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好孩子管出來的,熊孩子慣出來的,不管不罵,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孩子生來就是一張白紙, 而家長就是最初的執筆人, 孩子會染上什麼顏色, 取決于家長給孩子涂上什麼顏色。

沒有天生的壞孩子,

也沒有天生的好孩子, 關鍵在于家長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式。

現實生活中很多例子告訴我們:有教養的孩子身后站著有修養的家長, 熊孩子的背后往往站著不合格的家長。

一、被慣壞的孩子, 是一顆不定時炸彈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說過:

「孩子不是成年人, 必須管教。 我們要告訴孩子, 犯了錯誤要付出代價。 一味以愛的名義讓步, 是對他最大的不負責。

今天打不得, 罵不得, 甚至一個眼神都不行, 明天他沒準就能去殺人。 」

一個女孩推文說, 家里來了一個熊孩子, 趁著大人們都在聊天的功夫, 從背后猛推了一把懷孕了四個多月的嫂子。

幸好女孩反應及時, 雙膝跪地死死架住孕婦, 才沒有導致嚴重后果。

事后問熊孩子:「為什麼推孕婦?」

熊孩子還滿不在乎地說:「我就想看看推到孕婦會不會流產」

家長不管, 慣著, 這是很多熊孩子惡劣行徑的根源。

今天孩子犯了小錯, 家長說他只是孩子, 明天孩子就敢犯罪, 將來孩子就敢殺人, 你還說他只是個孩子嗎?

我們總以為孩子還小,

就低估了某些孩子的惡, 其實正因為孩子還小, 他們惡意越是直白殘忍。

我們以為他們是祖國的花朵, 但其實, 他們也可能是可怕的「食人花」!

作家玖月晞曾寫道:

「沒有是非觀的孩子, 是這個地球上最可怕的生物。 他們有好奇心、行動力、破壞力以及專門鉆法律的漏洞。 」

而家長的每一次縱容, 都等同于為他筑起牢獄的一堵墻, 給他慘淡的人生提前加速。

二、有教養的孩子, 背后是負責任的父母

教養是家庭教育的綜合體現, 決定著孩子一生的行程, 一個孩子的教養, 是父母家庭教育成功與否的集中體現。

教養不是與生俱來的, 而是在生活的細節中教育來的, 一個有教養的孩子, 背后往往站著負責任的父母。

南京的一位媽媽王女士, 就因為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引得警察都為她點贊!

王女士的兒子在玩耍時不小心砸壞了別人的車玻璃, 王女士得知此事后, 就想主動聯系車主賠償。

由于自己聯系不上車主, 王女士便向警察求助, 希望幫忙找一下車主, 在警察的幫助下,

王女士聯系到了車主進行了相應的賠償。

對于兒子不小心闖的禍, 王女士非常坦然, 她說:

「做錯事了肯定要承擔后果的, 作為監護人, 現在孩子沒法承擔, 我就跟他一起承擔。 」

她說, 希望這樣做可以讓孩子長大以后能學會承擔責任, 而不是犯了錯誤就跑, 前來幫助的警察也不禁為這位媽媽的做法點贊 。

孩子未來如何, 與父母的教育是密切相關的, 低素質的父母, 很難養出高素質的孩子。

今天父母袒護犯錯的孩子, 未來孩子就要為此買單, 今天父母教育孩子敢于承擔責任, 未來孩子才會成為有擔當的人。

父母明事理, 有遠見, 孩子自然也不會太差!

三、不管不罵不罰, 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知乎上有個媽媽曾提問:到底什麼樣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該打打,該罵罵。」

這六個字,乍一看,簡單粗暴,細一想,深以為然。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說的一席話,正好能解釋這個觀點。

她說:

「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好孩子和熊孩子的差別,在于父母的態度,優秀的孩子,往往都是靠嚴格管教培養出來的。

但是管教孩子也是有方法的,以下是嚴格管教孩子的「三不」和「四要」。

一、「三不」:

1.不要無條件滿足孩子所有需求

法國教育家盧梭有句至理名言:「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你可以無條件的愛孩子,但千萬不能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愛是孩子成長的無敵盔甲,但溺愛不是。

無條件的愛,有條件的原則,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2.不要把教育變成發泄情緒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懲戒和批評的目的也是讓孩子正確地認識到錯誤,然后及時改正。

真正的愛,絕不是那種打著愛的名義的傷害。

當你要責罰孩子,請問一聲自己的內心:

「我是不是真的為了孩子,是愛孩子,而不是為了發泄我自己的情緒,或是對自己的不足感到痛苦而失控?」

好的教育,應該是二分「野蠻」,更要有八分溫暖。

3.不要把管教變成對孩子的打壓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怎麼面對父母的打擊式教育?

