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冬季養生用這幾招,養腎防寒、補腎扶陽!

立冬節氣的到來意味著秋去冬來, 很多人一到冬天就出現腰膝冷痛、夜尿頻多、易感風寒等現象。 中醫理論認為, 冬季主氣為寒, 寒與腎相應, 所以冬季最易耗傷腎之陽氣出現腰膝冷痛等腎陽虛癥狀。 而腎陽虛又易累及腎陰, 導致腎陰不足, 出現咽幹口燥、頭暈耳鳴等癥狀。 因此, 冬季養生, 應以腎為先。 冬天養腎不僅能增強人的禦寒能力, 還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和抗病力, 延緩衰老。 所以立冬後養腎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01 飲食調攝 養腎防寒

飲食調攝對養腎防寒非常重要。 冬天宜選食羊肉、狗肉等溫腎【壯*陽】、產熱量高的食物,

對素體虛寒者尤其有益。 還可進食具有補腎益腎功能的食品, 如核桃、板栗、桂圓等。 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烏骨雞等能入腎強腎。 若將上述食品放入粥中煮食, 既可祛寒, 又可補養, 還能療疾。

由于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年齡有別, 在食補中也有宜有忌, 應靈活掌握。 如腎陽虧虛者, 可多食羊肉、驢肉等具有溫補腎陽的功效的食物;偏于腎陰精不足, 食補宜以鴨肉、鵝肉為主;對于腎之陰精漸衰的中老年人, 冬天可食鱉、龜、枸杞、山藥、木耳等護陰之品。 冬令飲食不可過鹹, 因鹹味入腎, 會致腎水更寒, 有擾心陽。 另切忌寒涼食品, 以免「雪上加霜」, 傷陽氣。

02 日常保健 護衛腎陽

立冬時節正處在秋冬交替時期,

此時陽氣潛藏, 陰氣盛極, 起居作息也要作相應調整, 應當適當增加睡眠時間, 早睡晚起。 早睡可養人體陽氣, 遲起能養人體陰氣, 但晚起並非賴床不起, 而以太陽升起的時間為度。 適當運動鍛煉可以振奮陽氣, 增強禦寒能力。 同時衣著厚薄要合適, 以防寒保暖。

日常養腎三法:冷面、溫齒、熱足, 可以護衛腎陽。

冷面, 即用20℃左右的冷水洗臉, 可提神醒腦, 使大腦興奮, 還可以促進面部血液迴圈, 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溫齒, 即用35℃左右的溫水刷牙和漱口。 中醫認為「齒為腎之餘」, 保護好牙齒就是保護好腎。

熱足, 即臨睡前用45℃~50℃的熱水洗腳泡腳。 常言道「寒從腳下起」, 指雙足供血不足, 熱量較少, 保溫力差。 所以, 每晚應堅持用熱水泡腳, 促進全身的血液迴圈,

增強防病能力。

03 艾灸祛寒 溫補脾腎

腎是先天之本, 脾胃是後天之本。 脾腎虛, 則正氣虛, 邪氣盛。 因此扶養正氣貴在溫補脾腎。 中醫認為, 溫補莫過于艾灸, 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防病保健等功效。

灸法補腎陽, 最重要的穴位就是關元、湧泉和腎俞等穴, 每日灸30~60分鐘。

關元穴:在臍下四橫指處, 灸關元穴可以治療一切陽虛、氣虛證。

湧泉穴:是人體足底穴位, 位于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為腎經首穴。 湧泉穴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腎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灸腎俞穴, 有增加腎臟的血流量, 改善腎臟功能等作用, 達到祛除病痛、養生健體的目的。

還可以灸氣海、太溪、太沖等具有補腎功效的穴位。

04 揉耳按摩 補腎扶陽

中醫認為, 腎主藏精, 開竅于耳, 腎氣通于耳, 經常按摩耳部, 可以達到固腎養腎的目的。

做法:分別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 從上至下在耳朵兩側進行按壓, 若有痛處, 可增加按壓時間;然後, 兩食指伸直, 用力適度, 分別[插·入]兩耳孔, 旋轉180°, 反復3次後拔出, 連續6次, 可達補腎、聰耳、健腦之功。

此外, 穴位按摩也是冬季補腎扶陽簡單易行的良方。

揉丹田:位于肚臍下1.5寸處。 將手搓熱, 用右手在該處旋轉按摩50次。 能健腎固精, 改善胃腸功能。

按腎俞:此法也叫搓腰法。 兩手搓熱後用手掌上下來回按摩50次, 兩側交替進行, 可治腎虛腰痛。

摩湧泉:足心處的湧泉穴是腎經的起點,

為足少陰腎經之首穴。 用右手中間三指按摩左足心, 左手三指按摩右足心, 兩側交替進行, 各按摩50次, 按摩到足心發熱為止, 對心悸失眠、雙足疲軟無力等效果良好。

提醒大家, 冬季養生進補須以中醫「虛則補之」為原則, 具體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相關補益藥物, 不可擅自做主, 自行服藥, 以免出現藥不對證的現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