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72年毛主席到陳毅追悼會,因何事粟裕感慨:多虧他們帶我上井岡山

圖|粟裕

前言

粟裕過去時候很少提及自己的歷史功績, 也一直不想寫回憶錄。

尤其是作為軍事生涯高光的淮海戰役, 粟裕生前也並沒有多談,

他的夫人楚青談到, 粟裕生前經常對她說的一句話是:

一直到七十年代末, 粟裕才決定要寫回憶錄。

粟裕的兒媳李曼俊回憶:

不過即便如此, 出版最早的《粟裕戰爭回憶錄》中, 對粟裕在抗戰前的三年遊擊戰爭, 進行了重點的描寫, 卻唯獨漏掉了粟裕一生中最重要的淮海戰役。

為了彌補這一遺憾, 到2007年出版的《粟裕戰爭回憶錄》, 就加入了楚青整理《粟裕談淮海戰役》。

「半世生涯戎馬間, 一生系得幾危安「

1948年4月底, 粟裕從濮陽風塵僕僕的趕往西柏坡。

由於對未來的戰略看法與中央發生分歧, 為充分考慮各方意見, 中央破例要求粟裕參加中央書記處會議, 闡明看法。

周恩來、朱德帶著粟裕趕往城南莊後, 毛主席一改往常會見黨內同志從不出門迎接的習慣,

大步走到門外, 同粟裕長時間握手。

圖|1972年1月粟裕與毛主席握手

「我們的英雄回來了, 歡迎你, 粟裕同志。 」

「十七年了, 我們有十七年沒見了吧。 」毛主席十分感慨。

有很多人以為, 毛主席與粟裕的緣分就是在1948年5月, 殊不知兩人早在土地革命時期,

就有過一面之緣。

粟裕是在參加南昌起義、湘南起義以後, 跟隨朱老總的隊伍上了井岡山的。

1929年6月, 毛主席去福建漳州養病, 時任紅四軍三連連長的粟裕, 率部擔綱毛主席警衛。

為了保障絕對的安全, 粟裕把全連分為內外兩個部分, 外面部隊守在週邊, 警戒國民黨軍部隊, 裡面的部隊由粟裕率領日夜守護在毛主席身邊。

這也是粟裕第一次和毛主席近距離接觸。

可粟裕性格較為內向, 他與毛主席之間的交往, 也僅局限於工作關係, 毛主席雖然贊許他工作認真, 但留下的印象並不是很深。

1930年6月紅一方面軍成立後, 粟裕出任64師師長, 並進一步的凸顯才能。

原本毛主席打算繼續重用粟裕, 可自1932年寧都會議以後,

毛主席被批準「暫時休假, 必要時到前線」, 因此這一時期毛主席與粟裕失之交臂。

粟裕於1934年10月調任閩浙贛軍區任參謀長。

隨著長征開始以後, 粟裕在南方堅持了三年遊擊戰爭。

有很多人指出, 粟裕在軍事上的天賦, 卻不懂得政治, 林彪也曾評價粟裕「缺乏黨內鬥爭經驗」, 粟裕坦誠「豈止是缺乏, 根本是沒有」。

事實上粟裕只是不善於「玩弄權術」, 卻並不代表政治水準低。

圖|粟裕年輕時

紅軍主力長征以後, 閩浙贛地區的紅軍展開遊擊戰爭, 因國民黨軍圍剿, 這一地區的紅軍遊擊隊, 主要是以三股為主。

以劉英、粟裕率領的挺進師、以葉飛為主率領的獨立師、黃道領導的閩北獨立師。

挺進師與獨立師會師後, 紅軍在當地的力量進一步壯大。

一開始大家合作的還很愉快, 畢竟都屬於紅軍力量, 可時間一長就出現了問題。

閩浙省委成立以後, 挺進師常常以自己是主力, 對獨立師指手畫腳, 而獨立師也看不上挺進師, 認為他們人數少, 革命力量不強, 加上閩浙省委領導人劉英不正確處理這些分歧, 導致矛盾進一步擴大。

根據粟裕回憶錄稱:

事實上獨立師與挺進師會師後,粟裕與葉飛關係一直很好,粟裕還經常向葉飛討論,如何壯大革命隊伍的經驗,葉飛也知無不言,甚至還將直屬的獨立團讓給挺進師。

劉英一道命令下來,令粟裕非常難辦,不得已之下,只能派人請葉飛過來商量,席間將葉飛扣押。

圖|葉飛

見到雙方劍拔弩張的情況,為顧全大局,葉飛下令:「誰也不準動,誰開槍我回去槍斃誰。」

押赴省委途中,遭遇國民黨軍進攻,葉飛趁機滾下山崖逃過一劫,事後劉英還責備粟裕,不得已的情況下,粟裕只能在臨時省委做出檢討。

也因為這件事,粟裕對葉飛一直心有愧疚,抗戰時兩人作為上下級,粟裕交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兩人相逢一笑泯恩仇。

解放後,葉飛又談起這件事,一旁的王必成默默不說話,只是講了一個故事:

王必成的意思是,以老首長的槍法,連野兔都逃不脫,更何況是你。

粟裕率領遊擊隊,在敵後三年遊擊戰爭,到1937年國共合作後,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

圖|粟裕與老部下王必成合影

可粟裕當時與黨中央失去聯繫,並不知道消息,卻能通過在報紙上收集的消息,瞭解黨中央的政策,並且敏銳的判斷出國共已經第二次合作的消息,下山與國民黨政府聯絡改編事宜,不能不說粟裕高強度敏銳的政治頭腦以及大局觀念。

事實上南方八省的紅軍遊擊隊改編過程中,曾出現不少意外。

在消息極為閉塞的年代,粟裕能夠以敏銳的政治頭腦,避免無謂的紛爭,直至成長為新中國最為傑出的戰將。

「沙場百戰談笑過,際遇數番曆辛艱」

粟裕真正建功立業,是在抗戰時期開始的。

1944年3月,粟裕率領新四軍第一師發起車橋戰役,殲敵900餘人。

說起來,這場戰鬥的規模並不大,對比粟裕後來動輒指揮四五十萬大軍,殲滅數萬強敵來看,實在是有些可憐,看了毛主席接到捷報後,卻十分感慨:

毛主席以超一流看人的眼光,斷定了將來粟裕在軍事上的成就,才有了後來淮海戰役的偉大勝利。

圖|1948年11月淮海戰役總前委(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

「淮海戰役,粟裕是立了第一功的。」

毛主席不止一次地這樣說過。

新中國建立以後,毛主席本來還想繼續任用粟裕,負責指揮攻臺戰役,可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爆發,這一計畫也宣告落空。

東北邊防軍組建後,毛主席又任命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因粟裕在解放戰爭年代高強度的工作,導致劇烈頭痛,不得已前往蘇聯治療。

1951年9月,粟裕歸國後,周恩來朱德向他傳達了黨中央的決定:調他到總參工作。到1954年10月31日,粟裕就任總參謀長。

為了讓粟裕能有一個心理準備,任命前毛主席特意找粟裕談話,粟裕得知情況後,連連推辭:

面對粟裕的推辭,毛主席用贊許的語氣說:

不過,總參的工作千頭萬緒,尤其是和多個部門的聯繫,情況十分複雜,粟裕即便是竭盡全力,但工作上依然很難做到盡善盡美。

圖|粟裕與黃克誠一起對照地圖觀看演習

五十年代中期,對敵鬥爭的地區主要集中在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地區。

為了加強福建地區的兵力部署,1955年3月,粟裕召集總參以及海軍、空軍相關負責人開會,集中討論了這一問題,並形成一系列方案。

3月5日,粟裕向中央軍委提交了相關的方案,得到了中央軍委的同意。

在華東地區海上和空中鬥爭嚴峻的形勢下,粟裕向中央軍委請求,能否從空軍調撥一部分飛機和部隊,用於福建沿海配合海軍行動,並在5月初向中央軍委提交了正式報告。

毛主席接到報告以後,也批示了:退賀(賀龍)粟(粟裕)照辦。

得到批準以後,總參謀部隨即展開部署,並準備於6月底前,福建地區新建的軍用機場竣工後進行飛機的轉場工作,因施工現場連降暴雨,空軍入閩一事需要推遲

粟裕向中央軍委彙報後,彭德懷認為,進駐福建空軍應該等七月中旬四大國首腦會議以後再去。

劉亞樓根據指示,立即展開空軍入閩的準備工作,並前往上海、杭州等地考察。

圖|1955年國慶日陳賡,粟裕,肖華,洪學智在天安門城樓上

不過由於事先未就方案請示毛主席,6月11日,劉亞樓到杭州見毛主席,毛主席對他的到來特別意外,於是問了一句:「你來幹什麼?」

「正在準備組織空軍入閩的行動。」

毛主席一聽,頓時很生氣:「這麼大的事情,為什麼中央還沒有討論你們就執行了,是誰決定的。」

劉亞樓聽到毛主席批評後,當即做了書面檢討。

得知此事的粟裕也同時做出書面檢討,並說明瞭自己的問題:

毛主席寬慰了粟裕,並在其書面檢討上批復:

由於存在一系列的隔閡與分歧,粟裕的工作也很難展開。

圖|七十年代末粟裕視察國防科研單位

1958年粟裕調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黨委第一副書記,負責院內的常務工作。

「松蒼敢向雲爭立,草勁何懼疾風寒」

即便是在最艱難的環境下,粟裕也沒有停止工作。

1965年11月,葉劍英到上海看望養病的粟裕,粟裕提出想要繼續回到軍事科學院工作工作,換其他同志休息。

葉劍英卻對他表示:

與此同時,葉劍英還要求軍事科學院組織一個班子,跟隨粟裕到部隊去搞調研。

圖|1980年1月,粟裕同志與葉劍英、楊尚昆、許世友等同志在廣州白雲機場

1967年3月,周總理親自找粟裕談話,並告訴他:「毛主席說過,粟裕是有功的。」

毛主席始終記得粟裕的功勞,並且沒有忘記他,1967年7月,毛主席親自指示任命粟裕兼任中國科學院軍事代表。

林彪對粟裕的才能十分賞識,早在解放戰爭時期,林彪對其他戰區的戰況通報基本不看,唯獨只看華野的戰報。

豫東戰役勝利後,林彪還曾感慨地說了一句:「粟裕盡打神仙仗。」

1969年中蘇關係緊張時,粟裕受北京軍區司令員李德生、紀登奎的邀請,希望他能出謀劃策。

粟裕帶了幾個軍事參謀,到中蘇、中蒙邊境,不辭勞苦,接連勘察了幾個月,後來做出了一份防禦作戰計畫,提交軍科院專家看後,對這份作戰計畫予以了肯定。

1970年6月,粟裕率中國軍事代表團訪問剛過,途徑法國諾曼第,還實地考察了當年諾曼第戰場遺跡。

圖|四屆人大會議主席臺上粟裕、韓先楚。董其武

一路上,粟裕基本上沒怎麼注意去看沿途的風光,而是一直不停的詢問隨行的中國駐法大使館武官韓開合,一些諾曼第戰場遺跡的情況。

粟裕在諾曼地登陸遺跡參觀了一天,回來後一直興致勃勃,還在餐桌上對黃鎮大使說:「真是不虛此行,不虛此行,諾曼地登陸場太壯觀了。」

隨行的段蘇權將軍解釋稱: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面,粟裕受周總理的安排,主持國防工業系統的工作、周總理選擇粟裕擔綱這個使命,可謂是良苦用心。

到了1970年1月,國防工業軍官小組解散後,周總理又安排粟裕到國務院業務組工作。

圖|1粟裕與陳士渠

國務院業務組的工作十分繁忙,雖然由周總理負責領導,但由於他工作繁忙,粟裕幾乎是主抓了國務院很多具體事務。如交通部的工作。

粟裕的兒媳李曼俊回憶稱:

粟裕身體並不好,還有心臟病,每天忙起來幾乎是不分時候,家裡人都非常擔心他的身體健康。

「生死沉浮尋常事,樂將宏願付青山」

「陳不離粟、粟不離陳」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一段佳話。

陳毅和粟裕,兩個人是向來是焦不離孟,新中國建立以後,兩家走動也十分頻繁。

七十年代初時,陳毅的身體狀況就不是很好,有時一天要輸液8小時,有一次粟裕夫婦前往看望,生性樂觀的陳老總還開玩笑:「還沒有吃過八個小時的宴會呢?」

圖|粟裕與陳毅合影

即便是在醫護人員的進行照顧下,陳老總還是於1972年1月6日在北京去世。

1972年1月10日,陳毅追悼會在北京西郊八寶山舉行,原本毛主席是不準備參加的,可在追悼會開始前一分鐘,卻忽然決定要參加。

會上毛主席緊緊地握住粟裕的手說:「井岡山的老同志,不多了。」

一席話令粟裕感慨萬千:

1975年四屆人大召開前,粟裕被軍事代表團推舉為團長。為軍隊的穩定發展,粟裕做了很多的努力。

圖|粟裕與妻子楚青

粟裕早年一直拒絕寫回憶錄,一直到晚年才有了動筆的打算。

在楚青和身邊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粟裕完成了回憶錄。在他去世四年後,《粟裕戰爭回憶錄》公開出版。

即便是在《粟裕戰爭回憶錄》中,對於自己指揮的,人生中最輝煌的戰績,粟裕沒有在回憶錄中提及,反倒有大段的筆墨提到了紅軍長征以後,在南方的三年遊擊戰爭。

這本回憶錄出版以後,有人認為寫的很好、寫得實事求是、寫得很全面,但也有人認為,缺失了淮海戰役一大塊,是一種遺憾。

粟裕對淮海戰役,其實並不是沒有話。

1984年2月5日,粟裕因病逝世於北京。

圖|第一版《粟裕戰爭回憶錄》

有一次,楚青整理丈夫遺物時,意外發現了粟裕寫的一首詞,根據分析來看,很有可能是1977年寫成的,用的是和毛主席《沁園春雪》一樣的詞牌。

一首詞涵蓋了四場場戰役,即豫東戰役、濟南戰役、兗州戰役、淮海戰役。豪邁之情溢於言表,生動地再現了一位指揮百萬雄兵,馳騁疆場的將帥。

補充:文章小標題引用了粟裕1979年創作的一首詩《述懷》(也有稱《伏龍吟》)

導致矛盾進一步擴大。

根據粟裕回憶錄稱:

事實上獨立師與挺進師會師後,粟裕與葉飛關係一直很好,粟裕還經常向葉飛討論,如何壯大革命隊伍的經驗,葉飛也知無不言,甚至還將直屬的獨立團讓給挺進師。

劉英一道命令下來,令粟裕非常難辦,不得已之下,只能派人請葉飛過來商量,席間將葉飛扣押。

圖|葉飛

見到雙方劍拔弩張的情況,為顧全大局,葉飛下令:「誰也不準動,誰開槍我回去槍斃誰。」

押赴省委途中,遭遇國民黨軍進攻,葉飛趁機滾下山崖逃過一劫,事後劉英還責備粟裕,不得已的情況下,粟裕只能在臨時省委做出檢討。

也因為這件事,粟裕對葉飛一直心有愧疚,抗戰時兩人作為上下級,粟裕交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兩人相逢一笑泯恩仇。

解放後,葉飛又談起這件事,一旁的王必成默默不說話,只是講了一個故事:

王必成的意思是,以老首長的槍法,連野兔都逃不脫,更何況是你。

粟裕率領遊擊隊,在敵後三年遊擊戰爭,到1937年國共合作後,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

圖|粟裕與老部下王必成合影

可粟裕當時與黨中央失去聯繫,並不知道消息,卻能通過在報紙上收集的消息,瞭解黨中央的政策,並且敏銳的判斷出國共已經第二次合作的消息,下山與國民黨政府聯絡改編事宜,不能不說粟裕高強度敏銳的政治頭腦以及大局觀念。

事實上南方八省的紅軍遊擊隊改編過程中,曾出現不少意外。

在消息極為閉塞的年代,粟裕能夠以敏銳的政治頭腦,避免無謂的紛爭,直至成長為新中國最為傑出的戰將。

「沙場百戰談笑過,際遇數番曆辛艱」

粟裕真正建功立業,是在抗戰時期開始的。

1944年3月,粟裕率領新四軍第一師發起車橋戰役,殲敵900餘人。

說起來,這場戰鬥的規模並不大,對比粟裕後來動輒指揮四五十萬大軍,殲滅數萬強敵來看,實在是有些可憐,看了毛主席接到捷報後,卻十分感慨:

毛主席以超一流看人的眼光,斷定了將來粟裕在軍事上的成就,才有了後來淮海戰役的偉大勝利。

圖|1948年11月淮海戰役總前委(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

「淮海戰役,粟裕是立了第一功的。」

毛主席不止一次地這樣說過。

新中國建立以後,毛主席本來還想繼續任用粟裕,負責指揮攻臺戰役,可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爆發,這一計畫也宣告落空。

東北邊防軍組建後,毛主席又任命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因粟裕在解放戰爭年代高強度的工作,導致劇烈頭痛,不得已前往蘇聯治療。

1951年9月,粟裕歸國後,周恩來朱德向他傳達了黨中央的決定:調他到總參工作。到1954年10月31日,粟裕就任總參謀長。

為了讓粟裕能有一個心理準備,任命前毛主席特意找粟裕談話,粟裕得知情況後,連連推辭:

面對粟裕的推辭,毛主席用贊許的語氣說:

不過,總參的工作千頭萬緒,尤其是和多個部門的聯繫,情況十分複雜,粟裕即便是竭盡全力,但工作上依然很難做到盡善盡美。

圖|粟裕與黃克誠一起對照地圖觀看演習

五十年代中期,對敵鬥爭的地區主要集中在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地區。

為了加強福建地區的兵力部署,1955年3月,粟裕召集總參以及海軍、空軍相關負責人開會,集中討論了這一問題,並形成一系列方案。

3月5日,粟裕向中央軍委提交了相關的方案,得到了中央軍委的同意。

在華東地區海上和空中鬥爭嚴峻的形勢下,粟裕向中央軍委請求,能否從空軍調撥一部分飛機和部隊,用於福建沿海配合海軍行動,並在5月初向中央軍委提交了正式報告。

毛主席接到報告以後,也批示了:退賀(賀龍)粟(粟裕)照辦。

得到批準以後,總參謀部隨即展開部署,並準備於6月底前,福建地區新建的軍用機場竣工後進行飛機的轉場工作,因施工現場連降暴雨,空軍入閩一事需要推遲

粟裕向中央軍委彙報後,彭德懷認為,進駐福建空軍應該等七月中旬四大國首腦會議以後再去。

劉亞樓根據指示,立即展開空軍入閩的準備工作,並前往上海、杭州等地考察。

圖|1955年國慶日陳賡,粟裕,肖華,洪學智在天安門城樓上

不過由於事先未就方案請示毛主席,6月11日,劉亞樓到杭州見毛主席,毛主席對他的到來特別意外,於是問了一句:「你來幹什麼?」

「正在準備組織空軍入閩的行動。」

毛主席一聽,頓時很生氣:「這麼大的事情,為什麼中央還沒有討論你們就執行了,是誰決定的。」

劉亞樓聽到毛主席批評後,當即做了書面檢討。

得知此事的粟裕也同時做出書面檢討,並說明瞭自己的問題:

毛主席寬慰了粟裕,並在其書面檢討上批復:

由於存在一系列的隔閡與分歧,粟裕的工作也很難展開。

圖|七十年代末粟裕視察國防科研單位

1958年粟裕調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黨委第一副書記,負責院內的常務工作。

「松蒼敢向雲爭立,草勁何懼疾風寒」

即便是在最艱難的環境下,粟裕也沒有停止工作。

1965年11月,葉劍英到上海看望養病的粟裕,粟裕提出想要繼續回到軍事科學院工作工作,換其他同志休息。

葉劍英卻對他表示:

與此同時,葉劍英還要求軍事科學院組織一個班子,跟隨粟裕到部隊去搞調研。

圖|1980年1月,粟裕同志與葉劍英、楊尚昆、許世友等同志在廣州白雲機場

1967年3月,周總理親自找粟裕談話,並告訴他:「毛主席說過,粟裕是有功的。」

毛主席始終記得粟裕的功勞,並且沒有忘記他,1967年7月,毛主席親自指示任命粟裕兼任中國科學院軍事代表。

林彪對粟裕的才能十分賞識,早在解放戰爭時期,林彪對其他戰區的戰況通報基本不看,唯獨只看華野的戰報。

豫東戰役勝利後,林彪還曾感慨地說了一句:「粟裕盡打神仙仗。」

1969年中蘇關係緊張時,粟裕受北京軍區司令員李德生、紀登奎的邀請,希望他能出謀劃策。

粟裕帶了幾個軍事參謀,到中蘇、中蒙邊境,不辭勞苦,接連勘察了幾個月,後來做出了一份防禦作戰計畫,提交軍科院專家看後,對這份作戰計畫予以了肯定。

1970年6月,粟裕率中國軍事代表團訪問剛過,途徑法國諾曼第,還實地考察了當年諾曼第戰場遺跡。

圖|四屆人大會議主席臺上粟裕、韓先楚。董其武

一路上,粟裕基本上沒怎麼注意去看沿途的風光,而是一直不停的詢問隨行的中國駐法大使館武官韓開合,一些諾曼第戰場遺跡的情況。

粟裕在諾曼地登陸遺跡參觀了一天,回來後一直興致勃勃,還在餐桌上對黃鎮大使說:「真是不虛此行,不虛此行,諾曼地登陸場太壯觀了。」

隨行的段蘇權將軍解釋稱: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面,粟裕受周總理的安排,主持國防工業系統的工作、周總理選擇粟裕擔綱這個使命,可謂是良苦用心。

到了1970年1月,國防工業軍官小組解散後,周總理又安排粟裕到國務院業務組工作。

圖|1粟裕與陳士渠

國務院業務組的工作十分繁忙,雖然由周總理負責領導,但由於他工作繁忙,粟裕幾乎是主抓了國務院很多具體事務。如交通部的工作。

粟裕的兒媳李曼俊回憶稱:

粟裕身體並不好,還有心臟病,每天忙起來幾乎是不分時候,家裡人都非常擔心他的身體健康。

「生死沉浮尋常事,樂將宏願付青山」

「陳不離粟、粟不離陳」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一段佳話。

陳毅和粟裕,兩個人是向來是焦不離孟,新中國建立以後,兩家走動也十分頻繁。

七十年代初時,陳毅的身體狀況就不是很好,有時一天要輸液8小時,有一次粟裕夫婦前往看望,生性樂觀的陳老總還開玩笑:「還沒有吃過八個小時的宴會呢?」

圖|粟裕與陳毅合影

即便是在醫護人員的進行照顧下,陳老總還是於1972年1月6日在北京去世。

1972年1月10日,陳毅追悼會在北京西郊八寶山舉行,原本毛主席是不準備參加的,可在追悼會開始前一分鐘,卻忽然決定要參加。

會上毛主席緊緊地握住粟裕的手說:「井岡山的老同志,不多了。」

一席話令粟裕感慨萬千:

1975年四屆人大召開前,粟裕被軍事代表團推舉為團長。為軍隊的穩定發展,粟裕做了很多的努力。

圖|粟裕與妻子楚青

粟裕早年一直拒絕寫回憶錄,一直到晚年才有了動筆的打算。

在楚青和身邊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粟裕完成了回憶錄。在他去世四年後,《粟裕戰爭回憶錄》公開出版。

即便是在《粟裕戰爭回憶錄》中,對於自己指揮的,人生中最輝煌的戰績,粟裕沒有在回憶錄中提及,反倒有大段的筆墨提到了紅軍長征以後,在南方的三年遊擊戰爭。

這本回憶錄出版以後,有人認為寫的很好、寫得實事求是、寫得很全面,但也有人認為,缺失了淮海戰役一大塊,是一種遺憾。

粟裕對淮海戰役,其實並不是沒有話。

1984年2月5日,粟裕因病逝世於北京。

圖|第一版《粟裕戰爭回憶錄》

有一次,楚青整理丈夫遺物時,意外發現了粟裕寫的一首詞,根據分析來看,很有可能是1977年寫成的,用的是和毛主席《沁園春雪》一樣的詞牌。

一首詞涵蓋了四場場戰役,即豫東戰役、濟南戰役、兗州戰役、淮海戰役。豪邁之情溢於言表,生動地再現了一位指揮百萬雄兵,馳騁疆場的將帥。

補充:文章小標題引用了粟裕1979年創作的一首詩《述懷》(也有稱《伏龍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