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聰明的父母,批評孩子,一定要避開這7種時刻

暑假來了, 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長了, 矛盾也隨之爆發更多。

前幾天, 在閨蜜家做客, 正巧她女兒回家, 沒有及時跟我們打招呼,

閨蜜當眾批評了女兒, 加上孩子當時心情不好, 兩個人你一句我一句就吵起來了。

最後閨蜜也委屈, 做的不對還不讓說了, 孩子也傷心, 為什麼一定要那樣批評我?

其實, 孩子犯錯不怕批評, 怕的是父母不注意方式方法, 讓她倍感受傷, 聰明的父母, 批評孩子, 一定會避開這7種時刻。

吃飯時

中國青年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城市少年兒童生活習慣研究」顯示, 有超過一半的孩子, 在吃飯的時候都被批評過。

在飯桌上批評孩子, 簡直是很多家庭的通病。

很多人認為, 吃飯時全家齊聚, 此時批評孩子, 傳播廣, 效果好, 殊不知偏偏是最深的傷害。

小時候吃飯經常遇上爸爸的批評, 無論學習方面還是吃飯姿勢總能被他找到茬。

一次他又喋喋不休, 我反駁一句「你說吧, 反正我吃完就忘了」, 瞬間惹怒他「那就別吃飯了」, 一頓飯不了了之。

時間長了, 吃飯讓人聯想的不再是愉快和享受, 而更像批鬥, 在全家齊聚那一刻, 你被列為批鬥的對象, 此時縱然是美味佳餚, 也索然無味。

研究表明:人的消化系統和情緒有很大的關係,

情緒的好壞和消化是成正比的。

吃飯遇上批評, 你一言我一語, 爭先恐後, 互不相讓, 很容易發生嗆咳危險。

俗話說「餐桌不訓子」, 飯桌上的批評, 先影響心情, 再影響食欲。

久而久之, 當吃飯=批評, 對吃飯產生恐懼, 批評的傷害大於收效, 尤其不值。

睡覺前

昨晚, 娃異常興奮, 九點上床, 看完繪本, 她還要玩積木, 搭好房子, 她還要推倒重蓋······

她樂此不疲, 我電已耗完, 無奈高聲一聲吼:「睡覺, 再不睡覺就出去」。

她哭著「不要」鬥爭無果, 最後乖乖躺下, 很快入睡。 睡夢中她抽泣, 我睜眼眼眶淚痕可見, 頓時後悔不已。

心理學研究表明, 孩子睡前焦慮緊張, 會導致睡覺多夢, 睡眠質量下降。

那個在睡前被批評的孩子, 也許睡得很快, 但是心裡裝滿委屈, 很難睡得踏實和愉快, 如果因此造睡眠障礙, 影響身體發育, 更是得不償失。

小孩子睡覺更需要安全感, 夜晚時刻, 脆弱孤獨, 再遇上批評和哭泣, 只會讓悲傷加倍。

心理學上有個近因效應, 指的是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專案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專案的現象。

那個睡前被批評的孩子, 孤獨和悲傷會貫穿一夜, 整個睡眠中都會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

外人面前

馬未度曾在《圓桌派》中指出:中國的很多父母都喜歡「當面教子」。

即無論孩子犯了什麼錯, 都習慣在公眾場所直接教育孩子。 這樣做好像能強化記憶,讓孩子「長記性」。

其實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就像那個跳樓的14歲少年,因為上課打撲克,被老師批評很傷心,而母親當眾的批評和毫無尊嚴的耳光,徹底摧毀了他最後一根稻草,才使他絕望到翻身一躍而下。

作家桐華說:「孩子在很多時候比大人還要面子,因為世界小,所以所有的小事都不小。」

輕易踐踏孩子的自尊,可能因此失去一個生命;用心呵護他的面子,可以贏得一個孩子與你更親近。

《你好李煥英》中,李煥英為女兒舉辦盛大的升學宴,慶祝她考上一本名校。

殊不知,其實女兒只考上了成人教育,最後真假通知書還是露了餡,幸運的是媽媽沒有直接在外人面前批評她,給她留足了面子。

這一幕讓很多家長深思,有這樣的父母是孩子的幸運。

外人面前的批評,傷害自尊大於教育作用,容易激起逆反作用,改正的可能性更小;

