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新手媽媽到合格媽媽,你只差了這2步

生娃前, 看到別人家的寶寶只覺得軟萌可愛歲月靜好;

生娃後, 發現寶寶原來是「自帶大分貝音響的四腳吞金獸」, 哄娃、花錢、睡不夠組成了你生活的全部。

面對全年無休的帶娃生活, 流水般的帳單, 媽媽付出了所有精力, 忍受著消費降級, 只為了給寶寶最好的一切。

然而!科學家卻說,

媽媽一味的無私奉獻, 很可能會害了孩子!

英國兒童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 在嬰兒出生後的一段時間, 母親完全滿足嬰兒的願望和需要, 更利于讓寶寶感知自我存在、構建自我雛形。

但隨著嬰兒的成長, 媽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撤出」,

讓寶寶在適當的挫折中體驗到「現實感」, 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現實環境。

否則, 將很難養育出一個「擁有完整自我」的孩子!

原來, 媽媽們適當「偷懶」, 更有利于寶寶健康成長!

今天, 我們就來給媽媽們奉上「科學偷懶小技巧」。

01 要捨得花錢

不要為了省電, 手洗衣服;

不要為了搶優惠不停刷手機;

更不要為了寶寶, 自己的東西一切從儉。

這些看似省錢的行為, 會極大的透支你的體力和心情。

當媽媽的情緒總處于負面, 孩子也會受到負能量的影響, 變得自卑、膽怯。

所以, 把家庭預算分一些在自己身上, 讓自己更加精緻美好, 把雜務盡數交給電器, 適當「浪費」這些「錢」, 可以幫媽媽們節省精力去享受屬于自己的時間, 體會到愛自己的幸福感。

媽媽獨立、愛自己的態度和元氣滿滿的日常, 也會給寶寶帶來正向的影響。

02 迅速積累必要的兒科醫學知識

媽媽們大多會注重學習育兒技能而忽略兒科知識, 孩子一不舒服全家一起往醫院奔, 大人辛苦孩子折騰。

這時候, 如果家長掌握基本的兒科知識就能很大程度節省精力!

無需真正學習「治病」, 只要做到第一時間能判斷要不要帶娃去醫院, 知道怎麼護理能讓孩子舒服點, 瞭解兒童用藥的基本原則即可。

這樣孩子不舒服時就可以從容應對, 不會慌了陣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