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1953年,毛主席宴請鄧芳芝,因何事對她說,我們都是烈屬

前言

圖|1953年4月毛主席邀請黃繼光母親到中南海

1951年10月19日晚, 上甘嶺上炮火依舊沒有停止。

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為了奪取這一高地,

在志願軍僅有兩個連防守的高地上, 投入了六萬多兵力, 傾瀉炮彈190多萬發、5000多枚航彈。

黃繼光所在的應與敵鏖戰四個晝夜後, 奉令奪取上甘嶺西側的597.9高地, 在零號陣地遭遇美軍集團火力點阻擋後。 志願軍先後派出數個爆破組均在半途犧牲。

值此危難關頭, 黃繼光毅然決然地站了出來, 擔任爆破任務, 並以身軀堵住敵人槍口犧牲。

就在黃繼光犧牲後第二年, 英雄母親鄧芳芝給志願軍寫了封信:

對于一個母親來說, 天下間最悲痛的事情, 莫過于暮年喪子……

「不立戰功不下戰場!」

黃繼光出身貧苦, 幼年時便十分艱辛。

1931年1月8日, 黃繼光出生在四川中江縣一個小山村之中, 家裡是世代務農, 全靠幾畝薄田為生。

黃繼光的兩個兄長幼年時就體弱多病,

這也讓原本還能支撐的小家庭雪上加霜, 加上黃繼光和幼弟的出身, 家庭無力撫養這麼多人口, 父親黃德仲也只好去給地主家裡打工。

可地主盤剝日緊, 即便是黃德仲一年到頭辛苦勞作, 也換不來一家人的口糧。

更為嚴峻的是, 黃德仲後來還向地主李積成借了一擔油和一擔面, 本打算炸米糕來維持生計, 地主貪得無厭, 要求黃德仲借一擔還四擔。

結果第二年生意做砸, 黃家無力負擔債務, 地主趁機搶奪了黃家的幾畝地, 黃德仲一氣之下撒手人寰, 大兒子也因病去世。

家裡的重擔一下子就全落到母親鄧芳芝的身上。

當年的黃繼光年僅12歲, 因營養不良, 還沒有灶臺高, 卻已經開始幫助母親幹活,

為了維持家庭開支, 黃繼光小小年紀, 不得不到地主家裡去做長工。

圖|鄧芳芝送兒子黃繼光參軍(想象畫)

對于當年艱辛的日子, 鄧芳芝後來在兒子犧牲後, 于1953年1月給毛主席的信中曾說起這樣一個故事:

隨著全國的解放, 黃繼光一家這才翻身做了主人。

村裡組織了農會後, 黃繼光成為了農會第一批會員, 並在家鄉積極參加清剿反霸的鬥爭。

黃繼光曾帶著民兵活捉了逃亡的地主, 還將偽保長家裡私藏的槍支彈藥搜出來, 被評為民兵模范。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以後, 全國都積極參與到抗美援朝運動之中。

1951年3月, 四川中江縣徵召志願軍新兵, 黃繼光在村裡第一個報名參加。

體檢時, 黃繼光因為身材矮小, 差點被拒之門外, 氣得黃繼光對徵兵處與幹部醫生爭辯:

黃繼光得以順利參軍入伍, 一開始被安排當通訊員, 雖然身材矮小, 但是卻機動靈活, 還榮立了三等功, 興奮地黃繼光第一時間就寫信告訴了母親。

不過, 黃繼光當兵, 就是為了要打仗, 當然黃繼光並不是不知道,

只要走上戰場, 就有可能會犧牲, 但他仍然渴望殺敵報國。

圖|黃繼光捨身堵槍眼(油畫)

1952年4月29日, 黃繼光給家中寫了一封回信:

不立功不下戰場, 這是黃繼光鄭重立下的誓言, 也是他短暫一生的真實寫照。

1952年8月, 電影隊到基層連隊演出, 播放蘇聯電影《普通一兵》。

故事講的是二戰時期,蘇聯紅軍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的故事,電影最後,紅軍戰士馬特洛索夫用身體堵住敵人碉堡裡射出的子彈,為部隊的勝利奠定基礎。

黃繼光看得十分激動,回去的路上對戰友說:

圖|黃繼光母親鄧芳芝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爆發。

黃繼光在戰鬥中捨身堵住槍眼,為全連勝利奠定基礎。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黃繼光的遺體被抬下戰場,時值隆冬季節,朝鮮的氣候天寒地凍,黃繼光的遺體被送下來的時候,全身上下凍得僵直,猶如從冷庫中抬出來一般。

幾名曾整理過黃繼光遺容的衛生員事後回憶稱:

為了給黃繼光換一身乾淨的軍服,幾名男戰士準備了幾個汽油桶,燒了許多熱水,才將黃繼光身上沾著血肉的血衣脫了下來,然後用燙熱的毛巾熱敷,慢慢將黃繼光的遺體暖熱,這才又為他重新穿上新的志願軍軍服。

1953年3月,黃繼光的遺體被送回國,葬于瀋陽市烈士陵園。

3月3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十五軍追認黃繼光為「模范團員」,並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員。

圖|鄧芳芝參加第二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

一開始黃繼光被授予二級戰鬥英雄榮譽稱號,經戰友萬福來(曾親眼目睹黃繼光犧牲)回饋後,黃繼光被追記為特等功,追授予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英雄榮譽稱號。

6月25日,朝鮮最高人民委員會授予黃繼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同時授予「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勳章」。

黃繼光的事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鄧芳芝給毛主席寫信:今天的光榮,是您給我的

黃繼光去世的消息傳來,令母親鄧芳芝萬分悲痛。

對于一個母親而言,最悲痛的事兒莫過于中年喪子。

黃繼光的犧牲,也讓鄧芳芝受到了全國的關注,各地的信件如同雪片一般轉來,鄧芳芝也感受到了祖國對自己的關心。

1953年1月22日,鄧芳芝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

圖|毛主席

信中鄧芳芝詳述了自己解放前的悲慘遭遇,同時又提到了新中國建立以後,家鄉的實際變化情況。

談到兒子黃繼光犧牲,鄧芳芝莊重地表示:

1953年4月,鄧芳芝作為代表參加全國婦女大會。會議結束後,毛主席邀請鄧芳芝到中南海做客。

「既然是黃繼光英雄的母親,那快請黃媽媽來家裡做客吧。」

為表尊重,毛主席當天特意在門口等候,看到鄧芳芝到來後,主動上前伸手,與鄧芳芝緊緊地握手:

圖|毛主席與鄧芳芝

鄧芳芝知道,毛主席的兒子毛岸英也犧牲在了朝鮮戰場上,為了不勾起毛主席傷心的情緒,鄧芳芝強忍淚水,微笑著說:

「是啊,我為他們驕傲。」

毛主席在中南海設宴,專門款待鄧芳芝,令鄧芳芝十分感動。

吃飯間隙,毛主席對鄧芳芝感慨地說:

「黃媽媽教育有方啊,給國家和人民教育了一個這麼優秀的人才出來。」

鄧芳芝搖了搖頭道:

「我什麼也不懂,其實是主席和軍隊培養得好啊。」

毛主席隨即糾正說道:

「是您老人家生的好孩子,教的好孩子。」

事後,毛主席仔細地問了鄧芳芝的生活情況,並提出若是有什麼需求,儘管可以提出。

鄧芳芝並沒有要求什麼,只是平靜地說道:

即便如此,在送走鄧芳芝以後,毛主席還囑咐工作人員,一定要對英雄的母親多加關照。

圖|1960年,劉少奇會見戰鬥英雄黃繼光之母鄧芳芝

之後的1955年、1960年,毛主席又接連兩次邀請鄧芳芝到中南海。

說起來也怪,鄧芳芝與毛主席每次提到兒子,總是滿臉的微笑,看不到有任何傷心的表情,難道說兒子去世,鄧芳芝一點也不感到難過?

