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上海爆火的網紅社區,終于回魂了

陸續看到上海很多老洋房修繕後重新開放的好消息。 年初開業的蔦屋書店曾經是在滬僑民社交休閒的俱樂部, 變身書店後又多了些文藝氣質。
旁邊的孫科別墅也跟著對外開放, 不定時還會舉辦些展覽。 前不久, 經過整整7年修繕的沙美大廈也終于重新「營業」了: 沙美大廈 圖源眼鏡蛇畫廊 新文藝復興主義風格的古典歐式建築分分鐘能搶了展品的風頭, 陽光透過樓頂玻璃窗灑下來,
每個角落都美到我了。 圖源眼鏡蛇畫廊 但隨著老洋房翻紅, 不少讓人不是那麼開心的消息也隨之而來。 前陣子特別火的武康路胡蝶結奶奶每天被熱情遊客喊出來拍照, 後來被家人接走鬧劇才落下帷幕; 良友公寓因為獨特的旋轉樓梯變成了打卡聖地,
甚至有人在網上發佈了如何偷摸進去拍照的「攻略」, 從此住在這裡的居民再也沒了清淨日子。 在上海工作生活了這麼多年, 相比于上面這些網紅打卡地, 在我心裡下面這些才是真正值得一去的老洋房。 不丟掉底蘊, 才是好修繕 走在上海街頭還能看見這麼多漂亮的老房子, 可真得誇誇上海老洋房的修繕工作有多厲害。 修繕老洋房, 不是簡單的修補, 得盡可能保留歷史底蘊。 說起來容易, 做起來可不簡單, 老上海不同時期、風格的建築都有, 修繕工作也複雜得多。

衡複風貌館

前陣子我正好去了復興路上的衡複風貌館, 曾經的修道院公寓。 一看淡黃色拉毛外牆和拱形紅磚就能猜到, 準是棟典型的西班牙風格小樓。
民國時期這是名噪一時的「第一會客廳」, 交際花女主人因為超愛在家裡搞派對被稱為「花廳夫人」。 樓梯還保留著原來的風貌 修繕時為了保留原汁原味的西班牙風格, 鐵花窗是手工打磨除鏽的、外牆是手工拉毛的, 師傅說不手工上就沒有當年內味兒了。

讓人感動的小細節

這還不算最麻煩的, 缺失的五金配件上哪找?全得按照原有樣式翻模重新鑄造, 細緻到連地上馬賽克都是1:1定制的, 全是功夫活。 保留下的拱門和鐵花窗 修繕後的衡複風貌館一樓是介紹衡複風貌區歷史的展館, 二樓集合了沉浸式體驗店、咖啡廳: 隨手一拍都超美的 是不是瞬間穿越回交際花女主人的花廳去了?

除了介紹歷史,展廳裡還專門講解了不同風格老洋房各自的特點,比如新古典主義保留了古典主義的比例、材質,但簡化了線條。

一看這種光滑立柱和直線條窗臺就get到了。

Art Deco風重視幾何塊體和重複線條,輻射狀的陽光、齒輪或扇形總是重複出現。

我最愛的是英國鄉村別墅,特點是磚木結構、斜陡坡頂、山牆和正背面外牆上都有半露木構架作裝飾。

總之來一趟你會發現,老洋房的知識點可真不少,看完更佩服那些修繕的師傅了。

新與舊,最美樣板間 最近我不是在裝修嘛,有空就去各種傢俱店轉悠找靈感,發現越來越多的傢俱店紮堆開在了老洋房裡。 比如Objective、Liaigre、The paragraph...不過我最愛的還是設計共和:

氣派的紅磚洋房前身是英國人修建的巡捕房,建築本身就很有看頭,典型的折衷主義風格:

清水紅磚+大挑高+拱形屋頂,又美又颯:

節制的室內設計搭配經典款傢俱,正合了設計共和的理念:調和新舊之間的關係,讓老建築和新設計共同相處。

一樓屬于品牌集合區,主要是小件傢俱和裝飾擺設; 二樓更偏向于展示空間,每個角落陳列都非常用心,屬于有錢就可以照搬回家的那種。

最讓我驚豔的是Bocci「28」系列吊頂,從三層打通的中庭自由落下,空間一下子就通透了。

一眾大師椅裡我最愛的還是&tradition羊毛椅,毛茸茸的質感很適合秋冬。

講真,我之前都沒發現新舊混搭這麼有魅力,這種老洋房傢俱店簡直可以當樣板間來看。給喜歡的小夥伴分享一點小TIPS: 1)折衷主義,新舊、中西都可以大膽混搭 2)環境色大面積選黑白灰或大地色等中性色,不易出錯 3)鮮明跳色單品,和老房子的調性形成反差才有意思 4)造型簡約的傢俱是萬金油,放哪裡都不突兀 5)除了顏色、造型,材質上也可以混搭起來

不只是房子襯托了傢俱,新設計也讓老洋房再度年輕了起來。

老房新生,在用不在看 上海除了老洋房修繕做得好,再利用上也下了不少功夫。老洋房新生,不是單純修繕了事,更重要的是找到怎麼長效發展。 大名鼎鼎的黑石公寓曾是美國傳教士投資建造的酒店式公寓,是當年「中國最好的公寓」,住在裡面的也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每一位都有講不完的故事。 身為頂級公寓,整棟建築建造得也相當精巧,那個年代就擁有恒溫泳池和電梯,每層地面鋪滿了不同圖案的馬賽克,連吊頂都不走尋常路用上了教堂、宮殿裡常用的曲面圓弧吊頂: 去年,96歲「高齡」的黑石公寓回歸了,曾經的頂級公寓連著周邊建築變成了「黑石M+」,集音樂圖書館、咖啡店、餐廳、酒店、集萃與藝術廳的綜合商業體。

「黑石M+」業態選得特別好,既互補又能突顯黑石公寓本身的建築魅力。像書店、咖啡廳,選址就決定了調性。開在老洋房格調上去了還多了文化底蘊,而且百年公寓的名號在外,就是張免費廣告。 之前去逛發現店家都很有心保留了老建築的底色,比如幸福集薈書店地面用的就是之前黑石公寓的馬賽克, 還保留了部分頂部結構; 旁邊一棟建築裡還開了黑石M+ Hotel,特意選擇了與曾經黑石公寓相似的Art Deco風格,讓住客能感受老上海風情。 現在整個黑石園區經過改造,白天商業化到了晚上回歸社區化,老建築與商業、社區共生,成了遊客和當地居民都愛逛的藝術街區。 老洋房新生,重建建築本身的社會價值才更有意義。就像現在的黑石公寓,百年滄桑後竟然又成了新一代打卡聖地,有機會續寫上海故事,真的很妙。 最好的城市客廳 當然老洋房新業態不止商業化,融入到當地居民生活裡去才是最好的一條路。 之前我們就提到過66梧桐院.天平鄰里匯,年近90歲的紅磚老洋房被拿來做社區服務,估計只有上海能這麼幹了。 66梧桐院所在的是棟英國鄉村別墅建築,出自鄔達克之手,可是實打實的文物保護建築。 這麼漂亮的紅磚別墅做餐廳、咖啡店都是不錯的選擇,但徐匯偏偏用這1200平的面積做了個社區公共服務綜合樞紐: 集合了便民服務、社區食堂、兒童活動、社區服務中心等功能,收費低甚至免費。沒有門檻,住在附近的居民或任何路過的市民隨時都能進來享受便利。 老洋房裡的社區會客廳: 居民們可以來這看書看報、會客或者舉辦小型沙龍,這不就是最好的城市客廳嘛? 二樓還有各種圖書、黑膠唱片供免費試聽、借閱,絲絨沙發、羅馬窗簾、斜拼木地板,這氛圍怕是和老上海大戶人家的書房有得一拼。 其實除了66梧桐院,上海還有很多幼稚園、大學、圖書館等公共建築都開在老洋房裡。 在爬滿爬牆虎的老洋房裡上幼稚園是什麼體驗? 不管外立面或內部裝飾都充滿海派風情~ 還有前面講到的衡複風貌館,三樓就有個「燈塔書房」,是徐匯區公共圖書館分館體系中的一個小創新。 老洋房露臺免費看書再順便參加個草嬰讀書會或露天電影放映會,這樣的日常也太讓人羨慕了吧? 走在初秋的復興西路,發現這一帶有名氣的老洋房基本都已經敞開大門,對市民開放了。走兩步就能在老洋房裡找到有趣的小店或咖啡廳,坐在鐵花窗前看梧桐落葉,時不時還能聽見對面紅磚房改造的幼稚園裡傳出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相比于一天能擠進4萬遊客的武康路、網紅店密佈不排上兩小時都吃不到的衡山路,這樣的街道才是能真正走入當地人生活中去的。 爆紅的老洋房被前來打卡的遊客圍的水泄不通,可網紅背後那些應該被看到的東西卻漸漸消失,只剩下盲目跟風、打卡拍照。 好建築不能只存在于濾鏡裡,做城市的公共客廳、圖書館和幼稚園,人人可用人人能用,才是老洋房最好的歸宿。 這些老洋房是上海歷史的見證者,時間沉澱成外殼,但內在還是上海這座城市的魅力和鄰里之間的溫情。 如果是你,會怎麼選呢? 二樓集合了沉浸式體驗店、咖啡廳: 隨手一拍都超美的 是不是瞬間穿越回交際花女主人的花廳去了?

