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八大港片廠牌的落幕,劉德華送別永盛,周星馳沒能挽救邵氏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 港片憑藉獨特的銀幕魅力, 獲得了「東方好萊塢」的美譽。

而在那個港片市場蓬勃發展的歲月裡, 嘉禾、邵氏、新藝城、永盛、中國星、德寶、正東等「製片商廠牌」, 也成為了影迷們對于一個電影時代的記憶。

然而, 在港片漫長的發展歷程之中, 不少製片廠牌也隨著市場的起落, 走向衰亡, 歸于沉寂。 本期, 我們就來盤一盤八大港片廠牌的「時代落幕之作」, 共同回顧一下, 這些港片巨頭們絢麗的光影歲月。

01‍:「邵氏」與《我愛HK開心萬歲》

1958年, 邵逸夫、邵仁枚兩兄弟, 聯手成立了電影廠牌「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英文名:Shaw Brothers (Hong Kong) Limited。

當然, 觀眾們對于邵氏電影最深刻的印象, 應該還是電影開頭, 那個印著「SB」的獨特logo。 估計邵逸夫、邵仁枚都沒有想到, 這兩個英文字母, 會在若干年之後, 被賦予特殊意義, 並成為網路常用詞彙。

五、六十年代, 是邵氏電影最為輝煌的時刻。 這一時期的邵氏, 憑藉李翰祥、胡金銓、張徹這三大名導, 在票房、獎壇之上肆意馳騁。

1960年到1963年之間, 邵氏為李翰祥投拍的《倩女幽魂》、《楊貴妃》、《武則天》, 三度獲得「坎城金棕櫚獎」的提名。 而華語電影史上, 首部票房突破「一百萬」的電影作品, 就是邵氏在1967年, 為張徹投拍的《獨臂刀》。

雖然在五、六十年代風光無限, 但進入七十年代之後的邵氏, 卻迎來了自己的事業下坡路。

七十年代初, 李翰祥、胡金銓、張徹等人的離職,

給邵氏電影的發展, 造成了不小的打擊。 而憑藉李小龍、許冠文這兩張王牌, 快速在港片市場崛起的「嘉禾」, 也給邵氏帶來了不小的競爭壓力。

八十年代初, 憑藉成龍、洪金寶這兩員猛將, 「嘉禾」實現了彎道超車, 一舉取代了邵氏的「港片龍頭」地位。 80年代中期, 邵氏的電影產量急速下降, 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此時的邵氏雖然產量低, 可是卻沒有暫停旗下的「電影拍攝、出品業務」。

90年代初,港片市場進入了最後的發展黃金期。而邵氏也在這一時期,為周星馳投拍了《師兄撞鬼》、《審死官》、《濟公》、《回魂夜》、《破壞之王》,為郭富城投拍了《赤腳小子》,為元彪、金城武投拍了《馬永貞》。邵氏老闆娘方逸華,也為這些影片擔任了監製工作。

不過,這些片子並沒有讓彼時的邵氏電影重振旗鼓,即便是找來了當時的票房霸主周星馳,依舊于事無補。

90年代末,港片市場快速走向衰落。邵氏電影也在市場洪流的衝擊之下,搖搖欲墜。時間來到2011年,這一年,邵氏為梁家輝、馮淬帆、王祖藍、曾志偉等人投拍了闔家歡喜劇片《我愛HK開心萬歲》。

這部《我愛HK開心萬歲》講述了一對離家30多年的好友,重返故土。看著家鄉的變化,二人也不禁開始回憶從前,開始回憶這三十年來的時光點滴。

電影的故事裡,兩位主角回憶的是香港30年來的時代變化。而電影之外,卻是「邵氏」對自身發展的一次回憶、緬懷。2011年的《我愛HK開心萬歲》之後,邵氏暫停了旗下的「電影拍攝、出品業務」。

屬于邵氏的電影時代,也在這部《我愛HK開心萬歲》之後,徹底煙消雲散。

02:「嘉禾」與《行運超人》‍‍

港片大廠「嘉禾」,也承載了不少影迷的電影記憶。七十年代初,原本在「邵氏」任職的鄒文懷、何冠昌,因為不滿公司的薪資分配制度,憤然離職,攜手創立了電影廠牌「嘉禾」。

而伴隨著deng~deng~deng~deng~的聲音,那個正方形的logo圖案,也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港片時代。

「嘉禾」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動作」與「喜劇」這兩大標籤。

70年代初,李小龍進入「嘉禾」,並用一股功夫片浪潮,改變了港片市場的格局。而李小龍之後,「冷面笑匠」許冠文的鬼馬喜劇,又為嘉禾帶來了新的市場紅利。

70年代末,洪金寶、成龍二人,巧妙地將喜劇、動作合二為一。在洪、成二人的助力之下,嘉禾也取代邵氏,成為了新一代的「港片霸主」。

八十年代的嘉禾,雖然在港片市場之上順風順水,但也並不是沒有對手。80年代前中期,麥嘉、黃百鳴、石天攜手創立的「新藝城」,就屢屢與嘉禾展開「票房爭奪戰」。而80年代中後期逐漸崛起的「德寶」、「永盛」,也不斷撼動著港片市場之上的格局。

