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加坡最后一家民歌餐廳“愛琴海“,5月16日結束營業

新加坡最后一間民歌餐廳“愛琴海”在經營了24年后, 即將結業。 老板梁定花坦言, 這個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后做出的, 并且感嘆“理想與現實很難取得平衡”。

“愛琴海”于1997年成立, 當時的老板在經營該餐廳3年后, 于2000年決定放棄。

梁定花得知消息后, 召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熱愛音樂的朋友, 一同接手了“愛琴海”, 不知不覺就經營到了現在。 “愛琴海”最早坐落在濱海廣場(Marina Square), 直到大約6年前搬遷到了位于加冷一帶的Aperia Mall。

不過, 在苦苦經營了24年后, 梁定花早前在直播里突然宣布餐廳即將結業, 讓許多陪著“愛琴海”成長的顧客大為震驚。

“看那音樂的力量, 照亮你心房, 感謝這力量, 一起來開創, 把世界變更美好, 更燦爛……”

這首《音樂的力量》是愛琴海民歌餐廳老板梁定花送給愛琴海的歌手、樂手、工作人員、曾到訪和曾幫助愛琴海的朋友的告別禮, 借著歌曲表達謝意。

16日, 梁定花將帶領愛琴海歌手演唱這首歌曲,

隨著歌聲落幕, 愛琴海也將結業。

愛琴海將在下個星期天結業。

愛琴海是本地僅存的民歌餐廳, 即將在經營24年后拉下帷幕, 也為本地民歌餐廳文化畫上句點。

昏暗的民歌餐廳, 響起吉他和鍵盤聲, 幾名年輕歌手在小小的舞臺上,

唱著你我熟悉的中文歌曲。 坐在臺下的觀眾一邊喝著飲料, 一邊靜靜聽歌;青春的回憶, 被跳躍的音符敲醒。 這是民歌餐廳獨有的景象。

上民歌餐廳聽歌, 是上世紀90年代盛行的活動, 但隨著娛樂形式和消費形態改變, 民歌餐廳日漸凋零。

民歌餐廳培養了獨有的聽歌文化, 也栽培了不少本地音樂人。 在這道獨特的風景消失之前, 讓“木船”“彈唱人”“愛琴海”這三家民歌餐廳與我們分享他們的故事, 走一趟民歌餐廳的興衰。 愛琴海歌手和老顧客也訴說他們的不舍。

有好音樂與歌手再啟航

◆木船

本地第一家民歌餐廳

首個把泡泡茶引進本地的業者

去年因冠病疫情結束營業

“木船”是本地第一家民歌餐廳, 1993年開張, 這20多年來多次搬遷,

最后落戶新加坡國立大學校園, 但去年因冠病疫情結束營業。

木船是本地第一家民歌餐廳, 1993年在阿波羅中心開始營業。 (木船提供)

當年經營木船, 老板董勁廷(52歲)回憶:“是一個十分鐘, 改變了我的命運。 ”她年輕時在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工作,

有一次到臺灣出差經過一家餐廳, 聽到有人在唱歌, 好奇進去看。

“我推開門, 看到一個男生在彈吉他唱歌, 那一幕讓我很激動, 因為在印尼很難聽到華語歌。 上洗手間回來, 唱歌的男生不見了, 侍應生說要一小時后再演唱, 但我有事無法留下。 我在餐廳只逗留十分鐘, 但當時就想:為什么新加坡沒有這樣的地方?喜歡音樂的人可以聽歌、唱歌, 而且不抽煙不喝酒。 ”

經營木船民歌餐廳20多年,董勁廷相信只要有好的音樂和歌手,民歌餐廳可以再辦。(木船提供)

那時候董勁廷工作遇到瓶頸,于是決定回新,并開啟她的民歌餐廳計劃。她笑說沒有人明白她要做什么,以為她要開卡拉OK。“但我很自信,也清楚自己要什么。很多人跟我說不賣酒,三個月就倒閉,但我堅持賣泡泡茶,我是第一個把泡泡茶引進本地的,還用歌名取名,‘吻別’泡泡茶賣得最好。”

