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稱呼「爹」和「爸」有什麼區別?拆開來看,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很多人在看與古代有關的影視作品時, 會發現古代的普通家庭裡, 子女會稱呼自己的父親為「爹」, 但是到了現代, 「爹」這個稱呼就很少見了, 一般都會用「爸爸」這個稱謂。

又因為「爸爸」和外文中的「papa」發音類似, 所以, 很多人覺得「爸爸媽媽」的叫法是舶來品, 模仿國外的。

但實際上, 「爸爸」這個稱呼, 在中國古代就有了, 而且最早記錄在三國時期的《廣雅·釋親》中。

圖文無關文中寫道:「爸者, 父親之轉;媽, 母也。 」特意表明了爸爸就是父親的意思, 可能是因為用得不多, 於是大家沒有印象。

而相比之下, 「爹」這個稱呼就用得比較多了, 也更為現代人所熟悉。

同樣是用來稱呼父親的, 「爹」和「爸」有什麼區別呢?

與「爸」相比, 「爹」可能才是外來的, 北宋《廣韻》中指出「爹, 羌人呼父也」, 說的是, 古代的時候, 北方遊牧民族會使用「爹」來稱呼父親。

後來, 各民族文化融合的時候, 中原地區也開始用了這樣的稱呼,

「爹」這個詞拆開來, 就是「父」和「多」, 有一種父親多子多福的含義。

對於古代人來說, 這樣的稱呼就有很好的寓意, 也很合理了。

而「爸」拆開來講, 就是「父」和「巴」, 是指攀附父親生活。 在古代的時候, 父親作為一家之主, 經濟的來源, 孩子確實需要攀附他們生活。

即使是現在, 孩子還沒有能力賺錢的時候, 也需要依靠父親來生活, 因此, 現代人用「爸」這個稱呼也算合理。

從嬰兒的發音來看, 「爸爸」這個詞, 也更適合他們, 「m、p、b」是雙唇音, 只需要上下嘴唇一碰就可以發出了, 是小朋友們最容易發出的聲音。

於是, 我們也能發現,

很多國家的孩子對父母的稱呼, 也總是「ba、ma」一類的詞。

從古到今, 人們對父親的稱呼改變了, 而父親對孩子和家庭的意義, 也同樣發生了變化。

父親不再代表權威、嚴肅

古時候的父親作為一家之主, 整個家庭裡最有權力的人, 總是掌管規則、條例, 孩子們就交給母親來撫養:

一般男孩到了7歲的時候, 會離開母親懷抱, 跟隨父親學習生存技能, 女孩繼續由母親教導。

於是, 我們能看到古代的王羲之與兒子王獻之, 在書法方面被稱為「二聖」, 蘇洵與兒子蘇轍、蘇軾在文學上並稱為「三蘇」。

現代家庭育兒理論則要求, 父親在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 就要照顧、陪伴他們, 最重要的是給予孩子們關愛。

但遺憾的是, 很多現代家庭的父親, 在孩子教育方面還沒古代父親做得好, 無論家裡有男孩還是女孩, 他都不願意參與到教育中來。

不知道, 看到古代父親教育孩子方式的現代爸爸, 是否會覺得慚愧呢?

父親在教育中的長期缺位, 對孩子的心理、智力以及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都會產生一種致命打擊:

心理研究表明,在抑鬱癥出現的概率上,有父親陪伴的雙親家庭中的孩子發病的概率,比很少有父親陪伴的雙親家庭中的孩子要低30%左右。

而且父愛的缺失,還很容易讓孩子出現酒精、藥物成癮的情況。

這可能是因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了母親的關愛,但得不到父親的教育。

智力國外專家通過調查發現,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小時候能得到父親教育的孩子,在智力測試和學業方面,都更容易取得好成績。

人際關係對於男孩而言,父親是他學習的榜樣;對於女孩而言,父親是自己第一個建立親密關係的異性。

父愛的缺失,則會讓孩子們失去一個參照物,人際關係也得不到鍛煉,影響未來的發展。

媽媽可以幫助爸爸參與到家庭教育中來

與丈夫進行分工

現代的很多女性越來越能幹,也越來越辛苦,她們在照顧孩子衣食住行的時候,還要兼顧知識方面的教育。

其實媽媽們有時候不需要將孩子看得太緊,不妨與丈夫進行分工合作,各自負責不同的時間、內容。

不要在孩子面前數落父親媽媽對丈夫有再大的不滿,最好也不要在兒子面前數落,因為母親和孩子所處的地位是不同的。一個男性對自己的妻子不好,對子女就未必很差。

媽媽的怨言、不客觀評價會讓孩子本能地反感父親,排斥與他們的相處。

得到孩子排斥,父親自然不願意參與到教育中來了。

心理研究表明,在抑鬱癥出現的概率上,有父親陪伴的雙親家庭中的孩子發病的概率,比很少有父親陪伴的雙親家庭中的孩子要低30%左右。

而且父愛的缺失,還很容易讓孩子出現酒精、藥物成癮的情況。

這可能是因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了母親的關愛,但得不到父親的教育。

智力國外專家通過調查發現,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小時候能得到父親教育的孩子,在智力測試和學業方面,都更容易取得好成績。

人際關係對於男孩而言,父親是他學習的榜樣;對於女孩而言,父親是自己第一個建立親密關係的異性。

父愛的缺失,則會讓孩子們失去一個參照物,人際關係也得不到鍛煉,影響未來的發展。

媽媽可以幫助爸爸參與到家庭教育中來

與丈夫進行分工

現代的很多女性越來越能幹,也越來越辛苦,她們在照顧孩子衣食住行的時候,還要兼顧知識方面的教育。

其實媽媽們有時候不需要將孩子看得太緊,不妨與丈夫進行分工合作,各自負責不同的時間、內容。

不要在孩子面前數落父親媽媽對丈夫有再大的不滿,最好也不要在兒子面前數落,因為母親和孩子所處的地位是不同的。一個男性對自己的妻子不好,對子女就未必很差。

媽媽的怨言、不客觀評價會讓孩子本能地反感父親,排斥與他們的相處。

得到孩子排斥,父親自然不願意參與到教育中來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