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經常說這三句話要警惕,他不是叛逆,而是碰上了過不去的坎兒

朋友最近找我吐糟, 說孩子越大越不聽話, 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 能把人氣死。

這離青春期還遠著呢, 咋就這麼難溝通。

我跟他說啥, 他都沒反應。

扔個石子還有響兒呢, 和牛說話還能哞一聲吶, 跟我家孩子那是半天也問不出個屁來。

逼急了也只會說, 不說了, 反正說了你們也不會聽。

他不說, 又怎麼知道我不聽。

我們發現, 孩子越小越容易溝通, 越大反而與父母越疏離。

不光是朋友家, 隨著孩子長大, 他們開始有各種各樣讓親媽一聽就想炸毛的口頭禪掛在嘴邊。

比如「隨便、不是我, 都怪你, 反正你也……」等。

那些看似很平常、隨口一說的話, 其實隱藏著很多重要的資訊, 隱藏著孩子長久以來不被看到的情緒。

也傳遞著同一個資訊——你跟孩子的相處出了問題。

1

算了, 反正……

算了, 不說了, 反正你也不會同意;

反正什麼都是我的錯;

反正我說什麼你也不會聽。

 孩子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

反正的出現, 代表期待別人做一些事, 卻害怕得不到。

反正前說得是反話, 後邊跟著的才是期待你做的事情。

因為之前期待落空, 不想再體驗失落的傷害, 所以開始降低自己的期待, 用「反正」來掩飾自己的期待。

同時也用氣人的反話來保護自己那顆長時間不被滿足, 已經受傷的心。

這並不是孩子叛逆, 也不是想跟你對著幹, 而是一種求救。

就像前邊朋友的例子,

孩子總是把「反正」掛在嘴邊, 且和父母的溝通漸漸減少。 因為需求被忽視的次數多了, 想法被否定的次數太多了, 所以孩子假裝不在乎。

孩子會從心理上開始逐漸遠離讓自己失望的人, 但父母卻認為是孩子大了, 開始變得不聽話。

 該怎麼做?

其實很簡單。

我們只需要把孩子的反話正過來, 看見孩子反正後的真實需求。

反正後邊跟的其實是孩子心裡希望我們做的:

反正都是我的錯, 其實是在說「你能不要什麼都怪我嗎?」

反正我說了你也不讓我吃, 其實在說「我希望你能再讓我吃個冰棒」。

明白了孩子的真實意思後, 我們要用一種積極的態度及時回應孩子的期待。

讓孩子知道他的期待你都知道了, 也尊重他的想法並會努力做到。

可以告訴孩子, 媽媽爸爸知道你一直希望我們可以好好聽你講話, 之前是我忽視了, 現在只認真聽你說話。

當然, 我們並不是要滿足孩子的每一個需求, 做不到或無理的要求, 我們也可以拒絕。

孩子其實是可以接受正面拒絕的, 前提是你要說出讓他認同的原因。

他提每個要求的時候, 心中都是有兩手打算的。

只要被拒絕的心服口服, 他其實是不會失望的。

夏天的時候, CC每天都很想吃好幾根冰棒, 我總是不耐煩的拒絕「不行, 你不知道自己今天已經吃過2根了嗎?」(我不耐煩, 是因為她都7歲了, 我認為她早已能自己判斷做事對錯, 不該明知故犯)。

然後有一天, 她又說, 「媽媽……我想…… 算了, 反正你肯定不讓我吃。 」

我便是在那一刻,

體驗了孩子為什麼要「瞞著」大人。

感覺很不好, 我便反思。

其實是我的問題, 于是我告訴她:「我知道你還想吃, 但今天確實也不能再吃了, 你要是熱, 咱們喝點冰水;你要是饞, 媽媽給你打杯奶昔」。

後來她又提過很多次, 每次我都真誠地解釋原因。 而不是像之前一樣粗暴地用父母的權威打壓。

2

都怪你……

國慶期間, 我和C爸帶孩子在外邊吃飯, 有一對母子, 一進門就聽5、6歲的小男孩抱怨「都怪你, 沒打好傘, 我衣服都濕了」。

媽媽聽著孩子的埋怨, 趕緊順著說「是是, 都怪媽媽沒給你遮好」。

吃飯期間小孩拿出隨身帶的iPad玩, 媽媽旁邊剝蝦喂他吃, 不一會又傳來小男孩的責備聲「都怪你, 都點沒了」邊說邊用手拍打媽媽, 「哎呀, 媽媽幫你找回來」。

原來是小男孩看的視訊不小心刷沒了, 為此又鬧了好大一肝火。

其實, 生活中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 孩子總是習慣把事情的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遇事怪父母、怪夥伴、就是不怪自己。

