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港大高材生莫皓光,歸隱山林13年,吃靠種,穿靠撿,甚至別叫「野人」,有意義嗎?

莫皓光

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金榜題名時」, 在「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的古代, 往往與仕途掛鉤。 所以這一喜, 也指事業。 包括現代社會,

無數學子參加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般的大學聯考, 就是為了能夠考到一個好大學, 等畢業後找到個體面一些的工作。

只不過, 有位從香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莫皓光, 卻在畢業後選擇了當「農夫」, 做起了「撿破爛」的工作。 這似乎並不是一份常人眼中體面的工作, 可是莫皓光卻樂在其中。 甚至連他的妻子也不嫌棄他, 和他一起做起了這份工作。 是莫皓光自甘墮落?還是另有隱情?

有一天, 他居住的城市將要被垃圾包圍

莫皓光, 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自小便接受著優質的資源和教育, 加之他勤奮努力, 學業上順風順水, 後來更是考上了香港大學。 而成為一名大學生的莫皓光, 和普通大學生也沒什麼不同。 在學習之餘,

也會想著玩。 而對於畢業後的發展方向, 卻沒有一個明確的計畫。

不過雖然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 但是想必有相當多的大學生, 都相信自身畢業後能夠一展宏圖, 莫皓光也不例外。 不過他的理想抱負, 卻是常常被人們掛在嘴邊的「保護環境」。 讓莫皓光產生這種想法, 蓋因為他之前看了一條新聞。

莫皓光

新聞中說, 香港的垃圾已經接近飽和, 終有一天這座城市將要被垃圾完全包圍。 看到這個新聞的莫皓光當場就愣住了, 香港是他從小長大的城市, 他熱愛這裡, 他不想看到這裡變成一座「垃圾城」。

如果香港真的被垃圾包圍了, 那麼生活在這裡的每個人, 都是垃圾的製造者, 所以莫皓光產生了一種濃濃的愧疚之情。 這「保護環境, 熱愛大自然」的理想抱負, 也就此在他心中紮根。

只不過, 此時的莫皓光仍舊生活在表面乾淨整潔的城市當中, 享受著各種便利生活, 只是有這麼一個意識, 並沒有確切的規劃。 直到莫皓光考上香港浸會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後, 偶然去體驗了一次鄉村生活,

這才讓他真切的意識到, 城市和鄉村的環境, 是真的有差異的。

自小在城市中長大的莫皓光, 剛一到鄉村, 便被撲面而來的自然之風給滌蕩的靈魂一震。 風中, 有新鮮泥土混合著青草的氣息, 也有鮮花伴生著陽光的明媚感, 和城市當中的直聳入雲的鋼鐵大廈截然不同。 似乎到了這裡, 整個人的心情都隨著這寧靜柔和的鄉村而放鬆。

體驗生活的莫皓光

在體驗過這樣的自然生活後, 莫皓光便堅定了保護大自然的想法。 此時他的理想抱負, 已經不是過於籠統的「保護環境」了, 而是有了一個初步的規劃。 莫皓光想要做一份對環境、對自然有益的工作, 這一硬性指標, 對於他來說, 甚至排在了工資之上。

只不過, 理想與現實之中似乎總是隔著天塹。 莫皓光的「自然」理想, 註定與香港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格格不入。 因為多數人都會選擇在香港發展地產行業以及各類金融行業, 莫皓光的追求環保自然, 實在是個異類。

莫皓光沒覺得自己異類, 他找不到相關行業的工作, 便自己成立了一家宣導環保理念的公司,意在喚醒大家的環保意識。只不過,莫皓光沒有技術性產品進行支撐,僅僅憑藉一些活動和宣傳,很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這等於說,莫皓光的環保公司其實是失敗的。而夢想破滅,他卻並沒有氣餒,反而有了新的打算。失敗一次的莫皓光知道,他無法決定別人如何做,但是,他卻可以決定自己要怎樣做。所以莫皓光決定身體力行,他要回歸自然,歸隱山林。

生命中的另一半,與他一同歸隱山林

用草戒代替戒指

做出這個決定之前,莫皓光其實已經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阿牛。如果是尋常人,得知另一半要隱居山林,估計多半會覺得對方「腦子有病」。但是阿牛不覺得,阿牛甚至十分支持莫皓光。

