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53年毛主席途經淮海戰場,因何事發火:粟裕不是樊噲,我也非劉邦

圖|粟裕將軍

前言

1944年3月, 粟裕率領新四軍第一師以及蘇中軍區所屬部隊在江蘇淮安縣車橋鎮發起對日偽軍的作戰, 並獲取了戰役的勝利。

當消息傳到延安後, 毛主席手握捷報, 頗有感觸, 要說起來車橋戰役總共殲滅日偽軍不過900餘人, 對比後來動輒幾十萬大軍作戰, 規模實在是小得多。

可毛主席看到捷報後, 卻做出了精準的預言。

事實證明, 毛主席在看人的眼光上絕對是超一流的水準, 粟裕後來指揮數十萬大軍, 揮灑自如, 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戰爭年代最為傑出的將帥。

「氣吞萬里如虎」——淮海戰役

1948年4月29日, 粟裕從野戰指揮機關所在的濮陽趕往西柏坡。

由于毛主席還沒有到西柏坡, 于是粟裕隨同周恩來、任弼時等一起于第二天趕赴阜平縣城南莊。

據當時在場的警衛人員李銀橋、閻長林回憶稱:毛主席一改會見黨內同志從不迎出門外的習慣,

大步走到門外, 同粟裕長時間握手, 二人互相熱烈地問候。

「我們的英雄回來了, 歡迎你, 粟裕同志。 」毛主席熱情地伸出雙手。

「十七年了, 有十七年我們沒有見了吧?」

粟裕十分感慨, 當年北伐時期投筆從戎, 無論如何也想不到, 自己還會有今天這樣的成就。

「是啊, 十七年不見了, 主席還好嗎?」

圖|1948年, 毛主席(右一)在西柏坡

兩人會議期間閒聊, 談到了去年(1947年)5月的戰事。

「去年, 也是在這個宜人的5月, 你們在山東打了一仗……」

粟裕連忙回答:「是, 在孟良崮。 」

「戰果如何啊。 」

「全殲敵整編74師, 擊斃敵酋張靈甫。 」

毛主席毫不掩飾的誇獎:「你們那麼勇猛果敢的消滅了整編74師, 在這個地球上, 就只有兩個人沒想到……」

「是蔣介石吧。 」粟裕說道:「他大喊, 我們的精銳遭此慘敗, 實在沒想到。 」

「還有一個人呢?」

粟裕抓耳撓腮說了一個名字:「陳誠?」

「不足掛齒!」毛主席擺了擺手。

「何應欽?」

「何足道哉!」

「白崇禧?」

「離題萬里!」

說道最後, 毛主席也不再打這個啞謎:「第二個沒想到的就是我[毛.澤.東]啊。 」

毛主席對粟裕能力的賞識, 由此可見一斑。

圖|孟良崮戰役要圖

要說起來粟裕之所以在這一年5月趕赴西柏坡, 是為了商討接下來的戰略計畫, 毛主席以及黨中央的指示是, 要粟裕率領不少于3個縱隊的兵力渡江南下, 成立東南野戰軍, 跳到敵人的心窩子裡打。 一來是緩解劉鄧大軍的壓力, 調動國民黨軍回援,

二來也是為了緩解中原戰場的壓力。

粟裕卻並不這麼認為, 他認為以中原戰場上我軍的實力, 可以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規模的殲滅戰。 如果渡江南下的話, 可能會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沒有起到調動敵人的目的, 削弱了中原戰場我軍的實力:二來渡江南下的部隊缺少支持, 有可能會被拖垮。

中央書記處會議于4月30日召開, 一直開到了5月7日, 最終書記處同意粟裕的建議, 部隊暫不過江。 但毛主席卻對粟裕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粟裕這一建議, 基本上構成了後來淮海戰役的雛形, 即中野、華野兩大野戰軍配合。

粟裕從城南莊返回後, 于1948年6月指揮了豫東戰役, 殲滅國民黨軍9萬多人, 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 就完成了黨中央賦予的殲敵任務。

隨著兗州戰役、濟南戰役的相繼落幕,粟裕隨即開始籌備淮海戰役。

圖|粟裕老照片

1948年9月24日,濟南戰役落下帷幕後,粟裕隨即電告中央,希望能乘勝攻殲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海州等地國民黨守軍。重點殲滅國民黨軍黃百韜之第七兵團以及第九綏靖區李延年部。

