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李景隆兩次被朱棣擊敗,損失數十萬兵馬,建文帝因何不懲治他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秋七月, 因建文帝朱允炆(明惠帝)削藩之事愈演愈烈, 燕王朱棣在「黑袍妖僧」姚廣孝的策劃、輔弼下, 毅然起兵抗命造反。

靖難之役

為了師出有名, 同時爭取有利輿論, 朱棣效仿其父朱元璋《皇明祖訓》中所訓示「朝無正臣, 內有奸逆, 必舉兵誅討, 以清君側」為幌子, 將矛頭對準建文帝師齊泰、黃子澄, 斥責其為奸逆, 須起兵討伐鋤奸。 自稱舉兵為「靖難」。 這就是明代歷史上著名的朱氏皇室內部為爭奪最高權力而爆發的內斗, 史稱「靖難之役 」。

「靖難」初期, 建文帝朱允炆對北邊頻頻傳來的惡訊, 還并不太在意,

以為叔父朱棣以一藩鎮之力對抗國家, 實屬自不量力, 只是采取了一些常規的防范措施。 他首先率群臣祭告太廟, 削去朱棣宗籍, 貶為庶人, 然后任命長興侯耿炳文為征虜大將軍, 率師討伐燕軍(亦稱北軍)。

朱元璋為子孫削棘 , 大肆誅戮功臣,
廟堂為之一空, 哪里還有統軍之將?

朱允炆為何拜耿炳文為大將軍?只因為經過朱元璋幾番血洗, 大明「文武盡矣」, 假如徐達、常遇春、藍玉、李文忠、馮勝、鄧愈、湯和、朱文正等仍然健在, 咋也輪不到風燭殘年的「二流」將軍耿炳文去挑大梁, 朱允炆也是實在無人可用, 這才讓已經年屆65歲的老將耿炳文重新披掛上陣, 統兵北征。

耿炳文臨危受命出師, 大軍號稱30萬, 實際上只調集了13萬兵馬。 能征善戰、足智多謀的燕王朱棣深得岳父徐達真傳, 對老將耿炳文的用兵特點了如指掌。 中秋之夜, 在雄縣, 他乘南軍(明政府軍)疏于防備, 發起突襲, 將南軍先頭部隊9000人馬一舉團滅, 旋即攻破莫州。 接著, 他在滹沱河北岸設下埋伏, 大破耿炳文親率的南軍主力。

據史料記載, 朱棣發起進攻時, 明軍驚慌失措, 自相踐踏, 被踩ㄙˇ者不計其數。 朱棣覺得耿炳文畢竟是一員百戰宿將, 雖因輕敵而連輸兩場, 但麾下仍有近10萬人馬, 也不容易徹底殲滅他, 于是主動撤走。

老將耿炳文出師不利, 大敗虧輸, 黃子澄建議惠帝用李景隆代替耿炳文

耿炳文的敗績傳回南京,

惠帝異常懊悔。 他召來謀臣齊泰、黃子澄問策, 黃子澄說:「勝敗兵家常事, 不足深慮。 臣以為曹國公李景隆, 才堪大用, 不如改任他來替代耿炳文」。

李景隆, 字九江, 南直隸盱眙人。 其父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 亦是大明開國功臣, 封爵曹國公。 后襲爵曹國公, 授左軍都督同知, 太子太傅。

李景隆是典型的大明皇親貴戚, 根正苗紅的「官二代」, 靠父蔭位高爵顯, 地位尊崇, 其實是個沒有真才實學的紈绔子弟。

朱允炆拜李景隆為大將軍, 并調集駐防全國各地軍隊50萬, 進軍河間府(今河北滄州), 以報南軍慘敗之仇。

燕王朱棣聽說明廷換將, 竟然將帥印交給花花公子李景隆, 喜不自禁地對兒子們(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說:「從前漢高祖用兵如神, 還只能將兵十萬。 景隆豎子, 寡謀驕縱, 給他五十萬眾, 豈非自取滅亡邪」?