木船在阿波羅中心(Apollo Centre)開始營業,董勁廷說:“很多人來到木船時跟我說,‘我找這樣一個地方找了很久’。”當時每天爆滿,許多海外歌手來新宣傳也到木船演唱,有黃舒駿、周華健、張雨生、張惠妹、蔡依林等。

木船民歌餐廳去年因冠病疫情而結束營業。(木船提供)

木船的成功讓民歌餐廳像雨后春筍般冒現,有愛琴海、一泡而紅、50年代、木吉他、老地方、Unplugged等。

董勁廷一直給歌手灌輸一個觀念:“木船不是發明星夢的地方,它是讓單純喜歡唱歌的人業余唱唱歌,認識朋友的地方;把書讀好,把家顧好,才能追求這個興趣。”

談起木船的歌手和樂手,她一臉驕傲。“我們的樂手曾為周華健和劉德華伴奏,他們很多后來開了音樂學校。蔡淳佳、永邦、黃碧燕(現改名為黃晶巖),出道前是我們的歌手。”她欣慰地說:”看到樂手和歌手實現了他們的夢想,就是我的動力;我的人生精彩,是因為這些人。”

許多歌手曾在木船辦活動。(木船提供)

越來越少人到民歌餐廳聽歌,董勁廷分析幾個因素:“觀眾要求越來越高,要看有經驗的表演者。我們的歌手有舊有新,有些新人唱得不夠好,我愿意花時間培訓,也給他們表演機會吸取經驗,但觀眾不愿意看。現在也有更多聽歌管道,而且大多免費。”她也提到餐廳吸引歌手的問題:“現在喜歡唱歌的,把歌放到YouTube或抖音,可能沖到幾億的點閱,這是民歌餐廳做不到的。”

木船雖然結束了營業,但董勁廷不氣餒:“有沒有店不重要,人,才是關鍵。疫情期間,我們做了線上和校園演出,這方面會繼續。疫情之后或許會再開店,我相信只要有好的音樂和歌手,還是可以的。”

希望每年做一次大型演出

◆愛琴海

本地最后一家民歌餐廳

5月16日結束營業

將繼續做線上、戶外和校園演出

梁定花(54歲)和一群好友2000年接手當時位于濱海廣場的“愛琴海”,梁定花說:“那時候愛琴海做了三年,我聽說要關了,就召集一群同樣熱愛音樂的朋友接手,那個環境是我們要的。”

因為商場裝修,愛琴海從三樓搬到二樓,多年后商場又翻新,愛琴海被迫搬遷。梁定花說:“其實那時候打算結業,但歌手都不舍,后來我找到加冷道的Aperia Mall,2014年搬過來,直到現在。但這個商場也做了兩次大裝修,影響人流。每一次搬遷花不少裝修費,也流失客人,我沒有多余資金做宣傳,搬遷后很多客人以為我們關了。”

24年來不賣酒,這是梁定花的堅持。“我要的是一個純凈的聽歌地方,大家來這里是欣賞演出,這是對歌手和樂手的尊重。”

這里的基本消費是一杯飲料十多元,梁定花這么多年也沒漲價。她認為一般大眾覺得非酒類飲料十多元不便宜,卻沒有把“聽歌”這個“娛樂消費”計算在內,她也難漲價。

以新謠為背景的本地電視劇《起飛》2015年到愛琴海拍攝,帶動了人流,但只是短暫性,梁定花試過一整天沒有客人。她從餐飲著手,看中Aperia Mall附近有不少辦公樓,開始賣午餐。

撐了21年,梁定花告訴自己,是時候放下了。(龍國雄攝)

去年冠病疫情暴發后,愛琴海自3月取消了現場演出,生意一落千丈,后來經過申請,終于在11月底恢復現場表演。餐廳分用餐和表演兩個時段,晚餐時間結束后才能開始演出,從晚上8時15分到10時,演出期間客人不能用餐喝水,也必須戴口罩。梁定花嘆:“很多客人不習慣。”

不賣酒不漲價,租金和各種成本卻在提高,客人則越來越少,梁定花透露這10年幾乎都在虧損,靠儲蓄和貸款撐下去。一直不愿放棄,她解釋:“我太熱愛音樂,拿得起放不下。對歌手也有責任感,還有作為最后一家民歌餐廳,有使命感。”歌手的成長和成就是她的一大動力,蔡禮蓮、夢fm(前稱“夢飛船”)、“麥克瘋”(MICappella)團長黃烈傳,都曾是愛琴海歌手。