這一戰略的構想,主要是為了奪取徐州做準備,並為「殲敵于長江以北」的構想做準備。

即所謂俗稱中的小規模的「淮海戰役」。

不過淮海戰役的規模後來越打越大,由此可見戰場形勢變化之快,實在是大出雙方的預料之外。

隨著國民黨軍逐漸收縮兵力,中原野戰軍在商丘殲滅國民黨軍一個師後,乘勝向津浦路追擊,並于11月15日攻克宿縣,切斷了徐州守軍向蚌埠撤退的通道,為重新奪取宿縣,蔣介石一面下令給李延年的第六兵團,一面從華中剿總抽調來黃維的第十二兵團。

鑒于國民黨軍不斷的增兵,淮海戰役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為了協調中野、華野指揮,1948年11月16日,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淮海戰役總前委,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並由[鄧.小.平]任總前委書記,統籌華東、中原戰場的戰局。

黃百韜第七兵團全軍覆沒後,中野隨即將黃維兵團包圍在宿縣以南雙堆集。至12月中旬,黃維兵團12萬大軍全軍覆沒。

與此同時,徐州守軍在杜聿明的率領下撤退,華東野戰軍在粟裕指揮下尾隨追擊,因蔣介石臨時改變計畫,令杜聿明轉攻東南,大軍盡數落入粟裕早已經佈置好的口袋中,僅李延年、劉汝明兩個兵團為保存實力撤退,即便如此,兩大兵團也是傷亡慘重。

至此淮海戰役落入尾聲,杜聿明動彈不得,如果不是為了平津戰役考慮,他還撐不到來年一月。

圖|淮海戰役經國圖

1949年1月20日,淮海戰役正式落下帷幕,在持續65天作戰中,中野連同華野一共殲敵53萬人,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毛主席親自致電前線表示慰問和祝賀。

雖然淮海戰役最終是由毛主席的關注、總前委的協調下配合完成戰役,可粟裕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視。

淮海戰役結束以後,毛主席曾問身邊的衛士李銀橋:

「銀橋啊,淮海戰役結束了,你說說看,誰的功勞最大呀。」

李銀橋仔細思索了一會兒回答道:「華野粟裕功勞最大。」

「是嗎?」毛主席笑了笑:

「淮海戰役,粟裕是立了第一功呦。」

遠在莫斯科的史達林得知淮海戰役的勝利後,在筆記本上寫下:「60萬戰勝80萬,奇跡,真是奇跡!」

隨後史達林指示蘇聯駐華大使尤金:

尤金到中國以後,毛主席向他介紹了淮海戰役的具體經過,並告訴他:

圖|毛主席

毛主席不止一次地提到粟裕在淮海戰役的功績。1949年,毛主席在觀看三野文工團演出時,曾感慨的說道:「三野歌唱的好,仗打的也好。」

無論從何種看法,都說明了毛主席對淮海戰役的認可,尤其是粟裕在其中起到的突出作用。

「我的戰友中,數粟裕會打仗」

2006年5月,原華東野戰軍作戰參謀秦叔瑾,在軍事科學院等單位出席的《粟裕年譜》出版座談會上,曾談到了一件事。

他認為,這是毛主席對戎馬一生的粟裕的最高褒揚。

許多的老將軍都言之鑿鑿的稱,在60年代初的時候,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訪華,毛主席曾對他提到粟裕,並且還說「在我的戰友中,就數粟裕會打仗」。

那麼這個故事究竟是不是真實的,毛主席又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提起這件事的呢?

圖|毛主席接見蒙哥馬利

故事的出處應該是來源于師哲。

師哲從蘇聯歸來後,曾擔任過毛主席、朱德等黨中央領導同志的俄文秘書,還擔任過中央書記處辦公室主任,中央書記處政治秘書室主任。

作為一個經常在毛主席身邊出現的人,他對這個故事自然是有著話語權。

1997年,電影《佩劍將軍》的編劇石征先喂創作劇本《張思德》,張思德是延安時期毛主席身邊的警衛人員,師哲自然是十分熟悉。

兩人見面後談論起張思德的故事,談著談著師哲突然說到了粟裕。

石征先對粟裕很感興趣,早在1983年就與人合著過《淮海戰役史》,一聽師哲聊起了粟裕的事情,頓時就更感興趣了。

圖|師哲

粟裕1927年曾參加過南昌起義,任起義總指揮部警衛班班長,南昌起義的部隊南下被打散後,粟裕輾轉加入了朱老總率領的隊伍,並參加湘南起義,之後又上了井岡山。

對于瞭解粟裕經歷的石征先來說,這段他並不陌生。

師哲接下來提到了另外一個故事,令石征先非常感興趣。

這個故事石征先以前從來沒有聽到過,覺得是個很重要的資料,石征先單獨記錄後,請師哲在上面簽字,以表鄭重。

師哲很爽快地答應下來。

正要簽字的時候,師哲的女兒師鳳霞從外面回來,聽說這件事後,也笑著提出:

