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出家、賣房、賠光家產…87歲「濟公」近況曝光,他究竟怎麼了?

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 貌似瘋癲, 似丐似氓, 非僧非道……

文人寥寥幾句, 將濟顛和尚的「瘋癲」刻畫得淋漓盡致。

「鞋兒破, 帽兒破, 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 他笑我, 一把扇兒破……」

1985年, 電視劇《濟公》播出, 一首歌謠又造就經典, 在街頭巷尾不斷回蕩。

與此同時, 一個鮮活的濟公形象躍然而出, 大智若瘋, 似醉似醒, 搖著破爛蒲扇, 晃晃悠悠。

「菩薩是無相的, 任何人都可以演濟公。 」

但在幾代人的青春記憶中, 濟公的形象早已和劇中的扮演者綁定在了一塊兒。

仿似他是濟公, 濟公是他。

苦修半生, 成就一角, 他就是演員, 游本昌。

01

52歲出演濟公

火遍全國後悄然隱退

1985年, 接下濟公一角時, 遊本昌52歲。

此前, 他已演繹過79個角色, 無一例外, 全是配角。

年過半百, 藉藉無名。

唯一一次被大眾熟知, 是在1984年央視春晚的舞臺上表演默劇《淋浴》。

無實物表演, 形態動作傳神到位, 頗得傳統默片真傳, 瞬間引來全場爆笑。

可即便是這樣, 那一年春晚, 更多人記住的, 還是不停往嘴裡塞面的陳佩斯。

對於遊本昌而言, 與其說是演繹濟公, 倒不如說是他與濟公的一次相逢。

「無煩無惱無憂愁, 世態炎涼皆看破。 」

對於兩人而言, 都是人生最真實的寫照。

劇組裡的人都叫他「戲癡」,

每一段戲, 他都以最認真的狀態去對待, 拍前準備, 拍後複盤, 一天下來, 常常只能睡4個小時。

戲裡的濟公不受戒律拘束, 嗜好酒肉, 衣衫襤褸, 浮沉市井, 正所謂「酒肉穿腸過, 佛主心中留」。

戲外的遊本昌則為了呈現最好的表演, 拽著發臭的雞腿,

一口一口往嘴裡塞, 滿臉表情全是享受。

濟公遭受刑罰, 演員不敢下重手, 只能揮板做做樣子。

遊本昌一再要求真打, 前前後後拍攝了12次, 拍完痛得無法站起身來, 戲裡的慘狀哪還需要演, 完全是真情流露。

一身破衣, 一把破蒲扇, 「風踩荷葉, 腳踩蓮花」, 在遊本昌的演繹之下,

濟公就這樣搖搖晃晃的走進了無數人的記憶之中。

歡喜時, 快活自在無憂無慮, 推著獨輪小車, 嘻嘻哈哈似孩童。

感慨時, 半生滄桑彙聚一臉, 似哭似笑, 夾雜豁達, 又略顯悲涼。

電視劇《濟公》一經播出,轉息之間便火遍全國,創下收視紀錄。

趣味十足的故事情節,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讓觀眾百看不厭,甚至有傳言,播放期間連犯罪率都大大下降。

這股濟公熱甚至燒到了國外,一位華僑激動的拉著遊本昌說到:

「太感謝你了,看了你的濟公後,我的孩子開始對傳統文化感興趣了!」

憑藉濟公這一角兒,游本昌也終於體驗了一把一炮而紅的滋味。

但當人們毫不吝嗇的獻上掌聲和鮮花之時,卻驚訝的發現,如同濟公來去無蹤影般,他竟很快消失在了公眾的視野之中。

02

為藝術出演79個配角

把小角色演成「活生生的人物」

藝術,是一輩子的事兒。

打小起,對表演的熱愛,就在遊本昌的心裡紮下了根。

三四歲時,跟著茶館說戲先生比比劃劃;

高中時,進入學校的文工團,再被保送上海第一戲劇學院;

後又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進入中央實驗話劇院;

