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父母一定要及時把控!

 閨蜜給我打電話, 哭著說, 孩子升入國中後, 她忽然覺得兒子很陌生很可怕。 每晚放學後, 兒子就躲在房間玩手機, 桌上的作業本一片空白, 忍不住提醒幾次, 兒子卻煩不勝煩, 有時候甚至大吼著「別煩我!」

打不得、罵不得, 如今連說也說不得。 閨蜜哭得絕望又無助, 「這究竟是為什麼?」 因為錯過了心理建設的最佳時點。
孩子的心理發展是有臺階的, 問題呈現之時, 早已失去了最好的矯正機會。 李玫瑾教授說過, 十二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 把握孩子的成長特點, 給予心理上的撫育, 才會越管越輕鬆, 孩子的路越走越平穩。 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父母一定要及時把控。 1 3歲以前, 關係是教養的根基 有一句話說:再苦再難, 也一定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因為早期情感的缺失, 會造成親子間終生的隔閡, 也將成為管教中最難消融的問題。 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強調,
孩子在3歲以前, 父母一定要親自養育, 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回應。 孩子剛出生時, 是脆弱而孤獨的, 他們不會動、無法說, 養育者的回應, 構成了他對世界的信念。 哭的時候有人哄, 難受的時候有人抱, 餓的時候立即得到滿足, 這樣穩定而積極的關係, 會讓孩子獲得最深的滿足感和安全感。 這種親密的情感關係, 在發展心理學上被稱作「依戀」。 許多時候, 我們會有一種誤解, 似乎身為父母就天生擁有管教孩子的權力。 可當孩子逐漸長大, 他們對所有的勸誡置若罔聞時, 才會揭露一個事實: 身份從來都不是管教的關鍵, 孩子情感上對父母的依戀, 這種心理上的引力, 才是他願意聽從教導的源頭。 換句話說:依戀, 才是教養的根基。
如果父母錯失了建立依戀的階段, 沒有和孩子進入親密關係, 那麼教養會變成世界上最難的事情。 網劇《重生》中, 宋春麗老師飾演的婁頤, 曾是主任醫生, 退休後還支撐著一所公益學校。 婁頤專業能力強, 善良仁愛, 可擁有大愛的她, 卻不是一個稱職的母親。 她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投給了工作, 唯獨忽視了孩子。
她無數次把孩子忘在了幼稚園; 記不清孩子的生日是哪天; 孩子行為異常時, 只有謾駡和責備; 直到兒子范凱失蹤, 她在尋找的過程中才恍然發現, 兒子早已滑進了罪惡的深淵。 加拿大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說:行為問題的背後,
幾乎都是關係問題。 孩子逃離、叛逆、不服管教的背後, 隱藏的是對父母依戀關係的缺位。 作為父母, 在孩子需要的時候, 連接好親子間的這根心理臍帶, 才能在漫漫成長中, 擁有引導孩子的力量。 2 6歲以前, 性格決定最終的成敗 李玫瑾教授做客《圓桌派》, 說過一句犀利的話: 「六歲之前, 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 十二歲之後, 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 孩子的問題具有滯後性, 錯過了培養的關鍵期, 等發現問題時, 原先只花1公斤氣力培養的習慣, 也許要花1噸的氣力來糾正。 3到6歲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黃金時期, 此時, 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質量和習慣, 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不久前, 華為公佈天才少年人選。 嚴苛的篩選流程,令人豔羨的回報,都將這幾位「天才」推到頂尖,接受大眾的審視。 可細細追溯,他們並非天賦過人,更多是一步一個腳印,最終緩緩登頂。 拿到最高檔年薪201萬的張霽,本科來自一所三本院校,令人驚訝的是,這已是他複讀後的成績。 同樣入選的「天才少女」姚婷,中考時僅考了4A2B,連重點高中的門也沒有叩開。 他們顯然不是最聰明的,也許也並非最努力,但具備的優秀質量卻異常奪目。 縱觀他們的經歷,無一例外都遵循著獨立、計畫、專注、自律等,這些質量支撐著他們突破自我,贏得未來的無限可能。 優秀的質量和習慣並非天生,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作為孩子的教養者,父母應該在養育之中,有意樹立孩子的行為規范。 比如,能夠對孩子說「不」,教會孩子理解和遵守規則; 比如,引導孩子分享和承擔,讓孩子懂得感恩和責任; 比如,接納孩子的受挫情緒,耐心引導,打磨孩子的抗挫力; 六歲之前,孩子認了多少字,會做幾道題,多背幾首詩,真的無關緊要,這些微弱的優勢很快會消失殆盡。 唯有質量和習慣,才會有貫穿時間的力量,經年累月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決定最終的成敗。 3 12歲以前,價值影響孩子的定位 網上曾有一句調侃:孩子考試的分數,決定家庭的和諧程度。 作為老母親,我深有同感。孩子的學習表現就像是懸掛的利器,時不時刺激一下,紮得人肝疼。 可期望歸期望,有一個事實我們終將要面對: 孩子的天性和能力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天生具備「學霸」屬性,而有的孩子卻是風景在別處。 所以,即便付出同樣的努力,有時候也無法獲得同樣的表現。 李玫瑾教授就曾建議,父母要甄別孩子的個性,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這種價值感將形成孩子對自我的定位。 