石征先十分高興,于是又另外寫了一張,請師鳳霞也簽上了名字。

圖|粟裕與王震老照片

按說這件事情有親歷者,而且師哲也願意簽字證明,無疑也代表了其真實性,可毛主席會見蒙哥馬利時,師哲已經于1957年到山東任省委書記處書記,不太可能在毛主席身邊。

由于石征先採訪師哲,主要是為了瞭解張思德,是兩人在談話間隙,偶然間聽師哲說起的這個故事,石征先也忘了問,這個故事究竟來源于哪兒,是聽朋友說,還是從材料上看,都無從知曉。

一直到石征先去世後十多年,這段採訪的原始記錄才被偶然間發現,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毛主席談粟裕:不是韓信樊噲,是人民解放軍的戰將

毛主席一生中,談淮海戰役的次數很多,也因此提到粟裕的次數也很多。

說起來,像淮海戰役這麼大規模的作戰,粟裕功勞雖然很大,卻也離不開各方的協助,可毛主席似乎又很深的「淮海粟裕情結」,所以每次一談論起來,總能夠想到粟裕。

毛主席的貼身衛士李銀橋,就談到過這件事:

李銀橋稱:「我再不講,永遠沒人知道。」

圖|毛主席

1953年2月,毛主席在陳毅的陪同下,坐火車從南京啟程回北京,一路上路過徐州、濟南,這些地方都是當年粟裕率領部隊打仗的地方。

毛主席深有感觸地對陳毅說:「粟裕能打仗,會帶兵。」

列車路過徐州停靠的時候,望著眼前這座城,毛主席又想起了粟裕:「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人才,將才,帥才。」路過濟南時,毛主席又一次感慨說道。

實際上陳毅和粟裕在解放戰爭時期,就是親密無間的戰友,一直以來就有「陳不離粟,粟不離陳」的說法,對粟裕的指揮能力,陳毅心知肚明,兩人的友誼後來也一直維持到解放後,兩人後來還結成了兒女親家,陳毅的兒子陳小魯娶了粟裕的女兒粟惠甯。

聽到毛主席一路上表揚粟裕,陳毅笑著接過了話茬說:「粟裕是樊噲。」

一聽這話,毛主席頓時有些不高興:

圖|1955年國慶日天安門上(右二粟裕)

看到毛主席發怒,陳毅在一旁連忙說:「主席講得對,算我失口……」

毛主席與陳毅說這些話的時候,身邊有不少人陪同,在場的人中羅瑞卿聽到了,李銀橋也聽到了,唯獨只有粟裕沒有「緣分」知道這些事。

周恩來的貼身衛士韓福裕也曾提到過一件往事。

一次,韓福裕給周總理理髮,碰巧毛主席也來了,他看到韓福裕後,笑容可掬的問了他的名字。

韓福裕聲音洪亮的回答,又怕毛主席聽不清楚自己的方言,于是主動解釋道:

「你這個名字好啊。」毛主席笑了笑說道:

一句話令在場的人聽了都笑了。

圖|粟裕與陳毅

也因這份信任,1950年6月,粟裕出席了中共七界三中全會,會議上粟裕建議,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解放臺灣的戰役,毛主席直接拍板宣佈:「攻臺作戰仍由粟裕負責。」

朝鮮戰爭爆發後,粟裕被任命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準備負責入朝作戰,因解放戰爭時期舊傷復發,粟裕到蘇聯養傷,一直到1951年歸國後,周總理、朱德向他傳達了毛主席的指示,要調他到總參某部工作。

1954年10月,毛主席又找粟裕談話,讓他擔任總參謀長。

粟裕連忙推辭:「主席,我不能勝任。」

毛主席卻十分肯定地對他說:

粟裕後來回憶起這件事,曾深情地說:

圖|粟裕與黃克誠

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上,粟裕遭遇無妄指責,後來毛主席閒聊時問蕭勁光:「你覺得粟裕此人怎麼樣?」

蕭勁光回答:「粟裕同志為人正派,沒有二心,是好人。」

毛主席贊許地點點頭,沒有再說話。

在毛主席的心裡,始終還是記掛著粟裕。

隨著兗州戰役、濟南戰役的相繼落幕,粟裕隨即開始籌備淮海戰役。

圖|粟裕老照片

1948年9月24日,濟南戰役落下帷幕後,粟裕隨即電告中央,希望能乘勝攻殲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海州等地國民黨守軍。重點殲滅國民黨軍黃百韜之第七兵團以及第九綏靖區李延年部。