事實並非是如此。

對于兒子的犧牲,鄧芳芝心裡十分難過,但每次見毛主席之前,她都要儘量克制自己的情緒:

鄧芳芝始終以自己的堅強來面對,這份精神不由得讓人動容。

「我的兒子,我永遠為他驕傲,為他自豪」

黃繼光犧牲以後,由于沒有留下一張照片,當地為黃繼光建銅像、雕像,就讓他的弟弟黃繼恕當「模特兒」。

兄弟兩人在家裡一個老三、一個老四,長得也非常相似,當黃繼恕穿上軍裝以後,和哥哥幾乎沒什麼分別,也讓鄧芳芝心裡有些許的觸動。

1954年11月,在母親的鼓勵下,黃繼恕也參加了縣裡的徵兵,並光榮的成為一名志願軍戰士。

黃繼恕到了朝鮮後,戰爭基本已經結束,于是他的任務就成了「構築工事,武裝警戒,清理戰場,幫助朝鮮人民戰後重建」。

秉持著艱苦樸素的家風,無論遭遇什麼困難,黃繼恕始終以一往無前的氣概,努力完成各種任務。

圖|鄧芳芝送而知黃繼恕參軍

有一次,黃繼恕幫助朝鮮老鄉清理魚塘。

魚塘裡都是雜樹與亂草,人站在岸上清理十分困難,黃繼恕見此情形,直接跳進魚塘裡面,由于天寒地凍,黃繼恕凍壞了左腎,一直到回國後切做了手術。

1958年,黃繼恕作為最後一批志願軍回國,臨行前,母親鄧芳芝請求兒子,去他哥哥犧牲的地方,帶回一捧黃土。

鄧芳芝將這一捧土,放到自家後院,並種了一棵樹。

兒子雖然已經故去多年,可鄧芳芝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替兒子去辦。

鄧芳芝忍著悲痛,一方面堅持自己勞動,另一方面還要到地方以及部隊宣傳兒子的事蹟。

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鄧芳芝作為人大代表出席,之後連續四屆人大代表會,鄧芳芝都被選為人大代表。

1957年,鄧芳芝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5年,鄧芳芝被選為中國人民赴朝訪問代表團代表,親自到兒子犧牲的地方去看望。

這一次鄧芳芝沒有忍住,作為一個母親,她第一次在公開的場合下留下了眼淚,她把對兒子的思念全部都揮灑出來。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鄧芳芝為家裡設立了一條家規:

「黃家的孩子,不管男孩女孩,年滿18歲後都要去部隊參軍。」

圖|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鄧芳芝與民族代表親切交談

黃繼光犧牲在朝鮮戰場後,第四子黃繼恕于1954年11月參軍入伍,

1975年,鄧芳芝去世,享年84歲,但這條家規卻在家族中一直傳承下來。

全家人受黃繼光精神的影響,全部都參了軍。黃繼恕的兒子黃擁軍,也于1989年參加了北京武警總隊。

如果算上黃繼光的話,黃家有15個人陸續參軍。

即便是離開部隊以後,黃家人依然秉持著門風,堅持自力更生。

黃擁軍三年後退伍,2001年黃擁軍放棄了去德陽市電力局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中江縣黃繼光紀念館,當了一名解說員。

事實上更令黃繼光、鄧芳芝在天之靈欣慰的,是部隊上對于黃繼光精神的傳承。

圖|各地中小學生寫給英雄母親鄧芳芝的信

當年黃繼光的老戰友萬福來、李繼德都不遺餘力地宣傳黃繼光的英雄事蹟。

1962年,黃繼光所在的班被命名為「黃繼光班」。

黃繼光雖然已經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精神卻被繼承下來,這種精神始終激勵著我們不斷的前進。

