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有這4個跡象,說明你把孩子養得很好,是成功的家教

我們不是完美父母, 但我們期待成為更好父母, 孩子不是完美孩子, 但是我們努力養出比好更好的孩子

看到一個視訊, 很有感觸。

女孩上學以來, 第一次跟媽媽哭訴學校的事, 被同學起外號, 媽媽知道后沒有指責女孩, 而是積極面對問題, 找那些起外號同學家長處理。

這樣的媽媽讓人稱贊, 這樣的孩子養得真好。

遇事敢于告訴父母, 源于信任, 父母積極處理, 說明信任孩子, 只有生長在愛與信任感充足的家庭里的孩子, 才會有如此坦誠的勇氣和底氣。

評論里有個媽媽自述:「有次我兒子讓同學打了, 我說沒事, 也許就是和你開玩笑, 男孩子哪那麼多事。 」

有人直言「那他以后可能會獨自忍受這些, 你會心疼的」。

是啊, 當孩子向你求助, 你只是輕描淡寫, 一笑而過, 那麼以后孩子自然對你閉嘴, 因為自己的期待, 只有失望, 索性從此不再期待, 與此同時, 親子關系也漸行漸遠。

對比之下, 高下立判, 養壞一個孩子很容易, 養好一個孩子也很簡單, 如果孩子身上有以下4個跡象, 說明孩子一定被養得很好。

懂得心疼你

看過一個視訊, 男孩哭得讓人既心疼又溫暖。

媽媽腰疼, 在家吃過藥, 孩子在床上不能動, 兒子要媽媽去醫院打針,

媽媽說自己怕疼, 「那你跟我去醫院以后, 你抱著我, 醫生在我身上扎一針, 你腰就不疼了」。

媽媽夸兒子勇敢, 兒子一番話讓人動容:「我想讓你快快好起來, 你不能走路了, 我很心疼你」。

有兒如此, 父母何求, 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 代表著一份感恩、善良、同理心。

為人父母不求回報, 但是, 如果可以贏得孩子那份心疼, 真是溫暖至極, 一個家庭最大的福報是養出一個感恩的孩子。

一個家庭最大的敗筆, 是養出一個白眼狼孩子, 不會給予和心疼父母, 只會索取, 讓人感慨「白養了」。

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

是一份最溫暖的存在, 因為接受到的愛份量足, 才會釋放更多心疼, 那個心疼父母的孩子, 值得我們更加愛他。

會做家務

《少年說》中有一位同學, 請求媽媽不要再讓他做家務了。

媽媽果斷拒絕了孩子的要求, 她說:「你現在做家務, 你會有責任感, 你將來的時候, 你會對你的家人承擔責任。 」

媽媽是明智的,這樣養大的孩子,也必然會養得很好。

美國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說:

「今天的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為他們帶來成功的事情上。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卻正在拋棄一件已被證明能夠預言人生成功的事——那就是讓孩子從小做家務。」

讓他承擔家務,不會累到孩子,更不是害他,而是愛他,不要以為孩子看見你做家務,就自然習得,看見不等于會做,缺失做家務這份技能,絕對會讓孩子的幸福感大打折扣。

哈佛大學做過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愛做家務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后失業率是1:15。

相反,掌握家務這份基本技能,不僅孩子獨立生活沒有問題,未來也絕不會因為缺乏生活技能而寸步難行。

之前有個新聞,女兒要上大學,家里為其請了保姆,一個成年人,家務一竅不通,上大學帶著保姆,室友看到會是羨慕居多,還是嘲笑更多?

連基本家務都不能勝任的孩子,只會導致更多自卑,也更可能與優秀漸行漸遠。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長遠,最基本的長遠,便是獨立,一個人如果自己衣食住行都無法自理,一切免談。

缺少做家務這份接地氣的能力,再優秀再成功,難免也美中不足。

不怕失敗

薇婭講過一件事,有一天,女兒給她打電話,說學校有個比賽,薇婭看班級群發現女兒沒參加,問女兒你怎麼不去?

