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大明重臣到清朝功臣,洪承疇究竟是忠是奸?乾隆的評價說明一切

在大明朝飄零之際, 洪承疇被崇禎帝委以邊防重任。 可令崇禎帝也想不到是, 在松錦之戰潰敗後, 這位被他寄予厚望, 號稱大明帝國脊樑的薊遼總督竟然直接投降了皇太極。 而隨著洪承疇、祖大壽等人的投降, 崇禎帝距離煤山自縊也只差了一步之遙。

洪承疇

賣豆干出身的大明重臣

出生于萬曆二十一年的洪承疇, 自小就嘗盡了人間苦味。 或許也是這些從泥濘中掙紮而起的過往, 才讓他對日後的生命愈發珍惜。

由于家境貧寒, 當別的小孩還在學館打鬧惹得夫子生氣時, 他就已經被迫輟學。 為了生存下去, 他不僅晚上要幫母親釀制豆干, 隔日清晨還得往返于大街小巷販售這些豆干。 閒暇之餘, 他便跑到學館外偷聽, 以彌補自己無力上學的遺憾。

好在, 學館先生發現他這個「樑上君子」後, 並沒有生氣驅逐。 反而在對話中得知其天賦異稟、志向遠大後,

特開先例允許他免費入學。 就這樣, 洪承疇有了一絲科舉為官的機會。

西元1615年, 二十三歲的洪承疇在鄉試中成功中舉, 隨後, 在次年會試中, 他又再次榮登金榜, 被賜予了進士出身。 可因為僅僅位列二甲的第十四名, 在一眾人當中並不出彩, 他並沒有得到重用, 在刑部輾轉了六年。

此後的他, 儘管做出了不少政績, 可朝中無人舉薦, 最高也只當到了陝西督糧參政。

大明最後一任帝王崇禎帝登基後, 洪承疇才開始時來運轉。

西元1628年, 陝北地區爆發了農民起義。 崇禎帝給當地下達了「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指令, 大意就是可以安撫就安撫, 安撫不了就打。 彼時的陝西最高指揮官名為楊鶴, 三十六歲的洪承疇正是他麾下一名小小的督糧官。

起義軍來勢勇猛, 不到一年彙集了數千人力, 並一舉攻到了韓城。 陝西三邊楊鶴哪見過這陣仗, 又恰好麾下無將, 慌亂之下他讓洪承疇出兵迎戰。 接到指令後, 洪承疇也不虛, 畢竟自己這邊雖然人少, 但經過訓練, 而起義軍雖然人多, 但也只是烏合之眾。

果然, 洪承疇出擊後, 迅速斬殺了三百餘人, 餘著落荒而逃, 韓城之圍也因此而解。

經此一役, 洪承疇名氣大增, 被朝廷任命為延綏巡撫。 而在之後的鎮壓農民起義中, 洪承疇屢立奇功, 並數次擊敗李自成的起義軍。 他也因此愈發得到崇禎帝的重用, 不僅成為了西線的主帥(名為三邊總督, 實則統率了五省軍務), 而且被賜予了太子太保和兵部尚書的頭銜。

可以說, 洪承疇這個明朝重臣, 堪稱是崇禎帝一手提拔出來的。

清軍入關

兵敗降清

西元1638年, 皇太極率領清軍南下, 崇禎帝將洪承疇調來抵禦清軍, 雙方在錦州一帶展開了一場拉鋸戰。

由于明軍這邊決策混亂, 洪承疇所下指令皆未能有效施行, 最終明軍慘敗于清軍之手, 洪承疇堅守松山數月後也隨著城破而被俘。 被俘之初, 洪承疇拒不肯降, 甚至一度絕食。 可在皇太極的連番禮遇之下, 終向其俯首稱臣。

投降清軍後, 洪承疇仍被皇太極授予了太子太保和兵部尚書之銜, 並加贈了秘書院大學士, 相當于清朝第一任漢人宰相。 之後洪承疇雖然有總督南方軍務之權,但對部分「禁密之事」卻需要與平南大將軍商議才可施行。

而皇太極雖然對洪承疇禮遇有加,甚至讓其以漢人身份在滿清一朝身居高位,但對他實則並沒有多少信任,更多的只是為了借助他漢人威望從而更好統禦漢人。洪承疇不僅在家之時不得隨意出入,而且縱觀皇太極在位時期,洪承疇除了負責為皇太極解疑之外,再無其它要職。

乾隆評說

在經歷過幾朝動盪之後,乾隆在位期間,清朝統治已趨于穩定。

西元1776年,乾隆帝下詔,命國使館修編《明季貳臣傳》,將洪承疇歸為明末諸臣望風歸附之輩。並表示「朕思此等大節有虧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勳績,諒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後人,原于既死」。為了將其區分開來,還命令國使館另寫一本《貳臣傳》。

西元1778年,乾隆帝心血來潮頒發諭旨,命國使館將洪承疇列入《貳臣傳》,並聲稱:這些人「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從封建道德出發,實在是「大節有虧」。這些人儘管為清朝作出了貢獻,其子孫甚至還在清朝做官,但他們是不完美的。

想那洪承疇背叛了大明,為大清融合做了不少苦功,竟落得乾隆如此評說,真是可憐可悲。

之後洪承疇雖然有總督南方軍務之權,但對部分「禁密之事」卻需要與平南大將軍商議才可施行。

而皇太極雖然對洪承疇禮遇有加,甚至讓其以漢人身份在滿清一朝身居高位,但對他實則並沒有多少信任,更多的只是為了借助他漢人威望從而更好統禦漢人。洪承疇不僅在家之時不得隨意出入,而且縱觀皇太極在位時期,洪承疇除了負責為皇太極解疑之外,再無其它要職。

乾隆評說

在經歷過幾朝動盪之後,乾隆在位期間,清朝統治已趨于穩定。

西元1776年,乾隆帝下詔,命國使館修編《明季貳臣傳》,將洪承疇歸為明末諸臣望風歸附之輩。並表示「朕思此等大節有虧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勳績,諒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後人,原于既死」。為了將其區分開來,還命令國使館另寫一本《貳臣傳》。

西元1778年,乾隆帝心血來潮頒發諭旨,命國使館將洪承疇列入《貳臣傳》,並聲稱:這些人「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從封建道德出發,實在是「大節有虧」。這些人儘管為清朝作出了貢獻,其子孫甚至還在清朝做官,但他們是不完美的。

想那洪承疇背叛了大明,為大清融合做了不少苦功,竟落得乾隆如此評說,真是可憐可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