故事講的是二戰時期,蘇聯紅軍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的故事,電影最後,紅軍戰士馬特洛索夫用身體堵住敵人碉堡裡射出的子彈,為部隊的勝利奠定基礎。

黃繼光看得十分激動,回去的路上對戰友說:

圖|黃繼光母親鄧芳芝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爆發。

黃繼光在戰鬥中捨身堵住槍眼,為全連勝利奠定基礎。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黃繼光的遺體被抬下戰場,時值隆冬季節,朝鮮的氣候天寒地凍,黃繼光的遺體被送下來的時候,全身上下凍得僵直,猶如從冷庫中抬出來一般。

幾名曾整理過黃繼光遺容的衛生員事後回憶稱:

為了給黃繼光換一身乾淨的軍服,幾名男戰士準備了幾個汽油桶,燒了許多熱水,才將黃繼光身上沾著血肉的血衣脫了下來,然後用燙熱的毛巾熱敷,慢慢將黃繼光的遺體暖熱,這才又為他重新穿上新的志願軍軍服。

1953年3月,黃繼光的遺體被送回國,葬于瀋陽市烈士陵園。

3月3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十五軍追認黃繼光為「模范團員」,並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員。

圖|鄧芳芝參加第二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

一開始黃繼光被授予二級戰鬥英雄榮譽稱號,經戰友萬福來(曾親眼目睹黃繼光犧牲)回饋後,黃繼光被追記為特等功,追授予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英雄榮譽稱號。

6月25日,朝鮮最高人民委員會授予黃繼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同時授予「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勳章」。

黃繼光的事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鄧芳芝給毛主席寫信:今天的光榮,是您給我的

黃繼光去世的消息傳來,令母親鄧芳芝萬分悲痛。

對于一個母親而言,最悲痛的事兒莫過于中年喪子。

黃繼光的犧牲,也讓鄧芳芝受到了全國的關注,各地的信件如同雪片一般轉來,鄧芳芝也感受到了祖國對自己的關心。

1953年1月22日,鄧芳芝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

圖|毛主席

信中鄧芳芝詳述了自己解放前的悲慘遭遇,同時又提到了新中國建立以後,家鄉的實際變化情況。

談到兒子黃繼光犧牲,鄧芳芝莊重地表示:

1953年4月,鄧芳芝作為代表參加全國婦女大會。會議結束後,毛主席邀請鄧芳芝到中南海做客。

「既然是黃繼光英雄的母親,那快請黃媽媽來家裡做客吧。」

為表尊重,毛主席當天特意在門口等候,看到鄧芳芝到來後,主動上前伸手,與鄧芳芝緊緊地握手:

圖|毛主席與鄧芳芝

鄧芳芝知道,毛主席的兒子毛岸英也犧牲在了朝鮮戰場上,為了不勾起毛主席傷心的情緒,鄧芳芝強忍淚水,微笑著說:

「是啊,我為他們驕傲。」

毛主席在中南海設宴,專門款待鄧芳芝,令鄧芳芝十分感動。

吃飯間隙,毛主席對鄧芳芝感慨地說:

「黃媽媽教育有方啊,給國家和人民教育了一個這麼優秀的人才出來。」

鄧芳芝搖了搖頭道:

「我什麼也不懂,其實是主席和軍隊培養得好啊。」

毛主席隨即糾正說道:

「是您老人家生的好孩子,教的好孩子。」

事後,毛主席仔細地問了鄧芳芝的生活情況,並提出若是有什麼需求,儘管可以提出。

鄧芳芝並沒有要求什麼,只是平靜地說道:

即便如此,在送走鄧芳芝以後,毛主席還囑咐工作人員,一定要對英雄的母親多加關照。

圖|1960年,劉少奇會見戰鬥英雄黃繼光之母鄧芳芝

之後的1955年、1960年,毛主席又接連兩次邀請鄧芳芝到中南海。

說起來也怪,鄧芳芝與毛主席每次提到兒子,總是滿臉的微笑,看不到有任何傷心的表情,難道說兒子去世,鄧芳芝一點也不感到難過?

