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老僧人說:常「積陰德」的人,身上會留下四種痕跡,看看你有嗎

人積了陰德一定會在身上留下痕跡, 看看你有嗎?

人做善事和壞事, 都會在色身上體現出來。

比如說陰騭紋, 就是講人積累了陰德, 就會在臉上留下痕跡。

那如果做了缺德事, 色身上也應該會留下痕跡。 這個是一定的。

《太上感應篇》說:福禍無門, 惟人自召。

經常積德行善, 就會招來福報, 經常作惡多端, 就會招來災禍。

《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積德需要積累陰德, 古人說:有陰德者必有陽報, 有陰行者必有昭名。

比如說藥師法門裡, 通過五官, 可以看一個財運, 父母, 子女, 福德, 壽夭。

那一個人命運, 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是業力, 就是過去的善惡業, 在色身上留下痕跡。

可以看清自己, 看到自己哪裡不足, 哪裡需要加強。

而所有的加強修養中, 通過身語意, 佛教有五戒十善。

何謂陰德?

人們常說「積陰德」, 那麼什麼是「陰德」呢?

陰德, 就是行善而不為人知。

行善而不求人知道的傳統美德可能就源於此吧。

有陰德的人, 上天必將賜福於他。

行善出於至誠, 不是為了做善人而行善, 沒有期望獲得福報的念頭, 默默無聞, 堅持不懈的時時處處行善, 這才是真的積陰德, 定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福報。

所以, 老僧人說:常「積陰德」的人,

身上會留下4種痕跡, 看看你有嗎?

那麼, 老僧人所說的這4種痕跡, 究竟是哪4種痕跡呢?

第一、懂得感恩。

尼采說:感恩即是靈魂上的健康。 如果你不懂得感恩, 你的生命會有一種缺陷。 人活一輩子, 可以丟掉金錢, 可以放棄榮譽, 但無論如何, 都不能丟掉自己的良心。 做人, 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有良心, 要懂得感恩, 感謝幫助過你的人, 感謝一路上陪伴過你的人, 時刻要懷有感恩之心, 滴水之恩, 並當湧泉相報。

感恩是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旦缺少了感恩之心, 人生就會處處充滿坎坷和不順, 要想招來福報和好運, 就要學會懂得感恩。 懂得感恩, 心存善良, 用感恩的心和實際行動, 去回報、感動那些真正為我們付出的人。

只有人人都懷有感恩之心, 我們的人間才會越來越美好和溫馨。

第二、心態好, 少生氣。

世間萬事萬物, 你可用兩種觀念去看它, 一個是正的, 積極的, 另一個是負的, 消極的, 這就是心態, 它完全決定於你自己的想法。 積極的心態可使人快樂, 進取,

有朝氣, 有精神, 消極的心態則使人沮喪, 難過, 沒有主動性。 經常積陰德的人, 脾氣會越來越小, 心態會越來越好, 如果一個人經常發脾氣, 就是世上最愚癡的人, 這種人喜歡用別人的因果, 才懲罰自己, 而一個有智慧有德行的人, 是很少發脾氣的。

因為發脾氣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只會損耗自己的福報, 傷害自己的身體, 毀掉自己過去的功德, 這種百害而無一利的行為, 只有愚癡的人才會去做。 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就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其實,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遠方模糊的事, 而是要做好手邊清楚的事。 煩惱與歡喜, 成功和失敗, 僅系於一念之間, 這一念即是心態。

第三、生活平淡簡單。

簡單,是一種精神,一種高貴,一種令人心儀的氣質,簡單做人,簡單做事,簡單生活。做人恰到好處,是人生的最大的學問。滾滾紅塵,歲月如歌,萬水千山的尋找,常不如回眸一笑,太多幸福在眼前,不在遠方。常言道,多思不如養志,多言不若守靜,多才不若蓄德,養志者養心,守靜者寧靜,蓄德者心安。

在真實平淡的生活裡,一切的甜言蜜語,一切的山盟海誓都顯得有些多餘。甜言蜜語終究是會過時的,山盟海誓也到不了山的盡頭。只有學會過好簡單而平淡的生活,才是一個真正有福氣有智慧的人,佛家常說:平常心就是道。道家常說:大道至簡。其實簡單、平凡才是人生最大的福報。

第四、懂得知足。

《道德經》裡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足是一種心態,亦是一種智慧。它不是得到的多,而是計較的少;不是擁有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人總是忽視眼前擁有,而關心未來不得,回憶也總是伴隨著遺憾。而我們最大的痛苦就是不捨得舍去,不知道滿足。其實,讓你勞累的,不是前方的道路,而是疲憊不知停歇的心;讓你痛苦的,不是生活的打擊,而是深不見底的欲壑。

一個懂得知足的人,會常常感到滿足;一個適可而止的人,會常常克制自己的欲望,終身不會做讓自己可恥、後悔的事。不懂得知足,就算擁有再多,依然只能活在痛苦當中。知足才能常樂,哪怕明日陰雨漸涼,也要享受今日暖陽。活在當下,便是最好的知足。

不管出家在家,做陰德事,都是必須的。天地之間,有股大力量在操控著。當從陰騭紋就可以看出,人做的一切,都逃不過天的眼睛。所以學佛,先積累陰德,很關鍵。

剛學佛,不要喊著要去極樂世界,要跳出六道。也不要喊,富貴會害人,不求人天福報。也不要喊:父母子女都是冤親債主,討債還債。不要這樣子。首先學佛人,要積極。世俗人都懂得積陰德,努力行善,這是基礎,學佛人更要做到了。腳踏實地的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然後不執著,這就是解脫。這也是陰德。做這個比較重要。