可惜,有許多父母卻看不見孩子的閃光點,把焦慮傳遞給孩子,讓他們在壓力中無法喘息。 看過一期節目,小女孩喜歡寫小說,靠著這股子熱愛,她從小學開始,整整寫了56本,累計起來30多萬字。 得益于寫小說,女孩文科成績不錯,理科就相對弱了許多。 爸爸為了鞭策女兒齊頭並進,一怒之下撕毀了小說,執著地認定,小說是耽誤女兒數學成績的罪魁禍首。 最令人紮心的是,這位爸爸對著哽噎的女兒說:「別人能行,你也行,爸爸相信你!」 有許多父母都秉持著這種理念,在比較和較勁中,逼得孩子難以自處。 最可怕的是,在持續的否定中,孩子會把這種「不行」的念頭深植內心,形成原生的自卑。 其實,何必強求孩子進入一個不屬於他的賽道呢。 肯定孩子長處,多給予積極關注,才會讓孩子感受到價值所在,迎來自己的逆光時刻。 我們都知道,一個水桶的蓄水量取決於木桶的短板。 所以,我們總是想要花費更多努力,去彌補不足和短處,哪怕得到的只是一個中庸的范本。 可是,如果我們把木桶傾斜,木桶能盛多少水,將由它的長板多長決定。這就是新木桶理論。 與其緊盯著孩子的不足,和短板死磕,不如鼓勵孩子發揚長處,找到夢想和興趣所在。 無論何時,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的孩子一定是幸運的。 看著曾經蹣跚學步的小人兒,忽然成了一個渾身是刺,問題諸多的孩子,我們的內心無疑會感到受傷。 可拋開所有的技巧和手段,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的每個行為,都來自父母養育中一點一滴的投射。 種下什麼因,收穫什麼果。 生命最初的陪伴和回應,是一切教養的起點;幼年階段的引導和糾正,是行為習慣的根基;少年時的肯定和支持,是人生價值的雛形。 養育很難,很費心。 可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在面對風雨和誘惑時,擁有堅不可摧的力量。 嚴苛的篩選流程,令人豔羨的回報,都將這幾位「天才」推到頂尖,接受大眾的審視。 可細細追溯,他們並非天賦過人,更多是一步一個腳印,最終緩緩登頂。 拿到最高檔年薪201萬的張霽,本科來自一所三本院校,令人驚訝的是,這已是他複讀後的成績。 同樣入選的「天才少女」姚婷,中考時僅考了4A2B,連重點高中的門也沒有叩開。 他們顯然不是最聰明的,也許也並非最努力,但具備的優秀質量卻異常奪目。 縱觀他們的經歷,無一例外都遵循著獨立、計畫、專注、自律等,這些質量支撐著他們突破自我,贏得未來的無限可能。 優秀的質量和習慣並非天生,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作為孩子的教養者,父母應該在養育之中,有意樹立孩子的行為規范。 比如,能夠對孩子說「不」,教會孩子理解和遵守規則; 比如,引導孩子分享和承擔,讓孩子懂得感恩和責任; 比如,接納孩子的受挫情緒,耐心引導,打磨孩子的抗挫力; 六歲之前,孩子認了多少字,會做幾道題,多背幾首詩,真的無關緊要,這些微弱的優勢很快會消失殆盡。 唯有質量和習慣,才會有貫穿時間的力量,經年累月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決定最終的成敗。 3 12歲以前,價值影響孩子的定位 網上曾有一句調侃:孩子考試的分數,決定家庭的和諧程度。 作為老母親,我深有同感。孩子的學習表現就像是懸掛的利器,時不時刺激一下,紮得人肝疼。 可期望歸期望,有一個事實我們終將要面對: 孩子的天性和能力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天生具備「學霸」屬性,而有的孩子卻是風景在別處。 所以,即便付出同樣的努力,有時候也無法獲得同樣的表現。 李玫瑾教授就曾建議,父母要甄別孩子的個性,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這種價值感將形成孩子對自我的定位。 可惜,有許多父母卻看不見孩子的閃光點,把焦慮傳遞給孩子,讓他們在壓力中無法喘息。 看過一期節目,小女孩喜歡寫小說,靠著這股子熱愛,她從小學開始,整整寫了56本,累計起來30多萬字。 得益于寫小說,女孩文科成績不錯,理科就相對弱了許多。 爸爸為了鞭策女兒齊頭並進,一怒之下撕毀了小說,執著地認定,小說是耽誤女兒數學成績的罪魁禍首。 最令人紮心的是,這位爸爸對著哽噎的女兒說:「別人能行,你也行,爸爸相信你!」 有許多父母都秉持著這種理念,在比較和較勁中,逼得孩子難以自處。 最可怕的是,在持續的否定中,孩子會把這種「不行」的念頭深植內心,形成原生的自卑。 其實,何必強求孩子進入一個不屬於他的賽道呢。 肯定孩子長處,多給予積極關注,才會讓孩子感受到價值所在,迎來自己的逆光時刻。 我們都知道,一個水桶的蓄水量取決於木桶的短板。 所以,我們總是想要花費更多努力,去彌補不足和短處,哪怕得到的只是一個中庸的范本。 可是,如果我們把木桶傾斜,木桶能盛多少水,將由它的長板多長決定。這就是新木桶理論。 與其緊盯著孩子的不足,和短板死磕,不如鼓勵孩子發揚長處,找到夢想和興趣所在。 無論何時,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的孩子一定是幸運的。 看著曾經蹣跚學步的小人兒,忽然成了一個渾身是刺,問題諸多的孩子,我們的內心無疑會感到受傷。 可拋開所有的技巧和手段,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的每個行為,都來自父母養育中一點一滴的投射。 種下什麼因,收穫什麼果。 生命最初的陪伴和回應,是一切教養的起點;幼年階段的引導和糾正,是行為習慣的根基;少年時的肯定和支持,是人生價值的雛形。 養育很難,很費心。 可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在面對風雨和誘惑時,擁有堅不可摧的力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