這一戰略的構想,主要是為了奪取徐州做準備,並為「殲敵于長江以北」的構想做準備。

即所謂俗稱中的小規模的「淮海戰役」。

不過淮海戰役的規模後來越打越大,由此可見戰場形勢變化之快,實在是大出雙方的預料之外。

隨著國民黨軍逐漸收縮兵力,中原野戰軍在商丘殲滅國民黨軍一個師後,乘勝向津浦路追擊,並于11月15日攻克宿縣,切斷了徐州守軍向蚌埠撤退的通道,為重新奪取宿縣,蔣介石一面下令給李延年的第六兵團,一面從華中剿總抽調來黃維的第十二兵團。

鑒于國民黨軍不斷的增兵,淮海戰役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為了協調中野、華野指揮,1948年11月16日,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淮海戰役總前委,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並由[鄧.小.平]任總前委書記,統籌華東、中原戰場的戰局。

黃百韜第七兵團全軍覆沒後,中野隨即將黃維兵團包圍在宿縣以南雙堆集。至12月中旬,黃維兵團12萬大軍全軍覆沒。

與此同時,徐州守軍在杜聿明的率領下撤退,華東野戰軍在粟裕指揮下尾隨追擊,因蔣介石臨時改變計畫,令杜聿明轉攻東南,大軍盡數落入粟裕早已經佈置好的口袋中,僅李延年、劉汝明兩個兵團為保存實力撤退,即便如此,兩大兵團也是傷亡慘重。

至此淮海戰役落入尾聲,杜聿明動彈不得,如果不是為了平津戰役考慮,他還撐不到來年一月。

圖|淮海戰役經國圖

1949年1月20日,淮海戰役正式落下帷幕,在持續65天作戰中,中野連同華野一共殲敵53萬人,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毛主席親自致電前線表示慰問和祝賀。

雖然淮海戰役最終是由毛主席的關注、總前委的協調下配合完成戰役,可粟裕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視。

淮海戰役結束以後,毛主席曾問身邊的衛士李銀橋:

「銀橋啊,淮海戰役結束了,你說說看,誰的功勞最大呀。」

李銀橋仔細思索了一會兒回答道:「華野粟裕功勞最大。」

「是嗎?」毛主席笑了笑:

「淮海戰役,粟裕是立了第一功呦。」

遠在莫斯科的史達林得知淮海戰役的勝利後,在筆記本上寫下:「60萬戰勝80萬,奇跡,真是奇跡!」

隨後史達林指示蘇聯駐華大使尤金:

尤金到中國以後,毛主席向他介紹了淮海戰役的具體經過,並告訴他:

圖|毛主席

毛主席不止一次地提到粟裕在淮海戰役的功績。1949年,毛主席在觀看三野文工團演出時,曾感慨的說道:「三野歌唱的好,仗打的也好。」

無論從何種看法,都說明了毛主席對淮海戰役的認可,尤其是粟裕在其中起到的突出作用。

「我的戰友中,數粟裕會打仗」

2006年5月,原華東野戰軍作戰參謀秦叔瑾,在軍事科學院等單位出席的《粟裕年譜》出版座談會上,曾談到了一件事。

他認為,這是毛主席對戎馬一生的粟裕的最高褒揚。

許多的老將軍都言之鑿鑿的稱,在60年代初的時候,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訪華,毛主席曾對他提到粟裕,並且還說「在我的戰友中,就數粟裕會打仗」。

那麼這個故事究竟是不是真實的,毛主席又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提起這件事的呢?

圖|毛主席接見蒙哥馬利

故事的出處應該是來源于師哲。

師哲從蘇聯歸來後,曾擔任過毛主席、朱德等黨中央領導同志的俄文秘書,還擔任過中央書記處辦公室主任,中央書記處政治秘書室主任。

作為一個經常在毛主席身邊出現的人,他對這個故事自然是有著話語權。

1997年,電影《佩劍將軍》的編劇石征先喂創作劇本《張思德》,張思德是延安時期毛主席身邊的警衛人員,師哲自然是十分熟悉。

兩人見面後談論起張思德的故事,談著談著師哲突然說到了粟裕。

石征先對粟裕很感興趣,早在1983年就與人合著過《淮海戰役史》,一聽師哲聊起了粟裕的事情,頓時就更感興趣了。

圖|師哲

粟裕1927年曾參加過南昌起義,任起義總指揮部警衛班班長,南昌起義的部隊南下被打散後,粟裕輾轉加入了朱老總率領的隊伍,並參加湘南起義,之後又上了井岡山。

對于瞭解粟裕經歷的石征先來說,這段他並不陌生。

師哲接下來提到了另外一個故事,令石征先非常感興趣。

這個故事石征先以前從來沒有聽到過,覺得是個很重要的資料,石征先單獨記錄後,請師哲在上面簽字,以表鄭重。

師哲很爽快地答應下來。

正要簽字的時候,師哲的女兒師鳳霞從外面回來,聽說這件事後,也笑著提出:

石征先十分高興,于是又另外寫了一張,請師鳳霞也簽上了名字。

圖|粟裕與王震老照片

按說這件事情有親歷者,而且師哲也願意簽字證明,無疑也代表了其真實性,可毛主席會見蒙哥馬利時,師哲已經于1957年到山東任省委書記處書記,不太可能在毛主席身邊。

由于石征先採訪師哲,主要是為了瞭解張思德,是兩人在談話間隙,偶然間聽師哲說起的這個故事,石征先也忘了問,這個故事究竟來源于哪兒,是聽朋友說,還是從材料上看,都無從知曉。

一直到石征先去世後十多年,這段採訪的原始記錄才被偶然間發現,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毛主席談粟裕:不是韓信樊噲,是人民解放軍的戰將

毛主席一生中,談淮海戰役的次數很多,也因此提到粟裕的次數也很多。

說起來,像淮海戰役這麼大規模的作戰,粟裕功勞雖然很大,卻也離不開各方的協助,可毛主席似乎又很深的「淮海粟裕情結」,所以每次一談論起來,總能夠想到粟裕。

毛主席的貼身衛士李銀橋,就談到過這件事:

李銀橋稱:「我再不講,永遠沒人知道。」

圖|毛主席

1953年2月,毛主席在陳毅的陪同下,坐火車從南京啟程回北京,一路上路過徐州、濟南,這些地方都是當年粟裕率領部隊打仗的地方。

毛主席深有感觸地對陳毅說:「粟裕能打仗,會帶兵。」

列車路過徐州停靠的時候,望著眼前這座城,毛主席又想起了粟裕:「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人才,將才,帥才。」路過濟南時,毛主席又一次感慨說道。

實際上陳毅和粟裕在解放戰爭時期,就是親密無間的戰友,一直以來就有「陳不離粟,粟不離陳」的說法,對粟裕的指揮能力,陳毅心知肚明,兩人的友誼後來也一直維持到解放後,兩人後來還結成了兒女親家,陳毅的兒子陳小魯娶了粟裕的女兒粟惠甯。

聽到毛主席一路上表揚粟裕,陳毅笑著接過了話茬說:「粟裕是樊噲。」

一聽這話,毛主席頓時有些不高興:

圖|1955年國慶日天安門上(右二粟裕)

看到毛主席發怒,陳毅在一旁連忙說:「主席講得對,算我失口……」

毛主席與陳毅說這些話的時候,身邊有不少人陪同,在場的人中羅瑞卿聽到了,李銀橋也聽到了,唯獨只有粟裕沒有「緣分」知道這些事。

周恩來的貼身衛士韓福裕也曾提到過一件往事。

一次,韓福裕給周總理理髮,碰巧毛主席也來了,他看到韓福裕後,笑容可掬的問了他的名字。

韓福裕聲音洪亮的回答,又怕毛主席聽不清楚自己的方言,于是主動解釋道:

「你這個名字好啊。」毛主席笑了笑說道:

一句話令在場的人聽了都笑了。

圖|粟裕與陳毅

也因這份信任,1950年6月,粟裕出席了中共七界三中全會,會議上粟裕建議,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解放臺灣的戰役,毛主席直接拍板宣佈:「攻臺作戰仍由粟裕負責。」

朝鮮戰爭爆發後,粟裕被任命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準備負責入朝作戰,因解放戰爭時期舊傷復發,粟裕到蘇聯養傷,一直到1951年歸國後,周總理、朱德向他傳達了毛主席的指示,要調他到總參某部工作。

1954年10月,毛主席又找粟裕談話,讓他擔任總參謀長。

粟裕連忙推辭:「主席,我不能勝任。」

毛主席卻十分肯定地對他說:

粟裕後來回憶起這件事,曾深情地說:

圖|粟裕與黃克誠

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上,粟裕遭遇無妄指責,後來毛主席閒聊時問蕭勁光:「你覺得粟裕此人怎麼樣?」

蕭勁光回答:「粟裕同志為人正派,沒有二心,是好人。」

毛主席贊許地點點頭,沒有再說話。

在毛主席的心裡,始終還是記掛著粟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