進入九十年代之後,憑藉周星馳、王晶的市場影響力,「永盛電影」開疆擴土、迅速成長。嘉禾的市場霸主地位,也開始一步步受到威脅。

1994年,嘉禾掛牌上市。然而,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卻讓嘉禾陷入了「生死困境」。為了盤活嘉禾,鄒文懷在2000年說服電子巨頭Acer,大量入股「嘉禾」。最終,Acer成為了「嘉禾」最大的股東,而鄒文懷也逐步交出了「嘉禾」的管理權。

隨著鄒文懷退出管理,成龍、洪金寶、陳木勝等人先後離開了嘉禾。人才的凋零,讓嘉禾的發展遭遇新的難題。2003年,穀德昭臨危受命,與梁朝偉合作了愛情喜劇《行運超人》。

這部《行運超人》講述了一對篤信風水的男女,逆天改命、擺脫霉運的故事。不難看出,此時的嘉禾,也有意借《行運超人》這麼一個故事,改變公司諸事不利的倒楣氣運。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行運超人》上映後的市場效果並不理想。嘉禾也在該片之後,放棄了旗下的「電影拍攝、出品」業務,轉型成為了一家「連鎖電影院線」運營商。

2008年,嘉禾的院線業務被「橙天集團」收購,變成了「橙天嘉禾影城」。而屬于「嘉禾」的港片時代,也在2003年的《行運超人》之後,徹底落幕。

03:「新藝城」與《蠻荒的童話》‍‍

80年代叱吒港片市場的「新藝城」,也是觀眾們極為熟悉的一個電影廠牌。

70年代末,麥嘉、石天、黃百鳴三人攜手,成立了一家名為「奮鬥」的電影工作室。彼時,港片市場風起雲湧。而麥嘉、石天、黃百鳴三人的才華,也獲得了財團「金公主娛樂」的青睞。在「金公主娛樂」的財力支援之下,「奮鬥工作室」搖身一變,成為了製片廠商「新藝城」。

80年代初,「新藝城」憑藉《最佳拍檔》系列、《開心鬼》系列,快速在港片市場站穩了腳跟。

而80年代中後期的《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監獄風雲》、《阿郎的故事》、《八星報喜》等經典作品, 也讓「新藝城」在港片市場之上,累積了龐大的觀眾基礎。

本來,「新藝城」的發展應當是一帆風順的。可是,公司內部的矛盾加劇,卻為「新藝城」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內部矛盾」似乎一直是「新藝城」的發展隱患。1980年,「新藝城」正式成立。為了穩定公司的發展,麥嘉、石天、黃百鳴四處拉攏人馬。彼時的徐克、曾志偉、泰迪羅賓、施南生等人,也都歸于「新藝城」的大旗之下。

這幾位便是「新藝城」早期的骨幹力量,人稱「新藝城七怪」。在這7人的努力之下,「新藝城」發展迅速。可是,作為公司的「開山三老」,黃百鳴、麥嘉、石天並不想給予後來這4位太多的股份紅利。

利益的分配不均,很快讓「新藝城七怪」的關係破裂。曾志偉、徐克、施南生、泰迪羅賓等人,也都在80年代中期離開了「新藝城」。

新藝城的「七怪組合」解散之後,公司的三位創始人之間,也開始芥蒂暗生。

1986年,麥嘉在老朋友洪金寶的邀請下,出演了嘉禾投拍的《最佳福星》。彼時,「新藝城」與「嘉禾」之間的競爭,正處于膠著狀態。麥嘉本以為,此次與洪金寶的合作,既可以照顧老朋友的面子,也可以緩解嘉禾、新藝城之間的緊張關係。

可是,作為合夥人的黃百鳴、石天,卻並不認同這種想法。而幕後的大老闆「金公主娛樂」,更是不滿麥嘉這種「食碗面反碗底」的做法。

《最佳福星》之後,「新藝城」內部的話事權,開始發生變動。原本,麥嘉一直掌握著公司的大量股權,並保持著最高決策權。可是,在「金公主娛樂」的支持之下,黃百鳴開始成為公司的新任決策人。

在發展理念上,黃百鳴主張以「闔家歡喜劇」掌控票房市場。而麥嘉則希望拍攝「成龍、洪金寶式的動作喜劇片」,來吸引市場觀眾。創作理念的不同,公司股權的變更,讓黃百鳴、麥嘉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

