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周總理給古今明改了個名字,羅瑞卿拍案叫絕:這下真涵蓋古今了

圖|周總理與尼克森

前言

1976年1月8日, 一代偉人周總理病逝。

在過去漆黑的長夜中, 就在許許多多的中國人苦苦掙扎的時候, 周總理猶如夜空中的星辰,

為人們照亮的前進的道路。

也就是在全國人民都悲痛萬分的時候, 鄧穎超找到古今明, 傳達了兩條指示:

「這怎麼能行!」

古今明雖然聽了鄧穎超的吩咐, 但後來卻並沒有完全執行。

周總理:以後改叫古今明吧

古今明這個名字頗具古風。

很多人都不知道, 他是新中國第一代的禮賓官。

也因經常從事外交接待工作, 古今明曾和周總理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有時候還要充當周總理的秘書。

就連古今明這個名字, 也是周總理後來改的。

圖|古今明

1933年, 古今明出身于河北保定一個普通的家庭, 父親是武工隊隊長。 1952年, 年僅19歲的古今明被調入中南海政務院典禮局。

古今明形容這段經歷是「扶搖直上」, 就像是坐著噴氣式飛機一樣快。

古今明到典禮局以後, 主要負責在中南海紫光閣、人民大會堂、懷仁堂、釣魚臺的國家慶典、外事接待、文化藝術活動等重要大型活動的禮賓工作。

不過唯一遺憾的事情是, 古今明去得晚, 沒有趕上參加開國大典的籌辦。

典禮局歸政務院直接管轄,

古今明也少不了和周總理打交道。

古今明負責安排中南海舞會, 這個舞會每個星期都要舉辦兩場, 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等都會在百忙之中抽時間去一趟, 這也是在那個年代, 公事繁忙之餘唯一的輕鬆方式。

因為工作繁忙, 周總理每次到很晚的時候才回來。

為了吸引總理來, 古今明為他專門挑選了兩百多首他喜歡的曲子。

即便有些時候工作太忙碌, 每到時間的時候, 鄧穎超都會提醒總理:「別辦公了, 出去活動活動。 」

圖|周總理跳舞

周總理倒是沒怎麼被吸引, 古今明卻被吸引了, 古今明的戀人是舞會上的專職舞蹈演員, 兩人一來二去就此熟悉, 並確立了戀愛關係

有一次中南海開舞會, 不知道怎麼讓李先念知道了, 在和周總理談話時, 指著在場的一個姑娘說:

「誰呀?」周總理不明所以。

關心「媳婦兒」的古今明第一時間跑了過來, 看著兩人膩歪的樣子, 周總理頓時明白了:「是你呀, 小古。 」

大夥跟著一塊兒笑了一會兒, 周總理關切地詢問了古今明的情況。

當時古今明還不叫這個名字,

而是叫「古進明」, 周總理覺得不好。

旁邊羅瑞卿點頭稱讚:

古今明也覺得周總理這一字之改, 改得很巧妙, 索性直接向中央打了報告, 以後就改名叫古今明瞭。

改名這件事, 對古今明一生都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尤其是這當中寄託著總理的希望, 古今明覺得, 自己身上的膽子更重了。

圖|1962年周總理在全國青聯大會上

古今明結婚那天,獲知消息的周總理托人送去10元賀禮,令古今明十分感動:

古今明在典禮局的工作十分複雜,尤其是在那個技術條件還比較落後的年代,全靠人現場安排,不允許出一絲一毫的差錯。

無論參會的有多少人,古今明都需要熟記于心,不能有一點的問題。

1952年,亞洲及太平洋和平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召開之前,典禮局就專門開了一次會強調:這次的任務非常重要。

對古今明而言,不僅僅是會場的佈置,更重要的是,他要熟記參加會議的兩萬一千餘人的賓客名單。

周總理也十分重視這項工作,古今明對此印象十分深刻:

