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2年後重溫《長江七號》:哭著跟周星馳說對不起,我又誤解了你

2008年初, 《長江七號》上映, 票房表現不賴, 但是差評如潮, 「周星馳江郎才盡」之說甚囂塵上。

著名網路作家和菜頭撰文《從良後, 就別來找我》, 表達對周星馳的失望之情。 那一年, 我17歲, 在人云亦云之下, 也將此片列為「爛片」。

一晃12年, 這段時間裡, 華語電影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有人聲名鵲起, 有人黯然退出。 如果有月光寶盒, 能將時間撥回至2008年, 當時, 那批罵周星馳的人, 怎麼也沒想到, 自此之後12年, 周星馳退出幕前, 專心幕後。

人們常說, 「一年一影帝, 百年周星馳」, 與周星馳同時代的我們, 可能再無機會目睹銀幕上的周星馳, 可能再無幸運享受他那曾被人詬病的「神演技」。

沒辦法, 年紀越大, 越能體會一件事:人生處處是遺憾。

最近, 心血來潮, 翻出《長江七號》重溫。 再次觀看, 感慨良多。 一如《大話西游》《唐伯虎點秋香》《功夫》等電影, 《長江七號》也是一部被誤解的周星馳電影——多年之後才能被讀懂。

馬東曾說, 「被誤解, 是表達者的宿命」, 對周星馳來說, 這是不幸, 也是幸運。 倘若他電影裡那種孤獨、純真, 準確無誤地被觀眾接受, 那麼, 恐怕他也不會被普羅大眾追捧。 當然, 對於周星馳的鐵桿影迷來說, 以上所述的「氣質」, 正是周星馳的魅力所在。

《長江七號》的劇情非常簡單。

周星馳飾演周鐵, 徐嬌飾演周鐵兒子周小狄。 周鐵是一個建築工人, 為了讓周小狄過上更好的生活, 他不惜砸鍋賣鐵供兒子上貴族學校。

這個鏡頭令人感動流淚

在貴族學校, 周小狄受盡欺負。 機緣巧合下, 周鐵撿到了一隻「外星玩具狗」, 送給兒子玩。

周小狄為它取名「長江七號」。

長江七號沒有特異功能, 不能像機器貓滿足大雄一樣滿足周小狄的幻想, 但是, 它有一個特殊技能, 就是能修復壞掉或老舊的事物, 不過得消耗自身的能量。

最後, 長江七號為了復活不幸墜樓的周鐵,

耗盡了能量。

我想, 當年, 之所以很多人給《長江七號》打低分, 是因為他們給予了《長江七號》錯誤的期待, 把它當成科幻大片、喜劇大片對待。

實際上, 這是一部簡單的文藝片, 故事內核簡單, 特效簡單。 以這點來說, 當年的觀眾會失望, 也是情有可原。

如今,當我「沒有成本」,以一顆觀摩「文藝片」的心,重溫《長江七號》,我深深喜歡上這部不那麼「搞笑」的周星馳電影,深深愛上了周星馳所創作的「父親」形象。即便功成名就多年,周星馳對底層人物依然保持著強烈的關注與憐憫。這大概也是我們深愛他的理由吧。