原來,阿牛也是一個環保人士,兩人正是在一次環保課程上相識,可謂是志同道合。這兩人在一起有多麼環保呢?他們就連結婚,走的都是「極簡風」。

婚禮上,沒有山珍海味,沒有傳統習俗上的鑽戒。有的只是夫妻二手親手做的十幾道素菜,和互相為對方編織的草戒。當然,最令人咂舌的是,前來赴宴的賓客,餐具都要自己帶。

或許在旁人看來,這不是極簡,不是環保,而是摳門。但是對於這夫妻二人來說,他們真的是想身體力行的做好節約環保,不信,來看看他們婚後的生活。

婚前,莫皓光與阿牛便決定好了歸隱山林,婚後,他們果然放棄了城市中的繁華與便利,而後經過多方的考量,選擇了一處遠離城市的鄉村落腳。這處鄉村,位於元朗山腳下,他們在這裡,租了一間22平米的小屋。

簡樸的生活

遠離城市,意味著諸多生活都有不便。莫皓光與妻子沒有電視、沒有空調,也沒有便利的交通,出行只能靠雙腿。就連電,夫妻二人也很少使用。好在山間夏季並不炎熱,而冬季寒冷的時候,莫皓光便塞給妻子一個自製的小暖爐。

雖然這種條件,在常人看來很艱苦,但這正是夫妻二人想要的節能減排生活。不僅如此,為了將節能貫徹到底,他們從不用紙巾、塑膠袋等一次性用品,真正做到了能省則省。

莫皓光就連傢俱,也是撿來的。於是乎,他與妻子這間22平米的「新房」,有將近9成的傢俱,都是莫皓光從各處撿來的。然而這,不過是個開始...夫妻二人後續的許多生活用品,也都是撿來的。比如說,莫皓光從來沒有買過新衣服,他的衣服,和傢俱一樣,都是從各處撿來的。

再比如說,為了節能,夫妻二人在門前搭了一個土灶臺。然後出去撿柴草生火做飯,仿佛回到了沒有電的古代社會一般。當然了,莫皓光家中吃的菜,也基本上都是自己種的。

莫皓光

這樣的生活,截止到如今,已經持續了有13載之久。整日與山林為伴的莫皓光,也儼然從一個城市中人,變為了一個皮膚黝黑的農夫模樣。久而久之,元朗山腳下有這麼個特立獨行的「怪人」的消息傳了出去,附近居民有見過莫皓光的,也稱呼他為「野人」。

對於外界的評價,莫皓光毫不在意,和妻子怡然的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並且迎來了一個新生命——兒子麥皮。這一家二口的節儉生活,變為了一家三口。

或許有人會問,莫皓光如此「不務正業」,雖然每天很節省,但是房租總要交的吧?確實,莫皓光每月單單房租,就要6000多港幣。但其實,莫皓光有自己的工作,他的工作,同樣與環保有關。

有時候,莫皓光會做一些自然工藝品拿出去賣,也常常回去參加一些與自然相關的專題講座。這樣一月平均下來,他可以拿到差不多1萬港幣。而在香港,低於1萬2收入的就算是貧困戶了。

莫皓光

對社會「無公害、無污染」是人生的首要目標

好在,莫皓光與妻子因為節儉,日常支出並不高,反而每月還能存下些錢。但是這種生活,仍舊受到了許多人的質疑。這樣放棄城市裡的便利生活和高薪工作,來到有諸多不便,生活用品靠撿的鄉村,值得嗎?有意義嗎?

值不值得,恐怕只有莫皓光自己知道了。不過每個人的人生追求本就不相同,有人喜歡紙醉金迷的富貴生活,自然會有人喜歡寧靜祥和的自然風光。更何況,莫皓光這種寧靜祥和,更是他保護環境,熱愛大自然「的理想抱負。

而在這個物欲縱流的社會,追求自身的理想本就是一個十分艱難的事情。同樣,放棄更為優越的生活,為了理想來壓縮自身的生活質量,也是一個十分不易的事情。但是莫皓光做到了,基於個人理想層面上來說,他是一個成功者。

莫皓光一家三口

也有說莫皓光很自私,明明一個高材生,卻去「撿破爛」,實在是浪費教育資源。但是生來在世,其實首要的目標並不是做出多大的貢獻,因為許多人並沒有這麼高遠的抱負,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支撐自身實現抱負。

首要的目標,是要做一個對社會「無公害、無污染」的人,這一點莫皓光做到了。

便自己成立了一家宣導環保理念的公司,意在喚醒大家的環保意識。只不過,莫皓光沒有技術性產品進行支撐,僅僅憑藉一些活動和宣傳,很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這等於說,莫皓光的環保公司其實是失敗的。而夢想破滅,他卻並沒有氣餒,反而有了新的打算。失敗一次的莫皓光知道,他無法決定別人如何做,但是,他卻可以決定自己要怎樣做。所以莫皓光決定身體力行,他要回歸自然,歸隱山林。

