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過度依賴媽媽怎麼辦?也許是你忽略了這2點……

家長來信

老師你好!

我家娃叫西西, 今年3歲。

因為娃是我一手帶大的, 所以她一直跟我比較親密。

在我看來, 西西是非常優秀的, 但她有一個缺點, 那就是太黏人了。

我每天早上上班之前, 都要花半個多小時來哄她, 要不然她不會讓我出門的。

上個月, 西西奶奶來幫忙照顧她。 我在家的時候西西和她奶奶相處得非常愉快, 而且西西也很依賴奶奶。 可是我一出門, 西西就不喜歡奶奶了, 哭著吵著要找我。

有一次, 我出差在外地, 西西鬧得很厲害, 哭了一整天, 甚至還把奶奶抓傷了。

我實在不得已, 只好請假回家。 西西看到我回來了, 立馬又變成了乖寶寶。

平時我出去買東西, 西西就會不停地問她爸爸和奶奶:「媽媽是不是不回來了?」

和孩子鬥智鬥勇的日子, 讓我身心俱疲, 因此我還經常遲到。

想問一下, 所有的孩子都是這樣嗎?我接下來該怎麼做呢?

回信

家長, 你好。

首先, 0—3歲這個階段的孩子, 對媽媽的情感需求是很大的。 通過對媽媽的依賴, 孩子們可以獲取幼兒早期的安全感。

我身邊很多寶媽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

在家帶娃的時候, 就連去衛生間孩子也要跟著;

出門買菜, 10分鐘的功夫, 孩子就以為被媽媽拋棄了。

這些現象很正常, 但如果孩子一直處于這種極度黏人的依戀模式, 就需要引起家長的注意了。

一般來說, 黏人的孩子內心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 主要原因是:

1. 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關注;

2. 內心的需求和情緒得不到父母的回應。

現在大部分父母都是雙職工,

雙方都需要上班, 所以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很有限。

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 家長可能會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幫忙,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對孩子來說, 任何人的陪伴和愛, 都代替不了父母的陪伴和愛。

長期缺乏父母陪伴, 或者得不到父母的關心和回應的孩子,

往往會通過黏人的方式來證明:爸爸媽媽是愛我的。

在我們的眼中, 孩子很鬧, 但實際上孩子只是在求關注。

其實, 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家長, 在開始的時候都會認為:如果每次都妥協孩子的話, 會讓他「得寸進尺」, 不利于培養他的獨立能力。 所以對孩子的撒嬌、求關注等行為, 我們會置之不理。

然而, 這對孩子來說, 卻是一種莫大的傷害。

當然了, 對家長來說, 工作是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 不能說放下就放下, 所以具體的解決方法我們下面會提到。

先來看看孩子會遇到的問題:

內心的需求和情緒得不到父母的回應。

很多家長為了教育出堅強的孩子,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通常會表現得有些「冷漠」。

比如,孩子磕著碰著了,哭著找爸爸媽媽。但這時候有些家長會想到:如果我們馬上去安慰孩子,就會讓他變得很嬌氣。

于是,一些家長會對孩子說:「寶寶,你可以自己站起來的!」

而事實上,當孩子遇到這種情況後,家長及時的安慰和幫助會讓孩子更加堅強,而不是更加嬌氣。

孩子因為受傷、受委屈而哭。如果我們對他的情緒沒有及時做出回應的話,那麼孩子的情緒就會得不到釋放,時間久了便會影響他的身心健康。

再說回來黏人的問題。

其實有的時候,黏人的孩子對家長來說是一種甜蜜的「負擔」。雖然我們會因此感到疲憊,但我還是要告訴你的是:如果孩子有天不再黏著你了,才是你最應該擔心的事情。

很多長期缺乏父母陪伴和關注的孩子,輕則黏人,重則疏離父母,長大後也不懂得如何維繫親密關係。

所以對此,我們要怎麼做呢?