顧客用手機記錄在愛琴海的最后回憶。

這次疫情讓梁定花看清一些事情。

“現在音樂人都在線上免費演唱,就更少人來現場聽歌。很多Pub也開始唱中文歌曲,又可以喝酒聊天,年輕人比較喜歡。趁著租約將滿,我跟自己說,是時候放下了。心很痛,但想想,卸下之前還可以做現場演出,讓一些人來感受,我沒有遺憾了。”

梁定花形容這21年堅守愛琴海的心境:“苦,但不后悔。人的一生總要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就如《音樂的力量》歌詞“換上了翅膀,在宇宙翱翔”,餐廳的結業不代表愛琴海的結束,梁定花分享:“我們會做線上和戶外演出,也會繼續到學校辦新謠說唱會;實際的地方不在了,但傳承新謠的精神不變。”

明年是愛琴海成立25周年,梁定花希望辦一場演唱會,也期盼接下來每年能做一次大型演出,就像彈唱人的“明天”系列新謠演唱會。

梁定花也有自己的夢想要實現。她曾是新謠小組“交叉點音樂實驗室”成員,寫了不少歌曲,要為自己的創作做個合集。她感慨:“這是要為自己做的事,拖了21年,終于可以開始做了。”

歌手與觀眾話民歌餐廳

◆前駐唱歌手憶當年

林倛玉和劉晉旭十幾歲就在各家民歌餐廳演唱,包括木船、愛琴海、木吉他、一泡而紅。后來兩人和蘇梽誠組“夢飛船”,三人在愛琴海演出一個月培養默契,之后正式出道。

林倛玉(右)曾為鄭中基伴奏。(受訪者提供)

林倛玉和劉晉旭難忘“跑場”的日子。劉晉旭回憶:“我們試過一天跑四家,有三家在丹戎巴葛,真的是‘跑’場,唱完再搭車去世界貿易中心另一家。有觀眾是特地來看我們的,所以跟著我們跑場,很好玩。”

駐唱的日子讓林倛玉獲益許多。“民歌餐廳是我練習鍵盤和吉他很好的地方,也學習面對觀眾。還有遇到很多人,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跟音樂圈的朋友交流也讓自己進步許多,這些對我的音樂事業都有幫助。”

兩人分享歌手到民歌餐廳宣傳時合作的經驗。林倛玉曾與莫文蔚合唱《廣島之戀》,他笑說:“莫文蔚很壞,知道我喜歡她,就一直跟我放電,害我唱錯彈錯。”劉晉旭難忘與張惠妹合唱《最愛的人傷我最深》:“我唱不到張雨生的Key,阿妹竟主動降Key。”

劉晉旭(右)難忘與張惠妹合唱。(受訪者提供)

民歌餐廳即將終結,兩人都很感慨。劉晉旭說:“民歌餐廳是后新謠時代培育音樂人的搖籃。我們對音樂滿腔熱忱,在那里揮霍青春,回想自己和朋友在那里度過的時光,情感上很不舍,但實際上能理解。定花撐了20多年,已經非常了不起。”

◆愛琴海歌手說告別

吳奚魅(41歲)和楊杰豪(41歲)在愛琴海唱了14年,吳奚魅受訪當天帶了以前觀眾寫的點歌單和卡片,她說:“這里讓我最感動的是觀眾。記得有一晚滿場,有人點《小幸運》,我唱到一半嗆到口水,正覺得好丟臉,沒想到觀眾幫我唱完整首歌,還高喊‘沒關系’。”

吳奚魅(左起)、高崇唐和楊杰豪,感謝愛琴海給了他們一個美好的表演平臺。

楊杰豪說:“一些忠實觀眾能感受到你‘不一樣’。有一次我唱到哽咽,有觀眾在點歌單上寫下‘你心情還好嗎?’我何德何能得到他們的關心。”

吳奚魅喜歡和觀眾“互相扶持”的關系:“我們須要觀眾的注意,觀眾也希望從我們的歌聲中得到安慰。”