為了做好這件事,古今明曾想過一個好辦法,製作一個大的圓盤,把名字寫成小簽,誰要來,就把小簽擺上去,方便又快捷。

圖|1952年亞洲及太平洋和平會議召開現場

只是周總理不同意這麼做,他要求必須要把名單全都答應出來,這樣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在總理的督促下,古今明練就了一項獨特的本領,兩千多個中將、部長以上的人員名單,他全部都能背下來,而且每個人都認識。

不過這在當時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這次亞洲太平洋和平會議,是新中國建立以來,第一次舉辦的國際性會議,自然不能出太多差錯。

古今明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圖|1952年亞洲及太平洋和平會議紀念郵票

比較有意思的是,為了契合這次會議的主題,古今明與典禮局工作人員確定以和平鴿為主題,整個會場全都用綠色為主調,就連在現場準備的煙灰缸、餐具等等東西都是融入了和平鴿的形象,宴會的筷子上鑲嵌了景泰藍,筷子的頂部也做成和平鴿的樣子。

結果宴會結束後,工作人員計點數目,發現筷子丟失了不少,丟失的筷子都被外賓偷偷帶走當紀念品去了。

「外交無小事,就怕喝醉酒誤事」

典禮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負責大型宴會、活動的佈置,尤其是在接待賓客時,更不能忙中出錯。

古今明回憶,當年典禮局就只有四五個人,卻要負責籌備幾萬乃至幾十萬人的活動,難度之大,更是不可想象。

尤其是像毛主席這樣的國家領導人出席時,就更需要仔細對待,事先排練好順序,決不能出現絲毫的差錯。

圖|周總理

周總理也會對各個環節和流程認真審查,親自走過以後,確保流程不出現問題時才會批準。

不過要說起來,古今明在周總理身邊時,是否曾遭到過批評,如今也已經不太可考。可要說沒出過錯誤,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195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訪華。臨走前在機場要舉行盛大的歡送儀式。

古今明為此專門寫了一個本子,上面列舉了各項需要注意的問題,原本已經考慮的萬無一失,到了當天歡送儀式現場,古今明心裡一驚,現場主席臺哪兒去了?

原來籌畫這場歡送儀式,什麼方面的問題都想到了,唯獨主席臺的安排出現了意外,落在中南海沒帶來。

要是檢閱儀仗隊後,沒有主席臺講話,那後果不堪設想。

當時周總理與尼赫魯的車隊已經從國賓館出發,說話功夫就要到機場。

古今明立即緊張地安排起來:

當卡車飛速的駛離時,總理車隊的人還感到奇怪,這是哪裡的卡車,開的居然比總理車隊還要快。

只是在這種情況下,已經顧不得許多。

圖|1973年9月,周恩來在大同華嚴寺觀看經書

主席臺拉到現場以後,眾人立刻七手八腳的佈置,不少在場的部長、將軍們也開動起來,主席臺佈置好以後,總理車隊也到了機場,古今明長長的舒了一口氣。

古今明回憶:周總理對外少有失態的時候,尤其是在各種公開的場合下。

「外交無小事,就怕喝醉酒誤事」

這是周總理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在古今明回憶裡,周總理只有兩次喝醉的時候,一次是在蘇聯的時候,還有一次是在北京飯店與凱旋的志願軍英雄開懷暢飲。

圖|1961年新僑會議周總理與會議代表合影

1958年秋,志願軍總部在楊勇、王平的率領下凱旋回國,周總理十分高興,在北京飯店設宴款待凱旋而歸的將士們。

宴會之前,周總理特意囑咐古今明,宴會的歡迎儀式不要搞成大會的形式,而是要與志願軍官兵來一次「零的接觸」。

到了當天後,周總理心情很好,秘書為他斟滿「酒」(這個酒按照之前的約定,應該也只是水),周總理舉著酒杯並告訴大家:

周總理大喊了一聲,下麵秘書立馬為總理斟滿了茅臺,下面的志願軍戰士一個個歡欣鼓舞,紛紛把代酒的水全給撤下去了。

眾人聚在一起歡快暢飲,古今明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來,依舊記憶深刻:

會場上秘書小聲的提醒總理要少喝酒,可下麵的戰士們卻流淚了:「我們出生入死,好不容易見到敬愛的周總理,能不能讓我們跟他碰下杯!」

圖|1963年1月周恩來總理在杭州參觀龍井茶園

周總理一一滿足了大家的要求,只是這一次酒喝的確實是不少,雖然他竭力想要保持住往日的風度,但虛浮的腳步早已經出賣了他,後來乾脆醉倒了。

事後周總理向毛主席做了檢討,承認了這次醉酒失態。

不過,畢竟這次醉酒乃是家宴,是和志願軍戰士們在一起,縱然有所失態,那也是自家人,又有什麼關係呢!

十裡長街送總理

長期繁重的工作,周總理的身體幾乎是以肉眼可見般的速度衰弱下去。

1967年2月2日,周恩來被醫生診斷為患有心臟病,為了勸他多休息,幾個老帥和工作人員在他的辦公室門口貼了一張紙條,勸他多休息。

周恩來看到以後會心一笑,在紙條上簽字:

1967年9月27日,周恩來兩次試寫「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八周年」,都因手抖沒能成功。

1972年5月12日,醫生對周恩來進行尿常規檢查中,發現了4個紅細胞。幾天後,周恩來被確診患有膀胱癌。

圖|1975年1月,周恩來在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抱病作《政府工作報告》

可即便如此,周總理的工作仍然是非常繁忙,從來也不注意休息。

在最後的人生關頭,周恩來始終在與疾病做頑強鬥爭,到1976年1月1日時,幾乎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

即便是這樣,周總理依然想的是如何發揮自己的餘熱,做最後的貢獻。

在病重期間,周恩來曾專門交代醫務人員,在他死後解剖檢查一遍,好好的研究一下,希望能為國家的醫學發展做出一些貢獻。

1976年春節,理髮師提出,想要為總理修修面,好好的過個節日。

周恩來拒絕了,他不想讓外人看到他自己的樣子後傷心。

雖然經醫生全力搶救,可周總理還是于1976年1月8日去世了。

周總理去世以後,中央迅速成立了治喪委員會,各單位也都發佈了訃告,並降半旗致哀。

圖|周恩來與鄧穎超

鄧穎超忍著極大的悲痛,安排了周總理身後事,並向中央轉達了周總理生前的三項請求。並找來了古今明交代了兩件事:

一聽這兩個要求,古今明哽咽了。

弔唁儀式的現場佈置好以後,前來視察的王洪文看的目瞪口呆,立即勒令工人拆出,可被工人言辭拒絕,王洪文也沒有辦法,只好離開現場。

按照安排,周總理的遺體告別儀式在醫院舉行,前後兩天,弔唁的地點在人民文化宮太廟,時間是三天。

即便是已經按照周總理生前的要求去辦,可遺體告別當天,還是有很多的民眾自發的前來送別,第一天原本計畫一萬人,可實際上到現場的卻又1.5萬人。

第二天,醫院的大門被圍了個水泄不通,以至于遺體告別儀式結束後,車隊不得不從後門出發,啟程前往八寶山。

十裡長街送總理

原本以為周總理的最後一程,走得會很低調,哪知道車開到長安街上時,數以萬計的群眾自發的站在寒風中送別。那黑壓壓的人群一眼望不到頭,這樣的場景即便是我們今天看起來,也依舊是那麼的震撼。

周總理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遺體送到八寶山以後,很多人在現場提出要求,要保護周總理的遺體,八寶山葬禮上的工人拒絕按動電鈕啟動火化……

