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扔掉家裡317件廢品後,我徹底抑鬱了」:斷舍離的狼狽,你想象不到

「斷舍離」, 曾經是日本人山下英子提出的一個概念。 那本風靡全世界的暢銷書《斷舍離》即出自她手: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捨棄多餘的廢物, 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最後只留下和當下自己相稱的物品。 「斷舍離」瞬間戳中無數都市人群, 極簡主義的家居風格也在年輕人中悄然流行起來。 最近幾年, 斷舍離和極簡主義更是被鼓吹到極致, 一提到扔東西似乎就自帶莫名的爽感。 但——

「扔東西, 真的全是快樂嗎?」

小編前幾天重溫了一下泰國電影《時光機》, 看著主人公小琴在裝修過程中經歷的種種煎熬, 突然意識到,

徹底的斷舍離, 都是假像。

小琴是一名室內設計師, 剛從瑞典留學回來, 決定開啟自己的家居事業, 而在這之前必須先擁有一間屬于自己的工作室。 思來想去, 她決定把家裡的兩層老房改造一番。

由于頗受北歐極簡家居理念影響, 小琴理想中的工作室也是大面積的留白和空無一物。

而老宅呢?

牆壁斑駁, 滿屋的舊傢俱, 肉眼可見的歲月感。

當然, 這還不算什麼。

最大的難題在于, 小琴家裡之前是做樂器行維修的, 一樓是音樂教室和樂器店, 每個角落都堆滿了各種舊樂器。

二樓是居住空間, 還住著小琴的媽媽和哥哥。

擁擠、逼仄、淩亂......這顯然與小琴想要的極簡風背道而馳。 為了實現自己的美學追求, 小琴決定依據斷舍離指導理論, 把老宅裡亂七八糟的雜物清出去。

那些再也用不上的舊書籍和鉛筆盒、已經過時的磁帶、上個世紀的舊手機、畢業禮物......這些「廢物」都在小琴的必扔清單裡。

因為始終堅信:那些不再使用、不是必須品、拿到手也不會怦然心動的東西, 就應該丟進垃圾袋, 所以扔東西的時候,小琴就像個冷漠無情的機器。

但有句話怎麼說來著,扔的時候有多爽,冷靜下來的時候就有多狼狽。

當小琴在哥哥的協助下,終于完成了這龐大的工程,並把這些黑色垃圾袋打包賣給了收舊物的阿貝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那個冷漠專注扔垃圾的她,突然開始追著垃圾車,又把扔掉的東西全部要了回來。

哥哥不能理解,小琴自己也難以解釋這種行為: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突然覺得很內疚。」

這份內疚,其實並非對物品本身,而是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情感意義觸動了她。

當物品被賦予了某種價值,即便它「再也用不上」,也無法與廢品劃等號。所以將它們單純地以垃圾的形式扔出去,獲得的並非是爽感,而是心理上的缺失。

在整理和丟棄那些「廢品」時,小琴出現了好幾次莫名的掙扎。

一次是翻到小學時候的成績單,那上面有家長的簽名——艾瑞克劉。

這是她爸爸的名字。

爸爸年輕時就拋棄了家庭,自己和哥哥都是由媽媽撫養長大,所以家裡關于爸爸的印記並不多。

再次看到成績單上的簽名時,小琴的情緒變得很複雜。怨恨?想念?說不清楚。她也不想再去理會這種情緒,固執地認為「垃圾桶就像黑洞,丟進去就消失了」。

所以短暫地猶豫過後,她還是把成績單塞進了塑膠袋。

用扔東西來跟過去告別,是多數人預設最好的方式。

然而,直到她丟掉了設計師朋友送她的禮物,才幡然醒悟,事實並非如此。

朋友得知自己送的禮物被丟掉,顯然很生氣:

「我的禮物無法讓你怦然心動了嗎?」

面對這種質問,小琴起初還振振有詞,覺得自己沒錯。直到她親眼看到哥哥丟掉了自己送的生日禮物時,心突然被紮到,也終于對朋友的憤怒感同身受。

儘管最後她和朋友和好了,但朋友還是送了她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有些事情只是你自己遺忘了,並不代表它真的消失了,雙方都要釋懷才算真正結束。」