北平之戰, 朱高熾浴血堅守, 有勇有謀, 大敗兵多將廣的李景隆

彼時, 駐守遼東的明軍正受命進攻已被朱棣控制的永平府(今河北唐山、秦皇島), 永平被包圍,軍情緊急。朱棣與麾下諸將商議,說:「我在這里,李景隆不敢來攻。我若率軍去救永平,他定會乘虛而入來攻打北平。到那時我再回師增援北平,內外夾擊,李景隆必敗無疑」。諸將都覺得北平守軍太少,防守空虛,不敢行此險招擔心丟了大本營。朱棣則信心滿滿地說:「城中之眾,以戰則不足,以守則有余。我此去不只為救永平,還要引誘李景隆前來就擒,一舉兩得、一箭雙雕之計耳」。

9月,朱棣依計率燕軍主力前往救援永平。臨行前再三告誡留守北平的大兒子朱高熾說:「李景隆ㄕㄚ來,只宜堅守,萬不可出戰」。大軍出發前,燕王又故意撤去盧溝橋守兵,以誘敵深入。李景隆不知是計,又偵探到朱棣已經率軍去救永平,料定北平空虛,果然于當年10月匆忙率大軍直撲北平而來。南軍浩蕩經過盧溝橋時,不見一個守軍,李不辨真偽,以喜不自勝的口吻對左右說:「不守此橋,我看他是無兵可調,無能為力了」。真以為燕王兵力不足,北平唾手可得,遂命大軍直逼北平城下。

朱高熾嚴尊父命,督率守軍固守,因人手不足,就連城中的婦孺都被動員出來參戰。李景隆統帥的南軍,雖然多達50萬,卻號令不嚴,指揮不當。兵馬雖多,但軍紀渙散,將士膽怯畏ㄙˇ,瑟縮不敢向前。都督翟能驍勇善戰 ,他父子三人率千余精銳驃騎, 猛攻北平張掖門。翟能一馬當先,率軍城下架云梯奮勇登城,守軍力戰不支,紛紛潰退,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但李景隆卻嫉賢妒能,深怕翟能父子搶了頭功,在前鋒登上城門急需后援時,不僅不發兵進援,反而勒令暫緩進攻,遂使前功盡棄。

朱高熾獲得了寶貴的喘息機會,連夜下令軍民挑水上城,不停地水潑城墻,彼時天氣奇寒,第二天清晨,高聳的城墻上掛滿冰凌,成了一座滑溜溜的「冰墻」,南軍望墻興嘆,失去了最佳攻城機會。

朱棣率軍擊退了圍攻永平的遼東明軍,又設計襲奪了另一邊防重鎮永寧衛(今內蒙赤峰),兼并了寧王朱權麾下的大批軍隊,其中就包括剽悍善戰的蒙古「朵顏三衛 」騎兵,實力大增,旋即揮師北平,與在城里苦苦支撐、浴血堅守的長子朱高熾里應外合,夾擊攻城南軍。燕軍發起了全面反擊,無謀無勇的李景隆哪里抵擋得住燕軍如潮水般的進攻,恐懼萬分的他竟然在沒有通知各軍的情況下獨自成夜逃到山東德州。南軍將士各自為戰,打到天亮才發現主帥已經逃走,遂無心戀戰,丟棄大量糧草輜重和軍械器杖,紛紛潰降。

李景隆兵敗北平的消息傳回南京后,黃子澄擔心牽連到自己,竟然暗暗匿住不報。他害怕承擔舉薦失誤之責,竟然向建文帝謊奏,說李景隆在北平大獲全勝,因天寒地凍難以繼續進兵,暫時退往德州,待明年春暖花開時再戰。

建文帝信以為真,大喜過望,不問青紅皂白就封李景隆為太子太師。李景隆丟下軍隊自顧逃命,這本是ㄕㄚ頭的大罪,不想卻因禍得福,轉危為安,對恩人黃子澄自然是感激不盡。

白溝河之戰,李景隆再次大敗虧輸,陣亡者多達十幾萬,尸橫遍野,慘不忍睹

建文二年(1400)四月,因燕軍發展迅速 ,惠帝朱允炆再三催促李景隆出兵剿ㄕㄚ,李景隆逼不得已,不得不在德州誓師出征。這次,明軍集結了60萬大軍,與朱棣的數萬燕軍于雄州白溝河(今河北雄安以北)展開大決戰。這場驚天惡戰,兩軍盡遣精銳,可謂不惜血本,只ㄕㄚ得地動山搖 ,天地昏慘,結果因李景隆不諳軍事,占據絕對優勢的明軍又遭慘敗。史載,白溝之戰,明軍被ㄕㄚㄙˇ、被踐踏、跳河溺ㄙˇ者多達十幾萬,橫尸百里,血流漂杵,慘烈異常。明軍拋棄的軍器輜重,堆積如山。李景隆再次倉惶逃遁德州,就連朱允炆御賜給他的璽綬(大將軍印信)、斧鉞(軍權)也給丟棄不顧了。

