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無規矩不成方圓】李玫瑾坦言:三歲之前有恩于他,3-6歲立威于他,規矩才得以養成

近幾年來, 兒童教育一直是家長們的熱門話題。 孩子們對紀律的敏感和不服從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在這方面, 大多數父母都相信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給父母的一些建議。 她認為「沒有規則能造就方圓」。 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上, 孩子6歲前情緒化3年, 性格化3年。

週末去上海出差, 本想在高鐵上熟悉下檔, 結果一路上被吵得啥都幹不了。

我旁邊坐了個6、7歲的小男孩, 比較頑皮, 一會兒東一會兒西, 總之, 分分鐘消停不了。

他媽媽看起來三十多歲, 對兒子有求必應, 不厭其煩地滿足他所有需要, 全然不顧是不是影響了其他乘客。

男孩吃完橘子, 就天女散花似的把橘子皮扔得到處都是;

坐在位置上無聊, 就拿著窗簾當玩具, 拉來拉起, 聲音越大越開心;

想看動畫片, 就把聲音調到最大, 整個車廂都能聽見, 看到視訊裡有一隻漂亮的孔雀, 揚言要去拔它的毛, 而他的媽媽居然呵呵笑著說好。

旁邊的乘客實在忍不住開口說話了:「也太慣著孩子了!」

只見這位媽媽瞥了她一眼, 一臉不屑的說:「現在孩子就得這麼養, 專家說了, 要無條件的愛孩子, 他才能充分信任父母, 才能有安全感。 」

「無條件的愛」是這樣嗎?, 只怕你對「無條件的愛」有什麼誤解吧?

無條件的愛, 是要分階段的

無條件的愛是無邊無界的愛。 在任何時間、任意地點, 做任何事情都愛你。 你溫暖良善, 我愛你, 你坑蒙拐騙, 我也愛你……

可事實真是這樣嗎?

有多少媽媽說過:「你不聽話, 我就不喜歡你了」「你再打人, 我就不愛你了」

所以, 愛的前提是你聽話, 是你不打人。 這是有條件的愛, 有邊界的愛。

當然, 這裡的條件未必是對的, 比如「聽話」就難說對錯。

但無條件的愛也是存在的, 不過是分階段的, 只存在于嬰幼兒時期。 孩子可愛, 你愛他, 他哭鬧, 你也愛他。

李玫瑾教授說, 0-3歲的孩子就是要給他無條件的愛。 此時他處于依戀期, 需要情感撫養, 讓依戀情感能夠持續地得到滿足, 他才會對外界產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這個觀點在演員馬伊琍的兩個女兒身上得到了驗證。 她為了訓練大女兒能早日睡整覺, 哭了不抱, 餓了也不會立即餵奶。 結果, 大女兒一歲半的時候還總是半夜醒來, 然後再哭著睡著。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馬伊琍的小女兒。 她哭了就有媽媽抱, 餓了就立刻有人喂, 所有需求都隨時隨地的被滿足, 結果滿一歲的時候, 她就能自然睡整覺了。

睡眠質量好壞是衡量孩子是否有安全感的重要標準之一, 小女兒的睡眠質量比大女兒好, 無條件的愛更能給孩子安全感。

這是因為, 0-3歲的寶寶, 大多都是生理性需求,我們當然要無條件的滿足。

幼兒的每一次啼哭,父母都要關注,是渴了?餓了?還是不舒服了?

寶寶的每一次無精打采,我們都要瞭解清楚,是困了?乏了?還是有情緒了?

只有讓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感受到足夠的愛,他的內心才能種下愛的種子,慢慢發展為愛別人的能力。

父母在依戀期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會讓他更放鬆地吃奶,更踏實地睡覺,更樂意用自己的方式跟他人互動,長此以往,安全感更強。

用愛的方式,做有條件的事

等過了依戀期,父母愛孩子的方式就要有所轉變,就要學會用愛給他們畫邊界了。無條件的愛開始變得有條件了。

這個階段孩子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主要需求從[生·理·需·求]轉為心理需求,父母對孩子也不再是純粹的情感撫養,而是要對孩子進行性格教養,更多是要規范和約束孩子。

當孩子第一次索要喜歡的東西,若以哭鬧的方式獲得,會形成一種性格;

若是哭鬧的方式對家長沒有用,以跟人商量或自己努力的方式獲得,會形成另外一種性格。

父母想要孩子養成什麼樣的性格,就要教會他什麼樣的表達需求的方式,為他建立一套與他人和社會有關的行為規范。

接下來這位父親的做法令人稱讚。視訊中的男孩跟著爸爸做公車,故意沒投幣,事後還跟爸爸「炫耀」自己的小聰明,而爸爸的做法是領著兒子重新投幣,讓兒子知道自己錯了,並向司機師傅道歉。

這才是父母應該對待少年的正確方式:愛與規則同在。

父母愛孩子是天性,而別人愛我們的孩子,是因為他善良、溫暖、優秀、善解人意……

我們用愛的方式跟孩子講條件,就是在教他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

當他回家有父母愛,家人愛,出門有朋友愛,有陌生人愛,他才會幸福。

愛與規則,一個都不能少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我們要用愛的方式講條件,告訴他們邊界在哪裡,然後鼓勵他們在畫好的最大圈圈裡盡情起舞。

可問題是立規矩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痛苦的體驗,是磨煉孩子的過程。當孩子表現任性,為達目的而放肆哭喊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

李玫瑾教授曾在網上手把手地教網友如何處理,首先要陪伴他,但不是滿足他,不讓孩子感覺孤單,給他無言的愛。

然後,明確地告訴他:你這樣是不對的。當你要求不合理,我就不會哄你,不會表達出愛你。

最後,只有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表達需求的時候,我們才會根據具體情況來滿足他。

