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要再對男孩貼這種標籤了,真的傷孩子于無形

前幾天在外面吃飯的時候, 遇到一對母子。

他們剛吃好, 正準備離開去附近的兒童遊樂園。

小男孩看上去也就六七歲, 興高采烈往門外沖的時候,

沒注意到門口的門檻, 被絆倒了。

他重重地摔在地上, 痛得嚎啕大哭。

媽媽急忙把他扶起來, 一邊焦急地檢查兒子有沒有受傷, 一邊說道:

「男子漢大丈夫, 有什麼好哭的啊。 」

聽到這句話, 小男孩哭得更厲害了。

媽媽緊接著又說道:

「你看看, 那些哥哥姐姐、叔叔阿姨都笑話你了, 一個男孩子, 哭得像個小女孩似的, 你羞不羞?」

小男孩被說懵了, 一時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最後如媽媽所願, 男孩強忍著眼淚, 不敢再哭出聲。

這樣的情景, 其實在生活中並不少見。

男孩子, 總是被要求堅強, 被要求勇敢, 所以他們不能哭, 不能示弱。

一旦哭了, 示弱了, 就要被苛責:

「一點都不像男孩。 」

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 這種刻板的性別印象, 正在深深傷害著男孩。

不被允許脆弱的男孩

內心是情感荒地

曾經看過加拿大的一部短片, 叫《Boys Don’t Cry》, 意思是男孩不哭。

這部短片裡, 講述了一個男孩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裡, 總是被不斷教育著:

「男孩子不要哭, 男孩子要勇敢。 」

從影片的開始, 就是一個繈褓中的男寶寶在哭, 抱著寶寶的女人輕輕搖晃著寶寶, 告訴他:

「沒事沒事。 」

于是寶寶慢慢就止住了哭聲。

當男孩逐漸長大, 能夠自由玩樂的時候, 大人就在耳邊反復教導他怎麼做個男子漢。

比如在玩玩具的時候, 小男孩不知道應該怎麼做。

大人就告訴他:

「用你強壯的肌肉把它拿起來。 」

當男孩上學的時候, 有點害羞, 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 媽媽就強硬地告訴他:

「你要再勇敢點, 好嗎?」

小男孩難過哭出來的時候, 爸爸媽媽只會嚴肅地問他:

「你為什麼要哭?」

甚至要求男孩:

「請做個大男孩好嗎?」

父母當著男孩的面大吼大叫, 大聲爭吵的時候, 很少會考慮到男孩內心的驚恐和不安。

因為:

「男孩不能擔驚受怕。 」

男孩子不能太柔和。

男孩子不能羸弱。

男孩子不能太膽小。

男孩子不能被侵犯。

男孩子不能被別人看到柔弱的一面。

……

因為男孩不哭。

我們總以為,男孩,就應該心硬如鐵,身硬如鋼。

我們總覺得,男孩不哭,長大以後才能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才能變得更堅強,更有擔當。

可是,卻忽略了,男孩那顆心,也需要釋放負面情緒,也需要柔軟的愛去包裹。

當我們要求男孩不要哭的時候,其實是在害孩子。

因為情緒無法釋放,漸漸地就成了男孩內心的定時炸彈。

就像影片中的男孩,最後還是壓抑不住情緒,把拳頭砸向了其他人。

當男孩只能把委屈深深埋進心裡,這份壓抑的心情就會成為他們內心的魔障。

那些被否定的負面情緒,也會一點點吞噬男孩內心的陽光,讓他們成為一個囂張、無情的人。

美國傑出的兒童心理學家在《男孩不該走的路》中指出:

傳統文化對男性的刻板觀念,阻止了男孩承認本身的情緒,也妨礙了男孩的情感發展。

這種錯誤的情感教育,使男孩們遠離了健康的溝通、情感的認知及表達。

雖然男孩和女孩在身體和心理上,都存在巨大差異,但他們同樣也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呵護。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男孩比女孩更需要父母的呵護。