1991年,麥嘉、黃百鳴、石天三人拆夥兒。而新藝城的電影時代,也在此時落幕。1991年上映的《蠻荒的童話》,也成為了新藝城的落幕之作。

這部《蠻荒的童話》與徐崢的《泰囧》頗為相似,講述了一對歡喜冤家,在前往緬甸的路途中,遭遇各種意外、挫折,經過了一路的笑鬧坎坷之後,二人最終和解的故事。

作為影片的導演兼編劇,盧堅可能也是希望,自己的老闆們能像電影中的主人翁那樣,消除矛盾、達成和解。可惜,童話故事只會發生在電影之中。日益加劇的內部矛盾,最終還是打垮了「新藝城」。

04:「德寶電影」與《黑貓》‍‍兩部曲

80年代中期,洪金寶、岑建勳、潘迪生攜手運營的「德寶電影」,也在港片大銀幕上留下過不少傳世經典。

70年代末,洪金寶被「嘉禾」招入旗下。在「嘉禾」的支持之下,洪金寶也成立了一所嘉禾的子公司「寶禾電影」。

「扶持電影人、成立子公司、分紅票房」是嘉禾拉攏人心的慣用伎倆。

這些所謂的「子公司」在財務運營方面,都受到總公司「嘉禾」的特殊限制。所謂的「子公司老闆」,其實與「嘉禾」的員工無異。想要從「嘉禾」手中拿到屬于「子公司」的票房分紅,也絕非是一件易事。

「寶禾電影」成立之後,洪金寶感受到了「嘉禾子公司制度」的弊端,于是想再搞一家電影公司,而拍攝《奇謀妙計五福星》時,飾演「卷毛」的岑建勳,也提起了自己想開公司的念頭,二人一拍即合,「德寶電影」的廠牌也隨即誕生。

1984年,《等待黎明》、《雙龍出海》兩部作品,順利開啟了「德寶電影」的港片時代。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的「德寶電影」,將「馬來西亞小姐」楊紫瓊簽入了旗下。而富商潘迪生,為了追求楊紫瓊,也大量入股了「德寶電影」,之後還成為了「德寶電影」最大的股東。

得到了潘迪生這位大金主的支持,「德寶電影」開始進入自己的發展黃金期。《聖誕奇遇結良緣》、《智勇三寶》、《皇家師姐》、《雙龍吐珠》等作品,也讓「德寶電影」穩固了自己的市場受眾。

隨著「德寶電影」的快速成長,嘉禾也開始迫使洪金寶做出抉擇——到底是去「德寶」單打獨鬥,還是留在嘉禾,繼續經營「寶禾電影」。

作為港片巨頭,「嘉禾」更具實力,而且也可以為洪金寶拍攝大成本動作片,提供資金保障。「德寶電影」的整體實力比不上「嘉禾」,但是創作卻更為自由。

最終,洪金寶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他決定將自己的「動作喜劇」,留在「嘉禾」的大銀幕之上。而「德寶電影」則用于探索那些自己不擅長的「文藝、愛情」類電影作品。

自1986年起,「德寶電影」開始對文藝、愛情題材的電影作品,展開拍攝嘗試。而周潤發的《秋天的童話》、林青霞的《夢中人》、張學友的《癡心的我》、梁朝偉的《地下情》、爾冬升的《癲佬正傳》、姜大衛的《不是冤家不聚頭》、譚家明的《最後勝利》等作品,不僅讓「德寶電影」獲得了觀眾們的口碑,還讓其拿下了不少影展獎盃。

巔峰時期的「德寶電影」,雖然是各大影展獎壇之上的常客。但是,自古票房、獎盃難兩全,文藝片的叫好不叫座,也讓「德寶電影」的發展陷入困境。

80年代末,潘迪生、岑建勳想再度憑藉「動作片」,穩固「德寶電影」的票房市場。可是,夾在嘉禾、德寶之間的洪金寶,卻感覺左右為難。

1988年,袁和平在洪金寶的遊說之下,帶領「袁家班」投奔了「德寶電影」。隨著袁和平的加盟,「德寶電影」重啟了「皇家師姐」的經典IP,拍攝了《皇家師姐3:雌雄大盜》、《皇家師姐4:直擊證人》。而袁和平也為自己的愛徒甄子丹,拍攝了《特警屠龍》、《洗黑錢》等電影作品。

雖然獲得了「袁家班」的助力,但80年代末的動作港片市場之上,周潤發、成龍的票房統治力過于強悍。《皇家師姐》的續作,以及《特警屠龍》、《洗黑錢》,都沒能取得太過理想的票房成績。

