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想要孩子學習高度自律,父母一定要「管住嘴」

孩子開學, 對父母耐心最大的挑戰, 莫過于每天的作業時間。

放完學, 不少孩子大有「非暴力不溝通」之勢。

你心平氣和地催, 他反而無動于衷, 真的只有疾聲厲色、發起怒來, 他才磨磨蹭蹭地從書包里掏出課本。

有的媽媽抱怨說:「兒子每天一定要等到我下班回家, 他才開始寫作業。 」

這是很多孩子在學習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沒有大人的催促, 孩子永遠都學不會主動。

父母們不禁反思:「為什麼別人家孩子寫作業從來不用催, 我家孩子卻要父母混合雙打, 才磨磨唧唧打開作業本?」

其實, 想讓孩子寫作業更自覺,

不靠「催」和「罵」, 相反, 我們一定要「管住嘴」, 說得太多, 反而成為破壞孩子自覺性的最大隱患。

管不住嘴, 讓孩子越來越依賴你的提醒

在作業的問題上, 父母管不住嘴, 導致的第一個壞結果是讓孩子產生惰性, 形成依賴心理。

正如開頭所說:很多小孩是根據父母音量的大小, 來判斷事情的緊急程度。

曾經看過朋友催促正在沙發上玩手機的孩子寫作業:

「別玩了, 寫作業去!」

「不是說好玩游戲不能超過半小時」

「你還在玩嗎?」

「到底有什麼好玩的!眼睛都玩壞了!」

「我都說你幾遍了, 再不過來我把手機砸了!」

朋友每說一句, 孩子要不「嗯」、「哦」兩句, 要麼在沙發上緩慢地做出要離開姿勢, 眼睛卻始終沒有離開手機。

直到媽媽下了最后通牒, 孩子才真正地起身。

朋友很無奈地對我說:「你看這孩子, 不催就不動, 真是沒辦法。 」

像這樣的孩子, 他已經把作業的責任, 轉移到了媽媽身上, 因為他知道:反正總是會有媽媽提醒, 媽媽沒催、沒急眼, 那說明事情還不著急。

孩子已經產生了心理上的惰性, 心安理得地等著被大人安排。

想起前段時間看到的某個短視訊, 一位媽媽因為女兒平時上學磨蹭倍感無奈, 她想了個「絕招」:以其人之道, 還治其人之身。

上學前, 她表現比女兒更加不慌不忙, 結果這下輪到孩子急了:「媽媽快點……上學要遲到了……」

雖然這種方法談不上多麼科學,

但是這位媽媽方法的核心方向卻是值得思考的:

學習的責任始終是孩子的, 父母最多能提供支持與幫助, 所有拖拉行為的后果需要他自己去承擔。

這也是心理學中常說的「課題分離」, 成年人與兒童各有各的責任, 當我們說得太多、管得太寬, 事實上就在混淆課題, 孩子可能無法真正學會對自己負責。

管不住嘴, 容易激起孩子對父母的反抗

在某檔綜藝節目中, 一位媽媽從回家到孩子完成作業, 每隔十幾分鐘就要催一次。

再看孩子, 一個人坐在椅子上搖搖晃晃, 玩手指、玩尺子、切橡皮、發呆……

媽媽越催, 她越慢。

孩子的這種「慢」就是一種隱形攻擊。

他不直接表達憤怒, 而是采用一種被動的、隱蔽的方式去反抗大人對他的控制。

美國心理學家蒂姆·墨菲在《隱形攻擊》一書中做了這樣的定義:

關系中弱勢的一方通過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報復等非直接方式, 向強勢一方表達因地位不平等而累積的憤怒。

一個強勢、要求嚴格的家長, 最有可能讓孩子使用「隱形攻擊」, 更加消極地對待學習。

比如在被催、被吼之后,孩子內心不服,臉上又不敢反抗,最后只能用磨蹭來反抗,這種方式很安全,而且總是能成功引起大人的憤怒。

比如:

你讓我快,我就越慢;

你讓我坐在那里學習,我就越是開小差、玩橡皮;

你跟他講道理,他眼神飄忽,不知道看向哪里......