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

「男孩大腦發育速度比同齡女孩較慢一些,男孩情感依戀需求會比女孩更強烈,從生理和心理角度而言,男孩需要更多關懷,肌膚需要更多觸摸。」

只有當男孩得到了足夠的關懷和愛,他們的內心才不會變成一片情感荒漠,而是充滿溫暖和陽光。

逼男孩「像個男人」

會扭曲他的三觀

在我小時候,發生過一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情。

鄰居家有個小男孩,七八歲時因為貪玩,一個人悄悄沿著梯子,爬上了屋頂。

但是,準備下來的時候,他從上面往下看,太高了,他害怕。

所以只能坐在屋頂上,大聲呼救。

本來還在屋內或忙活,或嘮嗑的人,聽到聲音全都跑了出來。

媽媽急急忙忙爬上梯子。

但是老家的房子,上面都是瓦塊,加上是老房子,誰也不能確定能不能承受一個大人的重量。

媽媽哄著他,想讓他自己走過來,但是他不敢動,縮在屋頂瑟瑟發抖。

僵持了一會兒後,剛從外面回來的爺爺就在底下沖男孩喊:

「你怎麼像小姑娘一樣膽小啊?就這幾步路還磨磨唧唧的。」

男孩委屈得快哭出來了,爺爺又說了一句更狠的:

「難道你真的想要當個嬌滴滴又愛哭的小姑娘?」

這話激得小男孩大聲為自己辯解:

「我才不是小姑娘!」

然後站起來,走到媽媽身邊,被媽媽順利救了下來。

從小到大,家人教育他什麼是「男子氣概」的時候,總是會說:

「你怎麼這麼弱,跟個小女孩一樣」、「你膽子比女孩子還小」……

漸漸地,他變得充滿男子氣概,勇敢、大膽。

同時,也學會了不尊重女性。

在家的時候,會對媽媽頤指氣使。

結婚以後,總是輕視自己的妻子,覺得妻子就是他的附屬品,是累贅。

教育家卡洛林·卡爾德曼博士說:

「我們將男孩養大成人的過程中,他們的身份認知是建立在拒絕女性化基礎上的,那我們為什麼還會驚訝(當今社會的男性)不把女性看作完整的人這個事實?

正是我們設下圈套,讓男孩成長為根本不懂得尊重女性的人。」

很多男孩從小所受到的所謂「男子氣概」的教育,大多都是建立在「歧視女孩」的基礎上的。

當「像個女孩」是一種貶低,「像個男孩」是一種誇獎,就是在向男孩灌輸了一直扭曲的認知:

女孩都很差勁兒,男孩都很優秀。

從此,男孩就把自己的人格和自尊,建立在「性別優越感」上,越來越看不起女性,包括自己的媽媽,包括自己的妻子。

不給男孩貼性別標籤

才會成就男孩的一生

20世紀70年代,美國有人認為,不夠陽剛的男孩,就是一種病。

他們把這種病取名為「娘娘腔男孩癥候群」。

他們還一致認為,這是一種可以根治,而且必須治癒的病。

當時有一個5歲的小男孩,叫柯克·墨菲。

他喜歡玩女孩子才玩的娃娃,還會偷拿媽媽的化妝品「打扮」自己。

媽媽覺得兒子沒有男孩子的樣子,于是就把他送進了相關實驗機構,希望治好他的病,以後能「像個正常男孩一樣生活」。

工作人員專門準備了兩張桌子,一邊是玩具刀槍、玩具士兵。

另一邊,則是娃娃、過家家的玩具。

他們讓柯克和媽媽一起進去。

還叮囑媽媽,「像個女孩」,就責駡、懲罰柯克。

「像個男孩」,就給予他表揚和獎勵。

就算以後柯克回家了,媽媽也必須堅持這種獎懲訓練:

幾個月後,柯克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他如媽媽所願變得「正常」了。

但是,這種被公認的正常,卻讓他越來越孤僻,越來越壓抑自我。

他不想背上「娘娘腔」這種羞辱性的標籤,但是勉強讓自己迎合大家讓他倍感痛苦。

終于,在他38歲那年,他選擇上吊自盡。

記得顧城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小時候,我哭過,我要穿紅毛衣。

我看見一個小女孩穿著它,在暖洋洋的草原上走,在淡紅的太陽中走,像一團小小的火焰。

可是我沒穿它,因為我是一個男孩子。

我有一團太陽般的紅毛線,我不會織,而且不敢,我是男孩子。

我害怕那些會笑的同伴。

我永遠不能穿紅毛衣,我哭了,因為永遠。

就好像當年英國的喬治小王子跳芭蕾,還有人冷嘲熱諷一樣,人們總是要把一些事物劃分成男女兩派。

比如紅色、粉色是女孩子專屬的,男孩子跳芭蕾就是娘娘腔。

迫于壓力,很多男孩只能放棄自己的喜好,變得「正常」。

但是,男孩可以穿紅毛衣,可以喜歡玩過家家,可以喜歡跳芭蕾……這些並不是羞恥的事。

相反,那些他們喜歡的事情,最後反而能成就他們的一生。

曾經看過一部電影,叫做《舞出我天地》。

12歲的小男孩比利,出生在一個家境並不好的家庭。

爸爸認為比利應該學些男人的拳術,但他喜歡上芭蕾。

當時學芭蕾的都是女孩子,所以愛上芭蕾的比利覺得自己像個娘娘腔。

爸爸全然不理解兒子為何愛上女孩的玩意。

在父親眼裡,男孩就該踢足球,或者打拳擊。

但是最後他選擇尊重比利,讓他去學芭蕾。

多年以後,父親和哥哥來到皇家大劇院看他的演出,那時候的比利已經成為了一名王牌舞者。

父母總是不喜歡兒子玩「女孩玩的東西」。

但是,女孩可以玩玩具槍,男孩可以玩芭比娃娃。

沒有什麼興趣,是帶有性別標籤。

而一個男孩的「陽剛之氣」,也不是僅僅象徵著力量。

它應該是男孩內心向陽而生的蓬勃生命力。

它可以活潑自信,也可以百折不撓。

父母應該做的,不是用性別標籤,單純地逼男孩陽剛,而是用心發現他的獨特性和興趣,讓他享受做自己的過程。

作為一個媽媽,家有男孩,我希望他能夠學會堅強、勇敢、坦蕩、強壯,充滿陽剛之氣。

但是,我也希望他溫柔、細心、體貼、善良,盡顯天性裡的真善美。

短片《Boys Don’t Cry》裡說:

「男孩可以很有愛心。」

「男孩可以內向。」

「男孩可以傷心。」

「男孩可以忸怩的。」

「男孩可以被人看到柔軟的一面。」

……

「男孩終將成為男孩,或許他們還有更多可能。」

男孩,也只是個普通的孩子,也需要父母用心陪伴,用愛養育。

這樣孩子才會有足夠溫暖的內心,去豐滿羽翼,積累未來面對風雨的勇氣,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教育男孩,也不僅僅是把他培養成一個「充滿男子氣概的男人」,更是培養他的擔當和責任感。

願每個男孩,能心有猛虎,也能細嗅薔薇。

男孩子不能太柔和。

男孩子不能羸弱。

男孩子不能太膽小。

男孩子不能被侵犯。

男孩子不能被別人看到柔弱的一面。

……

因為男孩不哭。

我們總以為,男孩,就應該心硬如鐵,身硬如鋼。

我們總覺得,男孩不哭,長大以後才能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才能變得更堅強,更有擔當。