上學遲到了, 怪你沒叫他;

沒完成作業, 怪你沒早點提醒;

自己弄壞東西, 也要怪你。

前段時間就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母女倆上錯捷運, 女兒大發雷霆, 競對母親拳打腳踢。

大包小包的行李, 沒捨得讓她拿一件, 換來的卻是毫不尊重毫無感恩的白眼狼。

為什麼孩子會事事怪他人?

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好, 家長們盡自己所能, 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和寵愛, 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

但當我們付出的越來越多, 孩子伸手就能得到的越多, 就越容易忽視一些無形的東西, 比如責任和是非觀。

孩子之所以把錯誤都歸咎于別人,總是把「都怪你」掛在嘴邊,可能並不是推卸責任,而是自身的是非觀比較模糊。

直白點就是人家壓根就沒覺得自己有錯,錯的就是你。

這種情況,你越指責,孩子越委屈。

我們應該怎麼做?

父母不要一人負責所有!

我們家原來養花,我跟C爸輪流澆水,後來他忙,就變成了我澆,慢慢的成了我一個人的事兒。

花養了許久之後,有段時間我突然變忙,也常忘了澆,某天,C爸去陽臺,脫口而出,「哎呀,你多久沒澆水了,花都被你養死啦!」

跟孩子相處也一樣,你負責的越多、越久,孩子就自動默認:那是你該負責的事。

所以,該放手放手,日常生活中也讓孩子承擔一些小責任,比如自己定鬧鐘起床。並且,自行承擔事情的後果,起不來就會遲到。

問題出現的時候,就事論事,區分責任。是誰的問題,就要到誰的身上。從小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

當然,在引導孩子承擔責任時,切忌一點小事就嚴厲處置,不然孩子因為害怕也會選擇逃避承擔責任。

3

媽媽,你還喜歡我嗎?

孩子會不會經常問你這句話?

尤其是:

杯子打碎了,你生氣的發了火!

幼稚園跟小朋友吵架,你跟著一起挨了老師訓。

你一時控制不住情緒,遷怒到孩子身上,大吼了她幾句。

 孩子為什麼會說這句話?

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大腦意識和理性層面上,孩子都願意相信父母是愛自己的。

一旦孩子感覺不到愛或對愛有了質疑,他們就會感覺到失控、崩潰、絕望,沒有安全感。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反復詢問以確認。

而很多父母在氣頭上,為了維持權威,也為了讓孩子有個記性,所以無視孩子小心翼翼確認愛的心:

「你都要氣死我,我還怎麼愛你?」

「我是不是告訴你?不能說謊,再說謊媽媽就不愛你了。」

當然,你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修正行為,但孩子的注意力卻放在了「媽媽是否還愛我」上,根本就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長時間得不到愛的回應,要麼孩子就不再對你抱希望;要麼就刻意迎合。

 我們應該這樣做?

若孩子經常問這句話,回憶下是否最近過于嚴苛、或在情感上忽視了孩子的感受。

如果是,那就多給他一點關注。

若當孩子犯錯後問你這句話,請不要急著批評、教育他,教育晚一分兩分也沒事,請先回應孩子的最關心的問題「媽媽,當然愛你」。

無論何時,面對孩子的詢問,都要告訴他「媽媽愛你」。後邊再給孩子提出你的意見「媽媽希望你可以好好吃飯,這樣身體才能強壯壯」或是事情的解決辦法「我們一起把杯子碎片收起來吧」,「媽媽生氣就會忍不住聲音大,但這是我的問題,不影響媽媽愛你」。