幼稚的父親

對一個大人來說,如果身上保留著「幼稚」,很容易被欺負,難以在社會中生存。電影中,有一個鏡頭,透過周小狄的話,揭示周鐵經常被欺負。

周鐵買了一臺二手電風扇,但是電風扇剛打開就燒壞了。

周小狄說:「老爸,你是不是又被人騙了。」

這個「又」字,說明周鐵經常被人佔便宜。

周鐵另一個幼稚的地方,是他「異想天開」地將兒子周小狄送入貴族學校念書,認為這樣就可以改變兒子的命運。

這也是令觀眾詬病的地方:「一個民工,怎麼可能把孩子送入貴族學校?周星馳脫離草根太久了!」

在我看來,這一點是符合邏輯的,因為周鐵的想法就是簡單的、單純的——知識改變命運,那就讓孩子念最好的學校。

另一方面,如果一個大人身上,還保留著「幼稚」,他會更容易和孩子交流。這時候,這種「幼稚」又抹上了些許浪漫的氣息。

周鐵和周小狄在晚飯後,比賽打蟑螂,這一幕,看起來既溫馨又辛酸。

這個細節,其實來源於周星馳童年時代的鄰居。

周星馳曾在採訪中說起這樣一件事:「那個時候我們有一個遊戲是打蟑螂。我有一個鄰居,他還可以不用拖鞋,他就是用手就這樣,就打,我還非得用拖鞋。那時候我就覺得他是英雄,我的偶像。跟著他每一天晚上打蟑螂,很好玩的。」

周星馳出生草根,所以他瞭解草根的生活,因此,「打蟑螂」這個細節非常真實,周鐵父女苦中作樂的形象,一下躍然紙上。

「比賽打蟑螂」這個場景,出現在父子之間,實際上是挺胡鬧的。

在傳統觀念裡,「父親」是不會這般輕浮的。

所以,周鐵是一個有些幼稚的父親,又帶有一些浪漫。

心軟的父親

某種程度上來說,周鐵是一個「過於溺愛孩子」的父親。

這也導致,周小狄有些任性——擅自塗改分數,並拒不認錯。

電影中,有一個場景,周小狄犯錯,周鐵打算教訓周小狄。他手裡的工具,從棍子變成球拍變成扇子,越變越小,越變越軟,最後變成一張報紙。

報紙打人會疼嗎?

周星馳的表演,有特殊的節奏。

在這段情節裡,他的表情誇張,言語誇張,極盡虛張聲勢,但是,手上的小動作細膩、有層次。

心軟、善良的父親形象格外有張力。

沒底氣的父親

周鐵是一個非常自卑的人,這種自卑源自於他的身份,他的文化水準。

電影中,有許多鏡頭,從側面突出了周鐵的不自信。

包工頭林子聰「責備」周鐵供兒子周小狄上貴族學校,連續大罵三聲:「你頂不住的!你頂不住的!你頂不住的!」周鐵也回了三次「頂得住」,但一次比一次聲音小,到第三次,已經沒有底氣,更像是自言自語。

這個演技太棒了

這一段,周星馳的表演十分細膩,將一個父親的堅強、脆弱、辛酸演繹得淋漓盡致。

周鐵第一次與張雨綺飾演的袁老師見面時,袁老師伸手,要與周鐵握手,周鐵在握手時,本能地將手在身上「抹乾淨」了,才戰戰兢兢地伸出手。

在電影中,周鐵打了周小狄一次,是在玩具店。

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細節,周鐵打周小狄,並不是因為周小狄任性地想要買一隻機器狗,而是商場店員「提防小偷」似的異樣眼光。

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他肯定經受過許多次這樣的目光,但是,這次不一樣,他不希望周小狄看到自己「落魄」的模樣,他想維護作為父親最後一絲尊嚴,因此,他惱羞成怒地將周小狄趕出商場。

這一段是周星馳童年的真實寫照。

小時候,有一次,他非要買玩具,但家裡窮買不起,他媽媽就打罵他,他很生氣地想「你不買還打我?」。

長大後,周星馳才明白,其實,那時候媽媽的心裡比他更難受。

樂觀的兒子

作為周鐵的兒子,周小狄身上似乎沒有自卑的外在表現。

照理來說,周小狄很容易自卑,在貴族學校生活、學習,和同學差異巨大:同學穿名牌,上課用的電腦、平板;而周小狄穿的是破舊的校服,上課用的是記事本。

在這樣「天差地別」的環境中,周小狄依然活潑開朗,是令人敬佩的。

在作文課上,其他同學的夢想都非常遠大,周小狄依然能理直氣壯地說,我要做一個窮人,做人最重要的是有骨氣;

