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四十歲就是新的二十歲」40歲後最好的活法,三句話,說中你的心聲

《讀庫》的主編老六年輕時特別喜歡組飯局, 很多著名作家、導演、記者、出版人, 都是「老六飯局」的常客。

上了年紀, 飯局少了, 海闊天空的聊天也少了。

今年春節他和《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進行了一次對談, 老六問陳曉卿:「你現在老到什麼程度了?」

陳曉卿說:「我老到一天只能吃兩頓飯了, 年輕時最喜歡的肥腸, 現在明顯感覺到消化不動了。 」

人過中年, 就不得不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和下半生的活法。

假設人的平均壽命是80歲, 40歲就剛好站在人生上下半場的分割點。

這時候你的生活似乎已經定型, 有穩定的工作和家庭,

但又不甘心一成不變地走下去;

這時候看起來離生命的終點還很遙遠, 但體力、精神卻不允許你像年輕時那樣隨心所欲;

這時候你每天都忙忙碌碌, 有做不完的事, 卻又感覺自己不上不下, 處處遭遇瓶頸……

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曾提出「向死而生」的哲學概念,

他認為, 死亡是無法避免的, 我們過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時, 都是走向死亡的過程, 但是用倒計時的活法, 用「死」的概念來激發我們內在「生」的欲望, 生命才能爆發出活力。

40歲, 恰恰是「向死而生」的開始。

極晝工作室報導, 豆瓣上有一個名為「獨生子女父母養老交流組織」的小組, 裡面有至少5萬個獨生子女在分享給父母養老的焦慮。

小組簡介是這樣寫的:1980、1990年代出生, 獨享闔家寵愛的獨生子女們, 終於快到了要供養父母的時候了。

組長「呂薩拉」, 他的爺爺患阿爾茲海默癥, 外公中風, 都需要長期的看護。

「呂薩拉」的父親兄弟三個, 母親兄妹兩個, 但對兩個老人, 也只能勉強照顧。

他不免憂慮, 作為獨生子女的自己,

以後能不能負擔父母的養老問題, 於是便創建了這個小組, 讓更多為贍養父母感到焦慮的獨生子女有一個交流的平臺。

小組裡最常交流的話題是:

給爸媽買哪種保險好?

有什麼可以預防老年癡呆的東西嗎?

是提前還貸還是給父母買養老房?

極晝工作室報導的一名化名為「武安」的女孩, 父親因胰腺癌去世, 吃過很多苦的母親晚年的精神支柱只有武安。

無法適應獨自過晚年生活的母親, 有極強的掌控欲, 也常常想起年輕時受的苦, 跟女兒傾訴這些年的委屈。

武安生孩子, 把母親接到家裡照顧, 二人又因為生活方式不一致、育兒理念不一致, 矛盾重重。

母女倆的關係, 是「在愛與責任之間來回, 在羈絆中掙扎」。

作為獨生女,

想到終有一天要接母親過來同住, 武安心裡有一萬個顧慮, 但她知道, 自己「不可能對她不管不顧」。

2020年, 民政部發佈預測, 未來五年, 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

如何過好老年生活?無論是養兒防老、以房養老, 還是努力存錢、保險養老, 前提都是我們對未來的生活有物質和精神上的準備。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 曾經計畫自己50歲退休, 享受生活, 到大學學習, 彌補自己年輕時沒有進大學的遺憾。

可是當他看到日漸衰老的父母, 想法突然發生了改變。

松浦彌太郎的父母對老年生活沒有做什麼準備, 很多時候要靠孩子照顧, 他們常常不知所措, 和兒子說的最多的就是:「抱歉啊, 讓你辛苦了。 」

作為兒子, 松浦彌太郎覺得對父母盡孝是自然不過的事情,

可是在父母心中卻產生了深深的愧疚感。

他這才發現, 有一些老人, 晚年依靠別人、接受他人的好意, 哪怕是自己孩子的, 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而自己也同樣如此, 有一天他老了, 如果依靠女兒, 也會心生愧疚;如果依賴社會, 又會為給年輕人增加負擔而感到內心不安。

為了讓自己的晚年過得心境開闊、有價值感, 他設想自己的人生巔峰是70歲, 那時候他應該身體健康、能自己照顧自己, 樂觀豁達, 不是年輕人眼裡的「老古董」。

為了達到這樣的巔峰, 他要從70歲開始改變, 把40歲作為新的起點, 轉變心態, 重新出發, 一步步邁向光輝的70歲。

有人說, 你的少年時代屬於書本, 青年時代屬於工作, 中年時代屬於家人, 只有老年時代, 才真正屬於了我們自己。

為了悅享屬於自己的時光,人需要在40歲時完成思維方式的轉變。

40歲之前,是人生的「儲蓄」時期,而40歲後,是你的「投資」時期。

你不必再做那些尋找自己、形成自我的「儲蓄」工作,而是該思考如何將之前建立的人生和儲蓄的經驗進行投資,包括肉眼看得見的資產和看不見的資產。

對每個人來說,最該重視的無形之物不是靠應酬維持的人際關係,而是自身的健康和儀容儀錶。這是我們最值得投入的無形資產。

40歲到7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走向老年的階段。如果沒有規劃,過一天算一天,這30年很快就過去了。

到時候再後悔很多想做的事沒有做,想見的人沒有見,就毫無意義了。

40歲以後的人生,如何過得更有意義?

