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洋二號D星成功發射,6小時即可完成全球海洋觀測

5月19日, 隨著海洋二號D衛星成功發射, 中國海洋動力環境衛星檢測正式進入三星組網時代。 此前, 中國已成功發射海洋二號B星和海洋二號C星, 三者將構成中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

「海洋二號B星、C星、D星奔跑在不同的軌道上, 其組網運行將使全球海洋監測進入『小時級』時代。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海洋二號衛星總設計師張慶君激動地表示。

據悉, 建成後, 中國進行全球海洋觀測的時間將縮短到6小時。 此外, 三星組網的落成將大幅提升中國進行海洋監測的效率和精度, 並將全天候、高精度地對海面溫度、有效波高等數據進行監測,

海洋動力環境覆蓋能力達到80%以上, 為海洋經濟、海上交通、防災減災等提供強大助力。

首先, 全球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建成將提高中國對於海面氣象災害的預測能力。 海洋二號系列衛星裝載的微波散射設備, 能以優於2米每秒的精度測量海面風力情況。 即便海面只是颳起一陣強度較低的一級「軟風」, 也能被監測網盡收眼底。 自海洋二號衛星投入使用以來, 已實現對中國近海年均20多次颱風的精準預測, 從無意外。

尤其是2020年9月C星在軌運行後, 監測網成功「捕捉」到超強颱風「天鵝「, 有效避免了氣象災害帶來的破壞。 可想而知, 此次D星投入使用後, 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對颱風的監測和預警能力將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從而為沿海城市災害預測和防災減災提供強大助力。

此外, 海洋二號D星投入使用後, 監測網對船隻的監測能力將得到更大提升。 據衛星設計師介紹, 海洋二號衛星系統自B星開始新增了船舶自動識別和數據收集系統,

能夠對全球范圍內的船舶進行自動識別;而在近海和其他海域, 監測網也能對相關的浮標測量數據進行接收、存儲和轉發。

此外, 導航系統全面升級的D星加入海洋二號衛星系統, 將使整個系統具備GPS和北斗雙模數據接收功能, 有利於中國進一步實現船舶導航能力的自主可控。

海洋二號三星組網建成後, 就像在天空中佈置了一個「情報網」, 能對全球船隻的位置、航向和航行速度進行精確勘測, 有利於航行過程中的指令對接和緊急情況下的船隻搜救。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 由於海洋二號系列衛星配有雷達高度計, 因而能夠輕鬆獲取洋流、波高等數據, 再加上校正輻射計的配合, 有效波高資訊的勘測精度有望優化至0.5米。

張慶君說: 「中國2011年發射的海洋二號A星具備了穩定的海平面變化監測能力, 而海洋二號B星、海洋二號C星的發射又實現了接續觀測, 為全球海平面觀測貢獻了高質量的測高數據。 」

衛星上的微波輻射計則能夠精確測量海面溫度, 從而幫助工作人員辨別海上的鋒面和中尺度渦, 進而更有效地定位大洋漁場, 促進海洋經濟發展。

除了有效波高之外, 由海洋二號B星、C星、D星組成的三星組網系統還可以高精度完成海面高度的測量。

海洋二號D星海面高度測量精度優於5公分, 已達國際先進水準。 而這樣的突破將為研究全球范圍內的氣候變化提供有利條件, 推動氣候研究向更深的方向發展。

總得來說, 海洋二號衛星系統大幅提升了海上作業的經濟效益。

有數據顯示, 自海洋二號系列衛星運行以來, 多家漁業公司在衛星所提供數據的幫助下進行海上作業, 節省了5%的可燃油, 漁獲量最高提升到了3%。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興偉表示, 中國已具備利用海洋光學衛星結合三星組網衛星數據快速預報大洋漁場的能力。 目前來看, 這種預報能力已經涉及到三大洋的17個大漁場。

最後, 隨著海洋二號D星成功發射, 全球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落成, 海洋動力環境衛星組網的優勢將得到進一步發揮, 有利於加快構建服務於全球變化研究的數據體系, 提升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為全球氣候變化提供有效建議, 在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這一維度上彰顯大國的使命和擔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