吳奚魅收藏以前客人的手寫點歌單和字條。

回憶常唱的歌曲,楊杰豪笑說:“有一陣子哈日,一直有人點‘First Love’,后來哈韓,就點‘My Memory’‘You Are My Destiny’,我都用拼音學唱。”

高崇唐(35歲)在愛琴海擔任樂手六年多,他說:“喜歡唱歌的人可以去卡拉OK,喜歡玩樂器的人卻沒有好的表演平臺,還好有這里。在這里的最大收獲是,結識很多音樂圈的朋友。”

愛琴海將結業,吳奚魅難掩失落:“感覺每周的‘課外活動’沒了。要特別感謝老板Sally(梁定花)的堅持與不屈不撓,讓我們擁有這么美好的平臺完成自己的夢想。對我們一班歌手來說,愛琴海就像老朋友,即使不常見,但一見面就有聊不完的話。歇業就像失去老朋友,會覺得可惜,但有了這個老朋友,不遺憾。”

養民歌餐廳留住一份情懷

◆彈唱人

五度經營民歌餐廳

顛覆民歌餐廳概念賣燒烤也賣酒

“彈唱人”創辦人蔡憶仁(56歲)笑說:“餐廳每一次結業,我都唱《最后一夜》,共唱了五次!”

蔡憶仁1989年有一次從臺灣回來,受到當地民歌餐廳文化影響,就決定在本地開民歌餐廳,地點找好了,定金也付了,但最終執照不獲批準。他嘆說:“我的民歌餐廳夢受到很大打擊,但我沒有放棄。后來我開卡拉OK,辟了一個民歌時間,怎料大家只要唱歌不要聽歌,結果‘民歌時間’做了三個月就停了。”

他后來結束卡拉OK生意去打工,但民歌餐廳夢仍在。1998年年底,他在連城街開了第一家“彈唱人”民歌餐廳,坦言:“其實那時候已經過了民歌餐廳的高峰期,很多民歌餐廳也在唱流行歌曲,但我只要唱校園民歌和新謠。我當時34歲,我認為我這個年紀的人都是聽新謠和民歌長大,應該行得通,但我又錯了。沒有人來,每個月都在虧錢,做了兩年就做不下去。最后一晚我們唱到凌晨3點,之后拆招牌,清理店面;前一晚還人頭攢動,第二天就人去樓空,哈哈哈!”

后來有客人找他合作,這個客人在珊頓道經營露天餐館,想加入“民歌餐廳”元素。蔡憶仁說:“我吸取了經驗,這次為每天的表演設主題,有老歌、搖滾、新謠;有Unplugged,也有樂隊。食物有燒烤,也賣酒。我徹底顛覆了第一家民歌餐廳的概念,但很符合商業模式,有賺錢。那時林俊杰還沒出道,每個星期四來表演,阿杜準備發片前也來唱過。”

鍵盤手盧登杰(左起)、吉他手吳錦發和歌手蘇心荃,以前常在彈唱人演出。(彈唱人提供)

好景不長,2001年發生“九一一事件”,餐廳生意直線下降,經營九個月后被迫結業。

隔年,彈唱人在拉丁馬士民眾俱樂部重啟,蔡憶仁說:“租金便宜很多,但人流不多,原本每天營業,后來一周三天,到后來一周一天。”彈唱人開始轉型,辦活動和演唱會,后來覺得沒有充分利用民眾俱樂部,不好意思待下去,就把餐廳關了。蔡憶仁說:“我也打消了再開的念頭。”

蔡憶仁的民歌餐廳夢未滅。(彈唱人提供)

真的打消?聽到記者的調侃,他忍不住哈哈笑,心虛地說:“我們之后專注辦演唱會,但2006年有一天,我經過丹戎巴葛一棟老房子,那里環境很好,我又開始幻想。這時負責人出現,提議我們在那里開業。”

第一年業績不錯,但第二年,蔡憶仁夫婦忙演唱會,無暇兼顧餐廳,生意開始滑落。兩年后,又關門啦!

