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生要飛幾百萬公里,連為愛鼓掌和睡覺都不落地,雨燕是怎麼做到的?

「世上有一種鳥, 它們天生就沒有腳, 只能夠一直飛呀飛呀, 飛累了就睡在風裡, 它們一生只會落地一次, 而那就是它們的生命結束之時」, 雖然《阿飛正傳》裡描述這種鳥類在地球上並不存在, 但是有一種鳥類卻真的可以在空中飛行很長很長的時間, 它們就是一生要飛行幾百萬公里, 連飛10個月不落地的雨燕。

雨燕, 為天空而生

雨燕科的鳥類共有18屬84種, 它們在地球上廣泛分佈, 很久以前, 人們就已經注意到了雨燕強大的飛行本領, 因為人們發現它們幾乎從不落地, 仿佛能夠一直在天空中飛行。 為了搞清楚雨燕的飛行本領到底有多強大, 研究人員給雨燕安裝了精巧的記錄儀, 以便對它們進行長時間的追蹤觀察。

2013年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 一種高山雨燕居然連續飛行了6個月, 期間從未落地, 這已經很令人驚訝了, 然而這還沒完, 因為2016年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

一種普通雨燕又創造了一個連飛10個月不落地的飛行記錄, 而根據研究人員的估計, 它們還可以飛行更長的時間。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 雨燕在學會了飛行之後就不再返巢, 直到需要繁殖後代的時候它們才會停留, 除此之外, 它們基本上都在天空中飛行,

甚至連為愛鼓掌和睡覺都不落地。

也就是說, 雨燕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飛行中度過, 累了就邊飛邊睡, 研究人員根據雨燕的飛行資料以及平均壽命估算出, 在沒有意外的情況下, 雨燕一生要飛幾百萬公里, 它們就像是為天空而生一樣。

雨燕是怎麼做到的?

雨燕的翅膀很大(相對於它們的身體), 其上有一組較長的主翼羽和一組較短的副翼羽, 總體上呈一種狹長的「鐮刀形」, 從空氣動力學的角度來講, 這種構造可以幫助它們在飛行時有效地節省能量, 在此基礎上, 再加上雨燕的身體又小又輕, 這樣就保證了它們能夠進行長時間的飛行。

所有在空中飛行的小蟲子都是雨燕的食物, 在捕食的時候, 雨燕會張大自己的嘴巴, 並以很快的速度沖向獵物, 然後將其吞噬。 由於雨燕的眼神很好, 飛行速度又很快(可以高達110公里/小時), 因此它們捕食飛蟲的成功率是相當高的。

當雨燕需要水的時候, 它們會緊貼著水面飛掠而過, 並選擇適當的時機將嘴伸進水裡,

這樣就可以喝到水了。

至於雨燕如何排泄就很簡單了, 因為所有的鳥類都不會存貯糞便, 糞便一旦產生馬上就會被排出, 就算是在飛行時也是如此。

至此我們知道了雨燕是如何在空中「吃喝拉撒」的, 那麼雨燕又是如何在不落地的情況下為愛鼓掌和睡覺呢?我們接著看。

雨燕是通過泄殖腔的短暫接觸來完成為愛鼓掌的,在為愛鼓掌的時候,它們通常會以滑翔的飛行姿態在天空中保持身體的穩定,一旦時機成熟,兩隻雨燕就會進行泄殖腔的接觸,然後一起滑翔一段距離,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它們的為愛鼓掌就完成了。

對於自然界的動物而言,睡覺是一件危險的事情,而鳥類更是如此,為了避免睡覺帶來的危險,很多鳥類都演化出了一種被稱為「半腦慢波睡眠」的睡眠方式,簡單來講就是,這種方式可以讓鳥類一邊的大腦進入睡眠狀態,另一半的大腦則保持清醒的狀態,這樣就可以讓鳥類的兩邊大腦交替進入睡眠。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貓頭鷹,當我們看到貓頭鷹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時候,它們就可能正在進行「半腦慢波睡眠」。雨燕同樣也具備這種本領,這也使得它們可以在累了的時候邊飛邊睡。

由於雨燕在睡覺的時候只有一半的大腦在工作,翅膀的拍動頻率會出現降低,對身體的控制也會不如平常,這樣就會使飛行的難度增加,因此雨燕在睡覺之前通常會飛得比較高(大概為2-3千米的高度),然後再以滑翔的方式緩緩地從高空滑落,如此一來,雨燕就可以從容地進行「半腦慢波睡眠」了。

飛行的代價

一生要飛幾百萬公里,連飛10個月不落地,雨燕的飛行本領著實令人歎為觀止,然而雨燕也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由於雨燕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飛行中度過,它們的腳已經出現了嚴重的退化,與大多數鳥類相比,雨燕的腳顯得又短又弱,所以它們通常只能攀附在樹的枝幹、懸崖或者表面粗糙的牆壁上,而一旦落在水準的地面上,特別是落在草地上,它們就很難重新飛向天空了。

雨燕是通過泄殖腔的短暫接觸來完成為愛鼓掌的,在為愛鼓掌的時候,它們通常會以滑翔的飛行姿態在天空中保持身體的穩定,一旦時機成熟,兩隻雨燕就會進行泄殖腔的接觸,然後一起滑翔一段距離,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它們的為愛鼓掌就完成了。

對於自然界的動物而言,睡覺是一件危險的事情,而鳥類更是如此,為了避免睡覺帶來的危險,很多鳥類都演化出了一種被稱為「半腦慢波睡眠」的睡眠方式,簡單來講就是,這種方式可以讓鳥類一邊的大腦進入睡眠狀態,另一半的大腦則保持清醒的狀態,這樣就可以讓鳥類的兩邊大腦交替進入睡眠。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貓頭鷹,當我們看到貓頭鷹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時候,它們就可能正在進行「半腦慢波睡眠」。雨燕同樣也具備這種本領,這也使得它們可以在累了的時候邊飛邊睡。

由於雨燕在睡覺的時候只有一半的大腦在工作,翅膀的拍動頻率會出現降低,對身體的控制也會不如平常,這樣就會使飛行的難度增加,因此雨燕在睡覺之前通常會飛得比較高(大概為2-3千米的高度),然後再以滑翔的方式緩緩地從高空滑落,如此一來,雨燕就可以從容地進行「半腦慢波睡眠」了。

飛行的代價

一生要飛幾百萬公里,連飛10個月不落地,雨燕的飛行本領著實令人歎為觀止,然而雨燕也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由於雨燕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飛行中度過,它們的腳已經出現了嚴重的退化,與大多數鳥類相比,雨燕的腳顯得又短又弱,所以它們通常只能攀附在樹的枝幹、懸崖或者表面粗糙的牆壁上,而一旦落在水準的地面上,特別是落在草地上,它們就很難重新飛向天空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