1991年,「德寶電影」學習好萊塢的「動作特工電影」風格,策劃拍攝了特工題材的電影作品《黑貓》兩部曲,還發掘了新人女打星梁琤。

然而,《黑貓》兩部曲上映後,並沒有獲得太好的效果。1992年,「德寶電影」正式宣佈停產,《黑貓》兩部曲也為「德寶電影」的港片時代,落下了最後的帷幕。

05:「永盛電影」與《決戰紫禁之巔》‍‍

80年代末,向氏兄弟成立的「永盛電影」,也開始在影壇緩緩發力。因為投資了王晶的《精裝追女仔》三部曲,「永盛電影」逐步穩定了自己的市場受眾。而1989年的《賭神》,更是讓「永盛電影」一戰封神。

90年代初,周星馳在影壇快速崛起,而「永盛電影」也抓住機會,將其簽入旗下。

憑藉周星馳、王晶這兩員猛將。90年代初的「永盛電影」也推出了《整蠱專家》、《賭俠》兩部曲、《翹課威龍》三部曲、《鹿鼎記》兩部曲、《大內密探零零發》等多部經典。

1992年,向氏兄弟正式「分家」。向華勝繼續主導「永盛電影」的發展,而向華強則成立了自己的「中國星」。90年代中後期,王晶、周星馳先後離開了「永盛電影」。隨著人才的凋零,90年代末的「永盛電影」快速走入衰落。

2000年,王晶、劉偉強、劉德華、鄭伊健合作了武俠片《決戰紫禁之巔》,而該作也成為了「永盛電影」參與出品的最後一部電影。這個由周潤發、周星馳開啟的港片時代,最終也在劉德華、鄭伊健的送別之中,走向落幕。

06:「正東電影」與《夕陽天使》‍

90年代初,李連杰也創立過自己的電影廠牌,那就是「正東電影」。

在港片大銀幕上,「正東電影」也拍攝了不少經典作品。《方世玉》兩部曲、《中南海保鏢》、《精武英雄》、《給爸爸的信》、《冒險王》等,可謂是部部經典。

不過,90年代的港片票房市場,一直被「雙週一成」所統治。「正東電影」打造的這些電影作品雖然優秀,但是票房表現卻都十分一般。90年代末,因為票房表現的制約,「正東電影」的發展也陷入僵局。

1997年,李連 傑走向好萊塢,而「正東電影」的管理大權,也交到了李連杰的老搭檔崔寶珠的手中。

崔寶珠接手「正東電影」之後,對公司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並找來趙文卓,模仿成龍的「動作大片」風格,拍攝了電影《碧血藍天》。

可惜,這部製作成本巨大的電影作品,上映後的效果異常慘澹。「正東電影」也因為該片元氣大傷。

進入新千年之後,崔寶珠為「正東電影」更換了新的logo,並找來了元奎,策劃、拍攝了一部「大片風格」的電影作品——《夕陽天使》。

這部《夕陽天使》雖然在大場面的表現、動作打鬥的設計之上,都做得十分到位,但是新千年之後,蕭條的港片市場環境,卻並沒有讓該片獲得太過理想的票房成績。

元奎終究還是沒能挽救「正東電影」,這部《夕陽天使》之後,「正東電影」的時代也正式走向終結。

07:「最佳拍檔」與《黑白森林》‍

90年代初的王晶,在「永盛電影」混得風生水起。而90年代中期,王晶離開了「永盛電影」,與劉偉強、文雋攜手,成立了一家名為「最佳拍檔」的電影公司。

1995年之後,港片市場開始展露頹勢,為了尋找港片發展的新方向。「最佳拍檔」對不同的電影風格,展開了探索、嘗試。

在這番探索與嘗試之下,《怪談協會》、《古惑仔》系列、《風雲之雄霸天下》、《中華英雄》等電影作品,也相繼誕生在港片大銀幕之上。其中,《古惑仔》系列更是影響了一個時代的港片創作方向。

雖然在90年代中後期,「最佳拍檔」也經歷了一段極為耀眼的輝煌時刻。但是在新千年之後,這家電影公司卻也迅速走向衰落。

2000年之後,劉偉強離開「最佳拍檔」,尋求事業的獨立發展,之後拍出了《無間道》。而文雋也在此時離開「最佳拍檔」,北上內地,尋求新的事業轉機。

2003年,王晶獨自帶領「最佳拍檔」,拍攝了臥底警匪片《黑白森林》。可惜,彼時的《無間道》,市場表現太過亮眼。這部《黑白森林》最終也埋沒在了《無間道》的光輝之下。

而「最佳拍檔」也在這部《黑白森林》之後,結業停產。

08:「一百年電影」與《再生號》‍

新千年之後,港片市場一片蕭條。為了生存,以杜琪峰、徐克、林嶺東、林超賢、梁柏堅為首的一群「獨立電影製片人」,走到了一起、抱團取暖。

在向華強的資金支援之下,這些「獨立製片人們」聯手成立了一家名為「一百年電影」的公司。而象徵著「團結」、「義氣」的關公,也成為了這家公司的logo。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家「一百年電影」就是「中國星」的子公司。不過,在創作體制上,「一百年電影」卻超越了「子公司」的屬性,給予了電影人們最大限度的自由。