2015年,蔡憶仁抵不過七年之癢,跟一個經營餐館的朋友合作,再次重啟民歌餐廳,但最終還是無法兼顧,三個月后就喊卡。

蔡憶仁認為夜間娛樂要用純文藝的方式經營,很難。“聽歌是靜態的活動,很難吸引客人每天來,民歌餐廳不是高消費,但租金和成本都很高。”

民歌餐廳的終結,讓蔡憶仁感觸良多。“民歌餐廳對本地音樂發展起著一定作用,它是歌手鍛煉歌藝和信心的地方,孕育了許多杰出音樂人,也為本地音樂娛樂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還想再開嗎?坐在一旁的太太黃桂霞先幫他回答:“他不會死心的。”蔡憶仁莞爾,說:“可能五年后?10年后?我的想法是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有穩固的經濟,一起來維持一家民歌餐廳。賺不了錢,但就是保留一份情懷。”

民歌餐廳在臺灣

本地民歌餐廳啟蒙自臺灣。

臺灣是民歌餐廳的崛起地,上個世紀70年代,臺灣民歌運動風起云涌,民歌餐廳開始風靡,八九十年代是全盛時期,從北到南的民歌餐廳超過200家,比較著名的有木船和木吉他。

民歌餐廳是臺灣流行音樂的搖籃,周華健、張宇、黃小琥、張雨生、李宗盛、游鴻明、凡人二重唱、周治平、動力火車、蕭敬騰等,都曾在民歌餐廳的舞臺上磨煉。但這些年,年輕歌手通過歌唱比賽迅速躥紅,也透過各種網絡平臺表現自己,民歌餐廳不再是他們被發掘的途徑。

隨著時代變遷,臺灣的民歌餐廳風光不再,紛紛結業。木船的分店最多時達14家,2003年9月3日,最后一家也熄燈。后來,臺北唯一的民歌餐廳“街角2號”也在2018年歇業。目前僅存臺中一家“吉普賽”民歌餐廳。

經營木船民歌餐廳20多年,董勁廷相信只要有好的音樂和歌手,民歌餐廳可以再辦。(木船提供)

那時候董勁廷工作遇到瓶頸,于是決定回新,并開啟她的民歌餐廳計劃。她笑說沒有人明白她要做什么,以為她要開卡拉OK。“但我很自信,也清楚自己要什么。很多人跟我說不賣酒,三個月就倒閉,但我堅持賣泡泡茶,我是第一個把泡泡茶引進本地的,還用歌名取名,‘吻別’泡泡茶賣得最好。”

木船在阿波羅中心(Apollo Centre)開始營業,董勁廷說:“很多人來到木船時跟我說,‘我找這樣一個地方找了很久’。”當時每天爆滿,許多海外歌手來新宣傳也到木船演唱,有黃舒駿、周華健、張雨生、張惠妹、蔡依林等。

木船民歌餐廳去年因冠病疫情而結束營業。(木船提供)

木船的成功讓民歌餐廳像雨后春筍般冒現,有愛琴海、一泡而紅、50年代、木吉他、老地方、Unplugged等。

董勁廷一直給歌手灌輸一個觀念:“木船不是發明星夢的地方,它是讓單純喜歡唱歌的人業余唱唱歌,認識朋友的地方;把書讀好,把家顧好,才能追求這個興趣。”

談起木船的歌手和樂手,她一臉驕傲。“我們的樂手曾為周華健和劉德華伴奏,他們很多后來開了音樂學校。蔡淳佳、永邦、黃碧燕(現改名為黃晶巖),出道前是我們的歌手。”她欣慰地說:”看到樂手和歌手實現了他們的夢想,就是我的動力;我的人生精彩,是因為這些人。”

許多歌手曾在木船辦活動。(木船提供)

越來越少人到民歌餐廳聽歌,董勁廷分析幾個因素:“觀眾要求越來越高,要看有經驗的表演者。我們的歌手有舊有新,有些新人唱得不夠好,我愿意花時間培訓,也給他們表演機會吸取經驗,但觀眾不愿意看。現在也有更多聽歌管道,而且大多免費。”她也提到餐廳吸引歌手的問題:“現在喜歡唱歌的,把歌放到YouTube或抖音,可能沖到幾億的點閱,這是民歌餐廳做不到的。”