……

履歷看似光鮮,但路途坎坷,其中滋味,只有遊本昌自己知道。

畢業後的幾年,他將大好青春全獻給了戲裡的龍套角色,沒有燈光照耀,沒有眾人簇擁,甚至連一句臺詞都沒有。

爾後,十年動盪來臨,連到舞臺走一遭,都成為了一種奢求。

待生活恢復如常,人已將到不惑之年,能拿到手的,還是些邊緣配角。

鬱鬱不得志,他好像也開始自嘲:「條件不好,既不帥也不怪,只能演一些龍套角色。」

但一路走來,他又從未拋棄初心:「改行做什麼呢?我喜歡的就是表演啊。」

無論多小的配角,遊本昌都不曾懈怠,每次都是拿出十二分的精力去對待。

話劇《大雷雨》裡,為了飾演一個出場時間只有十幾秒的農奴,他把《大雷雨》19個中譯本都看了一遍;

飾演話劇中的反派角色,他一下場,觀眾紛紛退場,以為演出已經結束。

就這樣,各式各樣的小人物,他足足演了30年,在聚光燈照射不到的地方,潛心追尋藝術,體驗人間百味。

他不懊惱,也無遺憾:「沒有什麼小角色,都是活生生的人物。」

終於,多年的沉澱成就了《濟公》,一朝成名天下知,遊本昌也變成了香餑餑,成堆的導演帶著劇本登門拜訪。

恰逢此時,多年陪伴在身旁的妻子卻被診斷患上了癌癥。

沒有猶豫和不舍,他請辭所有劇組,毅然離開,一心呵護妻子。

名利浮華,眾人趨之若鶩,於他而言,卻恰似過眼雲煙。

匆匆一別,沉寂數載,待到妻子病情好轉,再會時,曾經的「濟公」已是另一番模樣。

《李獻計歷險記》裡的白髮老人,滿臉滄桑,一眼萬年;

《寶蓮燈》裡的太上老君,仙風道骨,運籌帷幄;

……

他的演技依舊讓人驚歎,只是人更老了,戲更少了。

但看透人生得失,他並不計較。

戲約少,他不急不躁;小角色,他全心對待。

從配角中走出來,兜兜轉轉,他又甘願再回到配角中去……

03

賣房、賠光家產、出家…

一心追求真正的藝術

演戲,一要對得起觀眾,二要對得起自己。

一直以來,遊本昌對於劇本都極為挑剔,因此推掉了不少戲,也沒少得罪人。

但保持良心和對藝術的敬畏之心,他從未有丁點動搖。

2000年,源於對默劇的熱愛,他自己投拍了連續劇《游先生啞然一笑》。

這是中國第一部默劇連續劇,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但對於商業市場而言,卻很難受到歡迎。

2006年,73歲的遊本昌又自導自演了《了凡》,劇裡蘊含著豐富的哲理與智慧,弘揚著中華傳統美德、仁愛思想以及為人之道。

只是這一次,仍然沒有電視臺願意買入,也沒能在市場上掀起太大的波浪。

前後兩部戲,遊本昌幾乎賠掉了全部的家產,外人笑他「癡」,他卻不以為意,

「拍默劇是為我而拍,拍《了凡》是為觀眾而拍。」

「即使只有一個人能從中得到啟發,我就滿足了。」

說這話時,他的臉上如往常一樣,帶著藏不住的笑意。

有旁人勸說:演了大半輩子了,人老了,錢賠光了,該停下來了吧?

但對於遊本昌來說,追求藝術的道路永無盡頭。

也恰在此時,他遇到了人生中另一個及其重要的角色:「弘一大師。

這場相遇,是新的開始,也是一場重逢。

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曾寫下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如此才子,卻在年愈四旬之時,了卻紅塵事,斷絕俗世緣,歸入佛門,自此與青燈古佛為伴。

或許是巧合,又或許是命運的安排,李叔同落髮于虎跑寺,恰是濟公圓寂之處。

面對這樣一個人物,遊本昌找不到任何拒絕的理由。

為了這部話劇,他賣掉了自己的房子,成立劇團、找演員、租劇院、排練…各項工作親力親為,辛苦操持,一樣不落。

為了接近角色,他前往寺廟,剃度出家,親身體會僧侶生活。

投入全部心血,一點點打磨,遊本昌最終完成了話劇《弘一大師:最後之勝利》。

只是,話劇的成績只能用慘澹來形容,第一年一共只演了三場,第二年仍是個位數……

如此回報,值嗎?