正是在這樣自由的創作環境之下,徐克拍攝了《蜀山傳》、《黑俠2》、《僵屍大時代》等特效大片,而杜琪峰也打造了《孤男寡女》、《瘦身男女》、《我左眼見到鬼》、《大只佬》、《神探》這樣的經典佳作。

因為創作環境過于自由,所以這些導演們肆意表現自己的創作想法,不太顧忌影片的市場效果。像《蜀山傳》、《黑俠2》這樣的大製作,全都在票房市場之上撲街。

這些導演們折騰了沒幾年,「一百年電影」就因為內部虧損,舉步維艱。最終在2008年,「一百年電影」宣佈結業。而韋家輝導演的《再生號》,也成為了「一百年電影」投拍的最後一部作品。

作為華語電影的先鋒,上個世紀的港片創作者們,一直引領著華語電影的發展潮流。而一家又一家的製片廠商,也承載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港片時代。

然而,在歲月的洗禮之下,不少港片廠商走向衰落,最終消亡。而曾經輝煌的港片時代,也在時代變換、衰亡更替之中成為過去。

90年代初,港片市場進入了最後的發展黃金期。而邵氏也在這一時期,為周星馳投拍了《師兄撞鬼》、《審死官》、《濟公》、《回魂夜》、《破壞之王》,為郭富城投拍了《赤腳小子》,為元彪、金城武投拍了《馬永貞》。邵氏老闆娘方逸華,也為這些影片擔任了監製工作。

不過,這些片子並沒有讓彼時的邵氏電影重振旗鼓,即便是找來了當時的票房霸主周星馳,依舊于事無補。

90年代末,港片市場快速走向衰落。邵氏電影也在市場洪流的衝擊之下,搖搖欲墜。時間來到2011年,這一年,邵氏為梁家輝、馮淬帆、王祖藍、曾志偉等人投拍了闔家歡喜劇片《我愛HK開心萬歲》。

這部《我愛HK開心萬歲》講述了一對離家30多年的好友,重返故土。看著家鄉的變化,二人也不禁開始回憶從前,開始回憶這三十年來的時光點滴。

電影的故事裡,兩位主角回憶的是香港30年來的時代變化。而電影之外,卻是「邵氏」對自身發展的一次回憶、緬懷。2011年的《我愛HK開心萬歲》之後,邵氏暫停了旗下的「電影拍攝、出品業務」。

屬于邵氏的電影時代,也在這部《我愛HK開心萬歲》之後,徹底煙消雲散。

02:「嘉禾」與《行運超人》‍‍

港片大廠「嘉禾」,也承載了不少影迷的電影記憶。七十年代初,原本在「邵氏」任職的鄒文懷、何冠昌,因為不滿公司的薪資分配制度,憤然離職,攜手創立了電影廠牌「嘉禾」。

而伴隨著deng~deng~deng~deng~的聲音,那個正方形的logo圖案,也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港片時代。

「嘉禾」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動作」與「喜劇」這兩大標籤。

70年代初,李小龍進入「嘉禾」,並用一股功夫片浪潮,改變了港片市場的格局。而李小龍之後,「冷面笑匠」許冠文的鬼馬喜劇,又為嘉禾帶來了新的市場紅利。

70年代末,洪金寶、成龍二人,巧妙地將喜劇、動作合二為一。在洪、成二人的助力之下,嘉禾也取代邵氏,成為了新一代的「港片霸主」。

八十年代的嘉禾,雖然在港片市場之上順風順水,但也並不是沒有對手。80年代前中期,麥嘉、黃百鳴、石天攜手創立的「新藝城」,就屢屢與嘉禾展開「票房爭奪戰」。而80年代中後期逐漸崛起的「德寶」、「永盛」,也不斷撼動著港片市場之上的格局。

進入九十年代之後,憑藉周星馳、王晶的市場影響力,「永盛電影」開疆擴土、迅速成長。嘉禾的市場霸主地位,也開始一步步受到威脅。

1994年,嘉禾掛牌上市。然而,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卻讓嘉禾陷入了「生死困境」。為了盤活嘉禾,鄒文懷在2000年說服電子巨頭Acer,大量入股「嘉禾」。最終,Acer成為了「嘉禾」最大的股東,而鄒文懷也逐步交出了「嘉禾」的管理權。

隨著鄒文懷退出管理,成龍、洪金寶、陳木勝等人先後離開了嘉禾。人才的凋零,讓嘉禾的發展遭遇新的難題。2003年,穀德昭臨危受命,與梁朝偉合作了愛情喜劇《行運超人》。