木船雖然結束了營業,但董勁廷不氣餒:“有沒有店不重要,人,才是關鍵。疫情期間,我們做了線上和校園演出,這方面會繼續。疫情之后或許會再開店,我相信只要有好的音樂和歌手,還是可以的。”

希望每年做一次大型演出

◆愛琴海

本地最后一家民歌餐廳

5月16日結束營業

將繼續做線上、戶外和校園演出

梁定花(54歲)和一群好友2000年接手當時位于濱海廣場的“愛琴海”,梁定花說:“那時候愛琴海做了三年,我聽說要關了,就召集一群同樣熱愛音樂的朋友接手,那個環境是我們要的。”

因為商場裝修,愛琴海從三樓搬到二樓,多年后商場又翻新,愛琴海被迫搬遷。梁定花說:“其實那時候打算結業,但歌手都不舍,后來我找到加冷道的Aperia Mall,2014年搬過來,直到現在。但這個商場也做了兩次大裝修,影響人流。每一次搬遷花不少裝修費,也流失客人,我沒有多余資金做宣傳,搬遷后很多客人以為我們關了。”

24年來不賣酒,這是梁定花的堅持。“我要的是一個純凈的聽歌地方,大家來這里是欣賞演出,這是對歌手和樂手的尊重。”

這里的基本消費是一杯飲料十多元,梁定花這么多年也沒漲價。她認為一般大眾覺得非酒類飲料十多元不便宜,卻沒有把“聽歌”這個“娛樂消費”計算在內,她也難漲價。

以新謠為背景的本地電視劇《起飛》2015年到愛琴海拍攝,帶動了人流,但只是短暫性,梁定花試過一整天沒有客人。她從餐飲著手,看中Aperia Mall附近有不少辦公樓,開始賣午餐。

撐了21年,梁定花告訴自己,是時候放下了。(龍國雄攝)

去年冠病疫情暴發后,愛琴海自3月取消了現場演出,生意一落千丈,后來經過申請,終于在11月底恢復現場表演。餐廳分用餐和表演兩個時段,晚餐時間結束后才能開始演出,從晚上8時15分到10時,演出期間客人不能用餐喝水,也必須戴口罩。梁定花嘆:“很多客人不習慣。”

不賣酒不漲價,租金和各種成本卻在提高,客人則越來越少,梁定花透露這10年幾乎都在虧損,靠儲蓄和貸款撐下去。一直不愿放棄,她解釋:“我太熱愛音樂,拿得起放不下。對歌手也有責任感,還有作為最后一家民歌餐廳,有使命感。”歌手的成長和成就是她的一大動力,蔡禮蓮、夢fm(前稱“夢飛船”)、“麥克瘋”(MICappella)團長黃烈傳,都曾是愛琴海歌手。

顧客用手機記錄在愛琴海的最后回憶。

這次疫情讓梁定花看清一些事情。

“現在音樂人都在線上免費演唱,就更少人來現場聽歌。很多Pub也開始唱中文歌曲,又可以喝酒聊天,年輕人比較喜歡。趁著租約將滿,我跟自己說,是時候放下了。心很痛,但想想,卸下之前還可以做現場演出,讓一些人來感受,我沒有遺憾了。”

梁定花形容這21年堅守愛琴海的心境:“苦,但不后悔。人的一生總要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就如《音樂的力量》歌詞“換上了翅膀,在宇宙翱翔”,餐廳的結業不代表愛琴海的結束,梁定花分享:“我們會做線上和戶外演出,也會繼續到學校辦新謠說唱會;實際的地方不在了,但傳承新謠的精神不變。”

明年是愛琴海成立25周年,梁定花希望辦一場演唱會,也期盼接下來每年能做一次大型演出,就像彈唱人的“明天”系列新謠演唱會。

梁定花也有自己的夢想要實現。她曾是新謠小組“交叉點音樂實驗室”成員,寫了不少歌曲,要為自己的創作做個合集。她感慨:“這是要為自己做的事,拖了21年,終于可以開始做了。”

歌手與觀眾話民歌餐廳

◆前駐唱歌手憶當年

林倛玉和劉晉旭十幾歲就在各家民歌餐廳演唱,包括木船、愛琴海、木吉他、一泡而紅。后來兩人和蘇梽誠組“夢飛船”,三人在愛琴海演出一個月培養默契,之后正式出道。

林倛玉(右)曾為鄭中基伴奏。(受訪者提供)