曹老師嫌棄周小狄,周小狄碰過的東西,他要用紙巾擦乾淨,面對這樣「明目張膽」地厭惡,周小狄也只是吐吐舌頭,一笑了之;

同樣是面對袁老師,周小狄落落大方,跟袁老師十分親密,與周鐵截然相反。

周小狄還很勇敢,富有的同學欺負「弱小」,他大膽地站出來主持正義。

這種勇敢,不是來自於他的身份地位,而是父親從小教育他的理念。

如此對比看下來,周鐵這個父親是偉大的,他雖然沒能給予周小狄與生俱來的財富,但他給了周小狄自信、勇氣。

有過周小狄類似生活經歷的人,應該非常有感觸。

身處於這樣的環境裡,人很難不會被現實的差距打擊,從而越來越自卑。

在我的學生生涯,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很自卑。

因為同齡人都在穿名牌,使用我完全說不出名字的新奇電子產品。

那個時候,沒有人告訴我,我不必因此耿耿於懷。

或許工作之後,這種自卑的情緒少了許多,但是,在很多時候,面對奢華的環境,我依然會產生一種本能性的自卑感。

3月初,有一條新聞是這樣的:「因疫情期間無法正常在家上網課,河南鄧州貧困戶女兒吞下大量藥物自我了結」。

新聞裡主人公,因為沒有富餘的手機上網課,而被老師、同學質疑。

並不是每一個人窮人都能夠擁有「底氣」。

某種程度上來說,周小狄是一個「英雄」,他做到了我小時候做不到的事情。

如果,小時候我就看了這部電影,我想,在漫長的學生生涯裡,我會多一些勇氣吧。

結語

眾所周知,周星馳成長于單親家庭,父母在他7歲時離異。

周星馳由母親淩寶兒一手拉扯長大。在周星馳的成長歷程中,「父親」這一形象實際上是缺失的。

據相關報導,周星馳原本打算將《功夫》作為他最後的謝幕演出。不過,他卻為了《長江七號》改變了原定計劃,其中,「父親」這一角色,想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2013年,《西遊降魔篇》中,周星馳借唐僧之口,說出「一萬年太久,我只要現在」,如此看來,2008年,周星馳出演《長江七號》,恐怕也是為了彌補父愛缺失的遺憾。

不得不承認,周星馳真是個妙人。

他由母親撫養長大,他膝下也無子女,卻能將「父親」這一形象刻畫得如此動人。

敏感、孤獨的周星馳,也許一直在內心裡構建一個父親的形象,保護著脆弱的自己吧。

無論如何,12年後,深夜重溫《長江七號》,我有多次忍不住流淚。我相信,周星馳無意去揭露所謂黑暗的現實,電影終究是電影,改變不了現實。周星馳想用電影帶給人,是勇氣與快樂。

我得到了溫暖。

或許,我應該找個時間,和我的父親看看這部電影,他和周鐵一樣,並不完美,他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譬如說,他沒有給我太多勇氣和自信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差距,但是,他還是給了我許多其他寶貴的事物。在這個艱難的人間,他的確付出了全力。

或許,以後我有孩子了,我應該和我的孩子看看這部電影。我想讓TA知道,我也不完美,但我希望,我以前缺失的事物,我希望TA能擁有。這個世界沒辦法改變,我希望TA能從我這裡獲得「勇敢」和「自信」。

如今,當我「沒有成本」,以一顆觀摩「文藝片」的心,重溫《長江七號》,我深深喜歡上這部不那麼「搞笑」的周星馳電影,深深愛上了周星馳所創作的「父親」形象。即便功成名就多年,周星馳對底層人物依然保持著強烈的關注與憐憫。這大概也是我們深愛他的理由吧。