這部《行運超人》講述了一對篤信風水的男女,逆天改命、擺脫霉運的故事。不難看出,此時的嘉禾,也有意借《行運超人》這麼一個故事,改變公司諸事不利的倒楣氣運。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行運超人》上映後的市場效果並不理想。嘉禾也在該片之後,放棄了旗下的「電影拍攝、出品」業務,轉型成為了一家「連鎖電影院線」運營商。

2008年,嘉禾的院線業務被「橙天集團」收購,變成了「橙天嘉禾影城」。而屬于「嘉禾」的港片時代,也在2003年的《行運超人》之後,徹底落幕。

03:「新藝城」與《蠻荒的童話》‍‍

80年代叱吒港片市場的「新藝城」,也是觀眾們極為熟悉的一個電影廠牌。

70年代末,麥嘉、石天、黃百鳴三人攜手,成立了一家名為「奮鬥」的電影工作室。彼時,港片市場風起雲湧。而麥嘉、石天、黃百鳴三人的才華,也獲得了財團「金公主娛樂」的青睞。在「金公主娛樂」的財力支援之下,「奮鬥工作室」搖身一變,成為了製片廠商「新藝城」。

80年代初,「新藝城」憑藉《最佳拍檔》系列、《開心鬼》系列,快速在港片市場站穩了腳跟。

而80年代中後期的《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監獄風雲》、《阿郎的故事》、《八星報喜》等經典作品, 也讓「新藝城」在港片市場之上,累積了龐大的觀眾基礎。

本來,「新藝城」的發展應當是一帆風順的。可是,公司內部的矛盾加劇,卻為「新藝城」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內部矛盾」似乎一直是「新藝城」的發展隱患。1980年,「新藝城」正式成立。為了穩定公司的發展,麥嘉、石天、黃百鳴四處拉攏人馬。彼時的徐克、曾志偉、泰迪羅賓、施南生等人,也都歸于「新藝城」的大旗之下。

這幾位便是「新藝城」早期的骨幹力量,人稱「新藝城七怪」。在這7人的努力之下,「新藝城」發展迅速。可是,作為公司的「開山三老」,黃百鳴、麥嘉、石天並不想給予後來這4位太多的股份紅利。

利益的分配不均,很快讓「新藝城七怪」的關係破裂。曾志偉、徐克、施南生、泰迪羅賓等人,也都在80年代中期離開了「新藝城」。

新藝城的「七怪組合」解散之後,公司的三位創始人之間,也開始芥蒂暗生。

1986年,麥嘉在老朋友洪金寶的邀請下,出演了嘉禾投拍的《最佳福星》。彼時,「新藝城」與「嘉禾」之間的競爭,正處于膠著狀態。麥嘉本以為,此次與洪金寶的合作,既可以照顧老朋友的面子,也可以緩解嘉禾、新藝城之間的緊張關係。

可是,作為合夥人的黃百鳴、石天,卻並不認同這種想法。而幕後的大老闆「金公主娛樂」,更是不滿麥嘉這種「食碗面反碗底」的做法。

《最佳福星》之後,「新藝城」內部的話事權,開始發生變動。原本,麥嘉一直掌握著公司的大量股權,並保持著最高決策權。可是,在「金公主娛樂」的支持之下,黃百鳴開始成為公司的新任決策人。

在發展理念上,黃百鳴主張以「闔家歡喜劇」掌控票房市場。而麥嘉則希望拍攝「成龍、洪金寶式的動作喜劇片」,來吸引市場觀眾。創作理念的不同,公司股權的變更,讓黃百鳴、麥嘉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

1991年,麥嘉、黃百鳴、石天三人拆夥兒。而新藝城的電影時代,也在此時落幕。1991年上映的《蠻荒的童話》,也成為了新藝城的落幕之作。

這部《蠻荒的童話》與徐崢的《泰囧》頗為相似,講述了一對歡喜冤家,在前往緬甸的路途中,遭遇各種意外、挫折,經過了一路的笑鬧坎坷之後,二人最終和解的故事。

作為影片的導演兼編劇,盧堅可能也是希望,自己的老闆們能像電影中的主人翁那樣,消除矛盾、達成和解。可惜,童話故事只會發生在電影之中。日益加劇的內部矛盾,最終還是打垮了「新藝城」。

04:「德寶電影」與《黑貓》‍‍兩部曲

80年代中期,洪金寶、岑建勳、潘迪生攜手運營的「德寶電影」,也在港片大銀幕上留下過不少傳世經典。

70年代末,洪金寶被「嘉禾」招入旗下。在「嘉禾」的支持之下,洪金寶也成立了一所嘉禾的子公司「寶禾電影」。

「扶持電影人、成立子公司、分紅票房」是嘉禾拉攏人心的慣用伎倆。

這些所謂的「子公司」在財務運營方面,都受到總公司「嘉禾」的特殊限制。所謂的「子公司老闆」,其實與「嘉禾」的員工無異。想要從「嘉禾」手中拿到屬于「子公司」的票房分紅,也絕非是一件易事。