女兒沒說話,薇婭問:「你是怕輸?」

女兒問你不怕輸嗎?媽媽堅決道:「我不怕輸」女兒問:輸了會不會很丟臉?

她告訴女兒:「如果你去了,你輸了就當玩玩,但如果你沒去,那你永遠喪失這個機會了。」

她說任何機會都需要去嘗試,是啊,失敗沒什麼大不了,最可悲的是從未經歷而形成的空白。

看過一個視訊,三歲小男孩學習滑板,第一次,上去就跌落;第二次,三四步后再次摔倒;第三次,滑了五六步,繼續練習,第四次,第五次······

終于他跌跌撞撞,站立在滑板之上,征服了滑板。

堅持不放棄終得成功,勝利的姿態如此帥氣。

不拋棄不放棄,更不怕失敗,這是一份可貴的力量,每個人都想贏,但是更多人會面臨輸,學會認輸,才能更漂亮地贏。

人生就是一場豪賭,怕輸的人永遠贏不了。因為害怕失敗,而選擇無為或退縮,便永遠無法感受贏的光芒。

一次次不怕失敗,才可能迎接最后的勝利。

一個孩子不怕失敗背后,隱藏的是一份幸福,他不怕失敗,更不害怕失敗后父母會指責和嘲笑,他不怕失敗,因為有父母足夠的愛鑄成的堅韌之心。

愿意向你求助

遇到問題不求助父母,因為不親近不信任,明明父母就在面前,卻只能獨咽苦水,與父母而言悲哀,與孩子而言可憐。

《悲傷逆流成河》中,易遙媽媽似乎是個苦命女人,但是比她更苦的是易遙。

買校服向媽媽張口要錢,媽媽一頓沒好氣,此后,她就不再開口,沒有要求,也不求助。

不知為何染上病,也不給媽媽說,自己一個人去小診所治療,遭遇校園暴力,也從不對媽媽開口,永遠自己一個人承受,當承受不住崩潰,選擇了跳海。

對此一切一無所知的父母,面對結局做何感想?

如果可以及時告訴父母,父母愿意積極主動與之一起面對,孩子也許就不會走到這條絕路?

孩子愿意對父母開口,源于安全感,孩子愿意積極求助父母,是信任使然,如此親密友好的情感聯結,本應該是親子關系最美的樣子。

孩子遇事求助幫助本應該是本能,如果孩子遇事不敢對父母開口,生生扼殺了孩子的本能,無疑是一份糟糕的親子關系。

泰曼·約翰遜說:「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

成功的孩子并非一蹴而就,失敗的孩子也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一切,成于一點一滴,敗于每一件小事,需要我們時刻用觀察的目光,發展的思想去對待,去調整。

我們不是完美父母,但我們期待成為更好父母,孩子不是完美孩子,但是我們努力養出比好更好的孩子。

懂得感恩心疼我們的孩子,不枉父母子女一場;

會做家務的孩子,是獨立必備之技能;

不怕失敗的孩子,讓父母放心,同時更容易成功;

敢于求助的孩子,說明跟我們是真的心貼心,是因為擁有足夠的安全感信任感,才可以對我們呈現的狀態。

用心發現,用心去愛,相信我們的孩子一定比我們期待的更美好。

媽媽是明智的,這樣養大的孩子,也必然會養得很好。

美國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說:

「今天的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為他們帶來成功的事情上。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卻正在拋棄一件已被證明能夠預言人生成功的事——那就是讓孩子從小做家務。」

讓他承擔家務,不會累到孩子,更不是害他,而是愛他,不要以為孩子看見你做家務,就自然習得,看見不等于會做,缺失做家務這份技能,絕對會讓孩子的幸福感大打折扣。

哈佛大學做過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愛做家務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后失業率是1:15。

相反,掌握家務這份基本技能,不僅孩子獨立生活沒有問題,未來也絕不會因為缺乏生活技能而寸步難行。

之前有個新聞,女兒要上大學,家里為其請了保姆,一個成年人,家務一竅不通,上大學帶著保姆,室友看到會是羨慕居多,還是嘲笑更多?