1. 每天出門之前和孩子進行小小的分別儀式

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很多家長早晨出門上班都要偷偷摸摸的,生怕被孩子看到。

等孩子發現媽媽已經出門的時候,定會掀起一場狂風暴雨。

所以我們何不如在出門前和孩子舉行一個小儀式:

第一步,和孩子親密接觸,比如抱抱他、親親他;

第二步,告訴孩子你什麼時間回來,並且強調會準時回家;

第三步,給孩子一個期待,比如下班後給他講故事之類的。

也許一開始孩子會不適應,但每天堅持做,一段時間後就會有所改善。

2. 滿足孩子的需求,每天抽出少部分時間高質量地陪伴孩子

之前有很多家長問過我:「都說陪伴孩子,可我們哪來的時間啊?」

其實平時工作比較忙的家長,也不必糾結陪伴孩子的時間長短問題。

陪伴不在時間,而在質量。

即便你有大把的時間陪伴孩子,可每次都是孩子看動畫片,你刷手機,這種陪伴意義何在?

所謂高質量的陪伴,就是用最短的時間,陪孩子做最有意義的事情。

比如,每天抽出1個小時帶孩子去做戶外運動。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增加親子之間的互動,一舉兩得。

3. 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並且安撫他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孩童成長為大人的,可有時候我們仍然無法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

他們並不像成年人那樣,對事物有完整的認知體系,對情緒有一定的掌控力,所以遇到事情大哭大鬧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我們要理解孩子,並且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然後再安撫他。

要知道,負面情緒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情緒出口。

在家長的幫助下,孩子也會逐漸掌握情緒管理的方法,從而能夠自我調節。

其實,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這是成長中必不可少的經歷。

我們要正確看待,並且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慢慢走向獨立。

成長急不得,教育更是如此。

先來看看孩子會遇到的問題:

內心的需求和情緒得不到父母的回應。

很多家長為了教育出堅強的孩子,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通常會表現得有些「冷漠」。

比如,孩子磕著碰著了,哭著找爸爸媽媽。但這時候有些家長會想到:如果我們馬上去安慰孩子,就會讓他變得很嬌氣。

于是,一些家長會對孩子說:「寶寶,你可以自己站起來的!」

而事實上,當孩子遇到這種情況後,家長及時的安慰和幫助會讓孩子更加堅強,而不是更加嬌氣。

孩子因為受傷、受委屈而哭。如果我們對他的情緒沒有及時做出回應的話,那麼孩子的情緒就會得不到釋放,時間久了便會影響他的身心健康。

再說回來黏人的問題。

其實有的時候,黏人的孩子對家長來說是一種甜蜜的「負擔」。雖然我們會因此感到疲憊,但我還是要告訴你的是:如果孩子有天不再黏著你了,才是你最應該擔心的事情。

很多長期缺乏父母陪伴和關注的孩子,輕則黏人,重則疏離父母,長大後也不懂得如何維繫親密關係。

所以對此,我們要怎麼做呢?

1. 每天出門之前和孩子進行小小的分別儀式

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很多家長早晨出門上班都要偷偷摸摸的,生怕被孩子看到。

等孩子發現媽媽已經出門的時候,定會掀起一場狂風暴雨。

所以我們何不如在出門前和孩子舉行一個小儀式:

第一步,和孩子親密接觸,比如抱抱他、親親他;

第二步,告訴孩子你什麼時間回來,並且強調會準時回家;

第三步,給孩子一個期待,比如下班後給他講故事之類的。

也許一開始孩子會不適應,但每天堅持做,一段時間後就會有所改善。

2. 滿足孩子的需求,每天抽出少部分時間高質量地陪伴孩子

之前有很多家長問過我:「都說陪伴孩子,可我們哪來的時間啊?」

其實平時工作比較忙的家長,也不必糾結陪伴孩子的時間長短問題。

陪伴不在時間,而在質量。

即便你有大把的時間陪伴孩子,可每次都是孩子看動畫片,你刷手機,這種陪伴意義何在?

所謂高質量的陪伴,就是用最短的時間,陪孩子做最有意義的事情。

比如,每天抽出1個小時帶孩子去做戶外運動。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增加親子之間的互動,一舉兩得。

3. 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並且安撫他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孩童成長為大人的,可有時候我們仍然無法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

他們並不像成年人那樣,對事物有完整的認知體系,對情緒有一定的掌控力,所以遇到事情大哭大鬧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我們要理解孩子,並且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然後再安撫他。

要知道,負面情緒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情緒出口。

在家長的幫助下,孩子也會逐漸掌握情緒管理的方法,從而能夠自我調節。

其實,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這是成長中必不可少的經歷。

我們要正確看待,並且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慢慢走向獨立。

成長急不得,教育更是如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