林倛玉和劉晉旭難忘“跑場”的日子。劉晉旭回憶:“我們試過一天跑四家,有三家在丹戎巴葛,真的是‘跑’場,唱完再搭車去世界貿易中心另一家。有觀眾是特地來看我們的,所以跟著我們跑場,很好玩。”

駐唱的日子讓林倛玉獲益許多。“民歌餐廳是我練習鍵盤和吉他很好的地方,也學習面對觀眾。還有遇到很多人,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跟音樂圈的朋友交流也讓自己進步許多,這些對我的音樂事業都有幫助。”

兩人分享歌手到民歌餐廳宣傳時合作的經驗。林倛玉曾與莫文蔚合唱《廣島之戀》,他笑說:“莫文蔚很壞,知道我喜歡她,就一直跟我放電,害我唱錯彈錯。”劉晉旭難忘與張惠妹合唱《最愛的人傷我最深》:“我唱不到張雨生的Key,阿妹竟主動降Key。”

劉晉旭(右)難忘與張惠妹合唱。(受訪者提供)

民歌餐廳即將終結,兩人都很感慨。劉晉旭說:“民歌餐廳是后新謠時代培育音樂人的搖籃。我們對音樂滿腔熱忱,在那里揮霍青春,回想自己和朋友在那里度過的時光,情感上很不舍,但實際上能理解。定花撐了20多年,已經非常了不起。”

◆愛琴海歌手說告別

吳奚魅(41歲)和楊杰豪(41歲)在愛琴海唱了14年,吳奚魅受訪當天帶了以前觀眾寫的點歌單和卡片,她說:“這里讓我最感動的是觀眾。記得有一晚滿場,有人點《小幸運》,我唱到一半嗆到口水,正覺得好丟臉,沒想到觀眾幫我唱完整首歌,還高喊‘沒關系’。”

吳奚魅(左起)、高崇唐和楊杰豪,感謝愛琴海給了他們一個美好的表演平臺。

楊杰豪說:“一些忠實觀眾能感受到你‘不一樣’。有一次我唱到哽咽,有觀眾在點歌單上寫下‘你心情還好嗎?’我何德何能得到他們的關心。”

吳奚魅喜歡和觀眾“互相扶持”的關系:“我們須要觀眾的注意,觀眾也希望從我們的歌聲中得到安慰。”

吳奚魅收藏以前客人的手寫點歌單和字條。

回憶常唱的歌曲,楊杰豪笑說:“有一陣子哈日,一直有人點‘First Love’,后來哈韓,就點‘My Memory’‘You Are My Destiny’,我都用拼音學唱。”

高崇唐(35歲)在愛琴海擔任樂手六年多,他說:“喜歡唱歌的人可以去卡拉OK,喜歡玩樂器的人卻沒有好的表演平臺,還好有這里。在這里的最大收獲是,結識很多音樂圈的朋友。”

愛琴海將結業,吳奚魅難掩失落:“感覺每周的‘課外活動’沒了。要特別感謝老板Sally(梁定花)的堅持與不屈不撓,讓我們擁有這么美好的平臺完成自己的夢想。對我們一班歌手來說,愛琴海就像老朋友,即使不常見,但一見面就有聊不完的話。歇業就像失去老朋友,會覺得可惜,但有了這個老朋友,不遺憾。”

養民歌餐廳留住一份情懷

◆彈唱人

五度經營民歌餐廳

顛覆民歌餐廳概念賣燒烤也賣酒

“彈唱人”創辦人蔡憶仁(56歲)笑說:“餐廳每一次結業,我都唱《最后一夜》,共唱了五次!”