「寶禾電影」成立之後,洪金寶感受到了「嘉禾子公司制度」的弊端,于是想再搞一家電影公司,而拍攝《奇謀妙計五福星》時,飾演「卷毛」的岑建勳,也提起了自己想開公司的念頭,二人一拍即合,「德寶電影」的廠牌也隨即誕生。

1984年,《等待黎明》、《雙龍出海》兩部作品,順利開啟了「德寶電影」的港片時代。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的「德寶電影」,將「馬來西亞小姐」楊紫瓊簽入了旗下。而富商潘迪生,為了追求楊紫瓊,也大量入股了「德寶電影」,之後還成為了「德寶電影」最大的股東。

得到了潘迪生這位大金主的支持,「德寶電影」開始進入自己的發展黃金期。《聖誕奇遇結良緣》、《智勇三寶》、《皇家師姐》、《雙龍吐珠》等作品,也讓「德寶電影」穩固了自己的市場受眾。

隨著「德寶電影」的快速成長,嘉禾也開始迫使洪金寶做出抉擇——到底是去「德寶」單打獨鬥,還是留在嘉禾,繼續經營「寶禾電影」。

作為港片巨頭,「嘉禾」更具實力,而且也可以為洪金寶拍攝大成本動作片,提供資金保障。「德寶電影」的整體實力比不上「嘉禾」,但是創作卻更為自由。

最終,洪金寶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他決定將自己的「動作喜劇」,留在「嘉禾」的大銀幕之上。而「德寶電影」則用于探索那些自己不擅長的「文藝、愛情」類電影作品。

自1986年起,「德寶電影」開始對文藝、愛情題材的電影作品,展開拍攝嘗試。而周潤發的《秋天的童話》、林青霞的《夢中人》、張學友的《癡心的我》、梁朝偉的《地下情》、爾冬升的《癲佬正傳》、姜大衛的《不是冤家不聚頭》、譚家明的《最後勝利》等作品,不僅讓「德寶電影」獲得了觀眾們的口碑,還讓其拿下了不少影展獎盃。

巔峰時期的「德寶電影」,雖然是各大影展獎壇之上的常客。但是,自古票房、獎盃難兩全,文藝片的叫好不叫座,也讓「德寶電影」的發展陷入困境。

80年代末,潘迪生、岑建勳想再度憑藉「動作片」,穩固「德寶電影」的票房市場。可是,夾在嘉禾、德寶之間的洪金寶,卻感覺左右為難。

1988年,袁和平在洪金寶的遊說之下,帶領「袁家班」投奔了「德寶電影」。隨著袁和平的加盟,「德寶電影」重啟了「皇家師姐」的經典IP,拍攝了《皇家師姐3:雌雄大盜》、《皇家師姐4:直擊證人》。而袁和平也為自己的愛徒甄子丹,拍攝了《特警屠龍》、《洗黑錢》等電影作品。

雖然獲得了「袁家班」的助力,但80年代末的動作港片市場之上,周潤發、成龍的票房統治力過于強悍。《皇家師姐》的續作,以及《特警屠龍》、《洗黑錢》,都沒能取得太過理想的票房成績。

1991年,「德寶電影」學習好萊塢的「動作特工電影」風格,策劃拍攝了特工題材的電影作品《黑貓》兩部曲,還發掘了新人女打星梁琤。

然而,《黑貓》兩部曲上映後,並沒有獲得太好的效果。1992年,「德寶電影」正式宣佈停產,《黑貓》兩部曲也為「德寶電影」的港片時代,落下了最後的帷幕。

05:「永盛電影」與《決戰紫禁之巔》‍‍

80年代末,向氏兄弟成立的「永盛電影」,也開始在影壇緩緩發力。因為投資了王晶的《精裝追女仔》三部曲,「永盛電影」逐步穩定了自己的市場受眾。而1989年的《賭神》,更是讓「永盛電影」一戰封神。

90年代初,周星馳在影壇快速崛起,而「永盛電影」也抓住機會,將其簽入旗下。

憑藉周星馳、王晶這兩員猛將。90年代初的「永盛電影」也推出了《整蠱專家》、《賭俠》兩部曲、《翹課威龍》三部曲、《鹿鼎記》兩部曲、《大內密探零零發》等多部經典。

1992年,向氏兄弟正式「分家」。向華勝繼續主導「永盛電影」的發展,而向華強則成立了自己的「中國星」。90年代中後期,王晶、周星馳先後離開了「永盛電影」。隨著人才的凋零,90年代末的「永盛電影」快速走入衰落。