幼稚的父親

對一個大人來說,如果身上保留著「幼稚」,很容易被欺負,難以在社會中生存。電影中,有一個鏡頭,透過周小狄的話,揭示周鐵經常被欺負。

周鐵買了一臺二手電風扇,但是電風扇剛打開就燒壞了。

周小狄說:「老爸,你是不是又被人騙了。」

這個「又」字,說明周鐵經常被人佔便宜。

周鐵另一個幼稚的地方,是他「異想天開」地將兒子周小狄送入貴族學校念書,認為這樣就可以改變兒子的命運。

這也是令觀眾詬病的地方:「一個民工,怎麼可能把孩子送入貴族學校?周星馳脫離草根太久了!」

在我看來,這一點是符合邏輯的,因為周鐵的想法就是簡單的、單純的——知識改變命運,那就讓孩子念最好的學校。

另一方面,如果一個大人身上,還保留著「幼稚」,他會更容易和孩子交流。這時候,這種「幼稚」又抹上了些許浪漫的氣息。

周鐵和周小狄在晚飯後,比賽打蟑螂,這一幕,看起來既溫馨又辛酸。

這個細節,其實來源於周星馳童年時代的鄰居。

周星馳曾在採訪中說起這樣一件事:「那個時候我們有一個遊戲是打蟑螂。我有一個鄰居,他還可以不用拖鞋,他就是用手就這樣,就打,我還非得用拖鞋。那時候我就覺得他是英雄,我的偶像。跟著他每一天晚上打蟑螂,很好玩的。」

周星馳出生草根,所以他瞭解草根的生活,因此,「打蟑螂」這個細節非常真實,周鐵父女苦中作樂的形象,一下躍然紙上。

「比賽打蟑螂」這個場景,出現在父子之間,實際上是挺胡鬧的。

在傳統觀念裡,「父親」是不會這般輕浮的。

所以,周鐵是一個有些幼稚的父親,又帶有一些浪漫。

心軟的父親

某種程度上來說,周鐵是一個「過於溺愛孩子」的父親。

這也導致,周小狄有些任性——擅自塗改分數,並拒不認錯。

電影中,有一個場景,周小狄犯錯,周鐵打算教訓周小狄。他手裡的工具,從棍子變成球拍變成扇子,越變越小,越變越軟,最後變成一張報紙。

報紙打人會疼嗎?

周星馳的表演,有特殊的節奏。

在這段情節裡,他的表情誇張,言語誇張,極盡虛張聲勢,但是,手上的小動作細膩、有層次。

心軟、善良的父親形象格外有張力。

沒底氣的父親

周鐵是一個非常自卑的人,這種自卑源自於他的身份,他的文化水準。

電影中,有許多鏡頭,從側面突出了周鐵的不自信。

包工頭林子聰「責備」周鐵供兒子周小狄上貴族學校,連續大罵三聲:「你頂不住的!你頂不住的!你頂不住的!」周鐵也回了三次「頂得住」,但一次比一次聲音小,到第三次,已經沒有底氣,更像是自言自語。

這個演技太棒了

這一段,周星馳的表演十分細膩,將一個父親的堅強、脆弱、辛酸演繹得淋漓盡致。

周鐵第一次與張雨綺飾演的袁老師見面時,袁老師伸手,要與周鐵握手,周鐵在握手時,本能地將手在身上「抹乾淨」了,才戰戰兢兢地伸出手。

在電影中,周鐵打了周小狄一次,是在玩具店。

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細節,周鐵打周小狄,並不是因為周小狄任性地想要買一隻機器狗,而是商場店員「提防小偷」似的異樣眼光。

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他肯定經受過許多次這樣的目光,但是,這次不一樣,他不希望周小狄看到自己「落魄」的模樣,他想維護作為父親最後一絲尊嚴,因此,他惱羞成怒地將周小狄趕出商場。