外人面前的批評,父母踐踏自尊在先,孩子疏遠隨後,批評不僅收效甚微,親子關係也岌岌可危。

生病時

朋友說上次孩子生病,心情特別煩躁。

孩子一邊哭一邊咳嗽,看到這一幕,自己更加心煩,一下子把孩子推倒在地,之後一想起這事特別內疚,真的對不起孩子。

那個生病時身心脆弱的孩子,更需要我們的溫暖的懷抱和安慰,此時批評的腳步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之前有一個微博,醫生複診抑鬱癥孩子,小孩在看書,醫生說「這孩子真用功」,然後母親緊接著說了句:「用功,假用功。」

一句話,對生病的孩子殺傷力有多大。

當孩子健康的時候,批評還可忍受,生病時脆弱時,父母的批評挖苦殺傷力加倍。

如果父母習慣在孩子傷口上撒鹽,結果只會是舊傷不愈,又添新傷。

後悔時

《北轍南轅》中有一幕,司夢的女兒在家裡的牆上亂畫,她很生氣。

司夢告訴女兒不能亂寫亂畫,女兒哭著追問為什麼,為什麼不哄自己,媽媽告訴她,哭的不對,所以不哄。

女兒一氣之下要離家出走,關上門走出去。

媽媽透過貓眼觀察,不一會女兒敲門,說自己還要上網課學習,媽媽借坡下驢,誇她是個好孩子,離家出走都不忘上課,讓她回了家。

看著孩子後悔,認識到自己的問題,聰明的父母懂得見好就收,此時父母如果再不依不饒的批評,只會讓孩子更受傷。

超限效應告訴我們,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

當孩子後悔,認識到錯誤,就不必火上澆油,防止過猶不及。

興奮時

33歲的女大學生范成金,畢業十年,啃老十年。

究其原因,是從小缺乏父母的鼓勵和表揚,以至於長大後無法與人正常交往,細究之下,那個在興奮時總是被無情打擊批評的孩子,一定更受傷。

國中時,她喜歡發明設計,設計一些運動鞋,裡面還藏著軲轆,可以像滑冰一樣滑。

她興奮地展示給母親看,母親卻不耐煩地打擊,「有啥用啊,有用嗎,看書去。」

她把設計的漂亮衣服給媽媽看,媽媽習慣潑冷水:「誰穿啊,有人穿嗎?這啥衣服啊。」

孩子的興奮時刻,總是換來媽媽打擊批評,為此她和媽媽曾大打出手,兩敗俱傷實在不值。

孩子興奮時,被打擊批評,就像一盆冷水從天而降,忽然冰火兩重天,打擊甚大。

最愛孩子的我們,不應該為孩子製造「見不得孩子好」的假像,我們應該真心的為他的開心而開心,即使孩子犯錯,也要緩衝一下,避免讓孩子在興奮時陷入被當頭一棒的窘境。

如果父母見不得孩子好,孩子自己無法變得更好。

傷心時

《婆婆和媽媽2》中,爸爸楊子批評兒子安迪那一幕,令人窒息。

因為安迪與好朋友約好出去玩,結果與上網課時間撞上。

小朋友得知這一消息,傷心地哭個不停,楊子一直威脅別哭了,表示自己已經怒了,「別讓我發脾氣啊」。

孩子越哭,楊子越嚴厲,讓螢幕前的我們都不禁顫抖。

慶倖的是,當楊子發現安迪的手冰涼,甚至開始抽筋時,及時明智地停止了批評。

孩子傷心時,如果父母再批評,只會讓他的心情雪上加霜。

聰明的父母,懂得用一顆同理心及時安慰孩子,化解孩子的情緒,避免讓他的傷心加劇。

孩子傷心時,正是需要愛的時候,如果父母不能給予溫暖,反而對之批評傷害,孩子傷心加倍的同時,心也會與父母漸行漸遠。

人無完人,世上也無從不犯錯誤的孩子,孩子犯錯父母批評是人之常情,但是聰明的父母懂得選擇恰當的時機,杜絕在錯誤的時間批評孩子。

如此方可事半功倍,而非事倍功半。

這樣做好像能強化記憶,讓孩子「長記性」。

其實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就像那個跳樓的14歲少年,因為上課打撲克,被老師批評很傷心,而母親當眾的批評和毫無尊嚴的耳光,徹底摧毀了他最後一根稻草,才使他絕望到翻身一躍而下。