生命中的另一半,與他一同歸隱山林

用草戒代替戒指

做出這個決定之前,莫皓光其實已經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阿牛。如果是尋常人,得知另一半要隱居山林,估計多半會覺得對方「腦子有病」。但是阿牛不覺得,阿牛甚至十分支持莫皓光。

原來,阿牛也是一個環保人士,兩人正是在一次環保課程上相識,可謂是志同道合。這兩人在一起有多麼環保呢?他們就連結婚,走的都是「極簡風」。

婚禮上,沒有山珍海味,沒有傳統習俗上的鑽戒。有的只是夫妻二手親手做的十幾道素菜,和互相為對方編織的草戒。當然,最令人咂舌的是,前來赴宴的賓客,餐具都要自己帶。

或許在旁人看來,這不是極簡,不是環保,而是摳門。但是對於這夫妻二人來說,他們真的是想身體力行的做好節約環保,不信,來看看他們婚後的生活。

婚前,莫皓光與阿牛便決定好了歸隱山林,婚後,他們果然放棄了城市中的繁華與便利,而後經過多方的考量,選擇了一處遠離城市的鄉村落腳。這處鄉村,位於元朗山腳下,他們在這裡,租了一間22平米的小屋。

簡樸的生活

遠離城市,意味著諸多生活都有不便。莫皓光與妻子沒有電視、沒有空調,也沒有便利的交通,出行只能靠雙腿。就連電,夫妻二人也很少使用。好在山間夏季並不炎熱,而冬季寒冷的時候,莫皓光便塞給妻子一個自製的小暖爐。

雖然這種條件,在常人看來很艱苦,但這正是夫妻二人想要的節能減排生活。不僅如此,為了將節能貫徹到底,他們從不用紙巾、塑膠袋等一次性用品,真正做到了能省則省。

莫皓光就連傢俱,也是撿來的。於是乎,他與妻子這間22平米的「新房」,有將近9成的傢俱,都是莫皓光從各處撿來的。然而這,不過是個開始...夫妻二人後續的許多生活用品,也都是撿來的。比如說,莫皓光從來沒有買過新衣服,他的衣服,和傢俱一樣,都是從各處撿來的。

再比如說,為了節能,夫妻二人在門前搭了一個土灶臺。然後出去撿柴草生火做飯,仿佛回到了沒有電的古代社會一般。當然了,莫皓光家中吃的菜,也基本上都是自己種的。

莫皓光

這樣的生活,截止到如今,已經持續了有13載之久。整日與山林為伴的莫皓光,也儼然從一個城市中人,變為了一個皮膚黝黑的農夫模樣。久而久之,元朗山腳下有這麼個特立獨行的「怪人」的消息傳了出去,附近居民有見過莫皓光的,也稱呼他為「野人」。

對於外界的評價,莫皓光毫不在意,和妻子怡然的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並且迎來了一個新生命——兒子麥皮。這一家二口的節儉生活,變為了一家三口。

或許有人會問,莫皓光如此「不務正業」,雖然每天很節省,但是房租總要交的吧?確實,莫皓光每月單單房租,就要6000多港幣。但其實,莫皓光有自己的工作,他的工作,同樣與環保有關。

有時候,莫皓光會做一些自然工藝品拿出去賣,也常常回去參加一些與自然相關的專題講座。這樣一月平均下來,他可以拿到差不多1萬港幣。而在香港,低於1萬2收入的就算是貧困戶了。

莫皓光

對社會「無公害、無污染」是人生的首要目標

好在,莫皓光與妻子因為節儉,日常支出並不高,反而每月還能存下些錢。但是這種生活,仍舊受到了許多人的質疑。這樣放棄城市裡的便利生活和高薪工作,來到有諸多不便,生活用品靠撿的鄉村,值得嗎?有意義嗎?

值不值得,恐怕只有莫皓光自己知道了。不過每個人的人生追求本就不相同,有人喜歡紙醉金迷的富貴生活,自然會有人喜歡寧靜祥和的自然風光。更何況,莫皓光這種寧靜祥和,更是他保護環境,熱愛大自然「的理想抱負。

而在這個物欲縱流的社會,追求自身的理想本就是一個十分艱難的事情。同樣,放棄更為優越的生活,為了理想來壓縮自身的生活質量,也是一個十分不易的事情。但是莫皓光做到了,基於個人理想層面上來說,他是一個成功者。

莫皓光一家三口

也有說莫皓光很自私,明明一個高材生,卻去「撿破爛」,實在是浪費教育資源。但是生來在世,其實首要的目標並不是做出多大的貢獻,因為許多人並沒有這麼高遠的抱負,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支撐自身實現抱負。

首要的目標,是要做一個對社會「無公害、無污染」的人,這一點莫皓光做到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