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女兒當眾表演險崩潰,賈靜雯「神引導」引熱議:孩子害羞不是錯,逼他活潑才有病!

先有父母接納孩子, 才有孩子真正地接納自己。

最近, 賈靜雯和女兒咘咘的一段視訊在網上重新傳播開。

音樂課上, 有一個自我介紹環節, 輪到咘咘時, 她害羞地躲在媽媽懷裡就是不肯開口。

賈靜雯鼓勵咘咘「大方」一點, 咘咘卻依舊靦腆沉默, 並不住抓摸鼻子來逃避尷尬;

感覺到孩子的緊張, 賈靜雯決定讓其他孩子先上場, 給咘咘更多的學習準備時間;

再次上場時, 依舊緊張的咘咘還是接不上詞,

賈靜雯果斷改變策略, 換上了一首母女倆平時很愛唱的一首歌。

在耐心的慢慢引導後, 咘咘漸漸進入狀態, 最後終於大膽開口, 配合著媽媽一起完成了家庭的自我介紹。

沒有指責批評, 沒有威逼利誘, 而是心平氣和地耐心引導,

讓慢熱的孩子成功突破自己, 融入集體。

賈靜雯的這種做法觸動了好多人, 有的表示「學到了」, 有的表示「佩服至極」。

可是更多人被觸動到的是心底的不安。

假如是自己的孩子, 許多父母都會猶豫:孩子這麼內向害羞, 將來會有出息嗎?

01

在紀錄片《零零後》裡, 有一個叫「一一」的小女孩。

在幼稚園裡, 孩子們三五成群結成夥伴, 總是開開心心、熱熱鬧鬧地玩到一起。

與夥伴們形成強烈的對比, 一一總是一個人。

她一個人睡覺、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書、一個人玩耍。

她多次態度堅決地表示, 自己喜歡一個人玩, 覺得一個人玩挺好。

可是老師依舊覺得不妥, 好不容易哄著她進入團隊了, 她很快又會出來。

老師對此憂心忡忡, 擔心一一這樣下去, 融入不了社會, 生存會出現問題, 因而三番五次哄勸她去交朋友, 去和小夥伴一起玩。

媽媽在瞭解一一的表現後, 為了孩子能融入群體, 也專門請假陪園引導。

正如紀錄片所展示的,很多人對「內向」孩子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內向的孩子就是害羞、膽小、退縮、不合群。

這些標籤化的詞語,也讓內向成為了一種負面的二等性格。

為了改變這種性格,有的父母甚至不惜採用極端手段。

浙江金華有一位「虎爸」就因為嫌棄兒子性格內向孤僻,想逼著孩子更多與人交流,竟然將9歲的孩子扔到火車站,讓他獨自應對,以求練膽。

從未單獨出門的孩子,在人來人往的的火車站裡,被嚇得瑟瑟發抖,只敢待在原地無助哭泣。

若不是執勤的民警及時發現,恐怕不僅僅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甚至給父母留下一輩子的遺憾。

對於這位虎爸的過激行為,不少人在留言裡為「內向」正名。

確實,內向只是性格的一種。

最早提出「內向」性格的心理學家榮格,他明確指出:人的性格沒有純粹的內向或者外向。

內向者更易受到內心思考與感受世界的吸引,外向者則更易會受到人與活動等外在生活的吸引。所以內向者會專注于理解周圍事物的意義,而外向者則更喜歡投入活動本身。

內向與外向,各有意義所在,並無好壞之分。

我們無需對孩子貼標籤,更不必強逼孩子去做性格改變。

02

在現實生活中,不管是父母,還是師長,都會傾向于讓孩子往外向發展。殊不知,逼著孩子外向,對孩子來說是異常殘忍的事情。

英國少女娜塔莎·阿布拉哈特,從小內向敏感,喜歡獨處。她不善與別人交流,如果要在公眾場合開口,她必然會出現臉部潮紅、冷汗直冒、呼吸急促等癥狀。

父母瞭解她的情況後,尊重她,因而她可以在自己舒適的狀態中快樂長大。

娜塔莎成績優秀,彈琴、烘焙、攀巖等愛好方面也有不俗表現。

然而她的生命卻在20歲時戛然而止。其原因是校方決定讓她做一個300人規模演講的主講人。

娜塔莎收到通知後,一直在拒絕,一再和老師說「我不行、我會緊張」、「這麼多人面前演講,真的會壓垮我!」

但是她得到的回答卻是老師一再的鼓勵「好好準備,你能克服障礙的」。

結果,演講當天這個孩子沒有出席,人們在出租屋發現她時,已經沒有了呼吸——為了逃避演講,她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一個孩子的氣質本身屬於內向型,家長卻希望通過各種方式強行掰成「外向」,即使沒有釀成悲劇,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得到一個「假外向」的孩子。

