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女嬰出生被丟6次!5旬嫲心善帶回「靠撿破爛養大她」今養女「送雙層大別墅」回報:你養我小我養你老

在這個世界上, 就是有這樣的人, 他們懷揣這大愛, 用自己的善良去救助著每個人, 就算有許多無知的人去嘲笑, 他們仍堅持著自己的觀念, 大愛無疆, 這就是一個民族所應傳達的精神。 一個人的善良總會帶來無盡奇蹟, 那麼在我們身邊的這個故事又會有怎麼樣的經歷呢?又會有怎樣的情節呢?

1992年, 49歲農婦胡杏珍早起打開門, 突然聽到一聲微弱的啼哭, 她定睛一看, 頓時傻了眼, 只見一個裹著繈褓的嬰兒躺在地上, 啼哭聲就是從那裡發出來的。 看著嬰兒凍得通紅的臉龐, 胡杏珍心痛不已, 她立刻抱起嬰兒, 走進房間裡仔細檢查了一下, 發現嬰兒只是有些瘦弱, 身體還是很健康的, 而且是個女嬰。

女嬰只有幾個月大, 正是吃奶的年紀, 49歲的胡杏珍卻沒有能力給她餵奶, 無奈之下, 她只能熬了一些米糊喂女嬰吃下。 吃完米糊後, 女嬰果然消停多了, 不一會兒便熟睡過去。 看著懷中睡著的女嬰, 胡杏珍又犯起嘀咕:「究竟是誰把孩子丟到這裡的?孩子的生父生母又是誰?」

帶著這些疑問, 胡杏珍抱著女嬰去村裡四處打聽, 沒想到還真給她打聽到了。 原來這個可憐的寶寶已經不是第一次被遺棄了, 而是被遺棄了6次。 她的親生父母重男輕女, 出生不久就將她送人, 然而收養她的人家, 不久之後又後悔, 便將其再度轉手。 悲劇的是, 此後的幾個月內, 女嬰不斷地被拋棄和收養, 加上生她的家庭和第一個收養她的家庭, 輾轉經手了6戶人家, 到胡杏珍這裡,

已經是第7戶了。

聽到女嬰竟然有如此遭遇, 胡杏珍淚目了, 她當時就把心一橫:不能再把孩子送出去了, 再苦再累也要把她養大。 回到家後, 胡杏珍把收養女嬰的想法告訴了丈夫, 丈夫有些不樂意, 因為這讓他想到了一段難以忘懷的傷心往事。

原來這並非兩人第一次收養孩子,

許多年前, 他們也收養過一名女嬰, 可惜孩子長到兩歲半的時候, 突然患病離世。 胡杏珍當時痛不欲生, 縱然隔了許多年, 一想到夭折的女兒, 還是滿滿的悲痛和遺憾。

胡杏珍的丈夫年過半百, 在工地上做小工為生, 他覺得以自家的條件, 是養不好女兒的,再加上之前的「喪女經歷」,讓他對收養女嬰一事更加反對。但不管丈夫如何反對,胡杏珍卻依然堅持,她抱著孩子不撒手,嘴裡嘟囔著:「這麼小的孩子,經不起折騰了,那可是一條命啊。」最終,丈夫拗不過胡杏珍的堅持,終于同意收養女嬰,並給她取名王冬紅,被拋棄6次的女嬰,也終于有了一個穩定的家。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1996年的一天,胡杏珍的丈夫在工地上不慎摔傷,下半身直接癱瘓,由于傷勢過重,在病床上躺了一年半便撒手人寰。家中的頂樑柱突然倒下,遭受打擊的胡杏珍一下子被生活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極端困難的時候,她甚至想到過自盡,可在最後關頭,她還是想到了女兒:「孩子這麼小,我走了,她該怎麼活?」正是女兒王冬紅的存在,讓胡杏珍承受住了喪夫之痛,也讓她變成了一位更加堅強的母親。

沒有了丈夫打小工的收入來源,胡杏珍只能靠自己的雙手去掙錢養家。可她一個農村婦女,不會任何手藝,如何能掙到錢呢?無奈之下,胡杏珍一邊種菜賣菜,一邊拾荒,靠著這兩份微薄的收入,總算是把那個破碎的家給支撐了起來。母女倆過得十分清苦,好在王冬紅很懂事,知道母親養她不易,很小就知道主動分擔家務,這讓胡杏珍感受到了極大的安慰。