這種無私且有條件的愛,才是最好的愛。

等他們再長大些的時候,或許大家就可以心平氣和的坐下來,有商有量的制定一份家庭合約,全家遵守,自由且有邊界。

為了方便記憶,這個合約最好不超過7條。先把每個人認為必須執行的規則寫下來,再共同商量細節。比如洗完澡要拖地,比如髒衣服要放進髒衣簍裡。只有所有人都認同的規則,大家才會發自內心地遵守它。

然後,一起制定獎懲措施,不同家庭成員想要的獎勵以及最有懲戒性的事情大機率不相同,可以針對每個人設置不同的獎懲方案。比如,媽媽最想要的獎勵,可能是爸爸帶娃她放假,孩子最想要的可能是奧特曼的貼畫。

最後,嚴格執行,定期總結。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有各種情況出現,及時發現,及時調整,這份合約才能長期使用。

家庭合約的雙邊規則一旦形成,父母和孩子就是平等的合約雙方。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條件。

如果所有人都做到了嚴格執行,讓約定好的規則落地,那麼恭喜你們,你們將獲得非常平等的自由關係,你們和孩子之間不再是對立面,而是肩並肩。

這種有約束的,有條件的愛,會讓他們走得更加長遠。

在幼年時期,給孩子無條件的全部的愛,讓他放鬆,讓他踏實,讓他給你足夠的信賴。

在兒童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給他有條件的克制的愛,陪他成長,伴他左右。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讓我們做一面好的鏡子,在未來收穫一個幸福的孩子。

大多都是生理性需求,我們當然要無條件的滿足。

幼兒的每一次啼哭,父母都要關注,是渴了?餓了?還是不舒服了?

寶寶的每一次無精打采,我們都要瞭解清楚,是困了?乏了?還是有情緒了?

只有讓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感受到足夠的愛,他的內心才能種下愛的種子,慢慢發展為愛別人的能力。

父母在依戀期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會讓他更放鬆地吃奶,更踏實地睡覺,更樂意用自己的方式跟他人互動,長此以往,安全感更強。

用愛的方式,做有條件的事

等過了依戀期,父母愛孩子的方式就要有所轉變,就要學會用愛給他們畫邊界了。無條件的愛開始變得有條件了。

這個階段孩子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主要需求從[生·理·需·求]轉為心理需求,父母對孩子也不再是純粹的情感撫養,而是要對孩子進行性格教養,更多是要規范和約束孩子。

當孩子第一次索要喜歡的東西,若以哭鬧的方式獲得,會形成一種性格;

若是哭鬧的方式對家長沒有用,以跟人商量或自己努力的方式獲得,會形成另外一種性格。

父母想要孩子養成什麼樣的性格,就要教會他什麼樣的表達需求的方式,為他建立一套與他人和社會有關的行為規范。

接下來這位父親的做法令人稱讚。視訊中的男孩跟著爸爸做公車,故意沒投幣,事後還跟爸爸「炫耀」自己的小聰明,而爸爸的做法是領著兒子重新投幣,讓兒子知道自己錯了,並向司機師傅道歉。

這才是父母應該對待少年的正確方式:愛與規則同在。

父母愛孩子是天性,而別人愛我們的孩子,是因為他善良、溫暖、優秀、善解人意……

我們用愛的方式跟孩子講條件,就是在教他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

當他回家有父母愛,家人愛,出門有朋友愛,有陌生人愛,他才會幸福。

愛與規則,一個都不能少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我們要用愛的方式講條件,告訴他們邊界在哪裡,然後鼓勵他們在畫好的最大圈圈裡盡情起舞。

可問題是立規矩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痛苦的體驗,是磨煉孩子的過程。當孩子表現任性,為達目的而放肆哭喊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

李玫瑾教授曾在網上手把手地教網友如何處理,首先要陪伴他,但不是滿足他,不讓孩子感覺孤單,給他無言的愛。

然後,明確地告訴他:你這樣是不對的。當你要求不合理,我就不會哄你,不會表達出愛你。

最後,只有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表達需求的時候,我們才會根據具體情況來滿足他。

這種無私且有條件的愛,才是最好的愛。

等他們再長大些的時候,或許大家就可以心平氣和的坐下來,有商有量的制定一份家庭合約,全家遵守,自由且有邊界。

為了方便記憶,這個合約最好不超過7條。先把每個人認為必須執行的規則寫下來,再共同商量細節。比如洗完澡要拖地,比如髒衣服要放進髒衣簍裡。只有所有人都認同的規則,大家才會發自內心地遵守它。

然後,一起制定獎懲措施,不同家庭成員想要的獎勵以及最有懲戒性的事情大機率不相同,可以針對每個人設置不同的獎懲方案。比如,媽媽最想要的獎勵,可能是爸爸帶娃她放假,孩子最想要的可能是奧特曼的貼畫。

最後,嚴格執行,定期總結。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有各種情況出現,及時發現,及時調整,這份合約才能長期使用。

家庭合約的雙邊規則一旦形成,父母和孩子就是平等的合約雙方。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條件。

如果所有人都做到了嚴格執行,讓約定好的規則落地,那麼恭喜你們,你們將獲得非常平等的自由關係,你們和孩子之間不再是對立面,而是肩並肩。

這種有約束的,有條件的愛,會讓他們走得更加長遠。

在幼年時期,給孩子無條件的全部的愛,讓他放鬆,讓他踏實,讓他給你足夠的信賴。

在兒童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給他有條件的克制的愛,陪他成長,伴他左右。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讓我們做一面好的鏡子,在未來收穫一個幸福的孩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