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狗能吃一點水果 貓卻只吃肉,為什麼貓科動物餓到寧願吃腐肉,都不願意吃草呢

能量

我們知道, 幾乎所有的地球能量, 都來自於太陽光。

太陽光經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後, 被植物所用。 產生的能量一部分用於植被的生長, 另一部分會被植物儲存起來。 像植物這樣, 能夠通過光合作用來獲取能量的生物, 被稱之為自養生物。

而像豬、牛、羊、老虎等不能通過光合作用來獲取能量, 只能通過吃草或者捕食來獲取能量的生物, 被稱之為異養生物。

在生物界中, 能量在太陽——自養生物——異養生物之間流動。 而能量在流動的過程中, 會產生大量的損耗。

據科學家研究發現,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轉化的能量, 僅僅是葉面接受太陽能的1%左右, 而食草動物通過植被獲取的能量, 只有10%-15%左右, 食肉動物通過捕食食草動物獲取的能量, 也只有10%-15%左右。

如果我們把能量比喻成金錢的話, 相當於太陽往葉面上撒了1萬元錢, 而植被只能接受到100元, 食草動物能獲取10元錢,

而食肉動物只能獲取到1元錢。

也就是說, 食肉動物能夠獲取的能量, 其實非常少。 那麼問題來了, 食肉動物為什麼不通過吃草來獲取能量呢?

其實是因為食肉動物雖然能夠獲取的能量少, 但食肉動物可以通過減少數量來維持生存。 比如:1000畝土地可以養活100頭牛, 但也可以養活1只老虎。

在自然界中, 植被的數量>食草動物數量>食肉動物數量。

也就是說, 雖然食草動物能夠獲取的能量較多, 但食草動物的數量也多, 導致每個個體能夠獲取的能量有限;而食肉雖然能夠獲取的能量較少, 但食肉動物的數量少, 所以也可以生存。

因此, 食肉動物沒有因能量短缺而滅絕。

食肉動物會吃草嗎?

對於大多數食肉動物而言, 它們更偏向於雜食動物, 比如:犬科雖然以捕獵為生, 但也會通過植物來獲取營養。 熊科動物更是把植物當成主食, 據研究發現, 熊科動物的能量來源,

有50%是植被。

只有貓科動物是例外, 它們幾乎不吃植物, 寧願吃腐肉, 也不願意吃唾手可得的植被。 具體原因, 可能和貓科動物在演化中, 丟失了一個甜味基因有關, 導致它們無法品嘗出植被的甜味。

因為失去味覺基因, 而導致對某種食物情有獨鍾的生物不止貓科動物, 大貓熊也是因為味覺基因中的鮮味基因丟失,導致它們從食肉動物轉化為食草動物。

除了味覺基因外,食肉動物之所以吃肉,還和它們的牙齒以及腸胃有關。

食肉動物的牙齒尖而鋒利,腸道長度更短,胃酸酸度大;而食草動物的牙齒較為平、鈍,腸道長度長,胃酸酸性弱,大多呈弱酸。

我們知道,植物中含有大量的纖維素,需要細細研磨才可以被消化,所以食草動物的牙齒可以幫助它們研磨食物。

食草動物研磨食物後,食物會在胃部以及腸道內再次被微生物分解,幫助食草動物吸收更多營養。

然而食肉動物的胃液中胃酸酸性大,能夠消滅大多數微生物。由於沒有微生物幫忙分解食物,所以如果食肉動物吃草,那麼即使食肉動物攝入的植物數量和食草動物相同,食肉動物能夠獲取的能量會比食草動物少很多。

所以,擁有食肉動物的胃部,強行通過植物為生,很容易滅絕。比如:在地球歷史上,肯定出現過和大貓熊一樣的生物,由於鮮味基因的丟失而導致食素,但它們卻沒能活下來。大貓熊雖然活了下來,但它們每天需要花費長時間的進食。

如果食肉動物在演化中不僅像貓熊一樣丟失了鮮味基因,腸胃還演化成了食草動物的腸胃,甚至還演化出了食草動物的牙齒,那麼它們可能就已經變成了食草動物,此時它們吃草也就不奇怪了。

總結

通過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如果食肉動物保留甜味基因,那麼食肉動物是可以攝入一些植物來補充能量的,比如:犬科和熊科。

如果食肉動物丟失了甜味基因,比如:貓科動物,它們就會對植物喪失興趣,只通過肉類來獲取能量。再加上貓科動物的胃酸較高,腸道較短,無法通過植物獲取足夠的能量,因此貓科動物放棄了植被,轉而專注於捕獵。

所以,如果你養寵物的話,狗狗是可以喂一些水果、蔬菜,而貓科動物則是完完全全地肉食動物,對它們來說,再好吃的水果,都不如肉類食物有吸引力。

大貓熊也是因為味覺基因中的鮮味基因丟失,導致它們從食肉動物轉化為食草動物。

除了味覺基因外,食肉動物之所以吃肉,還和它們的牙齒以及腸胃有關。

食肉動物的牙齒尖而鋒利,腸道長度更短,胃酸酸度大;而食草動物的牙齒較為平、鈍,腸道長度長,胃酸酸性弱,大多呈弱酸。

我們知道,植物中含有大量的纖維素,需要細細研磨才可以被消化,所以食草動物的牙齒可以幫助它們研磨食物。

食草動物研磨食物後,食物會在胃部以及腸道內再次被微生物分解,幫助食草動物吸收更多營養。

然而食肉動物的胃液中胃酸酸性大,能夠消滅大多數微生物。由於沒有微生物幫忙分解食物,所以如果食肉動物吃草,那麼即使食肉動物攝入的植物數量和食草動物相同,食肉動物能夠獲取的能量會比食草動物少很多。

所以,擁有食肉動物的胃部,強行通過植物為生,很容易滅絕。比如:在地球歷史上,肯定出現過和大貓熊一樣的生物,由於鮮味基因的丟失而導致食素,但它們卻沒能活下來。大貓熊雖然活了下來,但它們每天需要花費長時間的進食。

如果食肉動物在演化中不僅像貓熊一樣丟失了鮮味基因,腸胃還演化成了食草動物的腸胃,甚至還演化出了食草動物的牙齒,那麼它們可能就已經變成了食草動物,此時它們吃草也就不奇怪了。

總結

通過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如果食肉動物保留甜味基因,那麼食肉動物是可以攝入一些植物來補充能量的,比如:犬科和熊科。

如果食肉動物丟失了甜味基因,比如:貓科動物,它們就會對植物喪失興趣,只通過肉類來獲取能量。再加上貓科動物的胃酸較高,腸道較短,無法通過植物獲取足夠的能量,因此貓科動物放棄了植被,轉而專注於捕獵。

所以,如果你養寵物的話,狗狗是可以喂一些水果、蔬菜,而貓科動物則是完完全全地肉食動物,對它們來說,再好吃的水果,都不如肉類食物有吸引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