中考那年,王冬紅想著高中學費很貴,母親肯定出不起,便趁著暑假去鎮上飯店裡打工。結果到了開學時,打了兩個月工的她仍然沒有湊足學費,便決定再多打幾天工。就這樣,開學好幾天了,王冬紅仍然沒有去高中報到。直到有一天,國中班主任在那家飯店吃飯偶然遇到了她,問她為什麼還沒去上學,王冬紅才將自己的情況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

班主任聽完後,當即拍著胸脯告訴王冬紅:「上學要緊,學費的事,我幫你想辦法。」後來班主任為王冬紅聯繫了當地的公益組織,在他們的安排下,有3位好心人資助了王冬紅三年的高中學費。正是靠著這些好心人的幫助,王冬紅才得以完成高中學業。但高中畢業後,王冬紅沒有讀大學,而是早早地走上了社會,她要儘快掙錢,來回饋救了她一命,把她辛苦養大的母親。

看到女兒如此孝順懂事,胡杏珍非常高興,更讓她高興的是,王冬紅還找到了一個踏實可靠的丈夫,兩口子婚後在縣城做起了小生意,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王冬紅婚後生了一個女兒,當上外婆的胡杏珍笑得合不攏嘴,平時很少出門的她也開始經常往城裡跑。

看到年邁的母親這樣兩地奔波,王冬紅于心不忍,便讓母親乾脆住在城裡。可只住了幾天, 胡杏珍就住不下去了,她在農村生活慣了,喜歡到處串門,城裡讓她憋得慌。于是情況又跟之前反了過來,每天一大早,胡杏珍從縣城返回農村老家,下午再從老家回到縣城女兒的房子裡,雖然是住城裡了,兩地奔波的情況卻依然存在。

眼見母親始終離不開農村老家,王冬紅也沒轍了,但她又實在不放心母親仍然住在老家的舊房子裡,因為那棟房子已經年久失修,不但住著不舒服,還有一定的危險。思前想後,王冬紅最終做出了一個決定:在老家給母親蓋一套兩層別墅。

王冬紅把這個想法跟丈夫說了,向來對岳母十分感激的女婿一口答應。蓋新房前後花了30多萬,這些錢都是王冬紅和丈夫拿出來的。其實只給胡杏珍一個人住,並不需要這麼大的房子,但王冬紅卻始終記得母親以前看到別人家蓋樓房就很羨慕的神情,所以才決定要蓋就蓋好的。

房子落成後,附近十裡八鄉的村民們都跑過來圍觀,胡杏珍則樂呵呵地站在門口接待。大家一邊欣賞著嶄新的別墅,一邊伸出大拇指誇讚王冬紅,說她是個「孝順又能幹的女孩」。面對眾人的誇讚,王冬紅卻直言:「母親養我小,我養母親老,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如今王冬紅和丈夫女兒仍然住在縣城裡,年近八旬的胡杏珍則住在裝修一新的老家別墅中。但不管多忙,王冬紅每天都會抽時間去看望母親,她說如果自己哪天沒回家,母親就會嘮叨很久。雖然兩地奔波很累,王冬紅卻依然覺得很值,她現在最大的夢想就是母親能夠健康長壽,好讓她有足夠的時間去報答母親的那份養育之恩。

沒有血緣關係的兩人,卻成為了彼此最親近的親人。

是養不好女兒的,再加上之前的「喪女經歷」,讓他對收養女嬰一事更加反對。但不管丈夫如何反對,胡杏珍卻依然堅持,她抱著孩子不撒手,嘴裡嘟囔著:「這麼小的孩子,經不起折騰了,那可是一條命啊。」最終,丈夫拗不過胡杏珍的堅持,終于同意收養女嬰,並給她取名王冬紅,被拋棄6次的女嬰,也終于有了一個穩定的家。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1996年的一天,胡杏珍的丈夫在工地上不慎摔傷,下半身直接癱瘓,由于傷勢過重,在病床上躺了一年半便撒手人寰。家中的頂樑柱突然倒下,遭受打擊的胡杏珍一下子被生活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極端困難的時候,她甚至想到過自盡,可在最後關頭,她還是想到了女兒:「孩子這麼小,我走了,她該怎麼活?」正是女兒王冬紅的存在,讓胡杏珍承受住了喪夫之痛,也讓她變成了一位更加堅強的母親。