孩子為了外界喜歡她,強迫自己活潑開朗,小小年紀,就戴著面具去生活。

家長大約是放心了,孩子卻可能在面具後面淚流滿面。

因育兒綜藝被大家所熟知的吳鎮宇兒子費曼,在最初的節目裡時時表現出害羞、敏感、謹慎的內向性格。

吳鎮宇對此很不滿,為此還給兒子起了「BBgirl」的外號。

大概是為了討爸爸歡心,也迎合大眾的期待,費曼後來漸漸改變了自己,也表現出自己大方、合群、搞笑、熱鬧的一面。

直到有一次小夥伴貝兒表演才藝的視訊流出,網友在網上「威逼利誘」費曼也表演一個,費曼才放出一則視訊,坦誠道出自己的心聲,原來他還是那個內向喜歡獨處的含羞男孩。

「我有舞臺恐懼癥和社交焦慮」;

「我害怕自己一個人唱歌,我會抖」;

「我害怕別人怎麼看我,所以我開始弄人笑」

「這是喵喵和家人都不知道的秘密」;

「請大家尊重我的原因,不要再逼我做才藝了」。

言語裡透出的惶恐不安,對比平日裡的「假外向」表現,費曼格外讓人心疼。

假外向,表現得再合群大方,孩子都不能獲得真正的能量。

而忠於本性,內向也能化成巨大的能量。

03

苦於內向性格遭受的社會偏見,畢業于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法學院的蘇珊·凱恩,對內向與外向性格做了大量研究。

最後她發現,外向與內向的性格各有千秋。

內向性格的人其實默默地擁有著驚人天賦和能力。

研究發現:

內向的孩子更熱愛學習,更善於思考,因而更擅長創造性新思維和藝術創作;因為具有更強的專注力和觀察能力,所以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因為善於傾聽、態度謙遜,領導的團隊效益更佳,真心朋友也更多;因為樂於獨處、擁有豐富的內心生活,更容易養成健康的習慣。

內向的人就是一塊璞玉,初看或許是一塊不起眼的石頭,不像性格外向的人那麼惹眼、容易在社會競爭中勝出。

但如果你接納他,支持他,他就會越成長越有魅力。

這些與外向性格截然不同的魅力,是第一眼無法察覺,卻耐得住細細品味的。

所以,加入自己的孩子是內向的性格,父母要做的不是刻意去改變孩子的個性,而是放下擔憂,給孩子提供適合的環境,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學會接納自己,欣賞自己。

01創造社交環境和機會

目前的家庭聚會、學校及其他活動場合,其設計往往對外向者更加有利。

在這樣的環境中,內向的孩子很難發揮自己的優勢,並對自己產生否定和質疑。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需要積極創造一些適合內向型孩子發揮的社交環境與機會。

比如讓孩子先和一個小朋友熟悉起來,多讓孩子與自己喜歡的小夥伴玩,以孩子喜歡和擅長的遊戲為主題組織活動等。

孩子在舒適自在的狀態中,更容易打開自己,展現出優秀的那一面。

02給孩子時間適應環境

內向的孩子相對會比較謹慎、慢熱。

他們在不熟悉的社交場合,往往會緊張焦慮,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適應。

所以,爸爸媽媽要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作好心理準備。

我們可以選擇在人還不多,環境還不嘈雜的時候提前到達活動地點,讓孩子可以慢慢適應。

活動中,我們也要保持耐心,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不強迫孩子,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融入到群體中。

研究表明,家長溫和地鼓勵孩子,適時提供幫助,內向害羞的孩子會比較容易放鬆。

03父母做好榜樣

哈佛大學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傑若姆·卡根通過21年研究得出結論:孩子會模仿家長的社交技能,學著去怎麼和同齡人打交道。

家長示范正確,孩子就會突破自己局限,家長方法錯誤,孩子的內向傾向就會加重。

不強迫、不威逼、不比較、不包辦,想要孩子有好的表現,那就經意不經意間,自己主動先把正確的社交禮儀做好,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演練在腦海中,到需要時,他自然就會將習得的內容應用出來。