這種隱蔽的反抗和宣泄,可能連孩子本身都意識不到自己在「攻擊大人」。

令人憂慮的是,當孩子習慣磨蹭之后,他還會產生一種「擺爛心態」:對,我喜歡做事慢,我就是一個磨蹭小孩。

這也是為什麼在作業問題上,大人感到十分無奈和疲憊的根本原因。

因為孩子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來如何對抗父母上了。

孩子的行為問題,一旦上升到親子對抗上,就會變得更加麻煩。

而且與孩子斗,父母永遠不會贏,哪怕孩子暫時聽你的話,他的內心也藏著消極對抗。

所以,學習上的自律,靠嘮叨、催促和吼叫是很難培養起來的。

管不住嘴,讓孩子失去學習的信心

父母管不住嘴的表現,不僅是「說得太多」,還有「說得難聽」。

一位網友留言道:「小時候寫作業時,哪怕寫錯一個筆畫,就會被媽媽揪住耳朵說:「又錯了!」

每次媽媽輔導功課時,他緊張地頭都不敢抬起來,遇到不確定的答案,下筆都直哆嗦。

有的家長陪孩子寫作業,就像行走的監視器。

孩子寫,他們就在一邊看:「這個字第一筆是這樣寫嗎?」「這一撇咋就這麼難看?」「用橡皮別那麼大勁」「眼睛離遠點!」

還有的父母常常忍不住拍桌子、發脾氣、罵孩子:「你怎麼這麼笨,這個都不會」「豬腦子,這個都做錯了」「你是不是沒長記性」。

孩子全程戰戰兢兢,如臨大敵。

這些抱怨和指責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傷害。

傳遞給孩子是失敗感和挫折感,孩子感到焦慮和緊張,一方面打斷了他學習的思路,另一方面孩子對作業越來越反感,甚至覺得自己笨、不行。

最可怕的是,在這種粗暴的輔導中,學習帶給孩子的是可怕的負面感受和壓迫感,他無法積極地看待學習這件事,最終打擊掉的是孩子搖搖欲墜的學習信心。

很久以前看過一則采訪,記者提問一個小學生:你想對(輔導作業)的爸爸媽媽說些什麼?

孩子答道:「你每次輔導我做作業,我的心其實也挺急的,我也想很快去理解,希望你以后輔導我的時候,心不要那麼急,能更好地理解我。」

有人說:輔導作業,是中年人崩潰的開始。

事實上,孩子也跟著崩潰。

輔導孩子學習,能夠控制好情緒是家長必備的素養之一,雖然這很難,但我們一定要去嘗試調節心態。

培養孩子的自律,家長要學會「忍」

孩子在學習上的自覺性建立是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

父母想要在孩子漫長的學習之路上少操點心,不被卷入輔導的痛苦之中,一定要學會「忍」,學會管住嘴。

管住嘴,忍住包辦和催促,把學習的責任還給孩子

陪寫作業,我們一定要明白,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他才是學習的主角。

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做的不是全程看、盯、包辦,更應該是多陪伴,告訴孩子:「寫作業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要忍得住看著孩子犯錯不去插手,看著孩子慢吞吞的不去催,孩子一時做不好,也要忍住代替他做的沖動。

孩子始終需要建立屬于自己的勝任感,這是自律的關鍵。

管住嘴,少嘮叨,多在習慣培養上下功夫

孩子自律的關鍵,是從小培養好習慣,尤其是一些細微的習慣。比如:

緊急的事情,先做好再玩;

要讓孩子體驗做事「快」的好處,贏得的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看完兩頁書,就可以自由安排時間;

做作業時,玩具、零食以及電子產品等容易分心的東西不要出現在書桌上.....

這些習慣和細節,才是「盯」孩子學習的關鍵。

培養這些小習慣時,不必嘮叨太多,只要我們始終能堅守自己的底線,孩子也會尊重這些原則。

管住嘴,忍住不去責怪孩子

小學階段,孩子作業做不好,可能是能力問題,也可能是態度問題。

家長、老師有信心陪孩子面對這些問題,一切都還來得及。

怕就怕,我們失去耐心,用充滿情緒化的回應,切斷了與孩子之間的愛的聯結,再一次增加孩子在學業上感受到的痛苦。

不要因為作業,毀掉了你們之間的關系,這是最得不償失的。

《少有地人走的路》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既然爸爸媽媽愿意陪著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見得那麼可怕,而且也未必是太壞的事。我也應該承擔責任,面對屬于自己的痛苦。」

我們的愛與支持,才是孩子自律的真正起點。

更加消極地對待學習。

比如在被催、被吼之后,孩子內心不服,臉上又不敢反抗,最后只能用磨蹭來反抗,這種方式很安全,而且總是能成功引起大人的憤怒。

比如:

你讓我快,我就越慢;

你讓我坐在那里學習,我就越是開小差、玩橡皮;

你跟他講道理,他眼神飄忽,不知道看向哪里......