這句話一語雙關。表面上是朋友在表達自己對這件事的耿耿于懷,實際上是道出了斷舍離的真相——扔東西,並不能跟任何一段關係和解。

小琴被這句話點醒,于是決定換一種方式,將扔改為歸還。

但這個過程好像也沒有多輕鬆,因為她要還給前男友安哥一部舊相機。

這段感情本身就讓兩個人意難平。小琴出國留學後,單方面宣佈分手,並切斷了與安哥所有的聯繫,當看到這部相機後,各種往事和愧疚的情緒都瞬間湧上心頭。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尷尬,小琴選擇將相機郵寄給對方,結果卻被拒收,最後她不得不鼓起勇氣上門去拜訪。

這時候的安哥已經有了女朋友,但兩個人還是生出了一些感情糾葛,彼此糾纏了一段時間,導致安哥和新女友分手後,小琴又在愧疚中幫助他們複合。

最後,安哥直截了當地指出了小琴歸還物品的真正意圖:

「你把東西還給我就是為了自己,你為了自己才向我道歉,也是為了自己才幫小蜜和我複合,這樣你才能毫無歉疚地甩了我。承認自己的自私吧,然後繼續去過你的生活。」

這時候,小琴才發現,無論以哪種形式將舊物剔除自己的生活,已經造成的傷害和帶有眼淚的過去,都不可能因此減輕半分。

把丟掉的物品又拿了回去,還被承載了親情、友情、愛情的物品牽動情緒,慌張錯亂,這是小琴沒有預料到的,因為一開始,她就為這場斷舍離制定了嚴密的步驟:

設定目標,尋找靈感;

不要懷念過去;

不要有太多感覺;

別動搖,要無情;

不要增加東西;不要留戀。

可在實施的過程中,她卻不由自主的親手把這些規則推翻。不是她斷舍離的決心不夠強烈,而是生活物品的魔力就在于此,它投射出太多關于過去的回憶,這種記憶就像張揚的觸角,可以連結內心最深處的每個瞬間。

這也是媽媽死活不同意小琴扔東西的原因。

媽媽有著嚴重的囤積癖,直言「在空蕩的房間裡生活,就是腦子有病」。

尤其是對那架三角鋼琴,年久吃灰,也沒人彈,還特別占空間,但媽媽說什麼也不讓扔。

因為那是小琴爸爸彈過的,從哥哥翻出的舊照片裡可以看到,這架鋼琴曾經承載了一家人的歡樂時光。

無論爸爸走了多久,因為什麼原因走,在媽媽看來,就算記憶裡的時光再也回不去,只要留下這架鋼琴,就能證明一家人一直深深地捆綁在一起。

當然,最後小琴還是偷偷賣掉了這架鋼琴,母女倆也因此爆發了嚴重的衝突。

從斷舍離開始,就一次次備受心理衝擊的小琴,也發現自己並沒有想象中冷漠和勇敢,所以她決定暫時逃避一陣子。

把剩下物品的處理權交給了哥哥後,她一個人去住了酒店,打算過完年再回去。在酒店裡,她撕掉了全家福,崩潰大哭。

雖然最後小琴還是收穫了一開始想要的極簡家,但她的臉上卻沒有半分心滿意足的快樂,反而是神情複雜,勉強擠出了一絲微笑。

誰都不知道此刻的小琴到底在想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舊物可以丟進垃圾桶,但舊時光裡的真實經歷並不會搭載時光機離開。

看完小琴的種種掙扎,小編想起了從2015年6月就開始過極簡生活的艾米麗海德倫德一家,當時他們做了很多斷舍離和低欲望的挑戰,也被不少人效仿,但她真實的心理路程是怎樣的——

1、我更在意所擁有的東西了。要是發現我的鞋子破了個洞,我就會很傷心,因為我就那麼一雙鞋,而且穿得很頻繁。佔有欲過分強烈的時候,我就又變成了一個貪戀物質的人。

2、缺乏以防萬一的準備。好幾次,客人想要借用烤麵包機或是塑膠勺,我們只能抱歉地告訴他:「家裡沒有那些東西。」某樣平時99.9%用不上的東西,突然半夜急用,這時多麼希望備著一個。

3、無意中的優越感:「瞧,我們比那個人活得更簡單。」矛盾之處就在這裡了:我們擁有得更少,自我膨脹起來,這種攀比,說到底和炫富沒什麼兩樣。

4、情緒不會跟著物品被清空。扔東西時,其實是很容易有雜念的,你會不自覺地想到它背後的記憶,好的壞的,都不會隨著物品被丟掉而完全抹殺。

我們以為只要清理掉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就能以全新的狀態去生活,可總有那麼一個瞬間你會發現,真正讓你局促不安的,是斷舍離伴隨的陣痛。

所以,丟掉一件舊物很容易,過上極簡生活也不難,真正難以克服的是,跟它們說再見後的某種心理困境——那些突然蹦出的回憶、生活中遇到的不便利、越發強烈的佔有欲、攀比和跟風.....

