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到中年,收起你的善良

要善良, 更要有鋒芒。

這世上最淺薄的關係就是, 一件小事沒順心就忘記你所有的好。

你照顧不了所有人的感受, 只會讓自己不好受。

生而為人, 請你善良, 把善良留給懂得感恩的人。

也只有尊重善良的人, 才能被世界善良以待。

世界不是善意的, 收起你的天真和善良, 你怎麼看?

人性的善與惡, 本就是世界原來的樣子。

對于「世界是惡還是善」的問題, 每個人的觀點和看法都不一樣, 正所謂:「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

心善者認為世界是善意的, 心惡者認為世界充滿惡意。

既然這個問題的答案依照我們個人的心志為轉移, 那麼與其對世界充滿敵意和憤恨, 何不如懷著一顆充滿愛意的愛意來面對這個世界呢?

善良, 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更是一個人最大的格局。

善良是一種選擇, 更是一種美德, 教育我們對人要和睦, 處事要豁達。

現代人普遍存在一種心理障礙, 在學術上稱為「討好型人格」, 這一類人的處世原則就是犧牲自己、成全別人, 習慣性地無條件地滿足他人的要求。

由于害怕在一段關係裡引起矛盾和摩擦, 因此遇事總是思前想後, 優先考慮別人的想法。

生活的意義, 從來就不是妥協和忍讓。

實際上,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尤為微妙, 一味的單向迎合和妥協無法支撐起一段長久的感情, 長時間交往的舒適、真誠以及彼此了解之後而產生的默契才是維繫感情的穩固橋樑。

在一段正確且良性的關係裡, 無論我們如何醜態百出, 在對方看來都會甘之如飴,

否則無論怎樣唯唯諾諾, 在別人眼裡也不過是一個懦弱的「老好人」而已。

上帝賦予我們善良的能力, 同時也撒下了貪婪的種子, 在很多情境下, 一個越是善良的人就越可能成為被欺壓的對象。

老話道:「人善被人欺, 馬善被人騎。 」面對無理的或者涉及原則性的要求, 懂得適當拒絕才是最正確的解決方法, 通過簡單明瞭的拒絕, 我們獲得了不糾結的灑脫, 更不需要為對方觸碰底線的行為買單。

因此無論是面對感情、工作還是生活, 我們都應當懷著最真誠的「自私」, 坦然而快樂地輕裝前行。

你的善良裡要有鋒芒, 才能在堅硬的世界溫柔前行

要知道, 其實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配的上你的善良。

善良是一種美德, 生而為人應該善良。

但凡事都需要有「適可而止」的限度, 善良也同樣要有原則和底線, 否則一味的善良和退讓換來的不一定是感激, 而是對方的得寸進尺。

就像愛默生所說的:「你的善良需要帶點鋒芒, 否則一切就等于零。 」

如果用「光芒」來形容一個人內心充滿善意, 那麼「鋒芒」則是保護這些善意的堅硬盔甲。

只有當內心有光時,我們才能看見光芒,但倘若沒有鋒芒,再亮的光芒也終將會變得黯淡。

熱播劇《延禧攻略》中的主人公魏瓔珞就是一個內心善良但卻帶有鋒芒的人,面對單純弱小的吉祥,她無時無刻不在提醒照顧;

面對有恩于自己的皇后,她用一生的摯誠作為回報……

但是面對邪惡的勢力,魏瓔珞從不逃避退縮,以身涉險進入後宮只為查明姐姐死去的真相,哪怕是刀山火海也在所不惜。

善良和周到是我們的教養,但不應該是別人用來無限制索取的武器,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言:「你若好到毫無保留,對方就敢壞到肆無忌憚。」