蔡憶仁1989年有一次從臺灣回來,受到當地民歌餐廳文化影響,就決定在本地開民歌餐廳,地點找好了,定金也付了,但最終執照不獲批準。他嘆說:“我的民歌餐廳夢受到很大打擊,但我沒有放棄。后來我開卡拉OK,辟了一個民歌時間,怎料大家只要唱歌不要聽歌,結果‘民歌時間’做了三個月就停了。”

他后來結束卡拉OK生意去打工,但民歌餐廳夢仍在。1998年年底,他在連城街開了第一家“彈唱人”民歌餐廳,坦言:“其實那時候已經過了民歌餐廳的高峰期,很多民歌餐廳也在唱流行歌曲,但我只要唱校園民歌和新謠。我當時34歲,我認為我這個年紀的人都是聽新謠和民歌長大,應該行得通,但我又錯了。沒有人來,每個月都在虧錢,做了兩年就做不下去。最后一晚我們唱到凌晨3點,之后拆招牌,清理店面;前一晚還人頭攢動,第二天就人去樓空,哈哈哈!”

后來有客人找他合作,這個客人在珊頓道經營露天餐館,想加入“民歌餐廳”元素。蔡憶仁說:“我吸取了經驗,這次為每天的表演設主題,有老歌、搖滾、新謠;有Unplugged,也有樂隊。食物有燒烤,也賣酒。我徹底顛覆了第一家民歌餐廳的概念,但很符合商業模式,有賺錢。那時林俊杰還沒出道,每個星期四來表演,阿杜準備發片前也來唱過。”

鍵盤手盧登杰(左起)、吉他手吳錦發和歌手蘇心荃,以前常在彈唱人演出。(彈唱人提供)

好景不長,2001年發生“九一一事件”,餐廳生意直線下降,經營九個月后被迫結業。

隔年,彈唱人在拉丁馬士民眾俱樂部重啟,蔡憶仁說:“租金便宜很多,但人流不多,原本每天營業,后來一周三天,到后來一周一天。”彈唱人開始轉型,辦活動和演唱會,后來覺得沒有充分利用民眾俱樂部,不好意思待下去,就把餐廳關了。蔡憶仁說:“我也打消了再開的念頭。”

蔡憶仁的民歌餐廳夢未滅。(彈唱人提供)

真的打消?聽到記者的調侃,他忍不住哈哈笑,心虛地說:“我們之后專注辦演唱會,但2006年有一天,我經過丹戎巴葛一棟老房子,那里環境很好,我又開始幻想。這時負責人出現,提議我們在那里開業。”

第一年業績不錯,但第二年,蔡憶仁夫婦忙演唱會,無暇兼顧餐廳,生意開始滑落。兩年后,又關門啦!

2015年,蔡憶仁抵不過七年之癢,跟一個經營餐館的朋友合作,再次重啟民歌餐廳,但最終還是無法兼顧,三個月后就喊卡。

蔡憶仁認為夜間娛樂要用純文藝的方式經營,很難。“聽歌是靜態的活動,很難吸引客人每天來,民歌餐廳不是高消費,但租金和成本都很高。”

民歌餐廳的終結,讓蔡憶仁感觸良多。“民歌餐廳對本地音樂發展起著一定作用,它是歌手鍛煉歌藝和信心的地方,孕育了許多杰出音樂人,也為本地音樂娛樂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還想再開嗎?坐在一旁的太太黃桂霞先幫他回答:“他不會死心的。”蔡憶仁莞爾,說:“可能五年后?10年后?我的想法是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有穩固的經濟,一起來維持一家民歌餐廳。賺不了錢,但就是保留一份情懷。”

民歌餐廳在臺灣

本地民歌餐廳啟蒙自臺灣。

臺灣是民歌餐廳的崛起地,上個世紀70年代,臺灣民歌運動風起云涌,民歌餐廳開始風靡,八九十年代是全盛時期,從北到南的民歌餐廳超過200家,比較著名的有木船和木吉他。

民歌餐廳是臺灣流行音樂的搖籃,周華健、張宇、黃小琥、張雨生、李宗盛、游鴻明、凡人二重唱、周治平、動力火車、蕭敬騰等,都曾在民歌餐廳的舞臺上磨煉。但這些年,年輕歌手通過歌唱比賽迅速躥紅,也透過各種網絡平臺表現自己,民歌餐廳不再是他們被發掘的途徑。

隨著時代變遷,臺灣的民歌餐廳風光不再,紛紛結業。木船的分店最多時達14家,2003年9月3日,最后一家也熄燈。后來,臺北唯一的民歌餐廳“街角2號”也在2018年歇業。目前僅存臺中一家“吉普賽”民歌餐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