遊本昌笑而不語,無論多少人,能把藝術、把真理演入人心,就足夠了。

80多歲的他,仍然不顧一切,在舞臺上揮灑著自己的熱愛和生命。

真正的藝術,也從來不畏懼時間的考驗。

四年後,《弘一大師》甚至已經走向海外,年義演超過百場。

04

「濟私,煩惱重重

濟公,其樂融融」

時光碾過年華,碾過歲月,游本昌老爺子已經87歲了。

守在老電視前的孩子們也已長大,濟公的身影好似正在漸漸遠去,漸漸模糊。

但追尋藝術幾十年,遊本昌何嘗不是把自己活成了現實中的「濟公」。

縱眼望去,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塵世的紛紛擾擾中,世人不斷奔波、掙扎。

但拋開名利、金錢,他一心堅守藝術,堅守舞臺,便再不顧其它。

心無雜欲,自得清淨,如濟公般清醒,如濟公般快活,臨到頭,只留下一句:

「如果生命終止在舞臺上,那也是一種幸福。」

「濟私,煩惱重重;濟公,其樂融融。」

游本昌老爺子形容濟公的一句話,何嘗不是在形容自己,又何嘗不是一種人生之道。

清醒一生,擔得了喝彩,受得了寂寞,只見笑,不見哭。

恍惚間,又仿佛看到濟公一身破衣,背著把破蒲扇,哼著小曲兒,搖搖晃晃朝我們走來……

電視劇《濟公》一經播出,轉息之間便火遍全國,創下收視紀錄。

趣味十足的故事情節,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讓觀眾百看不厭,甚至有傳言,播放期間連犯罪率都大大下降。

這股濟公熱甚至燒到了國外,一位華僑激動的拉著遊本昌說到:

「太感謝你了,看了你的濟公後,我的孩子開始對傳統文化感興趣了!」

憑藉濟公這一角兒,游本昌也終於體驗了一把一炮而紅的滋味。

但當人們毫不吝嗇的獻上掌聲和鮮花之時,卻驚訝的發現,如同濟公來去無蹤影般,他竟很快消失在了公眾的視野之中。

02

為藝術出演79個配角

把小角色演成「活生生的人物」

藝術,是一輩子的事兒。

打小起,對表演的熱愛,就在遊本昌的心裡紮下了根。

三四歲時,跟著茶館說戲先生比比劃劃;

高中時,進入學校的文工團,再被保送上海第一戲劇學院;

後又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進入中央實驗話劇院;

……

履歷看似光鮮,但路途坎坷,其中滋味,只有遊本昌自己知道。

畢業後的幾年,他將大好青春全獻給了戲裡的龍套角色,沒有燈光照耀,沒有眾人簇擁,甚至連一句臺詞都沒有。

爾後,十年動盪來臨,連到舞臺走一遭,都成為了一種奢求。

待生活恢復如常,人已將到不惑之年,能拿到手的,還是些邊緣配角。

鬱鬱不得志,他好像也開始自嘲:「條件不好,既不帥也不怪,只能演一些龍套角色。」

但一路走來,他又從未拋棄初心:「改行做什麼呢?我喜歡的就是表演啊。」

無論多小的配角,遊本昌都不曾懈怠,每次都是拿出十二分的精力去對待。

話劇《大雷雨》裡,為了飾演一個出場時間只有十幾秒的農奴,他把《大雷雨》19個中譯本都看了一遍;

飾演話劇中的反派角色,他一下場,觀眾紛紛退場,以為演出已經結束。

就這樣,各式各樣的小人物,他足足演了30年,在聚光燈照射不到的地方,潛心追尋藝術,體驗人間百味。

他不懊惱,也無遺憾:「沒有什麼小角色,都是活生生的人物。」

終於,多年的沉澱成就了《濟公》,一朝成名天下知,遊本昌也變成了香餑餑,成堆的導演帶著劇本登門拜訪。

恰逢此時,多年陪伴在身旁的妻子卻被診斷患上了癌癥。

沒有猶豫和不舍,他請辭所有劇組,毅然離開,一心呵護妻子。

名利浮華,眾人趨之若鶩,於他而言,卻恰似過眼雲煙。

匆匆一別,沉寂數載,待到妻子病情好轉,再會時,曾經的「濟公」已是另一番模樣。

《李獻計歷險記》裡的白髮老人,滿臉滄桑,一眼萬年;