04培養孩子社交的技巧

對於內向的孩子來說,練習社交技巧可以大大提升人際交往方面的自信心,讓他們更有勇氣克服害羞恐懼的心理。

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孩子怎麼保持微笑、和人打招呼、說客套話、道別等相關社交禮儀和技巧。

我們也可以找機會多讓孩子和比自己小的孩子玩,來嘗試練習社交技巧。

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內向的孩子在與比自己小一點的玩伴的活動中,更容易嘗試和發展新的社交技巧。

我們還可以教會孩子緩解情緒緊張的方法,如深呼吸、積極心理暗示等。

04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會接納和欣賞孩子尤為重要。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的紀錄片《零零後》裡的一一,對於其父母而言,她的性格並沒有什麼問題。

正是被父母尊重和接納,她才擁有清醒的自我認知。

她對內向和外向有著自己的思考。

她接納內向的自己,肯定安靜獨處的力量,也願意融入社會,享受社交帶來的友誼與快樂。

先有父母接納孩子,才有孩子真正地接納自己。

不管是內向還是外向,尊重孩子的性格,他才能在漫漫人生中迎接質疑和挑戰,在堅守自我中安享自在的快樂。

也專門請假陪園引導。

正如紀錄片所展示的,很多人對「內向」孩子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內向的孩子就是害羞、膽小、退縮、不合群。

這些標籤化的詞語,也讓內向成為了一種負面的二等性格。

為了改變這種性格,有的父母甚至不惜採用極端手段。

浙江金華有一位「虎爸」就因為嫌棄兒子性格內向孤僻,想逼著孩子更多與人交流,竟然將9歲的孩子扔到火車站,讓他獨自應對,以求練膽。

從未單獨出門的孩子,在人來人往的的火車站裡,被嚇得瑟瑟發抖,只敢待在原地無助哭泣。

若不是執勤的民警及時發現,恐怕不僅僅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甚至給父母留下一輩子的遺憾。

對於這位虎爸的過激行為,不少人在留言裡為「內向」正名。

確實,內向只是性格的一種。

最早提出「內向」性格的心理學家榮格,他明確指出:人的性格沒有純粹的內向或者外向。

內向者更易受到內心思考與感受世界的吸引,外向者則更易會受到人與活動等外在生活的吸引。所以內向者會專注于理解周圍事物的意義,而外向者則更喜歡投入活動本身。

內向與外向,各有意義所在,並無好壞之分。

我們無需對孩子貼標籤,更不必強逼孩子去做性格改變。

02

在現實生活中,不管是父母,還是師長,都會傾向于讓孩子往外向發展。殊不知,逼著孩子外向,對孩子來說是異常殘忍的事情。

英國少女娜塔莎·阿布拉哈特,從小內向敏感,喜歡獨處。她不善與別人交流,如果要在公眾場合開口,她必然會出現臉部潮紅、冷汗直冒、呼吸急促等癥狀。

父母瞭解她的情況後,尊重她,因而她可以在自己舒適的狀態中快樂長大。

娜塔莎成績優秀,彈琴、烘焙、攀巖等愛好方面也有不俗表現。

然而她的生命卻在20歲時戛然而止。其原因是校方決定讓她做一個300人規模演講的主講人。

娜塔莎收到通知後,一直在拒絕,一再和老師說「我不行、我會緊張」、「這麼多人面前演講,真的會壓垮我!」

但是她得到的回答卻是老師一再的鼓勵「好好準備,你能克服障礙的」。

結果,演講當天這個孩子沒有出席,人們在出租屋發現她時,已經沒有了呼吸——為了逃避演講,她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一個孩子的氣質本身屬於內向型,家長卻希望通過各種方式強行掰成「外向」,即使沒有釀成悲劇,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得到一個「假外向」的孩子。

孩子為了外界喜歡她,強迫自己活潑開朗,小小年紀,就戴著面具去生活。

家長大約是放心了,孩子卻可能在面具後面淚流滿面。

因育兒綜藝被大家所熟知的吳鎮宇兒子費曼,在最初的節目裡時時表現出害羞、敏感、謹慎的內向性格。

吳鎮宇對此很不滿,為此還給兒子起了「BBgirl」的外號。

大概是為了討爸爸歡心,也迎合大眾的期待,費曼後來漸漸改變了自己,也表現出自己大方、合群、搞笑、熱鬧的一面。

直到有一次小夥伴貝兒表演才藝的視訊流出,網友在網上「威逼利誘」費曼也表演一個,費曼才放出一則視訊,坦誠道出自己的心聲,原來他還是那個內向喜歡獨處的含羞男孩。

「我有舞臺恐懼癥和社交焦慮」;