朱棣乘勢率燕軍緊追不舍,將德州團團包圍。李景隆驚慌失措,又棄德州,逃奔濟南府。朱棣依然率軍銜枚急追。李景隆只好倉促迎戰。十余萬明軍殘余還沒布好陣,燕軍便排山倒海般遮ㄕㄚ過來,驚魂未定的明軍迅速崩潰,紛紛抱頭鼠竄,或逃或降。

李景隆掛帥出征后遭到兩次慘敗,數十萬大軍大部被殲滅,作戰物資的損失更是難于統計,竟然未遭任何懲罰

李景隆兩次大敗,數十萬精銳幾乎ㄙˇ傷殆盡, 損兵折將難以計數,軍資器械的損失更是難以統計,事后因黃子澄竭力庇護,掩蓋真相,欺瞞朱允炆,朱允炆被他坑慘,卻只是將他召回聽用,幾乎沒受到任何懲治。

建文四年(1402)五月,燕軍過關斬將,向南節節推進。在淮南擊潰盛庸部明軍后,乘勢渡過淮河,接連攻取揚州、高郵、通州(今南通)、泰州等江北重鎮后,屯兵鎮江,覬覦南京。

建文帝無兵可調,無將可遣,心知大勢已去,只得派使者到北軍大營前乞和。朱棣不理不睬,督軍渡江直逼金陵城下。彼時朱棣的弟弟谷王朱橞和敗軍之將、曹國公李景隆正奉命率軍把守金川門,他倆見朱棣已經兵臨城下,便毫不猶豫地開門迎降,燕軍兵不血刃,蜂擁進入虎踞龍盤的南京城。

朱棣靖難成功,成為明成祖。李景隆因迎立有功,被成祖封為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師,俸祿加倍,位居群臣之首。

永平被包圍,軍情緊急。朱棣與麾下諸將商議,說:「我在這里,李景隆不敢來攻。我若率軍去救永平,他定會乘虛而入來攻打北平。到那時我再回師增援北平,內外夾擊,李景隆必敗無疑」。諸將都覺得北平守軍太少,防守空虛,不敢行此險招擔心丟了大本營。朱棣則信心滿滿地說:「城中之眾,以戰則不足,以守則有余。我此去不只為救永平,還要引誘李景隆前來就擒,一舉兩得、一箭雙雕之計耳」。

9月,朱棣依計率燕軍主力前往救援永平。臨行前再三告誡留守北平的大兒子朱高熾說:「李景隆ㄕㄚ來,只宜堅守,萬不可出戰」。大軍出發前,燕王又故意撤去盧溝橋守兵,以誘敵深入。李景隆不知是計,又偵探到朱棣已經率軍去救永平,料定北平空虛,果然于當年10月匆忙率大軍直撲北平而來。南軍浩蕩經過盧溝橋時,不見一個守軍,李不辨真偽,以喜不自勝的口吻對左右說:「不守此橋,我看他是無兵可調,無能為力了」。真以為燕王兵力不足,北平唾手可得,遂命大軍直逼北平城下。

朱高熾嚴尊父命,督率守軍固守,因人手不足,就連城中的婦孺都被動員出來參戰。李景隆統帥的南軍,雖然多達50萬,卻號令不嚴,指揮不當。兵馬雖多,但軍紀渙散,將士膽怯畏ㄙˇ,瑟縮不敢向前。都督翟能驍勇善戰 ,他父子三人率千余精銳驃騎, 猛攻北平張掖門。翟能一馬當先,率軍城下架云梯奮勇登城,守軍力戰不支,紛紛潰退,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但李景隆卻嫉賢妒能,深怕翟能父子搶了頭功,在前鋒登上城門急需后援時,不僅不發兵進援,反而勒令暫緩進攻,遂使前功盡棄。

朱高熾獲得了寶貴的喘息機會,連夜下令軍民挑水上城,不停地水潑城墻,彼時天氣奇寒,第二天清晨,高聳的城墻上掛滿冰凌,成了一座滑溜溜的「冰墻」,南軍望墻興嘆,失去了最佳攻城機會。