要知道,沒有陰德,福報作為修行的稻草。修什麼都會著魔呢。古人講開悟的人,要有九朝天子命,七代狀元才。你想看,出一個狀元,祖上要積累多少陰德。這樣的人,才能開悟。那學佛人,如果福報不夠,德行不夠,有想要解脫,討個大便宜,高談看破放下,這是不好的,更容易入魔道。

真的要修行,一定要腳踏實地,人活在地上,活在天底下,活在人群中,也活在大自然中。人能離開那樣東西?少想著自己解脫,應該多想著幫助別人,這才是我們要做的。那這也是中國人講的,積累陰德。

修行很不容易,需要福報,需要德行,也需要別人的幫助。那首先就要去幫助別人,去成就別人。成就別人時,德行自然就跟上。修行方能成就。

《易經》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裡的「餘慶」可不但指自己一身,而是指惠及後世子孫。因此,司馬光在家訓中曾說道:「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在歷史上,一人行善積德,惠及子孫的例子比比皆是。以孔子、范仲淹為例,他們的子孫後代經歷了多少朝代更替,仍受到人們的尊敬。

反之,行善而為人知就是陽善了。行陽善的人,能享世間名譽。世間名譽雖然也是福,但卻為天地所忌。如果做了點善事便大肆宣揚、沽名釣譽,使名譽超過了實得而浪得虛名,那麼這種「陽善」,非但得不到福報,反而多遭橫禍。

此文若有錯謬,我皆懺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共修善法,得大自在!

第三、生活平淡簡單。

簡單,是一種精神,一種高貴,一種令人心儀的氣質,簡單做人,簡單做事,簡單生活。做人恰到好處,是人生的最大的學問。滾滾紅塵,歲月如歌,萬水千山的尋找,常不如回眸一笑,太多幸福在眼前,不在遠方。常言道,多思不如養志,多言不若守靜,多才不若蓄德,養志者養心,守靜者寧靜,蓄德者心安。

在真實平淡的生活裡,一切的甜言蜜語,一切的山盟海誓都顯得有些多餘。甜言蜜語終究是會過時的,山盟海誓也到不了山的盡頭。只有學會過好簡單而平淡的生活,才是一個真正有福氣有智慧的人,佛家常說:平常心就是道。道家常說:大道至簡。其實簡單、平凡才是人生最大的福報。

第四、懂得知足。

《道德經》裡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足是一種心態,亦是一種智慧。它不是得到的多,而是計較的少;不是擁有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人總是忽視眼前擁有,而關心未來不得,回憶也總是伴隨著遺憾。而我們最大的痛苦就是不捨得舍去,不知道滿足。其實,讓你勞累的,不是前方的道路,而是疲憊不知停歇的心;讓你痛苦的,不是生活的打擊,而是深不見底的欲壑。

一個懂得知足的人,會常常感到滿足;一個適可而止的人,會常常克制自己的欲望,終身不會做讓自己可恥、後悔的事。不懂得知足,就算擁有再多,依然只能活在痛苦當中。知足才能常樂,哪怕明日陰雨漸涼,也要享受今日暖陽。活在當下,便是最好的知足。

不管出家在家,做陰德事,都是必須的。天地之間,有股大力量在操控著。當從陰騭紋就可以看出,人做的一切,都逃不過天的眼睛。所以學佛,先積累陰德,很關鍵。

剛學佛,不要喊著要去極樂世界,要跳出六道。也不要喊,富貴會害人,不求人天福報。也不要喊:父母子女都是冤親債主,討債還債。不要這樣子。首先學佛人,要積極。世俗人都懂得積陰德,努力行善,這是基礎,學佛人更要做到了。腳踏實地的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然後不執著,這就是解脫。這也是陰德。做這個比較重要。

要知道,沒有陰德,福報作為修行的稻草。修什麼都會著魔呢。古人講開悟的人,要有九朝天子命,七代狀元才。你想看,出一個狀元,祖上要積累多少陰德。這樣的人,才能開悟。那學佛人,如果福報不夠,德行不夠,有想要解脫,討個大便宜,高談看破放下,這是不好的,更容易入魔道。

真的要修行,一定要腳踏實地,人活在地上,活在天底下,活在人群中,也活在大自然中。人能離開那樣東西?少想著自己解脫,應該多想著幫助別人,這才是我們要做的。那這也是中國人講的,積累陰德。

修行很不容易,需要福報,需要德行,也需要別人的幫助。那首先就要去幫助別人,去成就別人。成就別人時,德行自然就跟上。修行方能成就。

《易經》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裡的「餘慶」可不但指自己一身,而是指惠及後世子孫。因此,司馬光在家訓中曾說道:「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在歷史上,一人行善積德,惠及子孫的例子比比皆是。以孔子、范仲淹為例,他們的子孫後代經歷了多少朝代更替,仍受到人們的尊敬。

反之,行善而為人知就是陽善了。行陽善的人,能享世間名譽。世間名譽雖然也是福,但卻為天地所忌。如果做了點善事便大肆宣揚、沽名釣譽,使名譽超過了實得而浪得虛名,那麼這種「陽善」,非但得不到福報,反而多遭橫禍。

此文若有錯謬,我皆懺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共修善法,得大自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