京城里的百姓都會供奉「兔兒爺」。

民國時期的老照片上都可以看到擺攤賣兔兒爺的,前門五牌樓、后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都有賣兔兒爺的攤子。

人們把嫦娥奔月故事中的玉兔形象單拎出來,將其進一步藝術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種不同形式的兔兒爺,有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有的背插紙旗或紙傘等等,變化多端。

老舍的《四世同堂》中寫到,祁老爺子想到他的子孫「將要住在一個沒有兔兒爺的北平,隨著兔兒爺的消滅,許多許多可愛的、北平特有的東西,也必定絕了根!」

著名作家舒乙先生回憶起那時滿大街兔兒爺的時光,曾深情地說:「童年時候兔兒爺就是中秋節的象征,沒有了兔兒爺好像就不是中秋節。孩子們都得買兔兒爺,大家都覺得要是連兔兒爺都不買那還怎麼得了。」

兔兒爺可以說是老北京中秋節的一個典型標志,在兔兒爺身上可以看到北京戲曲等民俗文化等傳承和發展,當然它也代表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態度和精神。

如今兔兒爺已經成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月餅

月餅也是有著很久遠的歷史。在現存文獻,月餅一詞最早收錄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中秋祭拜月神的主要供品。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贊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有酥油和糖作餡了。而從明代起有大量關于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吃。

到了清朝的時候,月餅已經是必要的中秋節供品了。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

「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

再后來月餅已經象征著家人團圓,圓圓滿滿的意思,于是人們不僅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還在拜訪親友時用于贈送。

從老照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最初的月餅形態比較簡單,包裝有的也只是一張油紙。慢慢地,人們覺得在月餅上刻印圖案也很有寓意,于是各種形態的月餅層出不窮。

月餅同時也會隨各地飲食習慣,產生不同的口味。到現在已經發展出了廣式、晉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

賞月

這張老照片是人們聚集在一起聊天吃東西,賞月。

賞月也是是中秋節的重要習俗。最早來源于魏晉時期。到了唐代,賞月活動更加多元化,而且達到了規模化的程度。盛唐的長安,在中秋節這天,會舉行很多活動,十分熱鬧,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老照片里的已成歷史,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歷史的車輪總是不斷滾動,人們世代繁衍更替,不變的是那一彎月,還有傳承下來的一些習俗。明月無情也有情,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當下的光陰,過好自己的每一天。

中秋將至,歷史鏡像館也借此機會祝各位中秋佳節快樂,闔家團圓幸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