除了介紹歷史,展廳裡還專門講解了不同風格老洋房各自的特點,比如新古典主義保留了古典主義的比例、材質,但簡化了線條。

一看這種光滑立柱和直線條窗臺就get到了。

Art Deco風重視幾何塊體和重複線條,輻射狀的陽光、齒輪或扇形總是重複出現。

我最愛的是英國鄉村別墅,特點是磚木結構、斜陡坡頂、山牆和正背面外牆上都有半露木構架作裝飾。

總之來一趟你會發現,老洋房的知識點可真不少,看完更佩服那些修繕的師傅了。

新與舊,最美樣板間 最近我不是在裝修嘛,有空就去各種傢俱店轉悠找靈感,發現越來越多的傢俱店紮堆開在了老洋房裡。 比如Objective、Liaigre、The paragraph...不過我最愛的還是設計共和:

氣派的紅磚洋房前身是英國人修建的巡捕房,建築本身就很有看頭,典型的折衷主義風格:

清水紅磚+大挑高+拱形屋頂,又美又颯:

節制的室內設計搭配經典款傢俱,正合了設計共和的理念:調和新舊之間的關係,讓老建築和新設計共同相處。

一樓屬于品牌集合區,主要是小件傢俱和裝飾擺設; 二樓更偏向于展示空間,每個角落陳列都非常用心,屬于有錢就可以照搬回家的那種。

最讓我驚豔的是Bocci「28」系列吊頂,從三層打通的中庭自由落下,空間一下子就通透了。

一眾大師椅裡我最愛的還是&tradition羊毛椅,毛茸茸的質感很適合秋冬。

講真,我之前都沒發現新舊混搭這麼有魅力,這種老洋房傢俱店簡直可以當樣板間來看。給喜歡的小夥伴分享一點小TIPS: 1)折衷主義,新舊、中西都可以大膽混搭 2)環境色大面積選黑白灰或大地色等中性色,不易出錯 3)鮮明跳色單品,和老房子的調性形成反差才有意思 4)造型簡約的傢俱是萬金油,放哪裡都不突兀 5)除了顏色、造型,材質上也可以混搭起來

不只是房子襯托了傢俱,新設計也讓老洋房再度年輕了起來。

老房新生,在用不在看 上海除了老洋房修繕做得好,再利用上也下了不少功夫。老洋房新生,不是單純修繕了事,更重要的是找到怎麼長效發展。 大名鼎鼎的黑石公寓曾是美國傳教士投資建造的酒店式公寓,是當年「中國最好的公寓」,住在裡面的也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每一位都有講不完的故事。 身為頂級公寓,整棟建築建造得也相當精巧,那個年代就擁有恒溫泳池和電梯,每層地面鋪滿了不同圖案的馬賽克,連吊頂都不走尋常路用上了教堂、宮殿裡常用的曲面圓弧吊頂: 去年,96歲「高齡」的黑石公寓回歸了,曾經的頂級公寓連著周邊建築變成了「黑石M+」,集音樂圖書館、咖啡店、餐廳、酒店、集萃與藝術廳的綜合商業體。