《寶蓮燈》裡的太上老君,仙風道骨,運籌帷幄;

……

他的演技依舊讓人驚歎,只是人更老了,戲更少了。

但看透人生得失,他並不計較。

戲約少,他不急不躁;小角色,他全心對待。

從配角中走出來,兜兜轉轉,他又甘願再回到配角中去……

03

賣房、賠光家產、出家…

一心追求真正的藝術

演戲,一要對得起觀眾,二要對得起自己。

一直以來,遊本昌對於劇本都極為挑剔,因此推掉了不少戲,也沒少得罪人。

但保持良心和對藝術的敬畏之心,他從未有丁點動搖。

2000年,源於對默劇的熱愛,他自己投拍了連續劇《游先生啞然一笑》。

這是中國第一部默劇連續劇,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但對於商業市場而言,卻很難受到歡迎。

2006年,73歲的遊本昌又自導自演了《了凡》,劇裡蘊含著豐富的哲理與智慧,弘揚著中華傳統美德、仁愛思想以及為人之道。

只是這一次,仍然沒有電視臺願意買入,也沒能在市場上掀起太大的波浪。

前後兩部戲,遊本昌幾乎賠掉了全部的家產,外人笑他「癡」,他卻不以為意,

「拍默劇是為我而拍,拍《了凡》是為觀眾而拍。」

「即使只有一個人能從中得到啟發,我就滿足了。」

說這話時,他的臉上如往常一樣,帶著藏不住的笑意。

有旁人勸說:演了大半輩子了,人老了,錢賠光了,該停下來了吧?

但對於遊本昌來說,追求藝術的道路永無盡頭。

也恰在此時,他遇到了人生中另一個及其重要的角色:「弘一大師。

這場相遇,是新的開始,也是一場重逢。

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曾寫下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如此才子,卻在年愈四旬之時,了卻紅塵事,斷絕俗世緣,歸入佛門,自此與青燈古佛為伴。

或許是巧合,又或許是命運的安排,李叔同落髮于虎跑寺,恰是濟公圓寂之處。

面對這樣一個人物,遊本昌找不到任何拒絕的理由。

為了這部話劇,他賣掉了自己的房子,成立劇團、找演員、租劇院、排練…各項工作親力親為,辛苦操持,一樣不落。

為了接近角色,他前往寺廟,剃度出家,親身體會僧侶生活。

投入全部心血,一點點打磨,遊本昌最終完成了話劇《弘一大師:最後之勝利》。

只是,話劇的成績只能用慘澹來形容,第一年一共只演了三場,第二年仍是個位數……

如此回報,值嗎?

遊本昌笑而不語,無論多少人,能把藝術、把真理演入人心,就足夠了。

80多歲的他,仍然不顧一切,在舞臺上揮灑著自己的熱愛和生命。

真正的藝術,也從來不畏懼時間的考驗。

四年後,《弘一大師》甚至已經走向海外,年義演超過百場。

04

「濟私,煩惱重重

濟公,其樂融融」

時光碾過年華,碾過歲月,游本昌老爺子已經87歲了。

守在老電視前的孩子們也已長大,濟公的身影好似正在漸漸遠去,漸漸模糊。

但追尋藝術幾十年,遊本昌何嘗不是把自己活成了現實中的「濟公」。

縱眼望去,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塵世的紛紛擾擾中,世人不斷奔波、掙扎。

但拋開名利、金錢,他一心堅守藝術,堅守舞臺,便再不顧其它。

心無雜欲,自得清淨,如濟公般清醒,如濟公般快活,臨到頭,只留下一句:

「如果生命終止在舞臺上,那也是一種幸福。」

「濟私,煩惱重重;濟公,其樂融融。」

游本昌老爺子形容濟公的一句話,何嘗不是在形容自己,又何嘗不是一種人生之道。

清醒一生,擔得了喝彩,受得了寂寞,只見笑,不見哭。

恍惚間,又仿佛看到濟公一身破衣,背著把破蒲扇,哼著小曲兒,搖搖晃晃朝我們走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