弔唁結束後,有人提出周總理的骨灰是否還要在西花廳放幾天,鄧穎超擺擺手說:

「撒掉骨灰,又不能讓群眾發現,以免成為後人紀念之地,找好地方後報告組織,由我帶你們少數人在夜間撤掉。」

1976年1月15日,周恩來追悼會結束後,由高振普、張樹迎等4人執行撒骨灰的任務。鄧穎超到機場目送載著丈夫骨灰的飛機起飛……

圖|鄧穎超

弔唁結束後,鄧穎超找到古今明詢問:

事實上整個追悼會的流程,都是有禮賓官員負責的,鄧穎超能看的出來,很明顯現場的佈置要遠遠超過她的估計。按照鄧穎超一貫的要求,除了必要的葬禮預算外,超出的部分一律由她本人負擔。

古今明一開始想不通,也拒不提供報銷清單,後來在鄧穎超一再要求下,古今明很不情願的寫了一張簡單的條子。

「不對。」鄧穎超看了古今明列出來的這個單子,察覺有些不對勁:

沒辦法,古今明只好又列了一個比較詳細的清單給她,直至晚年古今明才透露,當時清單上還做了一點「手腳」。

圖|古今明

古今明帶著錢去給做花圈的工人,哪知道工人們一個個都痛哭流涕,說什麼也不肯要這些錢:

「不要不行啊。」古今明說道:

發票開好以後,原件被保存在國家博物館,影本則是在鄧穎超手中。

縱觀周總理的這一生,他為國家鞠躬盡瘁,即便是到他去世前,也依然想的是國家的事情,這份精神又怎能不讓人動容。

圖|1962年周總理在全國青聯大會上

古今明結婚那天,獲知消息的周總理托人送去10元賀禮,令古今明十分感動:

古今明在典禮局的工作十分複雜,尤其是在那個技術條件還比較落後的年代,全靠人現場安排,不允許出一絲一毫的差錯。

無論參會的有多少人,古今明都需要熟記于心,不能有一點的問題。

1952年,亞洲及太平洋和平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召開之前,典禮局就專門開了一次會強調:這次的任務非常重要。

對古今明而言,不僅僅是會場的佈置,更重要的是,他要熟記參加會議的兩萬一千餘人的賓客名單。

周總理也十分重視這項工作,古今明對此印象十分深刻:

為了做好這件事,古今明曾想過一個好辦法,製作一個大的圓盤,把名字寫成小簽,誰要來,就把小簽擺上去,方便又快捷。

圖|1952年亞洲及太平洋和平會議召開現場

只是周總理不同意這麼做,他要求必須要把名單全都答應出來,這樣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在總理的督促下,古今明練就了一項獨特的本領,兩千多個中將、部長以上的人員名單,他全部都能背下來,而且每個人都認識。

不過這在當時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這次亞洲太平洋和平會議,是新中國建立以來,第一次舉辦的國際性會議,自然不能出太多差錯。

古今明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圖|1952年亞洲及太平洋和平會議紀念郵票

比較有意思的是,為了契合這次會議的主題,古今明與典禮局工作人員確定以和平鴿為主題,整個會場全都用綠色為主調,就連在現場準備的煙灰缸、餐具等等東西都是融入了和平鴿的形象,宴會的筷子上鑲嵌了景泰藍,筷子的頂部也做成和平鴿的樣子。

結果宴會結束後,工作人員計點數目,發現筷子丟失了不少,丟失的筷子都被外賓偷偷帶走當紀念品去了。

「外交無小事,就怕喝醉酒誤事」

典禮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負責大型宴會、活動的佈置,尤其是在接待賓客時,更不能忙中出錯。

古今明回憶,當年典禮局就只有四五個人,卻要負責籌備幾萬乃至幾十萬人的活動,難度之大,更是不可想象。

尤其是像毛主席這樣的國家領導人出席時,就更需要仔細對待,事先排練好順序,決不能出現絲毫的差錯。

圖|周總理

周總理也會對各個環節和流程認真審查,親自走過以後,確保流程不出現問題時才會批準。

不過要說起來,古今明在周總理身邊時,是否曾遭到過批評,如今也已經不太可考。可要說沒出過錯誤,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195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訪華。臨走前在機場要舉行盛大的歡送儀式。

古今明為此專門寫了一個本子,上面列舉了各項需要注意的問題,原本已經考慮的萬無一失,到了當天歡送儀式現場,古今明心裡一驚,現場主席臺哪兒去了?

