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腦瘤老師的人生課,化身聆聽者助迷惘學生走出陰霾,最期盼看見孩子們眼裏的光!

2020年他作為臺大第一位獲校園傑出輔導獎的導師站在領獎臺上, 這是20多年前那個癱臥病床, 深處絕境的他難以無法想像的。

「我曾經有瀕死的經驗, 也從痛苦中獲得了許多啟示……」

他就是臺大電機學系教授曾雪峰, 而他的故事遠不是教書育人那麼簡單。

26歲突患腦瘤, 平靜人生揚起驚濤駭浪

「在25歲以前我的人生一帆風順, 不知人間疾苦, 所有的努力都只為了自己……」

誰知人生卻在26歲時發生180°逆轉, 對物理有濃厚興趣的曾雪峰臺大畢業後選擇赴美深造。

從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取得碩士學位後, 他又繼續攻讀博士「那時我每天都在憧憬著畢業後的美好未來……」

可這時一場人生的大風暴卻悄然降臨, 幾乎將他徹底毀滅。

攻讀博士的第一年, 他經常出現噁心、頭暈的情況, 一開始他並未重視, 後來癥狀愈發嚴重, 他才到醫院檢查。

「是腦瘤……」他平靜的說著, 風輕雲淡, 但從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 過往的痛苦仿佛又歷歷在目。

他中斷學業, 在美國進行多次開顱手術、腦幹穿刺……術後一直發燒卻找不到感染源。

之後的5個月中, 他的腦脊液仍各處外流, 患上腦膜炎和癲癇, 這讓美國醫師束手無策。

返臺後病況不但沒有好轉, 還併發嚴重水腦與腦幹感染……

最後醫療團隊對他的父母說「帶回家吧, 沒希望了。 」

「那時我的身體象被禁錮了一樣,

身體無法動彈但卻意識清楚, 因無法自主吞咽, 不時被自己的口水噎到, 要頻繁抽痰, 口中混著血水, 痛的我日日無法成眠。 」

感覺時日無多的他向媽媽提出一個請求, 那就是回到臺北, 回到臺大。

沒想到轉院臺大後, 他的生命卻迎來轉機, 時任內科主任張上淳教授將他從急救室推出, 照會感染科權威共同診治。

和其他醫師不同, 張上淳並未檢查開藥, 而是大膽停掉所有抗生素藥物, 藉由「歸零」厘清發燒原因, 再調整合宜的用藥方式。

當被質疑是否合規時, 張上淳扛下了所有壓力「我的病人, 我會負責。 」讓曾雪峰既佩服又感動。

「我的病況和中風相似, 複健時營養師因為我肌力是零認為沒有可改善空間, 但張醫師還是為我安排了複健療程」

複健的日子時沮喪的, 直到這一天的到來。

「那天我發現左手食指竟顫動了0.3公分, 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是我在無盡黑夜中看到的唯一的光亮!」

「從1根手指開始, 2根、3根, 最後整只手都能動了。 」

半年後, 曾雪峰慢慢可以坐起來, 最後奇跡重生, 他用癱瘓孱弱的身子回到美國, 轉而攻讀電機, 獲得西北大學電機博士學位。

瀕死經歷中知生命無常, 臺大任教為學生指引方向

「這場瀕死經歷中我收穫良多, 以前每遇挫折就會怨天尤人, 現在懂得接受生命中的無常。 」

心境的改變讓他對人生進行了重新規劃, 34歲那年他辭去美國教職與業界工作, 回到賦予他新生的臺大任教。

面對這群未來無限可能的孩子, 曾雪峰心裏充滿忐忑。

「我時常會想他們在二三十年後會成為賈伯斯、張忠謀那樣的領袖, 就會異常興奮。 」

可在和學生們接觸一段時間後, 他發現可能事實並未像他想像的那般理想。

「這些孩子只知進入第一學府, 卻不知這也是人生挫敗的開始, 他們有的學業遇瓶頸、有的感情不如意, 但更多的是茫然找不到未來的方向……」

「看著他們的眼睛從大一時自信的閃閃發光, 到大二、大三時的黯淡, 感覺很難過」

為能讓失意的學生們重拾希望, 他經常向學生們講述自己那段苦難歲月, 自己在身處絕境時的心路歷程, 希望能夠幫學生們打開心扉。

「我並非教育體系出身, 也不懂專業教學法, 我只知道完全敞開, 與學生們感覺到我們同心同在。

漸漸的他成了學生們心目中的哆啦A夢, 不論有任何「疑難雜癥」都回來找他傾訴, 而他則會傾聽和陪伴。

做學生們的哆啦A夢, 傾聽苦痛排除困難

「他們都是我的大雄, 只要來找我都會有時間。 」

慢慢的來找曾雪峰傾訴的人越來越多, 從電機系擴展到臺大各個科系, 甚至外校、國中高中的專題研究生, 連吃飯的時間都不放過。

10年間共有約2500人次……

有一位臺大生剛畢業不久就被分手, 彼時他正在軍中服役, 因為個性敏感無人可吐苦水, 曾雪峰擔心他會想不開所以便每週下部隊請他吃飯談心。

一位醫科資優生迷茫時找到曾雪峰。 在輔導後他重新找回自我, 毅然放棄醫生光環, 前往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重新尋找人生。