這一段是周星馳童年的真實寫照。

小時候,有一次,他非要買玩具,但家裡窮買不起,他媽媽就打罵他,他很生氣地想「你不買還打我?」。

長大後,周星馳才明白,其實,那時候媽媽的心裡比他更難受。

樂觀的兒子

作為周鐵的兒子,周小狄身上似乎沒有自卑的外在表現。

照理來說,周小狄很容易自卑,在貴族學校生活、學習,和同學差異巨大:同學穿名牌,上課用的電腦、平板;而周小狄穿的是破舊的校服,上課用的是記事本。

在這樣「天差地別」的環境中,周小狄依然活潑開朗,是令人敬佩的。

在作文課上,其他同學的夢想都非常遠大,周小狄依然能理直氣壯地說,我要做一個窮人,做人最重要的是有骨氣;

曹老師嫌棄周小狄,周小狄碰過的東西,他要用紙巾擦乾淨,面對這樣「明目張膽」地厭惡,周小狄也只是吐吐舌頭,一笑了之;

同樣是面對袁老師,周小狄落落大方,跟袁老師十分親密,與周鐵截然相反。

周小狄還很勇敢,富有的同學欺負「弱小」,他大膽地站出來主持正義。

這種勇敢,不是來自於他的身份地位,而是父親從小教育他的理念。

如此對比看下來,周鐵這個父親是偉大的,他雖然沒能給予周小狄與生俱來的財富,但他給了周小狄自信、勇氣。

有過周小狄類似生活經歷的人,應該非常有感觸。

身處於這樣的環境裡,人很難不會被現實的差距打擊,從而越來越自卑。

在我的學生生涯,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很自卑。

因為同齡人都在穿名牌,使用我完全說不出名字的新奇電子產品。

那個時候,沒有人告訴我,我不必因此耿耿於懷。

或許工作之後,這種自卑的情緒少了許多,但是,在很多時候,面對奢華的環境,我依然會產生一種本能性的自卑感。

3月初,有一條新聞是這樣的:「因疫情期間無法正常在家上網課,河南鄧州貧困戶女兒吞下大量藥物自我了結」。

新聞裡主人公,因為沒有富餘的手機上網課,而被老師、同學質疑。

並不是每一個人窮人都能夠擁有「底氣」。

某種程度上來說,周小狄是一個「英雄」,他做到了我小時候做不到的事情。

如果,小時候我就看了這部電影,我想,在漫長的學生生涯裡,我會多一些勇氣吧。

結語

眾所周知,周星馳成長于單親家庭,父母在他7歲時離異。

周星馳由母親淩寶兒一手拉扯長大。在周星馳的成長歷程中,「父親」這一形象實際上是缺失的。

據相關報導,周星馳原本打算將《功夫》作為他最後的謝幕演出。不過,他卻為了《長江七號》改變了原定計劃,其中,「父親」這一角色,想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2013年,《西遊降魔篇》中,周星馳借唐僧之口,說出「一萬年太久,我只要現在」,如此看來,2008年,周星馳出演《長江七號》,恐怕也是為了彌補父愛缺失的遺憾。

不得不承認,周星馳真是個妙人。

他由母親撫養長大,他膝下也無子女,卻能將「父親」這一形象刻畫得如此動人。

敏感、孤獨的周星馳,也許一直在內心裡構建一個父親的形象,保護著脆弱的自己吧。

無論如何,12年後,深夜重溫《長江七號》,我有多次忍不住流淚。我相信,周星馳無意去揭露所謂黑暗的現實,電影終究是電影,改變不了現實。周星馳想用電影帶給人,是勇氣與快樂。

我得到了溫暖。

或許,我應該找個時間,和我的父親看看這部電影,他和周鐵一樣,並不完美,他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譬如說,他沒有給我太多勇氣和自信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差距,但是,他還是給了我許多其他寶貴的事物。在這個艱難的人間,他的確付出了全力。

或許,以後我有孩子了,我應該和我的孩子看看這部電影。我想讓TA知道,我也不完美,但我希望,我以前缺失的事物,我希望TA能擁有。這個世界沒辦法改變,我希望TA能從我這裡獲得「勇敢」和「自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