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To沒空運動的人:每天15分鐘「減量版HIIT」,心肺悄悄變好

很多人抱怨擠不出時間運動, 最近一項研究, 為沒空鍛煉的人提供了解決方案:每天做15分鐘的「減量版HIIT」, 就能改善心肺功能。

「減量版HIIT」可改善心肺功能

近期, 發表于英國知名學術期刊《生理學雜誌》(Journal of Physiology)上的研究顯示, 與連續有氧運動(如5公里跑)相比, 低劑量HIIT可以在心肺功能、血糖控制、血壓和心臟功能等方面產生類似或更大的改善。

該研究由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研究團隊完成, 通過調查「減量版HIIT」及其對心臟健康益處的現有證據進行了專題綜述。

高強度間歇性訓練(HIIT)通常指在短時間內進行全力、快速、爆發式鍛煉的運動方法, 因其效率高, 比如在15~20分鐘達到中低等強度鍛煉1小時左右的運動效果, 對場地及器械無特殊要求等, 成為目前流行的運動方式之一。

在該課題調查中, 研究人員總共分析了11項研究, 並將低劑量HIIT定義為活動時間(不包括休息時間)少於15分鐘的運動,

特點是在低強度和高強度的運動間隔之間交替進行。

實驗中設定, 比如先以輕鬆的配速騎行幾分鐘, 隨後在短時間內將強度提升至較高甚至最大水準, 然後再回到輕鬆水準。 重複進行整個運動過程。

研究結果發現, 「減量版HIIT」主要有以下好處:

1

提高燃燒熱量的能力

這種能力與控制血糖直接相關, 能幫助預防2型糖尿病。 此外, 低劑量HIIT在健康人、肥胖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都是相對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

2

説明改善心臟結構

比如心室增大, 可以增加心臟每次心跳動時泵入身體其他部位的血液流量。 這些益處不僅適用于沒有潛在健康問題的人, 也適用於患有心力衰竭的人。

3

改善心肺功能

即使是對心臟健康的輕微改善,

也能將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等心血管不良事件減少30%。

運動有個5級「金字塔」

HIIT訓練的強度極大, 如果未經過專業指導, 極易產生怠倦心理或出現過度訓練現象, 甚至導致運動損傷。 這種方法並非適合所有人, 更適合青年人或有鍛煉基礎的中年人, 一般每週3次左右即可。

在進行高強度間歇有氧訓練前, 應持續進行一個月的適應, 每週至少完成3次20分鐘的有氧訓練, 讓機體逐漸適應訓練刺激, 並能夠承受高強度間歇訓練的負荷。

《中國全民健身指南》建議, 人們應每天運動半小時至一小時, 每週最好能夠積累150~30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或每週積累75~150分鐘高強度運動。

建議參考「運動健康金字塔模型」, 選擇不同類型的運動。 為了使運動效益最大化, 每週運動金字塔上1~5級運動都應完成。

第1級

中等強度日常運動

相當於每天快走30~60分鐘。 這類活動主要包括走路、園藝活動、打保齡球、做家務、逛街購物等。

平時可多走路, 最好每次能堅持30分鐘以上。 家務勞動中, 擦窗、拖地、洗衣服都能起到不錯的運動效果。

第2級

高強度有氧運動

包括慢跑、游泳、登山、有氧舞蹈、騎車上下班、爬樓梯等。 每週3~5次, 每次20分鐘以上, 運動心率要達到目標心率。

第3級

高強度競技運動和休閒運動

運動類型包括網球、籃球、足球等球類運動, 以及滑冰、滑雪、跳舞等休閒運動。 這類運動既可以鍛煉心肺功能, 還能陶冶情操。

體重較重的人, 可以首選游泳, 以減輕關節負重。

第4級

肌肉適能運動

每週2~3次, 每8~12個動作為1組, 主要肌群做2~4組。 運動類型有依靠器械的抗阻訓練和自身負重抗阻訓練等。 適合日常訓練的有彈力帶和啞鈴負重練習。

第5級

柔韌性運動

這類運動主要包括動態拉伸、靜態拉伸、瑜伽等,可在每次有氧運動或抗阻訓練後進行,主要肌群做2~4次,每次持續15~30秒。

相對而言,年紀越大,拉伸難度越大,但老人忌用力過度,也不要突然做大幅度的拉伸動作。

運動前建議適當熱身一會兒,以動態拉伸為主;運動後以靜態拉伸為主,以消除疲勞,幫助體能恢復。

26種疾病各有「最佳運動」

與藥物的巨大成本相比,運動干預既經濟又安全,副作用少,還有助減輕社會和家庭的經濟負擔。

刊登在《運動與健康科學》的一項研究列出了26種疾病的最佳運動方案,供患者們對照練習。

研究同時提醒,運動療法有時作為輔助治療,改善或治癒疾病還必須遵醫囑服藥等。

人體機能的提高是通過負荷、疲勞、恢復、提高這樣循環往復的過程實現的。建議大家運動時要根據目的,選擇合適的運動手段,循序漸進,而不是只追求數量和時長。

第5級

柔韌性運動

這類運動主要包括動態拉伸、靜態拉伸、瑜伽等,可在每次有氧運動或抗阻訓練後進行,主要肌群做2~4次,每次持續15~30秒。

相對而言,年紀越大,拉伸難度越大,但老人忌用力過度,也不要突然做大幅度的拉伸動作。

運動前建議適當熱身一會兒,以動態拉伸為主;運動後以靜態拉伸為主,以消除疲勞,幫助體能恢復。

26種疾病各有「最佳運動」

與藥物的巨大成本相比,運動干預既經濟又安全,副作用少,還有助減輕社會和家庭的經濟負擔。

刊登在《運動與健康科學》的一項研究列出了26種疾病的最佳運動方案,供患者們對照練習。

研究同時提醒,運動療法有時作為輔助治療,改善或治癒疾病還必須遵醫囑服藥等。

人體機能的提高是通過負荷、疲勞、恢復、提高這樣循環往復的過程實現的。建議大家運動時要根據目的,選擇合適的運動手段,循序漸進,而不是只追求數量和時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