這種隱蔽的反抗和宣泄,可能連孩子本身都意識不到自己在「攻擊大人」。

令人憂慮的是,當孩子習慣磨蹭之后,他還會產生一種「擺爛心態」:對,我喜歡做事慢,我就是一個磨蹭小孩。

這也是為什麼在作業問題上,大人感到十分無奈和疲憊的根本原因。

因為孩子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來如何對抗父母上了。

孩子的行為問題,一旦上升到親子對抗上,就會變得更加麻煩。

而且與孩子斗,父母永遠不會贏,哪怕孩子暫時聽你的話,他的內心也藏著消極對抗。

所以,學習上的自律,靠嘮叨、催促和吼叫是很難培養起來的。

管不住嘴,讓孩子失去學習的信心

父母管不住嘴的表現,不僅是「說得太多」,還有「說得難聽」。

一位網友留言道:「小時候寫作業時,哪怕寫錯一個筆畫,就會被媽媽揪住耳朵說:「又錯了!」

每次媽媽輔導功課時,他緊張地頭都不敢抬起來,遇到不確定的答案,下筆都直哆嗦。

有的家長陪孩子寫作業,就像行走的監視器。

孩子寫,他們就在一邊看:「這個字第一筆是這樣寫嗎?」「這一撇咋就這麼難看?」「用橡皮別那麼大勁」「眼睛離遠點!」

還有的父母常常忍不住拍桌子、發脾氣、罵孩子:「你怎麼這麼笨,這個都不會」「豬腦子,這個都做錯了」「你是不是沒長記性」。

孩子全程戰戰兢兢,如臨大敵。

這些抱怨和指責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傷害。

傳遞給孩子是失敗感和挫折感,孩子感到焦慮和緊張,一方面打斷了他學習的思路,另一方面孩子對作業越來越反感,甚至覺得自己笨、不行。

最可怕的是,在這種粗暴的輔導中,學習帶給孩子的是可怕的負面感受和壓迫感,他無法積極地看待學習這件事,最終打擊掉的是孩子搖搖欲墜的學習信心。

很久以前看過一則采訪,記者提問一個小學生:你想對(輔導作業)的爸爸媽媽說些什麼?

孩子答道:「你每次輔導我做作業,我的心其實也挺急的,我也想很快去理解,希望你以后輔導我的時候,心不要那麼急,能更好地理解我。」

有人說:輔導作業,是中年人崩潰的開始。

事實上,孩子也跟著崩潰。

輔導孩子學習,能夠控制好情緒是家長必備的素養之一,雖然這很難,但我們一定要去嘗試調節心態。

培養孩子的自律,家長要學會「忍」

孩子在學習上的自覺性建立是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

父母想要在孩子漫長的學習之路上少操點心,不被卷入輔導的痛苦之中,一定要學會「忍」,學會管住嘴。

管住嘴,忍住包辦和催促,把學習的責任還給孩子

陪寫作業,我們一定要明白,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他才是學習的主角。

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做的不是全程看、盯、包辦,更應該是多陪伴,告訴孩子:「寫作業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要忍得住看著孩子犯錯不去插手,看著孩子慢吞吞的不去催,孩子一時做不好,也要忍住代替他做的沖動。

孩子始終需要建立屬于自己的勝任感,這是自律的關鍵。

管住嘴,少嘮叨,多在習慣培養上下功夫

孩子自律的關鍵,是從小培養好習慣,尤其是一些細微的習慣。比如:

緊急的事情,先做好再玩;

要讓孩子體驗做事「快」的好處,贏得的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看完兩頁書,就可以自由安排時間;

做作業時,玩具、零食以及電子產品等容易分心的東西不要出現在書桌上.....

這些習慣和細節,才是「盯」孩子學習的關鍵。

培養這些小習慣時,不必嘮叨太多,只要我們始終能堅守自己的底線,孩子也會尊重這些原則。

管住嘴,忍住不去責怪孩子

小學階段,孩子作業做不好,可能是能力問題,也可能是態度問題。

家長、老師有信心陪孩子面對這些問題,一切都還來得及。

怕就怕,我們失去耐心,用充滿情緒化的回應,切斷了與孩子之間的愛的聯結,再一次增加孩子在學業上感受到的痛苦。

不要因為作業,毀掉了你們之間的關系,這是最得不償失的。

《少有地人走的路》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既然爸爸媽媽愿意陪著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見得那麼可怕,而且也未必是太壞的事。我也應該承擔責任,面對屬于自己的痛苦。」

我們的愛與支持,才是孩子自律的真正起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