松浦彌太郎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會,在《給40歲嶄新的開始》一書中給出了三個答案:

第一:回望過去,對過往的經歷進行梳理,重新認識自己;通過感恩身邊的人和事培養感恩之心,學會放下一切,從頭開始。

第二:站在當下,更充實地過好每一天;找到自己的無價之寶、努力提升自己。

第三:放眼未來,規劃今後30年的生活,讓70歲也可以是人生巔峰。

在《奇遇人生》裡,阿雅感慨自己的年齡,已經從蹦蹦跳跳的小女孩變成四十歲的人,同行的毛不易說:「不至於考慮這麼多,四十歲就是新的二十歲。」

其實,不管是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如果我們能定期檢視自己的生活狀態,明白什麼才是當下最重要的,就不會陷入迷茫,失去人生方向。

不論何時何地,積極擁抱生活,認真規劃未來,不管是20歲,還是40歲,又或是70歲,都是當下最好的年紀。

在《給40歲嶄新的開始》一書中,松浦彌太郎分享了自己過好下半生的智慧:

步入四十歲後,最好封印起來的三句話;

此刻的自己擁有些什麼?

如何向孩子傳達心目中「理想的家庭」?

別忘了備好養老資金;

讓你擁有耀眼70歲的讀書術;

給40歲的人生提醒等等……

他會讓你知道,40歲同樣是一年級新生,前方等著的不是年老力衰,而是愈見韻味的人生。

與君共勉。

我是橘子,一個用文字溫暖你人生的路人。

不愛講道理,只會說故事。

也許你當我是過客,但是你來過,你就是我的朋友。

朋友加油吧,人生還長,請繼續向前走。

本文到這裡就結束啦,歡迎留下你想說的話,我與你同行。

才真正屬於了我們自己。

為了悅享屬於自己的時光,人需要在40歲時完成思維方式的轉變。

40歲之前,是人生的「儲蓄」時期,而40歲後,是你的「投資」時期。

你不必再做那些尋找自己、形成自我的「儲蓄」工作,而是該思考如何將之前建立的人生和儲蓄的經驗進行投資,包括肉眼看得見的資產和看不見的資產。

對每個人來說,最該重視的無形之物不是靠應酬維持的人際關係,而是自身的健康和儀容儀錶。這是我們最值得投入的無形資產。

40歲到7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走向老年的階段。如果沒有規劃,過一天算一天,這30年很快就過去了。

到時候再後悔很多想做的事沒有做,想見的人沒有見,就毫無意義了。

40歲以後的人生,如何過得更有意義?

松浦彌太郎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會,在《給40歲嶄新的開始》一書中給出了三個答案:

第一:回望過去,對過往的經歷進行梳理,重新認識自己;通過感恩身邊的人和事培養感恩之心,學會放下一切,從頭開始。

第二:站在當下,更充實地過好每一天;找到自己的無價之寶、努力提升自己。

第三:放眼未來,規劃今後30年的生活,讓70歲也可以是人生巔峰。

在《奇遇人生》裡,阿雅感慨自己的年齡,已經從蹦蹦跳跳的小女孩變成四十歲的人,同行的毛不易說:「不至於考慮這麼多,四十歲就是新的二十歲。」

其實,不管是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如果我們能定期檢視自己的生活狀態,明白什麼才是當下最重要的,就不會陷入迷茫,失去人生方向。

不論何時何地,積極擁抱生活,認真規劃未來,不管是20歲,還是40歲,又或是70歲,都是當下最好的年紀。

在《給40歲嶄新的開始》一書中,松浦彌太郎分享了自己過好下半生的智慧:

步入四十歲後,最好封印起來的三句話;

此刻的自己擁有些什麼?

如何向孩子傳達心目中「理想的家庭」?

別忘了備好養老資金;

讓你擁有耀眼70歲的讀書術;

給40歲的人生提醒等等……

他會讓你知道,40歲同樣是一年級新生,前方等著的不是年老力衰,而是愈見韻味的人生。

與君共勉。

我是橘子,一個用文字溫暖你人生的路人。

不愛講道理,只會說故事。

也許你當我是過客,但是你來過,你就是我的朋友。

朋友加油吧,人生還長,請繼續向前走。

本文到這裡就結束啦,歡迎留下你想說的話,我與你同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