連基本家務都不能勝任的孩子,只會導致更多自卑,也更可能與優秀漸行漸遠。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長遠,最基本的長遠,便是獨立,一個人如果自己衣食住行都無法自理,一切免談。

缺少做家務這份接地氣的能力,再優秀再成功,難免也美中不足。

不怕失敗

薇婭講過一件事,有一天,女兒給她打電話,說學校有個比賽,薇婭看班級群發現女兒沒參加,問女兒你怎麼不去?

女兒沒說話,薇婭問:「你是怕輸?」

女兒問你不怕輸嗎?媽媽堅決道:「我不怕輸」女兒問:輸了會不會很丟臉?

她告訴女兒:「如果你去了,你輸了就當玩玩,但如果你沒去,那你永遠喪失這個機會了。」

她說任何機會都需要去嘗試,是啊,失敗沒什麼大不了,最可悲的是從未經歷而形成的空白。

看過一個視訊,三歲小男孩學習滑板,第一次,上去就跌落;第二次,三四步后再次摔倒;第三次,滑了五六步,繼續練習,第四次,第五次······

終于他跌跌撞撞,站立在滑板之上,征服了滑板。

堅持不放棄終得成功,勝利的姿態如此帥氣。

不拋棄不放棄,更不怕失敗,這是一份可貴的力量,每個人都想贏,但是更多人會面臨輸,學會認輸,才能更漂亮地贏。

人生就是一場豪賭,怕輸的人永遠贏不了。因為害怕失敗,而選擇無為或退縮,便永遠無法感受贏的光芒。

一次次不怕失敗,才可能迎接最后的勝利。

一個孩子不怕失敗背后,隱藏的是一份幸福,他不怕失敗,更不害怕失敗后父母會指責和嘲笑,他不怕失敗,因為有父母足夠的愛鑄成的堅韌之心。

愿意向你求助

遇到問題不求助父母,因為不親近不信任,明明父母就在面前,卻只能獨咽苦水,與父母而言悲哀,與孩子而言可憐。

《悲傷逆流成河》中,易遙媽媽似乎是個苦命女人,但是比她更苦的是易遙。

買校服向媽媽張口要錢,媽媽一頓沒好氣,此后,她就不再開口,沒有要求,也不求助。

不知為何染上病,也不給媽媽說,自己一個人去小診所治療,遭遇校園暴力,也從不對媽媽開口,永遠自己一個人承受,當承受不住崩潰,選擇了跳海。

對此一切一無所知的父母,面對結局做何感想?

如果可以及時告訴父母,父母愿意積極主動與之一起面對,孩子也許就不會走到這條絕路?

孩子愿意對父母開口,源于安全感,孩子愿意積極求助父母,是信任使然,如此親密友好的情感聯結,本應該是親子關系最美的樣子。

孩子遇事求助幫助本應該是本能,如果孩子遇事不敢對父母開口,生生扼殺了孩子的本能,無疑是一份糟糕的親子關系。

泰曼·約翰遜說:「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

成功的孩子并非一蹴而就,失敗的孩子也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一切,成于一點一滴,敗于每一件小事,需要我們時刻用觀察的目光,發展的思想去對待,去調整。

我們不是完美父母,但我們期待成為更好父母,孩子不是完美孩子,但是我們努力養出比好更好的孩子。

懂得感恩心疼我們的孩子,不枉父母子女一場;

會做家務的孩子,是獨立必備之技能;

不怕失敗的孩子,讓父母放心,同時更容易成功;

敢于求助的孩子,說明跟我們是真的心貼心,是因為擁有足夠的安全感信任感,才可以對我們呈現的狀態。

用心發現,用心去愛,相信我們的孩子一定比我們期待的更美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