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用忍平復情緒,用拖消磨耐心,用談解決問題

我們中的大部分人, 都希望這個世界是光明的, 希望善良的人更多一點。 可有時候, 我們必須直面慘澹的人生。

這個世界就是如此矛盾, 有時候, 似乎一個人越沒底線, 就越容易成功。 就連我們自己也常說:

臉皮厚, 吃個夠;

臉皮薄, 吃不著。

一、對於沒底線的人, 沒必要講底線

魯莊公十年, 齊國出兵攻魯。 有個叫曹劌的人面見了魯莊公, 就此引出一個大眾熟知的成語:一鼓作氣

對於這個故事, 我們熟知的版本是這樣, 長勺之戰當天, 魯莊公跟曹劌在一塊兒觀戰。

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齊國的衝鋒鼓打過一次,

魯莊公當即下令就要進攻。 曹劌當即制止, 等齊軍擊鼓衝鋒三次後, 曹劌建議魯軍全力出擊, 果然殺得齊軍丟盔卸甲。

最終長勺之戰, 齊國敗北。 魯莊公不解, 曹劌回答:作戰, 靠的是勇氣, 頭一通戰鼓幫將士鼓足勇氣, 第二通戰鼓響時敵軍士氣削弱, 三通鼓後敵軍勇氣衰竭, 而我軍勢頭正盛, 因此取得勝利。

簡單嗎?似乎很簡單。

其實呢, 事實真相卻並不簡單。 春秋時代的戰爭, 其實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 戰場上衝鋒的大多數是貴族。 既然是貴族打架, 就要講規矩, 講禮法。

兩軍交戰前, 擺開陣勢。 開戰前, 一方敲鼓示意準備好了。 另一方也應該敲鼓示意。 等雙方都準備好了, 再開打。 這是常規。

齊國第一次敲鼓了, 貴族們準備好陣型就沖了過來。

結果魯國沒有敲鼓回應。 這於不和禮法, 齊國自然不敢妄動。 第二, 第三次衝鋒, 魯國還是沒有反應, 這不合常規。

此刻的齊軍正不知所措, 這時魯國卻突然敲鼓了衝鋒了。 是的, 魯國這一次沒講規矩, 也沒按套路出牌。 齊軍被打懵了, 當時就方寸大亂, 最終敗北。

曹劌論戰是典型的, 用沒底線擊垮了他人的底線。 可是對於如此沒底線, 無故宣戰的齊國, 為什麼要講底線?

畢竟古往今來, 歷史只會記住贏家, 比如連太史公都歌頌曹劌是「魯之君子」。 只有贏家才是君子, 歷史本來就是贏家撰寫的。

對於沒底線的人, 是沒必要講底線的。 說白了, 就是忍, 拖到對方沒脾氣了, 然後再主動出擊。

忍字訣, 表面上是後退, 實際則是一種智慧。 當對方氣勢正兇的時候, 就要讓對方宣洩情緒, 想著法子消除他的怨氣。 這時候我們若是壓不住怒火, 激化了矛盾, 最後肯定吃虧。 所以不管對方怎麼做, 只要不涉及底限, 能忍則忍, 忍字為先。

拖字訣, 很多人急想著把處理事情再短時間內解決, 這不現實,

所以能做的只有拖。 拖, 會給我們足夠的時間找到對方的破綻, 想到應對的辦法。 更重要的是, 能拖垮對方的耐心。 越是事關重大的矛盾, 越需要拖出更多時間。

談字訣, 這世界上的諸多矛盾, 到頭來都是能用交流來化解的。 有些人, 一遇到事情, 總是喜歡躲。 其實逃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您可能躲得了初一, 卻躲不了十五。 在解決糾紛這件事上, 無論如何, 千萬不要自我隔離放棄溝通。 凡事坐下來談, 有話好好說。

面對各種套路, 我們有沒有方法應付破解呢?

有的, 只要你的氣勢壓倒對方即可。

就如鬼穀子說的:善思間者, 必內精五氣, 外視虛實。 勤於思考懂得策略的人, 往往能夠在記憶體養氣勢, 對外, 則觀察形勢的虛實。

其實就是鬥氣:減弱別人的氣勢,

加強自己的氣勢, 出其不意, 攻其不備。

鬥氣的目的並不是讓你跟別人針鋒相對的拼誰的脾氣大, 而是看誰的氣勢足。 最終達到鬼穀子說的「以實取虛, 以有取無」的境界。

鬼穀子說:氣聚則神凝, 氣散則神衰。 養氣是為了充實我們的精神力量。 所以鬼穀子才會成天跟我們強調要養氣、盛神。

如何養氣呢?您記好了, 五個字:靜和者養氣。 寧靜平和便可養氣。

誰的氣勢足, 誰的套路深, 誰就有可能笑到最後, 古代如此, 現代也是如此, 我們小人物不可不知。 正所謂:念念不忘, 必有迴響。

只要心存信念, 終有被回應的一天。 哪怕暫時無果, 日後也必當有所收穫。

這個時代, 沒底線的人實在太多了。 正因如此, 我們才要比他們懂得更多的謀略, 防禦他人,保護自己。

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善良,卻不能太善良。我們可以講道德,但不能被道德綁架。我們要有底線,卻不能太有底線,否則將會很危險。

用忍平復情緒,用拖消磨耐心,用談解決問題。你只要找到對方的底線,然後你比他更沒底線,你就贏了。

防禦他人,保護自己。

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善良,卻不能太善良。我們可以講道德,但不能被道德綁架。我們要有底線,卻不能太有底線,否則將會很危險。

用忍平復情緒,用拖消磨耐心,用談解決問題。你只要找到對方的底線,然後你比他更沒底線,你就贏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