彼時她經濟拮據又人生地不熟, 曾雪峰去歐洲開會專程探望她,臨走還不忘給她一個紅包。

他研究室的佈告欄上,貼滿了學生送的卡片,而這僅僅是冰山一角……

「所有的問題,背後都有一個隱藏的祝福。」這是曾雪峰最喜歡的一段話。

為了能幫助更多學生化解心中疑惑,讓他們能鼓起勇氣繼續前進,他冥思苦想未同學們設計了「人生作業」系列課程。

開設人生課程,洞見內心光亮

生命可以影響生命,人生會遭遇許多苦難,但這些都是成長的轉機。「我設計這門課程的初衷就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從苦難中汲取養分。」

為鼓勵更多學生說出自己的故事,曾雪峰突發奇想舉辦「未來晚會」,讓每位導生髮表3分鐘短講描述「20年後的自己」還邀請父母等到場聆聽。

此後曾雪峰又規劃「大一新生專題」、「工程師思維」、「明日的你」以及「設計你的人生」等課程,融入了他的生涯教育巧思,幫助迷惘臺大生勾勒理想的藍圖。

「因為不像其他課程有條框制約,學生們都很愛參與。」

在課上曾雪峰並不告訴學生們大學要做什麼,而是去問他們想做什麼?你的夢想是什麼?

「其實是要去引導他們思考,讓他們找到內心中真正的自己,進而找到目標,不再迷茫。」

孩子們擦幹眼淚,鼓起勇氣繼續前進,是他最高興的事「最期盼看見孩子們眼裏的亮光」。

站在頒獎臺上的曾雪峰笑容燦爛,可人們並不知道就在前幾天他又因水腦復發昏迷,腦中的導管壞損,開刀換了2個導管,他是帶著頭上的傷疤和眼前的一片模糊去領獎的……

再一次,他與死神擦肩而過,問他,怕不怕?

「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望」

他從苦難中走來,又去聆聽別人的苦難他將自己化為一盞溫暖的燈,為學生帶來希望和方向。

縱然與死亡相伴,可他也偏要做黑夜中閃爍的星光。

曾雪峰去歐洲開會專程探望她,臨走還不忘給她一個紅包。

他研究室的佈告欄上,貼滿了學生送的卡片,而這僅僅是冰山一角……

「所有的問題,背後都有一個隱藏的祝福。」這是曾雪峰最喜歡的一段話。

為了能幫助更多學生化解心中疑惑,讓他們能鼓起勇氣繼續前進,他冥思苦想未同學們設計了「人生作業」系列課程。

開設人生課程,洞見內心光亮

生命可以影響生命,人生會遭遇許多苦難,但這些都是成長的轉機。「我設計這門課程的初衷就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從苦難中汲取養分。」

為鼓勵更多學生說出自己的故事,曾雪峰突發奇想舉辦「未來晚會」,讓每位導生髮表3分鐘短講描述「20年後的自己」還邀請父母等到場聆聽。

此後曾雪峰又規劃「大一新生專題」、「工程師思維」、「明日的你」以及「設計你的人生」等課程,融入了他的生涯教育巧思,幫助迷惘臺大生勾勒理想的藍圖。

「因為不像其他課程有條框制約,學生們都很愛參與。」

在課上曾雪峰並不告訴學生們大學要做什麼,而是去問他們想做什麼?你的夢想是什麼?

「其實是要去引導他們思考,讓他們找到內心中真正的自己,進而找到目標,不再迷茫。」

孩子們擦幹眼淚,鼓起勇氣繼續前進,是他最高興的事「最期盼看見孩子們眼裏的亮光」。

站在頒獎臺上的曾雪峰笑容燦爛,可人們並不知道就在前幾天他又因水腦復發昏迷,腦中的導管壞損,開刀換了2個導管,他是帶著頭上的傷疤和眼前的一片模糊去領獎的……

再一次,他與死神擦肩而過,問他,怕不怕?

「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望」

他從苦難中走來,又去聆聽別人的苦難他將自己化為一盞溫暖的燈,為學生帶來希望和方向。

縱然與死亡相伴,可他也偏要做黑夜中閃爍的星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