做一個毫無保留的「濫好人」,只會讓對方將所有善意都當作是理所當然,繼而提出愈發過分的要求。

善惡之間存乎一心,人走正道多行善

善和惡是我們通過教育和生活實踐得出的用于衡量人、事、物的標的,而善惡、美醜這一系列標的其實就是我們衡量外在事物的相對標準。

郭德綱先生曾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談到:「不知舊物,不可言新。」意指我們通過衡量舊物的長短大小來制定標準,再通過這個標準來判別新物的優良中差。

這個道理對于個人判斷世界善惡也同樣適用,我們依照內心的善惡標準來認識世界,努力讓更多陽光照進我們的生活。

作家三毛認為一個人的修養體現在「根植于內心的涵養、無需他人提醒的自覺和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對此深表贊同,同時也認為這個世界上還有另外一種涵養,那就是在看清了來自現實世界的惡意之後,仍然能夠熱愛生活,堅持做一個善良且正直的人。

我們無法衡量人性的惡意,但是有一件事卻是每個單獨的個體都能做到的——堅守自己內心的道義,做自己行為和言語的榜樣。

相對于客觀世界強大的運行力量,人類社會不過是微乎其微的渺小存在,是非善惡只存在于人們的心裡,因果報應也仍未得到明確的科學驗證,于是我們始終在矛盾中前進,在堅定中迷茫。

但其實我們只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究竟為什麼選擇善良?

是為了獲得所謂的「好報」嗎?

我想答案應當是否定的,我們無法預見未來的人生道路,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世界,但我們依舊保有權利做一個善良的人。

餘生做一個心底有光、身上有刺的人,才是成年世界裡最溫柔的法則。

那麼「鋒芒」則是保護這些善意的堅硬盔甲。

只有當內心有光時,我們才能看見光芒,但倘若沒有鋒芒,再亮的光芒也終將會變得黯淡。

熱播劇《延禧攻略》中的主人公魏瓔珞就是一個內心善良但卻帶有鋒芒的人,面對單純弱小的吉祥,她無時無刻不在提醒照顧;

面對有恩于自己的皇后,她用一生的摯誠作為回報……

但是面對邪惡的勢力,魏瓔珞從不逃避退縮,以身涉險進入後宮只為查明姐姐死去的真相,哪怕是刀山火海也在所不惜。

善良和周到是我們的教養,但不應該是別人用來無限制索取的武器,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言:「你若好到毫無保留,對方就敢壞到肆無忌憚。」

做一個毫無保留的「濫好人」,只會讓對方將所有善意都當作是理所當然,繼而提出愈發過分的要求。

善惡之間存乎一心,人走正道多行善

善和惡是我們通過教育和生活實踐得出的用于衡量人、事、物的標的,而善惡、美醜這一系列標的其實就是我們衡量外在事物的相對標準。

郭德綱先生曾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談到:「不知舊物,不可言新。」意指我們通過衡量舊物的長短大小來制定標準,再通過這個標準來判別新物的優良中差。

這個道理對于個人判斷世界善惡也同樣適用,我們依照內心的善惡標準來認識世界,努力讓更多陽光照進我們的生活。

作家三毛認為一個人的修養體現在「根植于內心的涵養、無需他人提醒的自覺和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對此深表贊同,同時也認為這個世界上還有另外一種涵養,那就是在看清了來自現實世界的惡意之後,仍然能夠熱愛生活,堅持做一個善良且正直的人。

我們無法衡量人性的惡意,但是有一件事卻是每個單獨的個體都能做到的——堅守自己內心的道義,做自己行為和言語的榜樣。

相對于客觀世界強大的運行力量,人類社會不過是微乎其微的渺小存在,是非善惡只存在于人們的心裡,因果報應也仍未得到明確的科學驗證,于是我們始終在矛盾中前進,在堅定中迷茫。

但其實我們只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究竟為什麼選擇善良?

是為了獲得所謂的「好報」嗎?

我想答案應當是否定的,我們無法預見未來的人生道路,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世界,但我們依舊保有權利做一個善良的人。

餘生做一個心底有光、身上有刺的人,才是成年世界裡最溫柔的法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