原來籌畫這場歡送儀式,什麼方面的問題都想到了,唯獨主席臺的安排出現了意外,落在中南海沒帶來。

要是檢閱儀仗隊後,沒有主席臺講話,那後果不堪設想。

當時周總理與尼赫魯的車隊已經從國賓館出發,說話功夫就要到機場。

古今明立即緊張地安排起來:

當卡車飛速的駛離時,總理車隊的人還感到奇怪,這是哪裡的卡車,開的居然比總理車隊還要快。

只是在這種情況下,已經顧不得許多。

圖|1973年9月,周恩來在大同華嚴寺觀看經書

主席臺拉到現場以後,眾人立刻七手八腳的佈置,不少在場的部長、將軍們也開動起來,主席臺佈置好以後,總理車隊也到了機場,古今明長長的舒了一口氣。

古今明回憶:周總理對外少有失態的時候,尤其是在各種公開的場合下。

「外交無小事,就怕喝醉酒誤事」

這是周總理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在古今明回憶裡,周總理只有兩次喝醉的時候,一次是在蘇聯的時候,還有一次是在北京飯店與凱旋的志願軍英雄開懷暢飲。

圖|1961年新僑會議周總理與會議代表合影

1958年秋,志願軍總部在楊勇、王平的率領下凱旋回國,周總理十分高興,在北京飯店設宴款待凱旋而歸的將士們。

宴會之前,周總理特意囑咐古今明,宴會的歡迎儀式不要搞成大會的形式,而是要與志願軍官兵來一次「零的接觸」。

到了當天後,周總理心情很好,秘書為他斟滿「酒」(這個酒按照之前的約定,應該也只是水),周總理舉著酒杯並告訴大家:

周總理大喊了一聲,下麵秘書立馬為總理斟滿了茅臺,下面的志願軍戰士一個個歡欣鼓舞,紛紛把代酒的水全給撤下去了。

眾人聚在一起歡快暢飲,古今明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來,依舊記憶深刻:

會場上秘書小聲的提醒總理要少喝酒,可下麵的戰士們卻流淚了:「我們出生入死,好不容易見到敬愛的周總理,能不能讓我們跟他碰下杯!」

圖|1963年1月周恩來總理在杭州參觀龍井茶園

周總理一一滿足了大家的要求,只是這一次酒喝的確實是不少,雖然他竭力想要保持住往日的風度,但虛浮的腳步早已經出賣了他,後來乾脆醉倒了。

事後周總理向毛主席做了檢討,承認了這次醉酒失態。

不過,畢竟這次醉酒乃是家宴,是和志願軍戰士們在一起,縱然有所失態,那也是自家人,又有什麼關係呢!

十裡長街送總理

長期繁重的工作,周總理的身體幾乎是以肉眼可見般的速度衰弱下去。

1967年2月2日,周恩來被醫生診斷為患有心臟病,為了勸他多休息,幾個老帥和工作人員在他的辦公室門口貼了一張紙條,勸他多休息。

周恩來看到以後會心一笑,在紙條上簽字:

1967年9月27日,周恩來兩次試寫「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八周年」,都因手抖沒能成功。