朱棣率軍擊退了圍攻永平的遼東明軍,又設計襲奪了另一邊防重鎮永寧衛(今內蒙赤峰),兼并了寧王朱權麾下的大批軍隊,其中就包括剽悍善戰的蒙古「朵顏三衛 」騎兵,實力大增,旋即揮師北平,與在城里苦苦支撐、浴血堅守的長子朱高熾里應外合,夾擊攻城南軍。燕軍發起了全面反擊,無謀無勇的李景隆哪里抵擋得住燕軍如潮水般的進攻,恐懼萬分的他竟然在沒有通知各軍的情況下獨自成夜逃到山東德州。南軍將士各自為戰,打到天亮才發現主帥已經逃走,遂無心戀戰,丟棄大量糧草輜重和軍械器杖,紛紛潰降。

李景隆兵敗北平的消息傳回南京后,黃子澄擔心牽連到自己,竟然暗暗匿住不報。他害怕承擔舉薦失誤之責,竟然向建文帝謊奏,說李景隆在北平大獲全勝,因天寒地凍難以繼續進兵,暫時退往德州,待明年春暖花開時再戰。

建文帝信以為真,大喜過望,不問青紅皂白就封李景隆為太子太師。李景隆丟下軍隊自顧逃命,這本是ㄕㄚ頭的大罪,不想卻因禍得福,轉危為安,對恩人黃子澄自然是感激不盡。

白溝河之戰,李景隆再次大敗虧輸,陣亡者多達十幾萬,尸橫遍野,慘不忍睹

建文二年(1400)四月,因燕軍發展迅速 ,惠帝朱允炆再三催促李景隆出兵剿ㄕㄚ,李景隆逼不得已,不得不在德州誓師出征。這次,明軍集結了60萬大軍,與朱棣的數萬燕軍于雄州白溝河(今河北雄安以北)展開大決戰。這場驚天惡戰,兩軍盡遣精銳,可謂不惜血本,只ㄕㄚ得地動山搖 ,天地昏慘,結果因李景隆不諳軍事,占據絕對優勢的明軍又遭慘敗。史載,白溝之戰,明軍被ㄕㄚㄙˇ、被踐踏、跳河溺ㄙˇ者多達十幾萬,橫尸百里,血流漂杵,慘烈異常。明軍拋棄的軍器輜重,堆積如山。李景隆再次倉惶逃遁德州,就連朱允炆御賜給他的璽綬(大將軍印信)、斧鉞(軍權)也給丟棄不顧了。

朱棣乘勢率燕軍緊追不舍,將德州團團包圍。李景隆驚慌失措,又棄德州,逃奔濟南府。朱棣依然率軍銜枚急追。李景隆只好倉促迎戰。十余萬明軍殘余還沒布好陣,燕軍便排山倒海般遮ㄕㄚ過來,驚魂未定的明軍迅速崩潰,紛紛抱頭鼠竄,或逃或降。

李景隆掛帥出征后遭到兩次慘敗,數十萬大軍大部被殲滅,作戰物資的損失更是難于統計,竟然未遭任何懲罰

李景隆兩次大敗,數十萬精銳幾乎ㄙˇ傷殆盡, 損兵折將難以計數,軍資器械的損失更是難以統計,事后因黃子澄竭力庇護,掩蓋真相,欺瞞朱允炆,朱允炆被他坑慘,卻只是將他召回聽用,幾乎沒受到任何懲治。

建文四年(1402)五月,燕軍過關斬將,向南節節推進。在淮南擊潰盛庸部明軍后,乘勢渡過淮河,接連攻取揚州、高郵、通州(今南通)、泰州等江北重鎮后,屯兵鎮江,覬覦南京。

建文帝無兵可調,無將可遣,心知大勢已去,只得派使者到北軍大營前乞和。朱棣不理不睬,督軍渡江直逼金陵城下。彼時朱棣的弟弟谷王朱橞和敗軍之將、曹國公李景隆正奉命率軍把守金川門,他倆見朱棣已經兵臨城下,便毫不猶豫地開門迎降,燕軍兵不血刃,蜂擁進入虎踞龍盤的南京城。

朱棣靖難成功,成為明成祖。李景隆因迎立有功,被成祖封為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師,俸祿加倍,位居群臣之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