事實並非是如此。

對于兒子的犧牲,鄧芳芝心裡十分難過,但每次見毛主席之前,她都要儘量克制自己的情緒:

鄧芳芝始終以自己的堅強來面對,這份精神不由得讓人動容。

「我的兒子,我永遠為他驕傲,為他自豪」

黃繼光犧牲以後,由于沒有留下一張照片,當地為黃繼光建銅像、雕像,就讓他的弟弟黃繼恕當「模特兒」。

兄弟兩人在家裡一個老三、一個老四,長得也非常相似,當黃繼恕穿上軍裝以後,和哥哥幾乎沒什麼分別,也讓鄧芳芝心裡有些許的觸動。

1954年11月,在母親的鼓勵下,黃繼恕也參加了縣裡的徵兵,並光榮的成為一名志願軍戰士。

黃繼恕到了朝鮮後,戰爭基本已經結束,于是他的任務就成了「構築工事,武裝警戒,清理戰場,幫助朝鮮人民戰後重建」。

秉持著艱苦樸素的家風,無論遭遇什麼困難,黃繼恕始終以一往無前的氣概,努力完成各種任務。

圖|鄧芳芝送而知黃繼恕參軍

有一次,黃繼恕幫助朝鮮老鄉清理魚塘。

魚塘裡都是雜樹與亂草,人站在岸上清理十分困難,黃繼恕見此情形,直接跳進魚塘裡面,由于天寒地凍,黃繼恕凍壞了左腎,一直到回國後切做了手術。

1958年,黃繼恕作為最後一批志願軍回國,臨行前,母親鄧芳芝請求兒子,去他哥哥犧牲的地方,帶回一捧黃土。

鄧芳芝將這一捧土,放到自家後院,並種了一棵樹。

兒子雖然已經故去多年,可鄧芳芝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替兒子去辦。

鄧芳芝忍著悲痛,一方面堅持自己勞動,另一方面還要到地方以及部隊宣傳兒子的事蹟。

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鄧芳芝作為人大代表出席,之後連續四屆人大代表會,鄧芳芝都被選為人大代表。

1957年,鄧芳芝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5年,鄧芳芝被選為中國人民赴朝訪問代表團代表,親自到兒子犧牲的地方去看望。

這一次鄧芳芝沒有忍住,作為一個母親,她第一次在公開的場合下留下了眼淚,她把對兒子的思念全部都揮灑出來。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鄧芳芝為家裡設立了一條家規:

「黃家的孩子,不管男孩女孩,年滿18歲後都要去部隊參軍。」

圖|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鄧芳芝與民族代表親切交談

黃繼光犧牲在朝鮮戰場後,第四子黃繼恕于1954年11月參軍入伍,

1975年,鄧芳芝去世,享年84歲,但這條家規卻在家族中一直傳承下來。

全家人受黃繼光精神的影響,全部都參了軍。黃繼恕的兒子黃擁軍,也于1989年參加了北京武警總隊。

如果算上黃繼光的話,黃家有15個人陸續參軍。

即便是離開部隊以後,黃家人依然秉持著門風,堅持自力更生。

黃擁軍三年後退伍,2001年黃擁軍放棄了去德陽市電力局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中江縣黃繼光紀念館,當了一名解說員。

事實上更令黃繼光、鄧芳芝在天之靈欣慰的,是部隊上對于黃繼光精神的傳承。

圖|各地中小學生寫給英雄母親鄧芳芝的信

當年黃繼光的老戰友萬福來、李繼德都不遺餘力地宣傳黃繼光的英雄事蹟。

1962年,黃繼光所在的班被命名為「黃繼光班」。

黃繼光雖然已經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精神卻被繼承下來,這種精神始終激勵著我們不斷的前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