「我害怕自己一個人唱歌,我會抖」;

「我害怕別人怎麼看我,所以我開始弄人笑」

「這是喵喵和家人都不知道的秘密」;

「請大家尊重我的原因,不要再逼我做才藝了」。

言語裡透出的惶恐不安,對比平日裡的「假外向」表現,費曼格外讓人心疼。

假外向,表現得再合群大方,孩子都不能獲得真正的能量。

而忠於本性,內向也能化成巨大的能量。

03

苦於內向性格遭受的社會偏見,畢業于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法學院的蘇珊·凱恩,對內向與外向性格做了大量研究。

最後她發現,外向與內向的性格各有千秋。

內向性格的人其實默默地擁有著驚人天賦和能力。

研究發現:

內向的孩子更熱愛學習,更善於思考,因而更擅長創造性新思維和藝術創作;因為具有更強的專注力和觀察能力,所以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因為善於傾聽、態度謙遜,領導的團隊效益更佳,真心朋友也更多;因為樂於獨處、擁有豐富的內心生活,更容易養成健康的習慣。

內向的人就是一塊璞玉,初看或許是一塊不起眼的石頭,不像性格外向的人那麼惹眼、容易在社會競爭中勝出。

但如果你接納他,支持他,他就會越成長越有魅力。

這些與外向性格截然不同的魅力,是第一眼無法察覺,卻耐得住細細品味的。

所以,加入自己的孩子是內向的性格,父母要做的不是刻意去改變孩子的個性,而是放下擔憂,給孩子提供適合的環境,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學會接納自己,欣賞自己。

01創造社交環境和機會

目前的家庭聚會、學校及其他活動場合,其設計往往對外向者更加有利。

在這樣的環境中,內向的孩子很難發揮自己的優勢,並對自己產生否定和質疑。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需要積極創造一些適合內向型孩子發揮的社交環境與機會。

比如讓孩子先和一個小朋友熟悉起來,多讓孩子與自己喜歡的小夥伴玩,以孩子喜歡和擅長的遊戲為主題組織活動等。

孩子在舒適自在的狀態中,更容易打開自己,展現出優秀的那一面。

02給孩子時間適應環境

內向的孩子相對會比較謹慎、慢熱。

他們在不熟悉的社交場合,往往會緊張焦慮,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適應。

所以,爸爸媽媽要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作好心理準備。

我們可以選擇在人還不多,環境還不嘈雜的時候提前到達活動地點,讓孩子可以慢慢適應。

活動中,我們也要保持耐心,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不強迫孩子,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融入到群體中。

研究表明,家長溫和地鼓勵孩子,適時提供幫助,內向害羞的孩子會比較容易放鬆。

03父母做好榜樣

哈佛大學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傑若姆·卡根通過21年研究得出結論:孩子會模仿家長的社交技能,學著去怎麼和同齡人打交道。

家長示范正確,孩子就會突破自己局限,家長方法錯誤,孩子的內向傾向就會加重。

不強迫、不威逼、不比較、不包辦,想要孩子有好的表現,那就經意不經意間,自己主動先把正確的社交禮儀做好,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演練在腦海中,到需要時,他自然就會將習得的內容應用出來。

04培養孩子社交的技巧

對於內向的孩子來說,練習社交技巧可以大大提升人際交往方面的自信心,讓他們更有勇氣克服害羞恐懼的心理。

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孩子怎麼保持微笑、和人打招呼、說客套話、道別等相關社交禮儀和技巧。

我們也可以找機會多讓孩子和比自己小的孩子玩,來嘗試練習社交技巧。

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內向的孩子在與比自己小一點的玩伴的活動中,更容易嘗試和發展新的社交技巧。

我們還可以教會孩子緩解情緒緊張的方法,如深呼吸、積極心理暗示等。

04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會接納和欣賞孩子尤為重要。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的紀錄片《零零後》裡的一一,對於其父母而言,她的性格並沒有什麼問題。

正是被父母尊重和接納,她才擁有清醒的自我認知。

她對內向和外向有著自己的思考。

她接納內向的自己,肯定安靜獨處的力量,也願意融入社會,享受社交帶來的友誼與快樂。

先有父母接納孩子,才有孩子真正地接納自己。

不管是內向還是外向,尊重孩子的性格,他才能在漫漫人生中迎接質疑和挑戰,在堅守自我中安享自在的快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