而只有知道並接受這些掙扎的存在,才不會被斷舍離的假像所蒙蔽——

它或許會讓生活變好,但並不會讓痛苦消失;它或許會讓你得到滿足,但也會讓你在別的地方感受失去。

說到底,舍與不舍都是一種生活方式,無論是收納整理還是斷舍離,本質上都是為了讓生活變得簡單輕鬆,而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

所以如果哪一次斷舍離,讓你感到痛苦,不妨先停下來,花點時間和耐心去看到自己的欲望和情緒,才能跟過去、現在更好的和解。

所以扔東西的時候,小琴就像個冷漠無情的機器。

但有句話怎麼說來著,扔的時候有多爽,冷靜下來的時候就有多狼狽。

當小琴在哥哥的協助下,終于完成了這龐大的工程,並把這些黑色垃圾袋打包賣給了收舊物的阿貝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那個冷漠專注扔垃圾的她,突然開始追著垃圾車,又把扔掉的東西全部要了回來。

哥哥不能理解,小琴自己也難以解釋這種行為: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突然覺得很內疚。」

這份內疚,其實並非對物品本身,而是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情感意義觸動了她。

當物品被賦予了某種價值,即便它「再也用不上」,也無法與廢品劃等號。所以將它們單純地以垃圾的形式扔出去,獲得的並非是爽感,而是心理上的缺失。

在整理和丟棄那些「廢品」時,小琴出現了好幾次莫名的掙扎。

一次是翻到小學時候的成績單,那上面有家長的簽名——艾瑞克劉。

這是她爸爸的名字。

爸爸年輕時就拋棄了家庭,自己和哥哥都是由媽媽撫養長大,所以家裡關于爸爸的印記並不多。

再次看到成績單上的簽名時,小琴的情緒變得很複雜。怨恨?想念?說不清楚。她也不想再去理會這種情緒,固執地認為「垃圾桶就像黑洞,丟進去就消失了」。

所以短暫地猶豫過後,她還是把成績單塞進了塑膠袋。

用扔東西來跟過去告別,是多數人預設最好的方式。

然而,直到她丟掉了設計師朋友送她的禮物,才幡然醒悟,事實並非如此。

朋友得知自己送的禮物被丟掉,顯然很生氣:

「我的禮物無法讓你怦然心動了嗎?」

面對這種質問,小琴起初還振振有詞,覺得自己沒錯。直到她親眼看到哥哥丟掉了自己送的生日禮物時,心突然被紮到,也終于對朋友的憤怒感同身受。

儘管最後她和朋友和好了,但朋友還是送了她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有些事情只是你自己遺忘了,並不代表它真的消失了,雙方都要釋懷才算真正結束。」

這句話一語雙關。表面上是朋友在表達自己對這件事的耿耿于懷,實際上是道出了斷舍離的真相——扔東西,並不能跟任何一段關係和解。

小琴被這句話點醒,于是決定換一種方式,將扔改為歸還。

但這個過程好像也沒有多輕鬆,因為她要還給前男友安哥一部舊相機。

這段感情本身就讓兩個人意難平。小琴出國留學後,單方面宣佈分手,並切斷了與安哥所有的聯繫,當看到這部相機後,各種往事和愧疚的情緒都瞬間湧上心頭。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尷尬,小琴選擇將相機郵寄給對方,結果卻被拒收,最後她不得不鼓起勇氣上門去拜訪。

這時候的安哥已經有了女朋友,但兩個人還是生出了一些感情糾葛,彼此糾纏了一段時間,導致安哥和新女友分手後,小琴又在愧疚中幫助他們複合。

最後,安哥直截了當地指出了小琴歸還物品的真正意圖:

「你把東西還給我就是為了自己,你為了自己才向我道歉,也是為了自己才幫小蜜和我複合,這樣你才能毫無歉疚地甩了我。承認自己的自私吧,然後繼續去過你的生活。」

這時候,小琴才發現,無論以哪種形式將舊物剔除自己的生活,已經造成的傷害和帶有眼淚的過去,都不可能因此減輕半分。

把丟掉的物品又拿了回去,還被承載了親情、友情、愛情的物品牽動情緒,慌張錯亂,這是小琴沒有預料到的,因為一開始,她就為這場斷舍離制定了嚴密的步驟:

設定目標,尋找靈感;

不要懷念過去;

不要有太多感覺;

別動搖,要無情;

不要增加東西;不要留戀。

可在實施的過程中,她卻不由自主的親手把這些規則推翻。不是她斷舍離的決心不夠強烈,而是生活物品的魔力就在于此,它投射出太多關于過去的回憶,這種記憶就像張揚的觸角,可以連結內心最深處的每個瞬間。

這也是媽媽死活不同意小琴扔東西的原因。

媽媽有著嚴重的囤積癖,直言「在空蕩的房間裡生活,就是腦子有病」。

尤其是對那架三角鋼琴,年久吃灰,也沒人彈,還特別占空間,但媽媽說什麼也不讓扔。

因為那是小琴爸爸彈過的,從哥哥翻出的舊照片裡可以看到,這架鋼琴曾經承載了一家人的歡樂時光。

無論爸爸走了多久,因為什麼原因走,在媽媽看來,就算記憶裡的時光再也回不去,只要留下這架鋼琴,就能證明一家人一直深深地捆綁在一起。

當然,最後小琴還是偷偷賣掉了這架鋼琴,母女倆也因此爆發了嚴重的衝突。

從斷舍離開始,就一次次備受心理衝擊的小琴,也發現自己並沒有想象中冷漠和勇敢,所以她決定暫時逃避一陣子。

把剩下物品的處理權交給了哥哥後,她一個人去住了酒店,打算過完年再回去。在酒店裡,她撕掉了全家福,崩潰大哭。

雖然最後小琴還是收穫了一開始想要的極簡家,但她的臉上卻沒有半分心滿意足的快樂,反而是神情複雜,勉強擠出了一絲微笑。

誰都不知道此刻的小琴到底在想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舊物可以丟進垃圾桶,但舊時光裡的真實經歷並不會搭載時光機離開。

看完小琴的種種掙扎,小編想起了從2015年6月就開始過極簡生活的艾米麗海德倫德一家,當時他們做了很多斷舍離和低欲望的挑戰,也被不少人效仿,但她真實的心理路程是怎樣的——

1、我更在意所擁有的東西了。要是發現我的鞋子破了個洞,我就會很傷心,因為我就那麼一雙鞋,而且穿得很頻繁。佔有欲過分強烈的時候,我就又變成了一個貪戀物質的人。

2、缺乏以防萬一的準備。好幾次,客人想要借用烤麵包機或是塑膠勺,我們只能抱歉地告訴他:「家裡沒有那些東西。」某樣平時99.9%用不上的東西,突然半夜急用,這時多麼希望備著一個。

3、無意中的優越感:「瞧,我們比那個人活得更簡單。」矛盾之處就在這裡了:我們擁有得更少,自我膨脹起來,這種攀比,說到底和炫富沒什麼兩樣。

4、情緒不會跟著物品被清空。扔東西時,其實是很容易有雜念的,你會不自覺地想到它背後的記憶,好的壞的,都不會隨著物品被丟掉而完全抹殺。

我們以為只要清理掉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就能以全新的狀態去生活,可總有那麼一個瞬間你會發現,真正讓你局促不安的,是斷舍離伴隨的陣痛。

所以,丟掉一件舊物很容易,過上極簡生活也不難,真正難以克服的是,跟它們說再見後的某種心理困境——那些突然蹦出的回憶、生活中遇到的不便利、越發強烈的佔有欲、攀比和跟風.....

而只有知道並接受這些掙扎的存在,才不會被斷舍離的假像所蒙蔽——

它或許會讓生活變好,但並不會讓痛苦消失;它或許會讓你得到滿足,但也會讓你在別的地方感受失去。

說到底,舍與不舍都是一種生活方式,無論是收納整理還是斷舍離,本質上都是為了讓生活變得簡單輕鬆,而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

所以如果哪一次斷舍離,讓你感到痛苦,不妨先停下來,花點時間和耐心去看到自己的欲望和情緒,才能跟過去、現在更好的和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