沒有了丈夫打小工的收入來源,胡杏珍只能靠自己的雙手去掙錢養家。可她一個農村婦女,不會任何手藝,如何能掙到錢呢?無奈之下,胡杏珍一邊種菜賣菜,一邊拾荒,靠著這兩份微薄的收入,總算是把那個破碎的家給支撐了起來。母女倆過得十分清苦,好在王冬紅很懂事,知道母親養她不易,很小就知道主動分擔家務,這讓胡杏珍感受到了極大的安慰。

中考那年,王冬紅想著高中學費很貴,母親肯定出不起,便趁著暑假去鎮上飯店裡打工。結果到了開學時,打了兩個月工的她仍然沒有湊足學費,便決定再多打幾天工。就這樣,開學好幾天了,王冬紅仍然沒有去高中報到。直到有一天,國中班主任在那家飯店吃飯偶然遇到了她,問她為什麼還沒去上學,王冬紅才將自己的情況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

班主任聽完後,當即拍著胸脯告訴王冬紅:「上學要緊,學費的事,我幫你想辦法。」後來班主任為王冬紅聯繫了當地的公益組織,在他們的安排下,有3位好心人資助了王冬紅三年的高中學費。正是靠著這些好心人的幫助,王冬紅才得以完成高中學業。但高中畢業後,王冬紅沒有讀大學,而是早早地走上了社會,她要儘快掙錢,來回饋救了她一命,把她辛苦養大的母親。

看到女兒如此孝順懂事,胡杏珍非常高興,更讓她高興的是,王冬紅還找到了一個踏實可靠的丈夫,兩口子婚後在縣城做起了小生意,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王冬紅婚後生了一個女兒,當上外婆的胡杏珍笑得合不攏嘴,平時很少出門的她也開始經常往城裡跑。

看到年邁的母親這樣兩地奔波,王冬紅于心不忍,便讓母親乾脆住在城裡。可只住了幾天, 胡杏珍就住不下去了,她在農村生活慣了,喜歡到處串門,城裡讓她憋得慌。于是情況又跟之前反了過來,每天一大早,胡杏珍從縣城返回農村老家,下午再從老家回到縣城女兒的房子裡,雖然是住城裡了,兩地奔波的情況卻依然存在。

眼見母親始終離不開農村老家,王冬紅也沒轍了,但她又實在不放心母親仍然住在老家的舊房子裡,因為那棟房子已經年久失修,不但住著不舒服,還有一定的危險。思前想後,王冬紅最終做出了一個決定:在老家給母親蓋一套兩層別墅。

王冬紅把這個想法跟丈夫說了,向來對岳母十分感激的女婿一口答應。蓋新房前後花了30多萬,這些錢都是王冬紅和丈夫拿出來的。其實只給胡杏珍一個人住,並不需要這麼大的房子,但王冬紅卻始終記得母親以前看到別人家蓋樓房就很羨慕的神情,所以才決定要蓋就蓋好的。

房子落成後,附近十裡八鄉的村民們都跑過來圍觀,胡杏珍則樂呵呵地站在門口接待。大家一邊欣賞著嶄新的別墅,一邊伸出大拇指誇讚王冬紅,說她是個「孝順又能幹的女孩」。面對眾人的誇讚,王冬紅卻直言:「母親養我小,我養母親老,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如今王冬紅和丈夫女兒仍然住在縣城裡,年近八旬的胡杏珍則住在裝修一新的老家別墅中。但不管多忙,王冬紅每天都會抽時間去看望母親,她說如果自己哪天沒回家,母親就會嘮叨很久。雖然兩地奔波很累,王冬紅卻依然覺得很值,她現在最大的夢想就是母親能夠健康長壽,好讓她有足夠的時間去報答母親的那份養育之恩。

沒有血緣關係的兩人,卻成為了彼此最親近的親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