可是,卻忽略了,男孩那顆心,也需要釋放負面情緒,也需要柔軟的愛去包裹。

當我們要求男孩不要哭的時候,其實是在害孩子。

因為情緒無法釋放,漸漸地就成了男孩內心的定時炸彈。

就像影片中的男孩,最後還是壓抑不住情緒,把拳頭砸向了其他人。

當男孩只能把委屈深深埋進心裡,這份壓抑的心情就會成為他們內心的魔障。

那些被否定的負面情緒,也會一點點吞噬男孩內心的陽光,讓他們成為一個囂張、無情的人。

美國傑出的兒童心理學家在《男孩不該走的路》中指出:

傳統文化對男性的刻板觀念,阻止了男孩承認本身的情緒,也妨礙了男孩的情感發展。

這種錯誤的情感教育,使男孩們遠離了健康的溝通、情感的認知及表達。

雖然男孩和女孩在身體和心理上,都存在巨大差異,但他們同樣也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呵護。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男孩比女孩更需要父母的呵護。

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

「男孩大腦發育速度比同齡女孩較慢一些,男孩情感依戀需求會比女孩更強烈,從生理和心理角度而言,男孩需要更多關懷,肌膚需要更多觸摸。」

只有當男孩得到了足夠的關懷和愛,他們的內心才不會變成一片情感荒漠,而是充滿溫暖和陽光。

逼男孩「像個男人」

會扭曲他的三觀

在我小時候,發生過一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情。

鄰居家有個小男孩,七八歲時因為貪玩,一個人悄悄沿著梯子,爬上了屋頂。

但是,準備下來的時候,他從上面往下看,太高了,他害怕。

所以只能坐在屋頂上,大聲呼救。

本來還在屋內或忙活,或嘮嗑的人,聽到聲音全都跑了出來。

媽媽急急忙忙爬上梯子。

但是老家的房子,上面都是瓦塊,加上是老房子,誰也不能確定能不能承受一個大人的重量。

媽媽哄著他,想讓他自己走過來,但是他不敢動,縮在屋頂瑟瑟發抖。

僵持了一會兒後,剛從外面回來的爺爺就在底下沖男孩喊:

「你怎麼像小姑娘一樣膽小啊?就這幾步路還磨磨唧唧的。」

男孩委屈得快哭出來了,爺爺又說了一句更狠的:

「難道你真的想要當個嬌滴滴又愛哭的小姑娘?」

這話激得小男孩大聲為自己辯解:

「我才不是小姑娘!」

然後站起來,走到媽媽身邊,被媽媽順利救了下來。

從小到大,家人教育他什麼是「男子氣概」的時候,總是會說:

「你怎麼這麼弱,跟個小女孩一樣」、「你膽子比女孩子還小」……

漸漸地,他變得充滿男子氣概,勇敢、大膽。

同時,也學會了不尊重女性。

在家的時候,會對媽媽頤指氣使。

結婚以後,總是輕視自己的妻子,覺得妻子就是他的附屬品,是累贅。

教育家卡洛林·卡爾德曼博士說:

「我們將男孩養大成人的過程中,他們的身份認知是建立在拒絕女性化基礎上的,那我們為什麼還會驚訝(當今社會的男性)不把女性看作完整的人這個事實?

正是我們設下圈套,讓男孩成長為根本不懂得尊重女性的人。」

很多男孩從小所受到的所謂「男子氣概」的教育,大多都是建立在「歧視女孩」的基礎上的。

當「像個女孩」是一種貶低,「像個男孩」是一種誇獎,就是在向男孩灌輸了一直扭曲的認知:

女孩都很差勁兒,男孩都很優秀。

從此,男孩就把自己的人格和自尊,建立在「性別優越感」上,越來越看不起女性,包括自己的媽媽,包括自己的妻子。

不給男孩貼性別標籤

才會成就男孩的一生

20世紀70年代,美國有人認為,不夠陽剛的男孩,就是一種病。

他們把這種病取名為「娘娘腔男孩癥候群」。

他們還一致認為,這是一種可以根治,而且必須治癒的病。

當時有一個5歲的小男孩,叫柯克·墨菲。

他喜歡玩女孩子才玩的娃娃,還會偷拿媽媽的化妝品「打扮」自己。

媽媽覺得兒子沒有男孩子的樣子,于是就把他送進了相關實驗機構,希望治好他的病,以後能「像個正常男孩一樣生活」。

工作人員專門準備了兩張桌子,一邊是玩具刀槍、玩具士兵。

另一邊,則是娃娃、過家家的玩具。

他們讓柯克和媽媽一起進去。

還叮囑媽媽,「像個女孩」,就責駡、懲罰柯克。

「像個男孩」,就給予他表揚和獎勵。

就算以後柯克回家了,媽媽也必須堅持這種獎懲訓練:

幾個月後,柯克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他如媽媽所願變得「正常」了。

但是,這種被公認的正常,卻讓他越來越孤僻,越來越壓抑自我。

他不想背上「娘娘腔」這種羞辱性的標籤,但是勉強讓自己迎合大家讓他倍感痛苦。

終于,在他38歲那年,他選擇上吊自盡。

記得顧城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小時候,我哭過,我要穿紅毛衣。

我看見一個小女孩穿著它,在暖洋洋的草原上走,在淡紅的太陽中走,像一團小小的火焰。

可是我沒穿它,因為我是一個男孩子。

我有一團太陽般的紅毛線,我不會織,而且不敢,我是男孩子。

我害怕那些會笑的同伴。

我永遠不能穿紅毛衣,我哭了,因為永遠。

就好像當年英國的喬治小王子跳芭蕾,還有人冷嘲熱諷一樣,人們總是要把一些事物劃分成男女兩派。

比如紅色、粉色是女孩子專屬的,男孩子跳芭蕾就是娘娘腔。

迫于壓力,很多男孩只能放棄自己的喜好,變得「正常」。

但是,男孩可以穿紅毛衣,可以喜歡玩過家家,可以喜歡跳芭蕾……這些並不是羞恥的事。

相反,那些他們喜歡的事情,最後反而能成就他們的一生。

曾經看過一部電影,叫做《舞出我天地》。

12歲的小男孩比利,出生在一個家境並不好的家庭。

爸爸認為比利應該學些男人的拳術,但他喜歡上芭蕾。

當時學芭蕾的都是女孩子,所以愛上芭蕾的比利覺得自己像個娘娘腔。

爸爸全然不理解兒子為何愛上女孩的玩意。

在父親眼裡,男孩就該踢足球,或者打拳擊。

但是最後他選擇尊重比利,讓他去學芭蕾。

多年以後,父親和哥哥來到皇家大劇院看他的演出,那時候的比利已經成為了一名王牌舞者。

父母總是不喜歡兒子玩「女孩玩的東西」。

但是,女孩可以玩玩具槍,男孩可以玩芭比娃娃。

沒有什麼興趣,是帶有性別標籤。

而一個男孩的「陽剛之氣」,也不是僅僅象徵著力量。

它應該是男孩內心向陽而生的蓬勃生命力。

它可以活潑自信,也可以百折不撓。

父母應該做的,不是用性別標籤,單純地逼男孩陽剛,而是用心發現他的獨特性和興趣,讓他享受做自己的過程。

作為一個媽媽,家有男孩,我希望他能夠學會堅強、勇敢、坦蕩、強壯,充滿陽剛之氣。

但是,我也希望他溫柔、細心、體貼、善良,盡顯天性裡的真善美。

短片《Boys Don’t Cry》裡說:

「男孩可以很有愛心。」

「男孩可以內向。」

「男孩可以傷心。」

「男孩可以忸怩的。」

「男孩可以被人看到柔軟的一面。」

……

「男孩終將成為男孩,或許他們還有更多可能。」

男孩,也只是個普通的孩子,也需要父母用心陪伴,用愛養育。

這樣孩子才會有足夠溫暖的內心,去豐滿羽翼,積累未來面對風雨的勇氣,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教育男孩,也不僅僅是把他培養成一個「充滿男子氣概的男人」,更是培養他的擔當和責任感。

願每個男孩,能心有猛虎,也能細嗅薔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