1972年5月12日,醫生對周恩來進行尿常規檢查中,發現了4個紅細胞。幾天後,周恩來被確診患有膀胱癌。

圖|1975年1月,周恩來在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抱病作《政府工作報告》

可即便如此,周總理的工作仍然是非常繁忙,從來也不注意休息。

在最後的人生關頭,周恩來始終在與疾病做頑強鬥爭,到1976年1月1日時,幾乎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

即便是這樣,周總理依然想的是如何發揮自己的餘熱,做最後的貢獻。

在病重期間,周恩來曾專門交代醫務人員,在他死後解剖檢查一遍,好好的研究一下,希望能為國家的醫學發展做出一些貢獻。

1976年春節,理髮師提出,想要為總理修修面,好好的過個節日。

周恩來拒絕了,他不想讓外人看到他自己的樣子後傷心。

雖然經醫生全力搶救,可周總理還是于1976年1月8日去世了。

周總理去世以後,中央迅速成立了治喪委員會,各單位也都發佈了訃告,並降半旗致哀。

圖|周恩來與鄧穎超

鄧穎超忍著極大的悲痛,安排了周總理身後事,並向中央轉達了周總理生前的三項請求。並找來了古今明交代了兩件事:

一聽這兩個要求,古今明哽咽了。

弔唁儀式的現場佈置好以後,前來視察的王洪文看的目瞪口呆,立即勒令工人拆出,可被工人言辭拒絕,王洪文也沒有辦法,只好離開現場。

按照安排,周總理的遺體告別儀式在醫院舉行,前後兩天,弔唁的地點在人民文化宮太廟,時間是三天。

即便是已經按照周總理生前的要求去辦,可遺體告別當天,還是有很多的民眾自發的前來送別,第一天原本計畫一萬人,可實際上到現場的卻又1.5萬人。

第二天,醫院的大門被圍了個水泄不通,以至于遺體告別儀式結束後,車隊不得不從後門出發,啟程前往八寶山。

十裡長街送總理

原本以為周總理的最後一程,走得會很低調,哪知道車開到長安街上時,數以萬計的群眾自發的站在寒風中送別。那黑壓壓的人群一眼望不到頭,這樣的場景即便是我們今天看起來,也依舊是那麼的震撼。

周總理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遺體送到八寶山以後,很多人在現場提出要求,要保護周總理的遺體,八寶山葬禮上的工人拒絕按動電鈕啟動火化……

弔唁結束後,有人提出周總理的骨灰是否還要在西花廳放幾天,鄧穎超擺擺手說:

「撒掉骨灰,又不能讓群眾發現,以免成為後人紀念之地,找好地方後報告組織,由我帶你們少數人在夜間撤掉。」

1976年1月15日,周恩來追悼會結束後,由高振普、張樹迎等4人執行撒骨灰的任務。鄧穎超到機場目送載著丈夫骨灰的飛機起飛……

圖|鄧穎超

弔唁結束後,鄧穎超找到古今明詢問:

事實上整個追悼會的流程,都是有禮賓官員負責的,鄧穎超能看的出來,很明顯現場的佈置要遠遠超過她的估計。按照鄧穎超一貫的要求,除了必要的葬禮預算外,超出的部分一律由她本人負擔。

古今明一開始想不通,也拒不提供報銷清單,後來在鄧穎超一再要求下,古今明很不情願的寫了一張簡單的條子。

「不對。」鄧穎超看了古今明列出來的這個單子,察覺有些不對勁:

沒辦法,古今明只好又列了一個比較詳細的清單給她,直至晚年古今明才透露,當時清單上還做了一點「手腳」。

圖|古今明

古今明帶著錢去給做花圈的工人,哪知道工人們一個個都痛哭流涕,說什麼也不肯要這些錢:

「不要不行啊。」古今明說道:

發票開好以後,原件被保存在國家博物館,影本則是在鄧穎超手中。

縱觀周總理的這一生,他為國家鞠躬盡瘁,即便是到他去世前,也依然想的是國家的事情,這份精神又怎能不讓人動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