對于孩子,愛是需要回應的,是需要大聲告訴他們的 。

每一個孩子搗亂、惱人的行為,每一個你感到憤怒或不被尊重的話語,其實都是孩子再向你傳達 「幫幫我」 。

這也是教育中最難的部分,我們需要透過孩子那些並不很友好的行為和語言,去瞭解背後真正的意圖。

我們不去理會孩子這些口頭禪背後的真正意思,探究孩子真正的想法和感受,而是停留在主觀感受,貿然給孩子貼上「不聽話、叛逆」的標籤。

那親子關係只會越來越僵,和孩子只會越來越遠。

現在孩子小離不開我們,只能忍耐,等有一天孩子獨立了,我們再想拉近關係就來不及啦。

比如責任和是非觀。

孩子之所以把錯誤都歸咎于別人,總是把「都怪你」掛在嘴邊,可能並不是推卸責任,而是自身的是非觀比較模糊。

直白點就是人家壓根就沒覺得自己有錯,錯的就是你。

這種情況,你越指責,孩子越委屈。

我們應該怎麼做?

父母不要一人負責所有!

我們家原來養花,我跟C爸輪流澆水,後來他忙,就變成了我澆,慢慢的成了我一個人的事兒。

花養了許久之後,有段時間我突然變忙,也常忘了澆,某天,C爸去陽臺,脫口而出,「哎呀,你多久沒澆水了,花都被你養死啦!」

跟孩子相處也一樣,你負責的越多、越久,孩子就自動默認:那是你該負責的事。

所以,該放手放手,日常生活中也讓孩子承擔一些小責任,比如自己定鬧鐘起床。並且,自行承擔事情的後果,起不來就會遲到。

問題出現的時候,就事論事,區分責任。是誰的問題,就要到誰的身上。從小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

當然,在引導孩子承擔責任時,切忌一點小事就嚴厲處置,不然孩子因為害怕也會選擇逃避承擔責任。

3

媽媽,你還喜歡我嗎?

孩子會不會經常問你這句話?

尤其是:

杯子打碎了,你生氣的發了火!

幼稚園跟小朋友吵架,你跟著一起挨了老師訓。

你一時控制不住情緒,遷怒到孩子身上,大吼了她幾句。

 孩子為什麼會說這句話?

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大腦意識和理性層面上,孩子都願意相信父母是愛自己的。

一旦孩子感覺不到愛或對愛有了質疑,他們就會感覺到失控、崩潰、絕望,沒有安全感。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反復詢問以確認。

而很多父母在氣頭上,為了維持權威,也為了讓孩子有個記性,所以無視孩子小心翼翼確認愛的心:

「你都要氣死我,我還怎麼愛你?」

「我是不是告訴你?不能說謊,再說謊媽媽就不愛你了。」

當然,你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修正行為,但孩子的注意力卻放在了「媽媽是否還愛我」上,根本就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長時間得不到愛的回應,要麼孩子就不再對你抱希望;要麼就刻意迎合。

 我們應該這樣做?

若孩子經常問這句話,回憶下是否最近過于嚴苛、或在情感上忽視了孩子的感受。

如果是,那就多給他一點關注。

若當孩子犯錯後問你這句話,請不要急著批評、教育他,教育晚一分兩分也沒事,請先回應孩子的最關心的問題「媽媽,當然愛你」。

無論何時,面對孩子的詢問,都要告訴他「媽媽愛你」。後邊再給孩子提出你的意見「媽媽希望你可以好好吃飯,這樣身體才能強壯壯」或是事情的解決辦法「我們一起把杯子碎片收起來吧」,「媽媽生氣就會忍不住聲音大,但這是我的問題,不影響媽媽愛你」。

對于孩子,愛是需要回應的,是需要大聲告訴他們的 。

每一個孩子搗亂、惱人的行為,每一個你感到憤怒或不被尊重的話語,其實都是孩子再向你傳達 「幫幫我」 。

這也是教育中最難的部分,我們需要透過孩子那些並不很友好的行為和語言,去瞭解背後真正的意圖。

我們不去理會孩子這些口頭禪背後的真正意思,探究孩子真正的想法和感受,而是停留在主觀感受,貿然給孩子貼上「不聽話、叛逆」的標籤。

那親子關係只會越來越僵,和孩子只會越來越遠。

現在孩子小離不開我們,只能忍耐,等有一天孩子獨立了,我們再想拉近關係就來不及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