作家桐華說:「孩子在很多時候比大人還要面子,因為世界小,所以所有的小事都不小。」

輕易踐踏孩子的自尊,可能因此失去一個生命;用心呵護他的面子,可以贏得一個孩子與你更親近。

《你好李煥英》中,李煥英為女兒舉辦盛大的升學宴,慶祝她考上一本名校。

殊不知,其實女兒只考上了成人教育,最後真假通知書還是露了餡,幸運的是媽媽沒有直接在外人面前批評她,給她留足了面子。

這一幕讓很多家長深思,有這樣的父母是孩子的幸運。

外人面前的批評,傷害自尊大於教育作用,容易激起逆反作用,改正的可能性更小;

外人面前的批評,父母踐踏自尊在先,孩子疏遠隨後,批評不僅收效甚微,親子關係也岌岌可危。

生病時

朋友說上次孩子生病,心情特別煩躁。

孩子一邊哭一邊咳嗽,看到這一幕,自己更加心煩,一下子把孩子推倒在地,之後一想起這事特別內疚,真的對不起孩子。

那個生病時身心脆弱的孩子,更需要我們的溫暖的懷抱和安慰,此時批評的腳步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之前有一個微博,醫生複診抑鬱癥孩子,小孩在看書,醫生說「這孩子真用功」,然後母親緊接著說了句:「用功,假用功。」

一句話,對生病的孩子殺傷力有多大。

當孩子健康的時候,批評還可忍受,生病時脆弱時,父母的批評挖苦殺傷力加倍。

如果父母習慣在孩子傷口上撒鹽,結果只會是舊傷不愈,又添新傷。

後悔時

《北轍南轅》中有一幕,司夢的女兒在家裡的牆上亂畫,她很生氣。

司夢告訴女兒不能亂寫亂畫,女兒哭著追問為什麼,為什麼不哄自己,媽媽告訴她,哭的不對,所以不哄。

女兒一氣之下要離家出走,關上門走出去。

媽媽透過貓眼觀察,不一會女兒敲門,說自己還要上網課學習,媽媽借坡下驢,誇她是個好孩子,離家出走都不忘上課,讓她回了家。

看著孩子後悔,認識到自己的問題,聰明的父母懂得見好就收,此時父母如果再不依不饒的批評,只會讓孩子更受傷。

超限效應告訴我們,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

當孩子後悔,認識到錯誤,就不必火上澆油,防止過猶不及。

興奮時

33歲的女大學生范成金,畢業十年,啃老十年。

究其原因,是從小缺乏父母的鼓勵和表揚,以至於長大後無法與人正常交往,細究之下,那個在興奮時總是被無情打擊批評的孩子,一定更受傷。

國中時,她喜歡發明設計,設計一些運動鞋,裡面還藏著軲轆,可以像滑冰一樣滑。

她興奮地展示給母親看,母親卻不耐煩地打擊,「有啥用啊,有用嗎,看書去。」

她把設計的漂亮衣服給媽媽看,媽媽習慣潑冷水:「誰穿啊,有人穿嗎?這啥衣服啊。」

孩子的興奮時刻,總是換來媽媽打擊批評,為此她和媽媽曾大打出手,兩敗俱傷實在不值。

孩子興奮時,被打擊批評,就像一盆冷水從天而降,忽然冰火兩重天,打擊甚大。

最愛孩子的我們,不應該為孩子製造「見不得孩子好」的假像,我們應該真心的為他的開心而開心,即使孩子犯錯,也要緩衝一下,避免讓孩子在興奮時陷入被當頭一棒的窘境。

如果父母見不得孩子好,孩子自己無法變得更好。

傷心時

《婆婆和媽媽2》中,爸爸楊子批評兒子安迪那一幕,令人窒息。

因為安迪與好朋友約好出去玩,結果與上網課時間撞上。

小朋友得知這一消息,傷心地哭個不停,楊子一直威脅別哭了,表示自己已經怒了,「別讓我發脾氣啊」。

孩子越哭,楊子越嚴厲,讓螢幕前的我們都不禁顫抖。

慶倖的是,當楊子發現安迪的手冰涼,甚至開始抽筋時,及時明智地停止了批評。

孩子傷心時,如果父母再批評,只會讓他的心情雪上加霜。

聰明的父母,懂得用一顆同理心及時安慰孩子,化解孩子的情緒,避免讓他的傷心加劇。

孩子傷心時,正是需要愛的時候,如果父母不能給予溫暖,反而對之批評傷害,孩子傷心加倍的同時,心也會與父母漸行漸遠。

人無完人,世上也無從不犯錯誤的孩子,孩子犯錯父母批評是人之常情,但是聰明的父母懂得選擇恰當的時機,杜絕在錯誤的時間批評孩子。

如此方可事半功倍,而非事倍功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