2000年,王晶、劉偉強、劉德華、鄭伊健合作了武俠片《決戰紫禁之巔》,而該作也成為了「永盛電影」參與出品的最後一部電影。這個由周潤發、周星馳開啟的港片時代,最終也在劉德華、鄭伊健的送別之中,走向落幕。

06:「正東電影」與《夕陽天使》‍

90年代初,李連杰也創立過自己的電影廠牌,那就是「正東電影」。

在港片大銀幕上,「正東電影」也拍攝了不少經典作品。《方世玉》兩部曲、《中南海保鏢》、《精武英雄》、《給爸爸的信》、《冒險王》等,可謂是部部經典。

不過,90年代的港片票房市場,一直被「雙週一成」所統治。「正東電影」打造的這些電影作品雖然優秀,但是票房表現卻都十分一般。90年代末,因為票房表現的制約,「正東電影」的發展也陷入僵局。

1997年,李連 傑走向好萊塢,而「正東電影」的管理大權,也交到了李連杰的老搭檔崔寶珠的手中。

崔寶珠接手「正東電影」之後,對公司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並找來趙文卓,模仿成龍的「動作大片」風格,拍攝了電影《碧血藍天》。

可惜,這部製作成本巨大的電影作品,上映後的效果異常慘澹。「正東電影」也因為該片元氣大傷。

進入新千年之後,崔寶珠為「正東電影」更換了新的logo,並找來了元奎,策劃、拍攝了一部「大片風格」的電影作品——《夕陽天使》。

這部《夕陽天使》雖然在大場面的表現、動作打鬥的設計之上,都做得十分到位,但是新千年之後,蕭條的港片市場環境,卻並沒有讓該片獲得太過理想的票房成績。

元奎終究還是沒能挽救「正東電影」,這部《夕陽天使》之後,「正東電影」的時代也正式走向終結。

07:「最佳拍檔」與《黑白森林》‍

90年代初的王晶,在「永盛電影」混得風生水起。而90年代中期,王晶離開了「永盛電影」,與劉偉強、文雋攜手,成立了一家名為「最佳拍檔」的電影公司。

1995年之後,港片市場開始展露頹勢,為了尋找港片發展的新方向。「最佳拍檔」對不同的電影風格,展開了探索、嘗試。

在這番探索與嘗試之下,《怪談協會》、《古惑仔》系列、《風雲之雄霸天下》、《中華英雄》等電影作品,也相繼誕生在港片大銀幕之上。其中,《古惑仔》系列更是影響了一個時代的港片創作方向。

雖然在90年代中後期,「最佳拍檔」也經歷了一段極為耀眼的輝煌時刻。但是在新千年之後,這家電影公司卻也迅速走向衰落。

2000年之後,劉偉強離開「最佳拍檔」,尋求事業的獨立發展,之後拍出了《無間道》。而文雋也在此時離開「最佳拍檔」,北上內地,尋求新的事業轉機。

2003年,王晶獨自帶領「最佳拍檔」,拍攝了臥底警匪片《黑白森林》。可惜,彼時的《無間道》,市場表現太過亮眼。這部《黑白森林》最終也埋沒在了《無間道》的光輝之下。

而「最佳拍檔」也在這部《黑白森林》之後,結業停產。

08:「一百年電影」與《再生號》‍

新千年之後,港片市場一片蕭條。為了生存,以杜琪峰、徐克、林嶺東、林超賢、梁柏堅為首的一群「獨立電影製片人」,走到了一起、抱團取暖。

在向華強的資金支援之下,這些「獨立製片人們」聯手成立了一家名為「一百年電影」的公司。而象徵著「團結」、「義氣」的關公,也成為了這家公司的logo。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家「一百年電影」就是「中國星」的子公司。不過,在創作體制上,「一百年電影」卻超越了「子公司」的屬性,給予了電影人們最大限度的自由。

正是在這樣自由的創作環境之下,徐克拍攝了《蜀山傳》、《黑俠2》、《僵屍大時代》等特效大片,而杜琪峰也打造了《孤男寡女》、《瘦身男女》、《我左眼見到鬼》、《大只佬》、《神探》這樣的經典佳作。

因為創作環境過于自由,所以這些導演們肆意表現自己的創作想法,不太顧忌影片的市場效果。像《蜀山傳》、《黑俠2》這樣的大製作,全都在票房市場之上撲街。

這些導演們折騰了沒幾年,「一百年電影」就因為內部虧損,舉步維艱。最終在2008年,「一百年電影」宣佈結業。而韋家輝導演的《再生號》,也成為了「一百年電影」投拍的最後一部作品。

作為華語電影的先鋒,上個世紀的港片創作者們,一直引領著華語電影的發展潮流。而一家又一家的製片廠商,也承載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港片時代。

然而,在歲月的洗禮之下,不少港片廠商走向衰落,最終消亡。而曾經輝煌的港片時代,也在時代變換、衰亡更替之中成為過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