有一個高贊答案獲得了很多網友的贊同:

「不存在打擊式教育,打擊就是打擊,打擊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地體現出對子女的否定。"

我們常常以為,自己對于孩子的愛,是全然百分百的,所有的給予和修正,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很多時候,其實是在利用父母的權威打壓孩子。

我們管教孩子,是讓孩子心有所畏,行有所止,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用「為你好」來傷害孩子,把所謂的管教,當成自己控制欲過頭的借口。

真正的愛沒有要求,不投射任何恐懼的陰影,也不隱藏任何掌控的企圖,只會給孩子溫暖和力量。

二、「四要」:

1.要趁早立下規矩

作家劉墉曾說過一句很深刻的話:「你不舍得給孩子立規矩,就會有人給孩子長教訓。」

孩子小時候,不給立規矩,將來走向社會,很容易缺乏敬畏心,家庭沒有規矩,孩子就沒有原則。

《家庭教育》中曾說:「有規矩的自由叫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放肆。」

規矩意識不單純是保護孩子的防護欄,更是孩子通往未來世界的門,趁早給孩子立下規矩,孩子才懂得自我約束。

2.對孩子要有原則

對孩子,家長一定要有原則,不能總是對孩子妥協,一個總是對孩子妥協的家庭,是不可能有規矩的。

孩子們心眼最為明亮,你不能堅持原則,孩子當然會認為家長提出的「不」是可以不被認真對待的。

家長可能妥協的時候會說「僅此一次」,但是孩子最會得寸進尺,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一旦家長對孩子心軟,規則便形同虛設。

立下規矩,便要遵守,一旦告訴孩子「不行」,就一定要堅持。

3.父母要以身作則

真正的教育不是苛責,不是強迫,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教育從來不是一件被告知的事情,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被父母的言行影響的。

父母樹立的良好榜樣,會讓孩子隨時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斷向父母靠近,這是一種內在力量的驅動,比靠講道理、時刻監督,更能讓孩子感同身受。

這便是養育者榜樣的力量。

4.要以愛為前提

管教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愛,而管教的起點,也應該是愛。

愛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改變孩子最大的一股力量,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管教他。

孩子的成長永遠是問題疊著問題,教育孩子、解決問題的前提,永遠是他能獲得「你愛他」的安全感。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敬畏要遭災殃。

我們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要讓他們知敬畏,守規矩,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長。

好的父母,往往是寬嚴并濟的。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該打打,該罵罵。」

這六個字,乍一看,簡單粗暴,細一想,深以為然。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說的一席話,正好能解釋這個觀點。

她說:

「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好孩子和熊孩子的差別,在于父母的態度,優秀的孩子,往往都是靠嚴格管教培養出來的。

但是管教孩子也是有方法的,以下是嚴格管教孩子的「三不」和「四要」。

一、「三不」:

1.不要無條件滿足孩子所有需求

法國教育家盧梭有句至理名言:「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你可以無條件的愛孩子,但千萬不能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愛是孩子成長的無敵盔甲,但溺愛不是。

無條件的愛,有條件的原則,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2.不要把教育變成發泄情緒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懲戒和批評的目的也是讓孩子正確地認識到錯誤,然后及時改正。

真正的愛,絕不是那種打著愛的名義的傷害。

當你要責罰孩子,請問一聲自己的內心:

「我是不是真的為了孩子,是愛孩子,而不是為了發泄我自己的情緒,或是對自己的不足感到痛苦而失控?」

好的教育,應該是二分「野蠻」,更要有八分溫暖。

3.不要把管教變成對孩子的打壓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怎麼面對父母的打擊式教育?

有一個高贊答案獲得了很多網友的贊同:

「不存在打擊式教育,打擊就是打擊,打擊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地體現出對子女的否定。"

我們常常以為,自己對于孩子的愛,是全然百分百的,所有的給予和修正,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很多時候,其實是在利用父母的權威打壓孩子。

我們管教孩子,是讓孩子心有所畏,行有所止,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用「為你好」來傷害孩子,把所謂的管教,當成自己控制欲過頭的借口。

真正的愛沒有要求,不投射任何恐懼的陰影,也不隱藏任何掌控的企圖,只會給孩子溫暖和力量。

二、「四要」:

1.要趁早立下規矩

作家劉墉曾說過一句很深刻的話:「你不舍得給孩子立規矩,就會有人給孩子長教訓。」

孩子小時候,不給立規矩,將來走向社會,很容易缺乏敬畏心,家庭沒有規矩,孩子就沒有原則。

《家庭教育》中曾說:「有規矩的自由叫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放肆。」

規矩意識不單純是保護孩子的防護欄,更是孩子通往未來世界的門,趁早給孩子立下規矩,孩子才懂得自我約束。

2.對孩子要有原則

對孩子,家長一定要有原則,不能總是對孩子妥協,一個總是對孩子妥協的家庭,是不可能有規矩的。

孩子們心眼最為明亮,你不能堅持原則,孩子當然會認為家長提出的「不」是可以不被認真對待的。

家長可能妥協的時候會說「僅此一次」,但是孩子最會得寸進尺,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一旦家長對孩子心軟,規則便形同虛設。

立下規矩,便要遵守,一旦告訴孩子「不行」,就一定要堅持。

3.父母要以身作則

真正的教育不是苛責,不是強迫,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教育從來不是一件被告知的事情,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被父母的言行影響的。

父母樹立的良好榜樣,會讓孩子隨時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斷向父母靠近,這是一種內在力量的驅動,比靠講道理、時刻監督,更能讓孩子感同身受。

這便是養育者榜樣的力量。

4.要以愛為前提

管教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愛,而管教的起點,也應該是愛。

愛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改變孩子最大的一股力量,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管教他。

孩子的成長永遠是問題疊著問題,教育孩子、解決問題的前提,永遠是他能獲得「你愛他」的安全感。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敬畏要遭災殃。

我們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要讓他們知敬畏,守規矩,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長。

好的父母,往往是寬嚴并濟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