「黑石M+」業態選得特別好,既互補又能突顯黑石公寓本身的建築魅力。像書店、咖啡廳,選址就決定了調性。開在老洋房格調上去了還多了文化底蘊,而且百年公寓的名號在外,就是張免費廣告。 之前去逛發現店家都很有心保留了老建築的底色,比如幸福集薈書店地面用的就是之前黑石公寓的馬賽克, 還保留了部分頂部結構; 旁邊一棟建築裡還開了黑石M+ Hotel,特意選擇了與曾經黑石公寓相似的Art Deco風格,讓住客能感受老上海風情。 現在整個黑石園區經過改造,白天商業化到了晚上回歸社區化,老建築與商業、社區共生,成了遊客和當地居民都愛逛的藝術街區。 老洋房新生,重建建築本身的社會價值才更有意義。就像現在的黑石公寓,百年滄桑後竟然又成了新一代打卡聖地,有機會續寫上海故事,真的很妙。 最好的城市客廳 當然老洋房新業態不止商業化,融入到當地居民生活裡去才是最好的一條路。 之前我們就提到過66梧桐院.天平鄰里匯,年近90歲的紅磚老洋房被拿來做社區服務,估計只有上海能這麼幹了。 66梧桐院所在的是棟英國鄉村別墅建築,出自鄔達克之手,可是實打實的文物保護建築。 這麼漂亮的紅磚別墅做餐廳、咖啡店都是不錯的選擇,但徐匯偏偏用這1200平的面積做了個社區公共服務綜合樞紐: 集合了便民服務、社區食堂、兒童活動、社區服務中心等功能,收費低甚至免費。沒有門檻,住在附近的居民或任何路過的市民隨時都能進來享受便利。 老洋房裡的社區會客廳: 居民們可以來這看書看報、會客或者舉辦小型沙龍,這不就是最好的城市客廳嘛? 二樓還有各種圖書、黑膠唱片供免費試聽、借閱,絲絨沙發、羅馬窗簾、斜拼木地板,這氛圍怕是和老上海大戶人家的書房有得一拼。 其實除了66梧桐院,上海還有很多幼稚園、大學、圖書館等公共建築都開在老洋房裡。 在爬滿爬牆虎的老洋房裡上幼稚園是什麼體驗? 不管外立面或內部裝飾都充滿海派風情~ 還有前面講到的衡複風貌館,三樓就有個「燈塔書房」,是徐匯區公共圖書館分館體系中的一個小創新。 老洋房露臺免費看書再順便參加個草嬰讀書會或露天電影放映會,這樣的日常也太讓人羨慕了吧? 走在初秋的復興西路,發現這一帶有名氣的老洋房基本都已經敞開大門,對市民開放了。走兩步就能在老洋房裡找到有趣的小店或咖啡廳,坐在鐵花窗前看梧桐落葉,時不時還能聽見對面紅磚房改造的幼稚園裡傳出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相比于一天能擠進4萬遊客的武康路、網紅店密佈不排上兩小時都吃不到的衡山路,這樣的街道才是能真正走入當地人生活中去的。 爆紅的老洋房被前來打卡的遊客圍的水泄不通,可網紅背後那些應該被看到的東西卻漸漸消失,只剩下盲目跟風、打卡拍照。 好建築不能只存在于濾鏡裡,做城市的公共客廳、圖書館和幼稚園,人人可用人人能用,才是老洋房最好的歸宿。 這些老洋房是上海歷史的見證者,時間沉澱成外殼,但內在還是上海這座城市的魅力和鄰里之間的溫情。 如果是你,會怎麼選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